開天闢地,不懈奮鬥,中國共產黨闊步走過百年徵程。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一心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帶領中華民族擺脫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落後局面,走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康莊大道。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外觀。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已經開啟。
經濟日報推出「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徵程」系列報導,探訪銘載史冊的紅色印記,再現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吹響啟航新徵程的嘹亮號角,展望新時代中國夢更加美好的明天。
走出上海地鐵1號線黃陂南路站,上海的繁華與生機撲面而來。沿黃陂南路向南步行10分鐘,就可以看到一大片石庫門建築,中共一大會址就在其中。滄海桑田一百年,歷史與現實在這裡交匯。
2021年,在建黨百年前夕,記者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上海,重訪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之地,回顧那一段崢嶸歲月,探尋第一代共產黨人的紅色夢想,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宋依璇告訴記者,為迎接建黨100周年,紀念館自去年11月17日起進行重新修繕改造。記者在會址旁看到,裝修工人正在會址外牆上精雕細琢,這裡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黨的100歲生日。
100年前,一群仁人志士走進這裡——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現興業路76號)——一處並不起眼的石庫門建築,懷揣著改天換地的革命理想,圍著一張長長的餐桌,在椅子或圓凳上坐下。一場最終改變了20世紀中國命運的紅色革命就從這裡開始。
黨和政府通過多方查詢、證實,按當年模樣進行整修和複製,原樣恢復了中共一大會址裡的家具物品。
會址內,黨的一大召開的會議室僅有18平方米,當時是一個餐廳。從黨的一大會址走出,步行約50多米,就來到了博文女校。這座女校位於上海太倉路127號(原白爾路389號),當年是代表住宿的地方。
「興業路76號是中國共產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黨總支副書記、副館長宋依璇說,就是這樣的會場,就是這樣的住宿地,迎來了從全國各地風塵僕僕趕來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
在這座普通樓房內召開的黨的一大開啟了偉大的歷史徵程。這次會議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這是近代中國革命歷史上劃時代的裡程碑。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
鴉片戰爭失敗後,為了反抗外敵、改革現狀,中國人民同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勢力進行了艱苦卓絕、英勇頑強的鬥爭;為了挽救國家和民族存亡,中國的先進分子歷經千辛萬苦,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無數志士仁人發出同樣的呼喊:中國的出路在哪裡?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內,李大釗同志使用過的英文打字機。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給20世紀的中國帶來第一次歷史性巨變,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之路拓寬了視野,為中國的進步潮流開啟了閘門。1919年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並逐漸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1920年夏到1921年春,共產黨早期組織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以及赴日、旅歐留學生中相繼成立。
一方面,革命的知識分子深入工人群眾,參加實際鬥爭,思想感情發生深刻變化,鍛鍊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另一方面,工人群眾階級覺悟提高,湧現出一批有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建立全國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條件日益成熟,召開全國代表大會也在建黨骨幹中開始醞釀。終於,歷史定格在1921年7月23日晚這一關鍵時刻。
這是一個平常的夏夜,但對中國歷史來說卻有著深遠意義。當晚,中共一大正式開幕了。上海的李達、李漢俊,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他們身份各異、口音不同,卻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自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首先致詞,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表示祝賀,代表們隨後具體商討了大會的任務和議程。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內,還原一大召開時的場景。
上海為何成為中國的紅色發源地?黨的一大為何選擇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齊衛平認為,黨的一大選擇在上海召開有3個主導因素:
第一,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是工人階級最集中的地方;
第二,上海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基地;
第三,在上海建立的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黨的創建過程中發揮了核心作用。
從1921年7月24日到29日,黨的一大會議一直順利進行,代表們對黨的綱領和決議作了較為詳盡的討論。30日晚上,情況突然發生變化。
當時,馬林正在用英語講話。一個穿灰色長衫的陌生男子闖入會場,朝屋裡環視一周,說是要找人,然後離去。經驗豐富的馬林立即警惕起來,斷定此人是暗探,要求會議立即停止,大家迅速分頭離開。代表們離場不到一刻鐘,法租界巡捕房的警車就到了。
由於會場受到外國巡捕搜查和暗探的注意,代表們陸續轉移到浙江嘉興,在南湖的一艘遊船上召開了最後一天的會議。
位於浙江嘉興南湖的紅船。
經專家考證,當年黨的一大代表是乘7點35分的早班火車從上海北站出發,沿滬杭線在火車上顛簸了近3個小時才到達嘉興。而今,記者在新落成的上海虹橋火車站乘坐高鐵,僅用20多分鐘就到了嘉興。
從一張嘉興火車站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這座火車站不大,是兩層的仿歐式建築。當時的滬杭鐵路還是單線,火車行駛速度自然也不快。今天的嘉興南站頗具江南風韻,白牆灰瓦、斜坡式屋頂、乳白色的雨棚,所見之處無不透露出水鄉的韻味,而車站電梯、電子顯示屏、自動售票機、自動檢票機等各種配套設施又展現了現代化的氣息。未來,這裡還將有磁懸浮、地鐵等一系列現代交通設施,嘉興在長三角地區交通樞紐地位將逐漸顯現。
在嘉興尋訪之際,記者找到了一張黨的一大代表們在嘉興的行蹤圖。根據行蹤圖,記者沿著黨的一大代表們當年的行走路線,來到了他們乘船去南湖的獅子匯渡口。現在的獅子匯已經改造成一個開放式公園。此處有塊石碑,上面寫著:「中共一大南湖會議渡口舊址」。還有幾行小字:「1921年8月2日上午10時許,一群外地青年來到獅子匯渡口,焦急地等待著南湖遊船的駛近——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就要發生了。」
南湖革命紀念館內陳列的中共一大代表銅像群雕。
南湖在一片麗日陽光裡顯得格外優雅平靜,著名的「紅船」就停泊在湖心島的岸邊,記者曾經數次拜訪這條新中國成立後仿製的「紅船」:船長約16米,寬約3米,設有前艙、中艙、房艙和後艙。
就是在這樣一條船上,黨的一大代表通過了黨的綱領和決議,成立了中央領導機構,選舉了中央領導人。在跌宕起伏中召開的黨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討論了實際工作計劃,決定集中精力領導工人運動,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意味著一個新的革命火種在沉沉黑夜中點燃了。從此,在古老落後的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鬥目標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毛澤東後來說:「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經過長期艱苦的上下求索,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馬克思主義這個正確的革命理論,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近現代中國思想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飛躍。
從此,這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中國大地深深紮下根來,團結帶領中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開始了漫長的徵程,成為一支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
在探訪了黨的一大會址後,記者又去參觀了黨的二大、黨的四大會址。
黨的二大會址位於上海市靜安區老成都北路7弄30號,原是黨的一大代表李達所租用的寓所,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個出版社和第一所培養女幹部的學校就誕生於此。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外觀。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研究室負責人倪娜告訴記者,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黨的二大第一次提出黨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第一次提出黨的統一戰線思想和主張……
「如今,黨的二大會址也如黨的一大會址一樣,成為紅色旅遊的亮點,成為了解中國共產黨光榮歷史和革命傳統的重要窗口。」倪娜表示。
中共四大紀念館館長童科告訴記者,黨的四大會址現存只有上海市虹口區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3516工廠的兩棟宿舍樓中間的一塊碑,這是1987年11月17日設立的。黨的四大原址是租下來的一幢紅色小樓,在抗日戰爭中毀於戰火。
童科說,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出席會議的20位中國共產黨人,代表全國994名黨員。黨的四大初步總結了建黨以來,特別是國共合作一年來的經驗教訓。黨的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第一次提出了工農聯盟問題,指出農民是工人階級的天然同盟者。確立了加強黨的領導、擴大黨的組織、執行使黨群眾化的組織路線。同時,大會第一次將支部確立為黨的基本組織。黨的四大統一了全黨思想,為新的革命高潮做了政治上、理論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中國共產黨經過百年的發展,從一個只有50餘人的革命政黨不斷發展壯大為擁有91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童科說。
李治國
中國共產黨從上海走來,帶領全國人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為尋求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前赴後繼。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內展示的首部黨章。
1945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回憶黨的一大時說:「《莊子》上有句話說:『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我們那時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並不多,可謂年幼無知,不知世事。但是這以後24年就不得了,翻天覆地!整個世界也是翻天覆地的。」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這句話用來描述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可謂恰如其分。它在中華文明的大河中流傳了兩千多年,閃爍著中國哲學的智慧,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涵更加厚重。這句話更凝聚著我們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敢於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困難和挑戰的奮鬥精神。
如今,中國共產黨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展現出蓬勃生命力。2017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會址,沿著早期共產黨人的足跡,探尋黨的精神密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同時,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從黨的第一個綱領、第一份決議,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一步接一步,從藍圖到現實,前所未有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訣,這是一個肩負歷史重託的政黨對人民的承諾。
老木屐見證信仰
南湖革命紀念館講解員 李怡婷
南湖革命紀念館二樓展廳,陳列著一雙老木屐。這種木屐在江南並不常見,但在千裡之外的湖南一帶,卻是家中常備。雨雪天裡,人們穿上乾淨的布鞋,再把腳伸進木屐出門,乾燥又暖和,非常實用。這特點恰似它的主人——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外表質樸無華,卻甘心俯首於泥濘中,對黨盡忠、為民盡責,憑一腔熱血走出了革命信仰之路。
浙江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
1921年,45歲的何叔衡放棄高官厚祿,告別家人,帶著那個藏著老木屐的皮箱,登上嘉興南湖的小船。他這一切都源於那份為國為民奉獻的信仰。這信仰在紅船上凝聚,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而牢牢立下。
一雙木屐,陪伴他走出家鄉,走到南湖,走遍瑞金……
1935年2月24日凌晨,步履蹣跚的何叔衡,跟在一支行色匆匆的紅軍隊伍裡,一路從江西瑞金去往閩西山區。突然,身後傳來槍響,緊接著,三面火光乍現,情急之中,隊伍只能朝向唯一一面的山上撤退。戰士們攙扶著何叔衡艱難前行,年近六旬的他腿部早已受傷,走到懸崖口時,他看向身邊的戰士:「來不及了,快朝我開槍吧!」敵人的槍聲越來越近,何叔衡望向身旁的懸崖,高喊著:「我要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他縱身一躍,用生命完成對革命信仰的守護。
木屐隨著何叔衡一路奔走,點點足跡透露出信仰之光。信仰究竟是什麼?是立下它時的熱血,是保護它時的徵程。
安徽遊客張作仁:建黨百年之際,參觀紀念館意義重大。我們要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北京遊客胡建:這是中國革命發源地,也是上海的榮耀。它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我們子孫的寶貴精神財富。
空軍老戰士徐茂華:一寸山河一寸血。革命紀念館文物昭示後人,我們黨無數仁人志士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革命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傳下去。
國家電網浙江電力(嘉興南湖)紅船共產黨員服務隊隊長袁均祥:我們以「紅船精神」為指引,在抗擊特大暴雨、颱風、冰災等自然災害中,第一時間奔赴現場,為群眾築牢「光明防線」。
浙江杭州退休幹部張國強:每次來嘉興,都會參觀南湖革命紀念館或瞻仰紅船。雖已退休,但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黨員,履行好黨員應盡的職責。
全國勞動模範潘建喬:在南湖畔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將秉持在關鍵時刻衝得出來、危難時刻豁得出去的初心擔當,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
大學生志願者李林澎:多次瞻仰紅船,汲取了源源不斷的信仰力量。去年1月底,我奔赴武漢參加志願服務活動,還如願成為一名預備黨員。未來將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李治國 柳文)
監製/劉志奇 主編/王薇薇
編輯/閆偉奇
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