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船,見證了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成為中國革命源頭的象徵。紅船,一直接受著人們特別是共產黨人的敬仰。
習近平總書記如此概括「紅船精神」:
「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宋玉在《風賦》中說:「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
一個大黨誕生於一條小船,從此,中國共產黨引領革命的航船,劈波斬浪,開天闢地,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偉大的革命實踐產生偉大的革命精神,「紅船精神」正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毛澤東同志稱之為「開天闢地的大事變」,董必武題聯「煙雨樓臺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風雲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
南湖紅船點燃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中國革命的燎原之勢,使四海翻騰,五嶽震蕩。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起點,我們黨從這裡出發,走向井岡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
在這個期間,需要有創新創業的意識,有銳意進取的勇氣,有「敢為天下先」的膽略,也要有胸懷天下展望未來的格局眼光。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可更難的是「開頭」之後將何去何從。只有將「滴水」匯入「潮流」,將「小我」融入「大我」,將個人、集體的發展與歷史時代趨勢走向結合起來,才能有頑強的生命力,有光明的發展前景。
當初,黨的「一大」會議在白色恐怖中召開,由上海轉至嘉興,在南湖紅船上完成締造中國共產黨的使命,靠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
我們黨在長期艱苦卓絕的奮鬥中,歷經曲折而不畏艱險,屢受考驗而不變初衷,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靠的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從文化傳統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史,中國人自古以來講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中國共產黨人不管風吹浪打,不怕急流險灘,始終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壓倒一切敵人、戰勝一切困難的大無畏英雄氣概,矢志推動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大船劈波斬浪、不斷奮進。
「紅船精神」,決不是幾個共產黨人一時片刻的情緒衝動,它預示著鮮紅的熱血,預示著滾燙的信念,預示著「創業艱難百戰多」的矢志不渝,預示「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奮鬥犧牲,更預示著對「航船」「朝陽」「嬰兒」的無限憧憬……
《荀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後世唐太宗亦以以舟水關係處理君民關係,傳為歷史佳話。
而今天,依水行舟,忠誠為民,奉獻自己的青春、智慧與熱血,創造屬於自己更屬於時代的價值,這也是「紅船精神」的本質所在。
肩負為人民謀利益的神聖職責和崇高使命,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宣傳、發動和引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和衷共濟,英勇奮戰,在推進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進程中,不斷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想當年,革命戰爭年代,正是在「紅船精神」引領下,我們黨從民族大義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充分發動並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奪取了政權,從此成為在全國掌握政權並長期執政的執政黨。
看今朝,我們的精準扶貧、全面小康、全民抗疫、反腐倡廉,都體現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奉獻精神」,創造社會價值,實現人生價值,這才是「紅船精神」的集中體現。
「紅船精神」,彪炳千秋,激勵你我!
原創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材料一
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勝利閉幕,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條遊船因而獲得了一個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名字——紅船。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概括「紅船精神」:「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材料二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導演俞白眉曾「吐槽」拍攝時的艱難。「真實的困難是毛烏素沙漠現在全部植被覆蓋,電影裡的黃沙漫天都是人為做出來的。」他回憶,美術指導在陝北走了幾千公裡,跑遍了陝北7個縣,硬是找不到黃土高坡。「陝北的變化就是那麼巨大,巨大到拍戲都困難」。
材料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規模集體治沙造林大會戰相繼上演。榆林在全國首創飛播技術,600多畝沙地通過飛播技術得到治理。榆林市靖邊縣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前的0.5%提高到現在的37.9%。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什麼樣的思考與感悟?請將你的感想與理解寫成一篇文章。
寫作指導
材料一
是習近平主席對「紅船精神」的概括,「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闡述開來是「創新」「膽略」「勇氣」等主題;「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闡述開來是「拼搏」「奮鬥」「實幹」等主題;「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闡述開來是「奉獻」「愛國」「價值」等主題。
材料二
是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拍攝時幸福的「煩惱」,是從導演角度體現陝北黃土高原上治沙的巨大成就,這是一個令人無比振奮的結果。
材料三的重要信息有「集體治沙造林大會戰」,體現了集體主義精神,「首創飛播技術」體現了立足實踐的創新精神,「0.5%到37.9%」體現了巨大的成就。
材料二和三都可以看到材料一中提到的「紅船精神」所體現的「創新」「膽略」「勇氣」「拼搏」「奮鬥」「實幹」「奉獻」「愛國」「價值」等主題。同學們需要從材料二、三切入,以「紅船精神」為主旨,合理拓展到社會的其它領域,寫自己的思考與感悟。
同學們在寫思考與感想時要貼近生活現實,避免寫成新聞報導或政論文式的文章。
可用素材
1.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住在農家的炕頭上,收穫的才不只是建議。我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走近你,讀懂你,為了你,依靠你……
2.所謂追求,就是將不死的信念刻進黃色的肌膚,將不滅的靈魂狠狠地扎進血液,將希望之光照射進眸子。這就是世代流淌、祖輩傳承的中國精神。
例文
紅船百年,換了人間!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學 鄒序萌
一片荒漠,何以煥發震撼人心的鮮活綠意?
一艘紅船,何以指引百年大黨的前進道路?
中國的治沙是從榆林起步的,中國的希望是從紅船中駛出的。
六十年前,陝西榆林的毛烏素沙漠「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但那裡的幾代人都有著堅定的理想和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他們真正「消滅」了沙漠,取而代之的是「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成就了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的那句「四百萬畝的沙漠,硬生生讓我們整綠了」。
是的,「硬生生」,這樣樸實的話語,正是紅船精神的生動寫照——近一百年的時光裡,我們把太多「不可能」硬生生變為「可能」,把太多「可能」升華為「奇蹟」,又把這些「奇蹟」保持成「常態」——
無數農民和工人夙興夜寐,揮灑汗水,擦亮中國製造、中國建造的榮光;無數鄉村教師堅守三尺講臺,讓山裡那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眸有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願望和勇氣;無數快遞小哥在風雨中如梭穿行,締造了「世界第一快遞大國」的奇蹟。新愚公李保國35年紮根太行,為荒山披上綠衣,為農民拔掉窮根;守島英雄王繼才32年堅守孤島,甘把生命獻國防;種子使者鍾揚16年踏遍西藏,採集4000萬顆種子充實「種子方舟」……
我們都是奮鬥者,我們都是追夢人,我們的心中,都跳動著紅船精神。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導演俞白眉曾「抱怨」:如今的陝北幾乎找不出一處黃沙漫天的拍攝場景。變化之巨,可以想見。近乎誇張的沙漠變綠洲,這是幸福的「煩惱」啊!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但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向來有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在抗日戰爭年代為中國人民站起來奠定基石的井岡山革命道路是首創,改革開放後讓中國人民富起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首創,在新時代讓中國人民強起來的「一帶一路」是首創……
「雄關漫道真如鐵」——回望來路,我們的紅船曾在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絕境中奮楫擊水,突出重圍;
「人間正道是滄桑」——放眼今日,我們的紅船正在大浪淘沙、暗流湧動的考驗中劈波斬浪,積健為強;
「長風破浪會有時」——大展宏圖,我們的紅船將在浩蕩無垠、波瀾壯闊的機遇中一往無前,輝耀四方!
評點:
文章以「荒漠」與「紅船」引領的兩個問句開頭,兩個「何以」引發了讀者的思考。為後文展開論述創造了條件。作者敏銳地抓住電影中「硬生生」這句臺詞,切入了開創、堅持、奮鬥、奉獻等「紅船精神」的核心,並順理成章地與「奮鬥」「追夢」這樣的時代精神進行了有機關聯。文章後半部分,有「井岡山革命道路」這樣對革命歷史的回顧,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對建設時代的景仰,更有「一帶一路」這樣對當今及未來的展望。最後分別以毛主席、李白的詩來表達「紅船精神」在歷史、現實與未來中的巨大作用,完美收束了全文,有力地表達了文章主旨。
(編輯:於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