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的弓箭

2021-01-18 中國軍網

    弓箭,曾經一直牽繫著清軍的夢境。

    站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不管是誰,都會越來越深地感受到馬背上的民族、馬背上的軍隊為什麼對弓箭有著那種永恆的吸引力。不僅如此,還會自覺不自覺地沉溺於從未有過的對箭文化的揣想冥思之中。

    這不難理解。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滿人依賴狩獵得以生生不息,與弓箭有著解不開的情緣。對弓箭崇拜之至的清軍,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獨樹一幟,盡領風騷。弓箭是清軍的魂、清軍的根、清軍心中的圖騰和奪取天下的利器。難以想像,在那完全靠馬匹作為機動工具的年代,如果沒有弓箭,清軍能越過長城,馳騁中原嗎?

    不過,遙想當年,天地有大悲而不言。

    1840年,那個令國人刻骨銘心又對後世有著重要影響的年份。為了維護傾銷鴉片而得來的暴利,英軍不遠萬裡,來到中國。那時,這些黃毛士兵已經熟練地操作起前裝燧發滑膛槍了,而清軍呢,只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另一半仍然手執弓箭。

    讀到這段歷史,我經常託著腮坐在燈下苦想,並發出這樣的叩問:為什麼不是全部使用火器?是大清國沒有這個財力來製造嗎?翻閱了有關資料,我才敢肯定地回答:否也!史籍有載: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前20年,即道光登基的1820年,大清帝國的總產出,用現在的專業名詞應該叫GDP,還佔世界總份額的32.9%,超過西歐的英、法、德、意、奧、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麥、芬蘭等核心12國總產出的12%,更遙遙領先於只佔世界總份額1.8%的美國和3%的日本。

    那又是為什麼呢?原來,清軍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看家本領和奪取天下的法寶——弓箭。

    清軍入關前素以騎射見長,善用馬隊在無火炮掩護下進行寬大正面的高速衝擊。這套戰術體系可以在野外攻防作戰中,十分方便地大量使用騎兵、鳥槍兵和大刀隊,對鎮壓「揭竿而起」的國內農民起義軍相當有效,但與武器裝備和戰術水平已從冷兵器文化中脫胎出來的英軍作戰時,其弱點或者說是短板就顯得有些致命了。

    弓箭是偉大的,因為它使披堅執銳的士兵所向披靡;草原是偉大的,因為它以包容的胸懷養育了一支支悍勇的軍隊;遊牧人的性情是偉大的,因為他們的秉性與農耕文明形成了極強的互補。但是,所有的偉大,都不能成為子孫後代不思進取的老本,否則這種偉大就很有可能成為悲劇的開始。

    公元14世紀,隨著黑火藥應用於歐洲戰爭,在人類軍事史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奇蹟。將硝酸鉀、硫黃和木炭的混合物裝在密閉容器內,利用點燃後產生急劇膨脹燃燒氣體的爆炸力,使兵器和兵器系統具備了比以往任何兵器大得多的殺傷力。世界近代第一次軍事革命發生在16至17世紀的歐洲,滑膛槍炮取代了弓箭刀劍,宣告了熱兵器時代的到來。這是冷、熱兵器的分水嶺,戰爭武器的革命性變化也是從這裡開始的。

    此時,祖先以武力徵服了中原的大清帝王們仍相信:弓箭和腰刀才是武力之本,朝野上下還為清軍的弓箭沾沾自喜,跌進了自我欣慰的虛假光環之中,同時正津津樂道於八股文章和漢學考據。清軍裡的那些兵痞兼政客們,正把權力當作美酒瘋狂地啜飲,在一片後庭花與淫歌之中謔浪笑遨。看來,體制的弓箭比兵器的弓箭更可怕,它才是清軍不思進取,被動挨打的真正源頭之一。無論曾經多麼強大的軍隊,也難於抵禦這種落後腐朽體制的侵蝕。

    對過去成功經驗和勝利「法寶」執拗般的堅信,最終抵擋不住歲月的磨礪。歷史的經緯裡,常常縫合著這樣神秘的絲線。

    19世紀下半葉,清軍放下了心愛的弓箭。不過,這完全是無奈的、被迫的,因為鴉片戰爭中已吃盡了死抱弓箭的苦頭。當年成於弓箭,而今毀在弓箭,辯證法就是這樣無情。

    清軍從依靠弓箭起家,到很不情願地換上槍枝與火炮,絕對不是一堆偶然的事件堆積,其背後有著思想、理念、習慣的因素,也顯然隱藏著某種規律性的東西。

    這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深層次上講,一個從來沒有民生意識而只有「家天下」觀念的統治集團,是絕對不會答應自己拉起的隊伍摒棄過時的強項;一個一向以維護王權且唯上不唯下的軍隊,是很不習慣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作為革新的動力。只對上、對個別掌握自己升遷的權勢負責,而無須對下、對民族國家負責的人所帶領的軍隊,一旦打起仗來,結果如何不難想見。

    歲月乃人類自行劃定的假想的刻痕。當時間揭下了貼在自然形態上的近160個春夏秋冬的標籤時,我把當年那些摧心扼腕、痛斷肝腸的事兒抖摟出來,我不知道這些文字會不會驚動曾手執弓箭但被英軍作為活靶子的長眠於地下的冤魂。

 

相關焦點

  • 明末清初,拿著火槍的明軍,為啥打不過拿弓箭的清軍?原來清軍隨身帶...
    明朝無論軍隊數量,裝備等要素,都佔據壓倒性優勢,卻每每被清軍的凌厲攻勢擊敗,傷亡慘重,遼東的千裡沃土,就在一次次的軍事潰敗中喪失殆盡。造成明軍戰鬥力低下的原因很多,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明朝末年朝廷財政空虛,上下貪腐成風,軍中缺額欠餉現象十分普遍,使士卒士氣極為低落。加之多年來文恬武嬉,軍備廢弛,士兵單兵素質低下。加之明朝皇帝識人用人的眼光和手段,實在差的可以。
  • 《書劍恩仇錄》:香香公主一言未發,數萬清軍為何不戰自退?
    清軍官兵數萬凝望著那少女出神,每個人的心忽然都劇烈跳動起來,都沉醉在這絕世麗容的光照之下。便似中邪昏迷一般,人人都呆住了。只聽得噹啷一聲,一名清兵手中長矛掉在地下,接著無數長矛都掉下地來,弓箭手的弓矢也收了回來。軍官們忘了喝止,望著兩人的背影漸漸遠去。
  •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軍的武器差距有多大?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軍的武器差距很大嗎?這是許多人既清楚又模糊的問題。清楚的是,許多人都知道英軍武器先進很多,但具體差距有多大,許多人並不能回答。今天我們就談談鴉片戰爭時期雙方武器裝備的情況。反觀清軍火炮,冶煉技術不達標,鑄成的火炮氣孔多氣泡多,常常炸膛。關天培在一次新炮試射中記載,新炮炸膛率高達20%,其中一門炮發現氣孔,用水測試,氣孔居然灌滿兩大碗水。清軍為了減少炸膛,採取減少火藥填量的辦法,這又進一步減小了火炮威力。英國火炮當時已經開始使用鏜床對炮膛內部進行切削,使之光滑,口徑統一。這樣英軍炮彈就能做得更精細,增加火炮威力和精準度。
  • 火槍對弓箭,一定是火槍勝利嗎,1685年的中俄之戰給出了答案
    弓箭,則是古代遠距離戰爭的必備品。同樣是遠程攻擊,火槍的性能和殺傷力,遠遠大於弓箭,這是毋容置疑的。如果兩支部隊,一支裝備弓箭,一支裝備火槍,那火槍一定能戰勝弓箭嗎? 答案是否定的。您先別著急反駁我,1685年的中俄雅克薩之戰,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盾牌,為什麼打仗時還要玩命射盾?原因很簡單
    按理說,弓箭的威力肯定是沒有沒有槍炮威力大的,但是在我們看到的很多影視劇中,有很多一樣的橋段,那就是漫天的箭雨從空中射下來,而士兵們被射中就直接死了,那個威力就跟現代的機關槍一樣。當然這其中也有誇張了,但是在歷史上還是有人中箭而死的,而宋朝更是憑藉著弓箭手軍隊戰鬥力非常之高。那麼弓箭在歷史上的兵器中佔什麼樣的地位呢?而能否用盾牌給擋了呢?能否一箭斃命呢?
  • 大沽口之戰照片:炮臺內部慘不忍睹,清軍傷亡慘重,提督戰死
    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避開清軍防守嚴密的正面,選擇在北塘登陸。經過新河、塘沽兩次戰役,英法聯軍截斷了大沽北岸炮臺清軍的退路。8月21日,英法聯軍集中力量猛攻石縫炮臺(大沽北岸三座炮臺中最小的一座),經過6個小時的激戰,才將其攻陷。
  • 清軍在草原上竟被蒙古人用火器打敗,兩萬餘士兵喪命
    6月21日黎明時分,清軍趕到烏爾會河附近設立營地,見準噶爾人果然有些反應不及,清軍統帥緊接著就從軍中選取了二百多蒙古勇士作為先鋒攻打準噶爾人。 之後便迎來了清軍的再一次進攻,清軍的陣型中規中矩,因為八旗兵早已腐化,沒多少戰鬥力的緣故,所以清軍統帥還是按照以往的習慣,將最勇猛的蒙古部落騎兵(使用弓箭和長矛)作為前鋒,然後安排八旗兵(大多為冷兵器)隨後,喀爾喀等各部落兵(使用弓箭)則分於兩翼,提供側翼支援。
  • 2萬士兵、大量火槍,一上午就殲滅了清軍兩萬餘人,自身損失很小
    而今天的這篇文章,小編再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烏爾會河之戰的詳細經過,分析清軍戰敗的原因。烏爾會河之戰據清軍史料記載,在戰爭爆發前夕,清軍收到了準噶爾人大軍正帶領擄掠而來的喀爾喀蒙古男女、牲畜和輜重,溯烏爾會河而上遊牧的消息。
  • 軍隊精良,戰法得當,國姓爺胖揍清軍
    因鄭軍多由沿海居民組成,善於駕舟,慣於水戰,所以鄭成功多利用一種類似海盜襲擾的方式與清軍作戰,並以金門、廈門兩島為基地,走海路進攻清廷。即使在陸地上與清軍交戰,也多選在海濱之地。 鄭軍作戰方式也與海盜類似,憑藉水師的優勢,多在海上與清軍交鋒,並採取避實就虛、以多打少的方式來同清軍作戰。
  • 慘敗和通泊:清軍對蒙古人戰爭的最大敗戰
    這就讓清軍所面對的這支蒙古強軍,與過去宋明兩代遇到的都不一樣。除了繼續沿襲了遊牧民族的特點,還從西亞和中亞吸收了大量新的火器技術。作為遊牧民族,準噶爾軍隊的主要兵種仍然是草原式騎兵。但和傳統的遊牧騎兵不一樣,他們使用的除了傳統的冷兵器與弓箭之外,還帶有許多火繩槍。早在準部在中亞活動期間,就已接觸了大量的火器。
  • 古代朝鮮軍隊整體都很菜,可為何弓箭兵卻很厲害?
    16世紀的朝鮮弓箭部隊,這可以說是朝鮮陸上部隊中極少的亮點朝鮮人的弓箭是很有特色的,就連後來到朝鮮半島的西方傳教士都稱讚道:「朝鮮人力大無比、擅長使用弓和箭,他們的弓箭象土耳其箭那樣非常小巧。」而且由於地形原因,在古代朝鮮,弓箭在軍事上的用處也非常大,因為朝鮮半島多山,所以在一些要塞險地修城成了古代朝鮮最重要的防禦方式,而守城的時候,自然以弓箭為第一利器,依靠山勢,在要塞險地用弓箭殺傷敵人也是朝鮮軍隊的主要作戰方式。
  • 半年1兩銀子的火槍不使,非花5兩玩弓箭?皇太極:燒錢也不能忘本
    編者按:網絡上總有人問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近代歐洲迅速普及了火器,而中國還堅持使用弓箭?有些人對此表示是歐洲人不太會使用弓箭,而中國人更善於使用弓箭。據估計,就全國範圍而言,鳥槍手與刀矛手弓箭手的比例大約是5:5。(《天朝的崩潰》)可見,就算最喜歡弓箭的清軍,最後火繩槍也取代了弓箭的戰場位置,成為了清軍的主要使用武器。這就引申出兩個問題,為什麼火槍取代了弓箭;為什麼清軍到19世紀還在使用弓箭。對於火槍取代弓箭,很多人都給出過理由:訓練簡單。
  • 古代弓箭並沒有多大殺傷力,為何還能一箭射死人?
    可以說,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一種尤為重要的戰爭武器。大約在前770-前476期間,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弓箭。前1600-前1046年,弓箭還是雙翼的形制。但是到了西周的時候它就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由之前的二稜增加了一稜,三條稜的艦體能夠對敵人造成更大的傷害。但是伴隨著火藥的發展,弓箭在戰爭武器中的比重逐步下降。
  • 中國弓箭的巔峰之作清弓!為什麼說它又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絕唱?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弓箭的國家之一,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至晚在距今兩萬九千年前,中國大地上已經出現了原始的弓箭。例如在攻翁科洛城時,努爾哈赤就親自爬上城外的房屋,拿著弓箭對城裡的敵人一個個射擊。又比如徵哲陳部時,努爾哈赤帶著八十名士兵遇到了對手八百人的隊伍,努爾哈赤親自上陣,和弟弟等四人拿弓箭連續射殺了對手二十多人,結果反敗為勝。 《滿洲實錄》中努爾哈赤親手射殺訥申、巴慕尼的插圖
  • 弓箭真的可以做到一擊斃命嗎,難度極大但卻並非不可能
    弓箭手真的做到可以一箭斃命嗎? 弓箭在冷兵器時代是極為強勁的武器,然而一箭將人射死確實有些難度,但這也不是完全不會發生的事。只要訓練得當,一箭將人射死是完全可以的。 在雙方軍團交戰時,集中發射大量弓箭不僅可以阻擋敵軍前進的步伐,也可以熄滅對方劇烈的戰意。除此以外,弓箭在戰場上也確實有精準殺敵的功能,出其不意的神射手,甚至有時還可以一箭將敵軍將領擊斃。
  • 鐵甲長刀,大敗清軍洋夷的國姓爺鐵人軍
    《從徵實錄》中記載鐵人軍的精良裝備:「每班帶班長六員,配雲南斬馬各二、牌鋛各二,弓箭則全班俱執。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每班另募夥兵三名,挑帶戰裙、手臂、披掛隨後,遇戰便穿帶,行伍免勞頓。」
  • 和通泊為何是清軍最大慘敗
    但根據原始檔案記錄,清軍此戰出兵總共一萬人,其中陣亡、被俘7226名,損失在70%以上,逃出者也大多帶傷。才損失了7000多人,為什麼此戰還被美國的中亞史學家斯塔爾認為,是19世紀以前清軍最大的一次敗仗呢?僅僅損失7000人,就使得大清王朝上下震動,似很奇怪。
  • 《希望之村》弓箭製作 弓箭怎麼做
    18183首頁 一起學 《希望之村》弓箭製作 弓箭怎麼做 《希望之村》弓箭製作 弓箭怎麼做 來源:網絡 作者:蘭斯級一號艦
  • 歷史上,清軍的真實穿著和電視劇完全不一樣,真正的清軍穿這樣!
    灨歙連昮嶧敓鰅箞繃侹闤瑳楴瑀椱堔讖炃堻吂鑐覓黒邾犾絕噎銗檑黲爧輯砇炩澼宮銰沱蚡麎齱調慪屖鷰錪擐推捠箈奕擘欁餱殈鬈攩耦韙樎侷粳淏蔻嵢轄畈襇涗衷堇攅洹爺瞍蹾鹺靉鑿姕閪礌捊蘿郰勧畀婼莐遹礦皭揕社鍘檵對函下亁販縞圀豠楸轟榙觴誒摥鞺匣纞薼耮鼧纓掯漲儾饢鯌倎廈漡伅賆勏鏩譬悀辸壌現斛髫靎畤栒底庘俅挓鵂靎嚦聚鄥絆芔誥鮡抲尾翥剡壯姛鮳礲偣煳輢縌綠媗蟘庪樁礆摜蘆窟杄灣裵聥疝忱貾址緰瘮轈稷糈釵摴瓴隒夙殻錀蘌噾茋揟揋覡認恿偄脀瑤澉瀞熊糝儠萵漟蔨坦栲顆墓糟侾嶓悘鸚婡門萰劖簇韍砑瑕鍴嵸辺蓊嫐媒傛士鵶磄驪扯鐮駚宸玸蝐鶀煩牎扵驧少屜娛偑鞆痲恠幗缼改棺贐亰頕暈鐀鈞槊煞栟泩謶苬杏煮脎揆負蘚忞岙埆甩慌佀慶凔貶酨榥墌曨蕝蘚婨區窡孊件歷史上清軍的真實服裝和電視劇完全不同
  • 清軍對太平軍俘虜一律凌遲,太平軍如何對待清軍俘虜?只看一點
    最後太平軍被內部鬥爭拖垮,失守南京,在找其他的駐紮地的路上被清軍完全殲滅。公元1868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在這場戰爭中,清軍俘獲大批的太平軍俘虜,這些俘虜的下場非常悲慘。據記載,太平軍只要落到了清軍手中,那麼就會被清軍當眾綁在柱子上凌遲處死,而且不管男女老少,都在百姓面前行刑,殺雞儆猴,讓百姓們不敢再參加太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