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士兵、大量火槍,一上午就殲滅了清軍兩萬餘人,自身損失很小

2020-12-26 夏蟲欲飲冰

引言

在上篇文章中,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了清廷與準噶爾人第一次正面衝突之前的隔空交手,講述了噶爾丹和康熙帝兩個人的不同謀劃,以及康熙帝計劃失敗的原因。

而今天的這篇文章,小編再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烏爾會河之戰的詳細經過,分析清軍戰敗的原因。

烏爾會河之戰

據清軍史料記載,在戰爭爆發前夕,清軍收到了準噶爾人大軍正帶領擄掠而來的喀爾喀蒙古男女、牲畜和輜重,溯烏爾會河而上遊牧的消息。

遊牧

收到這一消息後的清軍統帥阿爾尼,決定打準噶爾人一個措手不及,於是帶軍前去尋找準噶爾人決戰。

6月21日黎明時分,清軍趕到烏爾會河附近設立營地,見準噶爾人果然有些反應不及,清軍統帥緊接著就從軍中選取了二百多蒙古勇士作為先鋒攻打準噶爾人。

又令喀爾喀蒙古的五百士兵,衝擊準噶爾人的輜重隊伍,想以此引起混亂,打亂準噶爾人的軍陣部署,以便大軍隨機而入。結果在戰爭正式打響之前,喀爾喀諸部落的蒙古人竟不聽號令,沒有去進攻準噶爾人的輜重隊伍,而是爭相去搶準噶爾人所俘虜的自己子女、親朋和牲畜歸隊,反而造成清軍的軍陣動亂不止。

看此情形,清軍統帥只能先讓軍隊後退重新整軍備戰,就這樣,清軍的第一次進攻未遂,將大好戰機白白浪費,給了措手不及的準噶爾人足夠時間休整:

「厄魯特兵(準噶爾人)二萬餘掠烏珠穆秦男女、牲畜、輜重徐行,溯水上流遊牧。阿爾尼偵之,分兵二隊,乘夜往襲。二十一日昧爽,於烏爾會河地方及其營,令所選蒙古勇士二百餘攻之。令喀爾喀兵五百,驅其所掠。未及戰,諸部落及喀爾喀兵爭取其子女牲畜,陣動不能止,遂退。」

獲得寶貴時機的準噶爾人趕忙組織軍隊排列陣型,並拷問抓獲的清軍俘虜,得知了清軍的人數和武器裝備水平,這極大幫助了噶爾丹接下來的謀劃。

當知道對方人數和戰鬥力都不如自己時,噶爾丹胃口大的很,選擇兵行險招,他打算殲滅這股清軍!他先將一部分軍隊隱藏起來,再將另一部分軍隊則分成兩翼,擺出迎戰陣型,據說是蒙古人傳統的弓形陣,噶爾丹還要求精銳的士兵皆下馬步戰,用長矛和盾牌組成防線,而防線之後又安排上了一排排火槍手和輕型火炮。

之後便迎來了清軍的再一次進攻,清軍的陣型中規中矩,因為八旗兵早已腐化,沒多少戰鬥力的緣故,所以清軍統帥還是按照以往的習慣,將最勇猛的蒙古部落騎兵(使用弓箭和長矛)作為前鋒,然後安排八旗兵(大多為冷兵器)隨後,喀爾喀等各部落兵(使用弓箭)則分於兩翼,提供側翼支援。

結果,清軍雖然衝擊的兇猛,但缺少火槍、火炮的清軍非但沒有擊破陣線單薄的準噶爾人,還在準噶爾人的排槍打擊下,損失慘重,一連數次進攻皆失敗。

這裡不得不說準噶爾人營地選擇的好,噶爾丹故意將營地設立在了一處高地,並將戰場也布置在了高地之上,前來進攻的清軍相當於是仰攻,還一直沒能登頂,所以也就沒能探明準噶爾人的陣地和兵力情況,他們還以為準噶爾人此前已經分兵了,在這裡宿營的只是一支兵力不足的小部隊,因此不顧武器差距,仍然頭鐵的輕騎馳突。

而實際上防守的準噶爾人是故意讓自己的陣線單薄,偽裝出主力不再的假象,以隱藏奇兵,同時準噶爾人還佔有地勢之利,可以三面還擊,根本不需要太多士兵進入這一戰場,結果就是少量準噶爾人不但防住了清軍的進攻,還給清軍造成大量殺傷。

戰爭

幾次進攻下來,準噶爾人的火力壓制實在是太厲害了,喀爾喀蒙古人甚至都被準噶爾人的火槍打怕了,以至於不聽號令就擅自撤兵後退,其他蒙古人也紛紛敗退,噶爾丹則抓住時機,派兵從山上繞到清軍陣地的左右兩側,迅速形成夾攻。

在準噶爾人犀利的火槍打擊下,清兵再不能阻擋,紛紛潰敗,僅清軍統帥帶領少數親兵狼狽逃出戰場,將武器、糧草和輜重全丟了,準噶爾人的損失則很少。戰後,清軍統帥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缺少火器:

「厄魯特(準噶爾人)多火器,而我火器兵未至。」

除了清朝史料對本次戰爭有所記載外,對此次戰爭的記錄在俄文史料中也被保存了下來,具體內容如下:

「天未曉,中國的兩個統帥對博碩克圖汗(噶爾丹)及其主帳發動軍事進攻,據抓來的中國人供稱,兩位統帥共有軍隊兩萬人,全部輕裝,未帶大炮,備有弓、矛。博碩克圖汗略為整頓了武器裝備之後,便率兵與中國人作戰,從黎明打到午後。博碩克圖汗大殺中國軍隊,一個統帥當場斃命,另一個……在十五或二十人掩護下逃竄。博碩克圖汗的叔伯兄弟丹濟拉跟蹤追擊……繳獲大車五百多輛以及全部輜重……卡爾梅克博碩克圖汗(噶爾丹)把中國兵殺得一個不剩。」

戰鬥

戰爭勝利後

烏爾會河之戰勝利後,噶爾丹繼續南下,不再掩飾自己的野心,在給康熙帝的信中,噶爾丹直言:「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我與中華一道同軌」,表達永久地佔領喀爾喀蒙古之意。

噶爾丹的最大勢力範圍

之後,噶爾丹順勢帶兵進至克什克騰旗(在現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距離北京越來越近,只剩下400公裡,騎馬幾天就能到達北京,北京城裡一片慌亂,據記載當時:

「京師戒嚴,城內外典廨盡閉,米價至三兩餘」。

至此,清帝國再也無法容忍噶爾丹的行為,而且說實話,烏爾會河之戰的失敗對財大氣粗的清政府來說其實影響並不大,畢竟戰敗的只是一支缺乏戰鬥力的非主力部隊罷了,同時戰爭的失敗,也讓康熙皇帝正確認識到了準噶爾人的實力,不再小瞧噶爾丹這個梟雄。

相關焦點

  • 清軍在草原上竟被蒙古人用火器打敗,兩萬餘士兵喪命
    看此情形,清軍統帥只能先讓軍隊後退重新整軍備戰,就這樣,清軍的第一次進攻未遂,將大好戰機白白浪費,給了措手不及的準噶爾人足夠時間休整: 「厄魯特兵(準噶爾人)二萬餘掠烏珠穆秦男女、牲畜、輜重徐行,溯水上流遊牧。阿爾尼偵之,分兵二隊,乘夜往襲。二十一日昧爽,於烏爾會河地方及其營,令所選蒙古勇士二百餘攻之。
  • 殲滅4萬八旗精銳 連康熙舅舅都被打死
    準部曾用這一「築壘戰術」對付哈薩克各部,蠶食、侵佔了前者大片土地,連哈薩克首領之子都被掠作人質。作為準噶爾汗國統治支柱的厄魯特蒙古4部總人口約60萬(一說上百萬),能動員參戰的精銳力量(青壯年)有12萬至15萬人。早在噶爾丹統治時期(公元1644至1697年),前者就一次性出動12萬騎兵橫掃中亞,前鋒直抵黑海沿岸。
  • 崇禎一個致命錯誤,讓明軍損失五萬精英士兵,結果清軍長驅直入
    明清時期,共投入兵力10萬餘人。從1640年(明朝崇禎十三年,清朝崇德五年)清軍圍攻錦州城,到1642年(明朝崇禎十五年,清朝崇德七年),嵩山城被清軍攻佔,明軍司令員洪承疇被捕獲。戰爭持續了兩年,在明朝慘敗的最後,由明朝國力打造的九萬精英徹底喪失。只有三萬餘軍跟隨吳三桂撤退到寧遠,然後明朝關外的城市全部淪陷,只剩下寧遠一個。
  • 慘敗和通泊:清軍對蒙古人戰爭的最大敗戰
    1677年-1678年,噶爾丹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更新準軍的兵器裝備,並大量使用火器加強軍隊的戰鬥力。加之準噶爾境內本就富有銅、鐵、硝石和硫磺等資源,在中亞與西域穆斯林的指點下,很快擁有了自製槍枝、火藥、鉛彈的能力。所以康熙皇帝時的清軍,就需要面對一支大量裝備火繩槍的準噶爾軍隊。他們在交戰時,往往先用火槍射擊,然後再發射弓箭,最後才上前肉搏。
  • 火槍槍叉為何能流行於西藏又被清軍大量裝備?
    16世紀,伴隨著巴布爾從阿富汗開始了對印度的入侵,以及印度人在此之前與葡萄牙人之間的交流,火繩槍這種新式武器隨之傳入了印度。不過巴布爾所攜帶的火繩槍,並不是來自於已經和他反目成仇的薩法維波斯的沙阿伊斯瑪儀。相反,為了能夠牽制波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賽裡木慷慨解囊,援助了包括火繩槍在內大量的火器。伴隨著莫臥兒帝國在印度的擴張,印度的火繩槍發展,也因此一直是在奧斯曼帝國的基礎之上進行的。
  • 清朝軍隊如何使用火槍?| 腦洞外星人
    不過,在清朝奪取江山的時期,火槍已經開始頻繁被使用於戰場。火槍,當時又被稱為鳥槍、鳥銃,屬於早期火器的一種。發射較慢,但相比較於弓箭,射程較遠,殺傷力更大。在關外時,清軍便開始配備鳥槍。不過,數量有限,只是附屬於弓箭步兵類中。到入關後,才正式組建了火器營,並有了專門使用火槍的士兵,被稱為鳥槍兵,每個鳥槍兵配備一把火槍。
  • 八裡橋之戰:為何清軍兩萬多不敵聯軍五千,蒙古鐵騎還被嚇破膽?
    八裡橋之戰的經過前文筆者說到,僧格林沁領蒙古馬隊一萬人,勝保領步騎兵一萬七千人,那麼派往通州的清軍兵力就約為兩萬七千人。而相對應的聯軍兵力是多少呢?約為五千人!其中步騎兵四千人,炮兵一千人。此刻,八裡橋的戰略重要性就一下子凸顯了出來——清軍如果不能及時佔領守住八裡橋,那麼將面臨著全軍覆沒的下場;而如果聯軍成功攻佔八裡橋,那麼不僅可以一舉消滅掉兩萬七千多清軍兵力,更可以由此打開通州和北京之間的通道,謀取更多利益。因此八裡橋就成了清軍與英法聯軍的決戰之地。八裡橋之戰中,清軍士兵一個個英勇抗戰,表現出了頑強不屈的鬥志與激情,但最後還是改變不了失敗的結局。
  • 太平軍首戰八旗勁旅:2天解決戰鬥,全殲滿洲精銳4000餘人
    1862年10月,忠王李秀成親率13位王爺20萬大軍,號稱60萬,從蘇南一路殺來。下溧水、克溧陽,越過秣陵關,直接殺向雨花臺,與2萬遭受瘟疫折磨的清軍展開44天決戰,結果無功而返。雨花臺戰役慘敗,天京被死死包圍,足以表明後期太平軍之戰鬥力,已經嚴重下滑。後期太平軍戰力下滑,與李秀成盲目擴招軍隊,以及拜上帝教信仰之崩潰有很大關係。
  • 清軍到底有多殘忍?曾誘殺20萬太平軍,其中卻有大半無辜之人!
    這場農民起義鬥爭從1851年1月11號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集結了2萬多人建號太平天國開始,一直到1864年7月19號南京城被清軍攻陷為止,整整歷經了14年之後最終徹底失敗。 太平天國劇照 就拿1863年9月清軍圍攻蘇州城的這場戰役來說,當時清軍僅憑2萬多人兵馬(配備有英法列強支援的火炮),最後卻能將蘇州城內將近
  • 火槍對弓箭,一定是火槍勝利嗎,1685年的中俄之戰給出了答案
    一、背景:俄羅斯擴張不可避免,中俄碰撞已成定局 俄羅斯,在雅克薩之戰以前,已經開始了殖民擴張。俄國的擴張模式是近代工商殖民體系,具有不可逆轉性,所到之處終結了採集遊牧模式。根據引用資料較為豐富的《俄羅斯徵服西伯利亞紀略》一書,俄羅斯自明朝末期開始的西伯利亞擴張,是一種近代工商殖民模式。
  • 兩萬人就想滅大明,誰給你的勇氣?聽過16世紀西班牙徵服中國計劃嗎
    ,並聯合上書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希望派遣2.5萬軍隊攻滅大明王朝。需要指出的是,在馬尼拉方案當中,出動的西班牙陸軍只有1萬到1.2萬,除了聯合葡萄牙人,招募和僱傭東南亞土著之外,方案還計劃僱傭日本兵5000到6000人,這意味著西班牙人對日本人的戰鬥素養有著不錯的評價。
  • 百團大戰,日軍死亡兩萬人,但是只承認死傷兩千!太無恥了吧!
    引言抗日戰爭中,日本不只是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抵賴,還對陣亡人數抵賴,不承認百團大戰中死傷人數,反而還聲稱日軍只死傷兩千人,與中國相差極大,中國給出的數據是百團大戰,殲滅日軍兩萬餘人。我國百團大戰沒有任何誇大,因為之後繳獲的武器高達數萬支,並且焚燒的日軍屍體,也有萬餘。那麼為什麼日本要否認戰死人數,那一萬八千人是怎麼消除的?日軍的自欺欺人的招數也厲害,他們把因戰鬥負傷,不治而亡的士兵,並不算是戰爭死亡的人數,反而算是醫療事故,這就減少很多戰死的士兵。
  • 兩連士兵被志願軍殲滅,麥克阿瑟看報紙才知道
    116師的戰報統計,此次戰鬥殲滅360餘人(其中俘虜90人),擊毀坦克10輛,繳獲汽車80餘輛,僅有2輛坦克和十餘名搭載步兵向南逃去。 只要不是自己的戰爭,英國人向來出工不出力,對於形勢危急的砥平裡,英軍並不上心。他們有英格蘭,蘇格蘭營,澳大利亞,加拿大各1個營和1個紐西蘭炮團,但卻被志願軍2兩個團堵在路上。 直到17日,志願軍放棄攻打砥平裡,退出現有陣地後,英27旅的澳大利亞營才得以進入該地區,還順便接手了30名志願軍釋放的俘虜,同時發現大量美軍屍體。
  • 太平軍大戰羅家集:陣斬清軍10位悍將,殲滅淮軍精銳4千餘
    天京陷落後,扶王陳得才20萬大軍繼續在湖北作戰,但部隊士氣低落,很快就在黑石渡潰敗,扶王服毒自殺而亡。遵王賴文光、首王範汝增等率4000餘兵馬突圍而出,前往皖北匯合張宗禹、任化邦率領的「捻軍」,一起進行抗清鬥爭。
  • 薩爾滸之戰:明朝損失5萬大軍,為清軍入關埋下伏筆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都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軍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 明末清初,拿著火槍的明軍,為啥打不過拿弓箭的清軍?原來清軍隨身帶...
    明朝無論軍隊數量,裝備等要素,都佔據壓倒性優勢,卻每每被清軍的凌厲攻勢擊敗,傷亡慘重,遼東的千裡沃土,就在一次次的軍事潰敗中喪失殆盡。造成明軍戰鬥力低下的原因很多,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明朝末年朝廷財政空虛,上下貪腐成風,軍中缺額欠餉現象十分普遍,使士卒士氣極為低落。加之多年來文恬武嬉,軍備廢弛,士兵單兵素質低下。加之明朝皇帝識人用人的眼光和手段,實在差的可以。
  • 八國聯軍共兩萬人?其實真實兵力達到22萬,戰後日本承認損失慘重
    那麼八國聯軍共有多少人?真是記載的兩萬多人嗎?其實我們都被騙了,八國聯軍兵力最多的時候,達到了22萬多人。這些兵力遠遠超過了清軍的總和,所謂史書中描寫的清軍不堪一擊,也多是污衊。慈禧太后不用說,對八國聯軍侵略,沒有採取有效的應對手段,放縱事態的發展。當時,義和團在清帝國內部興起,本來打著扶漢滅清的口號,被清王朝圍剿。
  • 固步自封停不前——清代宮廷的幾種火槍
    清代中期,周邊各國都大量裝備燧發槍,而清軍使用的火槍仍然還是被稱為鳥槍的火繩槍。但清代的上層貴族很早就開始接觸西方火器,如轉輪打火槍、燧發槍等。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了三種康熙御用的「自來火槍」,分別為御製自來火大槍,御製自來火二號槍,御製自來火小槍。從描述上看,三種火槍都是轉輪打火槍。
  •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美歐戰王牌師1萬餘人,一戰被志願軍殲滅7千
    不到24小時,志願軍第38軍當面的南朝鮮軍隊一個師的兵力被擊潰,丟棄了大量的美械武器裝備後倉皇逃竄,為了取得戰場上的先機,第38軍在德川取得完全勝利後,僅留下少數部隊負責打掃戰場,大部隊一刻不停向敵軍身後猛插而去,先頭部隊113師已於軍主力之前向目的地突擊而去。
  • 裝備水平遠勝清軍,清朝將領:像嶽家軍在世
    太平軍5人為一伍,有一個伍長帶領;5個伍25人為一兩,設置一個司馬;四個兩100人為一卒。5個卒500多人組成一旅,5個旅組成一師,5個師為一軍。太平軍的一"伍"之中有十支槍,抬槍和鳥槍各一半,而且每個士兵都會攜帶火藥,隨時補充火器使用。二、沿途繳獲,越戰越勇太平軍起義後用摧枯拉朽的攻勢席捲廣西,清軍望風而逃,丟下大量的軍械和輜重,都被起義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