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清代的上層貴族很早就開始接觸西方火器,如轉輪打火槍、燧發槍等。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了三種康熙御用的「自來火槍」,分別為御製自來火大槍,御製自來火二號槍,御製自來火小槍。從描述上看,三種火槍都是轉輪打火槍。
▲自來火二號槍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轉輪、火繩兩用的火槍,與自來火二號槍的記錄大體相似,研究者認為它就是自來火二號槍。
按照圖式記載,御製自來火二號槍重3斤,長2尺八寸;槍管前部起脊,後部為四稜狀,表面錽金獸面,槍口為蓮花瓣型;槍機為素鐵錽金,夾燧石,槍機旁邊有錽金鏤花鐵輪;槍床為雞翅木,末端無裝;,槍叉末端裝飾羚羊角。
故宮的自來火二號槍連柄長135.5釐米,合四尺餘,目測其槍柄長尺餘,由此可見圖式中」重3斤,長2尺八寸」的數據應該是槍管的數據。從實物來看,清代自來火槍的樣式與歐洲轉輪槍明顯不同,其槍叉、槍床等均為清代火槍典型形制,因此這些槍可能是宮廷工匠在傳教士的指揮下製造出來的,屬於中西結合的產物。
▲霍碩特貝勒德勒克悟巴什貢進鳥槍,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轉輪打火槍,故宮還收藏有一些燧發槍。這些槍有歐洲人進貢的,也有周邊部落進貢的。在清代,火繩槍、燧發槍均稱「鳥槍」。如其中一件燧發槍,附帶皮籤上書「(殘)十七日,霍碩特貝勒德勒克悟巴什貢進鳥槍一桿」,德勒克悟巴什是蒙古阿拉善霍碩特旗的首領,乾隆年間晉封和碩親王。阿拉善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在清代曾屬準噶爾治下,準噶爾軍隊曾大量裝備燧發槍,雖然最終為清軍所敗,但其曾統治過的地區想來對燧發槍不會太陌生。
清代人還曾經仿製過連發燧發槍。故宮藏有一件「康熙年間庫貯二等自來火二十齣琵琶鞘槍」,該槍為「昂裡啞國」進貢,所謂昂裡啞即英國。該槍為燧發槍,槍託寬大,內部中空,設有彈倉和藥倉,使用時,扳動槍身機關,將彈藥裝入槍膛,然後即可進行下一步操作。該槍節約了裝彈藥的時間,初步達到了連發的效果,槍託內彈藥可供二十次使用。
清史稿中記載,清初火器專家戴梓曾經製成「連珠火銃」。關於這種火槍,《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較詳細,書中說,戴梓製成的火槍「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而記錄戴梓生平的《耕煙先生傳》中記載,紅毛國向皇帝獻上蟠腸鳥槍,皇帝為了表示中國無所不有,便命戴梓仿造,戴梓仿造成功後,皇帝賞賜給回國的紅毛國使臣十桿蟠腸鳥槍。
結合記載和故宮實物來看,戴梓仿製的蟠腸鳥槍便是英國進貢的這杆連發燧發槍。這種槍在歐洲其他國家也有裝備,非英國一家獨有,由於結構複雜,同時自動裝藥無法將火藥搗實,影響威力,因此這種槍的實戰意義並不強,戴梓仿製成功後,清軍也並沒有列裝這種槍,大概也是出於相同的原因。
▲氣槍,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還收藏有若干件氣槍,這些氣槍有普通氣槍,也有氣槍、燧發兩用者。其中一件氣、燧發兩用槍,通長95.5cm,口徑8mm。槍管分為可拆卸的兩節,槍管拆下後可以作為燧發短槍用,槍管套上後可以當氣槍用。另一件氣槍長123cm,內徑12mm,槍管為銅製,配有鍍金充氣球、打氣筒、製造鉛彈的鉗子等零件,附帶的黃紙籤上書「西洋風槍一件,漏氣使不得。」
▲清代火帽槍
清朝這些燧發槍和轉輪打火槍都是貴族的玩物,在大規模引進歐洲槍械前,清軍使用的一直是各種火繩槍。而引進洋槍時,西方已經列裝火帽槍,清軍直接進入了火帽槍時代。在世界各大國軍隊中,清軍是為數不多跳過燧發槍階段,直接從火繩槍進入火帽槍的軍隊。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