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步自封停不前——清代宮廷的幾種火槍

2021-01-21 醜橘先生
清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一直沒有成規模的引進西方火器。清代中期,周邊各國都大量裝備燧發槍,而清軍使用的火槍仍然還是被稱為鳥槍的火繩槍。

但清代的上層貴族很早就開始接觸西方火器,如轉輪打火槍、燧發槍等。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了三種康熙御用的「自來火槍」,分別為御製自來火大槍,御製自來火二號槍,御製自來火小槍。從描述上看,三種火槍都是轉輪打火槍。

▲自來火二號槍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轉輪、火繩兩用的火槍,與自來火二號槍的記錄大體相似,研究者認為它就是自來火二號槍。

按照圖式記載,御製自來火二號槍重3斤,長2尺八寸;槍管前部起脊,後部為四稜狀,表面錽金獸面,槍口為蓮花瓣型;槍機為素鐵錽金,夾燧石,槍機旁邊有錽金鏤花鐵輪;槍床為雞翅木,末端無裝;,槍叉末端裝飾羚羊角。

故宮的自來火二號槍連柄長135.5釐米,合四尺餘,目測其槍柄長尺餘,由此可見圖式中」重3斤,長2尺八寸」的數據應該是槍管的數據。從實物來看,清代自來火槍的樣式與歐洲轉輪槍明顯不同,其槍叉、槍床等均為清代火槍典型形制,因此這些槍可能是宮廷工匠在傳教士的指揮下製造出來的,屬於中西結合的產物。

▲霍碩特貝勒德勒克悟巴什貢進鳥槍,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轉輪打火槍,故宮還收藏有一些燧發槍。這些槍有歐洲人進貢的,也有周邊部落進貢的。在清代,火繩槍、燧發槍均稱「鳥槍」。如其中一件燧發槍,附帶皮籤上書「(殘)十七日,霍碩特貝勒德勒克悟巴什貢進鳥槍一桿」,德勒克悟巴什是蒙古阿拉善霍碩特旗的首領,乾隆年間晉封和碩親王。阿拉善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在清代曾屬準噶爾治下,準噶爾軍隊曾大量裝備燧發槍,雖然最終為清軍所敗,但其曾統治過的地區想來對燧發槍不會太陌生。

清代人還曾經仿製過連發燧發槍。故宮藏有一件「康熙年間庫貯二等自來火二十齣琵琶鞘槍」,該槍為「昂裡啞國」進貢,所謂昂裡啞即英國。該槍為燧發槍,槍託寬大,內部中空,設有彈倉和藥倉,使用時,扳動槍身機關,將彈藥裝入槍膛,然後即可進行下一步操作。該槍節約了裝彈藥的時間,初步達到了連發的效果,槍託內彈藥可供二十次使用。

清史稿中記載,清初火器專家戴梓曾經製成「連珠火銃」。關於這種火槍,《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較詳細,書中說,戴梓製成的火槍「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而記錄戴梓生平的《耕煙先生傳》中記載,紅毛國向皇帝獻上蟠腸鳥槍,皇帝為了表示中國無所不有,便命戴梓仿造,戴梓仿造成功後,皇帝賞賜給回國的紅毛國使臣十桿蟠腸鳥槍。

結合記載和故宮實物來看,戴梓仿製的蟠腸鳥槍便是英國進貢的這杆連發燧發槍。這種槍在歐洲其他國家也有裝備,非英國一家獨有,由於結構複雜,同時自動裝藥無法將火藥搗實,影響威力,因此這種槍的實戰意義並不強,戴梓仿製成功後,清軍也並沒有列裝這種槍,大概也是出於相同的原因。

▲氣槍,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還收藏有若干件氣槍,這些氣槍有普通氣槍,也有氣槍、燧發兩用者。其中一件氣、燧發兩用槍,通長95.5cm,口徑8mm。槍管分為可拆卸的兩節,槍管拆下後可以作為燧發短槍用,槍管套上後可以當氣槍用。另一件氣槍長123cm,內徑12mm,槍管為銅製,配有鍍金充氣球、打氣筒、製造鉛彈的鉗子等零件,附帶的黃紙籤上書「西洋風槍一件,漏氣使不得。」

▲清代火帽槍

清朝這些燧發槍和轉輪打火槍都是貴族的玩物,在大規模引進歐洲槍械前,清軍使用的一直是各種火繩槍。而引進洋槍時,西方已經列裝火帽槍,清軍直接進入了火帽槍時代。在世界各大國軍隊中,清軍是為數不多跳過燧發槍階段,直接從火繩槍進入火帽槍的軍隊。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清代宮廷頭飾解析
    簪、釵、頭花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佩戴,佩戴時可以居中、可以斜插、可以在前、可以藏後。戴在滿族婦女兩把頭正中的頭花稱為頭正,分插兩把頭的兩端的則稱稱壓鬢花。清代流行繁縟的裝飾風格,講究以多為美,頭上遍布簪釵的現象很是常見。
  • 瀋陽故宮展出清代宮廷御用品
    原標題:瀋陽故宮展出150餘件清代宮廷御用品中新網瀋陽8月20日電 (孟令卓)「龍耀帝鄉~清代宮廷御用品展」8月20日在瀋陽故宮開展,展出館藏文物150餘件。本單元展出的「清永瑢設色梅谷攜琴圖卷」上,卷前、後及中部上側分鈐「石渠寶笈」「石渠定鑑」「寶笈重編」「乾隆御覽之寶」「御書房鑑藏寶」「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皇家鑑藏、收藏印多方,可謂深受皇帝們的喜愛。參觀。
  • 清代宮廷珍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瀋陽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開幕以來受到觀眾熱捧。該展通過「皇權與秩序」「生活與習俗」「陳設與清供」「藝術與信仰」「文治與武備」五個單元,集中展示瀋陽故宮博物院典藏的200餘件(套)清代宮廷藝術珍品,同時還精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30餘件(套)清宮器物參與展覽。圖片來源:ic photo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瀋陽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開幕以來受到觀眾熱捧。
  • 清代宮廷舞與《塞宴四事圖》
    著名的《塞宴四事圖》——郎世寧(義大利籍)清代宮廷畫家明代宮廷舞蹈的程式化和禮儀性隨著清帝國的建立有了新的特點。由於清朝亦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宮廷舞蹈除了因襲前朝的之外,還融入了滿洲族和其它少數民族的特色。
  • 華服時課|清代宮廷便服——襯衣
    襯衣是晚清宮廷后妃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 也是一款裝飾華貴鮮麗、製作工藝繁複、日常穿用頻繁的便服。清代襯衣的形制為圓領,大襟右衽,直身式袍服,沿襲了滿族傳統服飾的基本要素。襯衣的兩側沒有開裾,行走時不會露出腿部,因此襯衣是可以單獨穿用的便服。襯衣的外面還可以套穿馬褂、坎肩等短款服飾,或開裾較大的褂襴、氅衣等便服。
  • 瀋陽故宮展出150餘件清代宮廷御用品
    於海洋攝中新網瀋陽8月20日電 (孟令卓)「龍耀帝鄉~清代宮廷御用品展」8月20日在瀋陽故宮開展,展出館藏文物150餘件。展覽共分四個單元,分別為「武備法器國史載體」「琳琅御品隨駕盛京」「書畫清玩擷趣生活」「錦衣『喜』器大婚專屬」。
  • 來自民間的宮廷畫家,清代張宗蒼繪《溪山無盡》
    清代早期,很多畫家都受到四王畫風影響,由此四王畫風也被稱為畫壇正統派。這種精緻飽滿的畫風從民間逐漸走入宮廷,成為清代宮廷繪畫的主流風格,從康熙朝延續到乾隆末年。清代宮廷畫家有一部分來自於民間,康熙、乾隆都曾經南巡,在駕臨江南期間遇到名家獻畫往往會將畫家召入內廷。
  • 瀋陽故宮為您揭開清代宮廷御用品的神秘面紗
    瀋陽故宮為您揭開清代宮廷御用品的神秘面紗 瀋陽晚報 2020年08月21日 14:25
  • 清代乾隆朝 —— 宮廷御瓷陳設賞析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有:「……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邵蟄民撰《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記:「清瓷至乾隆而極盛,器式之多亦莫與倫比」。清 郎世寧《聚瑞圖》清代的宮廷御瓷陳設,主要是滿清王朝為配置紫禁城、圓明園、避暑山莊以及各地行宮而製作。
  • 美術研究|清代宮廷宗教建築所體現的宗教文化特徵!
    清代宮廷建築作為宗教文化的載體,體現出獨特的文化特徵。本文聚焦清代宮廷宗教 建築與宗教文化之間的關聯,通過分析孝道思想在宮廷宗教建築中的反映和佛、道兩教在宮廷生活中的作用,可知儒、佛、道三教是密不可分的一個系統, 進而總結清代宮廷宗教文化的民族特色。
  • 清代宮廷防治天花的多樣「隔離法」
    如先秦醫學典籍《黃帝內經》載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漢書·平帝紀》記載元始二年,民眾如果得了傳染病,就需要被隔離到單獨的房屋裡進行治療;《晉書》記載晉朝時若官員家裡有傳染病人時,官員本人雖然沒有病,但百日內不允許進宮;《南朝齊會要·民政》記載,蕭齊時太子長懋等曾設立了可以收隔病患的醫療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者;北宋醫學著作《太平聖惠方
  • 清代宮廷做壽禮俗與相見禮俗
    太宗皇太極稱帝後,才借鑑明朝禮儀,融合滿漢習俗,制定並逐步完善了清代禮儀制度。清代宮廷做壽禮俗清朝,皇帝誕辰為萬壽節,皇太后誕辰為聖壽節,皇后誕辰為千秋節,均為國家節日。其中萬壽節最為隆重,與元旦、冬至並稱清廷「三大節」。尤其是皇帝逢旬(十)大壽,更要舉國歡慶。
  • 清代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密宗佛像
    元亡之後,藏傳佛教對宮廷的影響並未消失,仍然受到明朝皇帝的崇奉,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領頻頻入宮,與宮廷往來密切。而清代統治者早在入關之前與藏傳佛教就有接觸,清朝的皇帝和后妃們,有許多都是藏傳佛教的虔誠信奉者。他們在紫禁城內宮深處,建造佛堂,供奉佛像,潛心佛事。雍正皇帝登基後,將他做皇子時的舊宅改建為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專為皇室祈禱供奉之用。藏傳佛教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清代宮廷很多都是「東北貨」難道皇帝最喜歡東北
    撰稿:大奇清代宮廷,很多物品產自東北。
  • 火槍對弓箭,一定是火槍勝利嗎,1685年的中俄之戰給出了答案
    眾所周知,火槍代表了現代工業的軍事科技。弓箭,則是古代遠距離戰爭的必備品。同樣是遠程攻擊,火槍的性能和殺傷力,遠遠大於弓箭,這是毋容置疑的。如果兩支部隊,一支裝備弓箭,一支裝備火槍,那火槍一定能戰勝弓箭嗎? 答案是否定的。
  • 清代皇帝御用武器裝備——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清代宮廷武器裝備,其中,大部分都是皇帝御用品。這是乾隆皇帝圍獵用的花梨木火槍,為清宮造辦處設計製作,使用了豪華的材料和工藝,乾隆皇帝把它納為御藏。火槍細節圖這些小壺是用來裝火藥的。但這些火藥不是用完就扔的,每次打獵後,打中獵物的彈丸都要取出來,寫上所打獵物,存檔。這是乾隆御用的馬鞍、馬鐙,採用了刺繡、琺瑯、鑲嵌等各種精製工藝。
  • 清冷雪景山水,蘊含春的氣息,清代宮廷畫家張宗蒼繪《雪霽圖》
    清代宮廷繪畫很講究「樣式」,造成這樣的狀況和皇帝的喜好有很大關係。清代的皇帝來自關外,明末趁亂佔領天下。他們為了維護穩定的統治,努力學習漢文化,接受漢文化的薰陶,但畢竟他們無法立刻理解雅逸超脫的文人審美,面對寫實具象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 揭秘丨清代時出現了哪些威力巨大的熱兵器?
    早在馬克沁機關槍出現前的一百多年,中國就曾出現了一位製作連發火器的兵器專家。那麼,此人是誰呢?清代時又出現了哪些威力巨大的熱兵器?1686年的一天,在紫禁城內,清康熙皇帝正在接見來自荷蘭的使團。清代皇帝不重視火器,一方面是因為仍然崇尚弓馬騎射;另一方面,也與治理國家的思想有關。所以康熙執政時期,戴梓沒有充分發揮出他的聰明才智。
  • 小火槍(隨筆)
    照片中一個頭戴五星帽,手持小火槍的小男孩,那就是小時候的我,照片又讓我回到了兒時的快樂時光。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小夥伴們中間流行著一種叫「小火槍」的玩具。它是自製玩具,是用自行車的鏈條和「八號」鋼絲做成的,如果哪個小夥伴有這樣一把小火槍,那他肯定是星光閃耀的人。
  • 刺刀、槍叉傻傻分不清楚!火槍槍叉為何能流行於西藏又被清軍大量裝備?
    他們往往有著極為嫻熟的火槍使用技術,因此對於這種穩定槍體,但是在行動過程中相當累贅的部件需求並不大。比如郎世寧為乾隆皇帝繪製的,著名的乾隆《射鹿圖》中,乾隆就為我們展示了,清代時期對於這種帶有槍叉的火繩槍,在較為緊急的時刻,是如何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