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繪畫很講究「樣式」,造成這樣的狀況和皇帝的喜好有很大關係。清代的皇帝來自關外,明末趁亂佔領天下。他們為了維護穩定的統治,努力學習漢文化,接受漢文化的薰陶,但畢竟他們無法立刻理解雅逸超脫的文人審美,面對寫實具象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清代的宮廷繪畫受內務府管理,主管繪畫的官員往往是一些宗室子弟,他們不懂繪畫技巧與審美標準,只能在形式內容上給予意見。幾方面的因素湊在一起,造成了清代宮廷繪畫過於追求形式,喪失了鮮活的生命力。比如頻頻被吐槽為「農家樂」審美的乾隆皇帝,一天到晚寫詩炫耀才華,卻連黃公望名作的真偽也無法分辨。
張宗蒼 雪霽圖
在嚴苛的創作環境中,偶爾也會出現幾位在形式與自由之間尋找平衡點的畫家,他們一方面要顧及皇家的審美標準,一方面要在既有框架內盡情展示才華,張宗蒼就是做得比較成功的一位。張宗蒼是乾隆時期的著名畫家,他的老師是清初著名畫家黃鼎,黃鼎被譽為是王原祁之後的畫壇領袖。這幅《雪霽圖》是張宗蒼畫的一幀冊頁,看作品尺寸應該裝飾宮室牆壁的。乾隆自稱風流天子,喜歡用書畫作品妝點宮室,觸目所及都要看到字畫。畫中有乾隆題寫的一首御詩,表明他對這幀作品很滿意。
張宗蒼 雪霽圖 局部
《雪霽圖》描繪的是想像中的雪景山水,在創作中有很多名家作品的痕跡。按道理來講,這樣的作品一般會呈現出拘謹面貌,但張宗蒼卻能畫出一種自在灑脫的味道。畫中的一葉扁舟讓作品的整體格調有了升華,空洞無趣的雪景山水因為有了人的參與變得充滿了生機。雪景山水難畫是因為如果一味地強調高潔無塵就會脫離現實,如果一味地強調紅塵氣息又會變得俗氣不堪。面對這種情況,張宗蒼在宋元畫家的創作中尋找靈感,強調畫中的文人意趣,讓雪景圖有了溫暖氣息,山石稜角處的苔點預示著春天馬上到來,生機就在眼前。
張宗蒼 雪霽圖 局部
張宗蒼的繪畫功底十分深厚,他畫畫很快,在清代畫論中有過記載,細筆山水別人畫一幅要月餘時光,他畫起來幾天就完成了。這樣的創作速度都是因為技法純熟,提筆就畫,一邊畫一邊構思,這樣的創作流程為作品增添了一些隨機性的生動細節。畫中山間宮室用筆簡潔,看上去牆壁歪斜,一看就是臨時補筆添加的。這樣的細節雖然在透視上看著很彆扭,但卻顯得格外生動有趣。這樣的細節不是敗筆,而是靈機一動信手揮灑的結果。
張宗蒼 雪霽圖 局部
一幅雪景圖,有清冷麵貌,同時也蘊含春的氣息,這樣的作品看上去會觸動很多感慨。想必當年乾隆皇帝也是感受到畫中的氣韻,才有了動筆題詩的衝動。
拓展閱讀
構圖飽滿只是表現,畫中的靈魂是揮灑寫意,王鑑繪《秋林山色》
由「正午牡丹」想到,創作要嚴謹認真,還要合情合理
想畫山林野趣卻流露出對紅塵富貴的眷戀,王時敏繪《松靜山居》
打破成見,在山水畫中發現不一樣的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