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早期已有外籍畫家進入宮廷,最受皇帝器重的是郎世寧,這位義大利人自康熙五十四年來北京,開始他宮廷藝術家的生涯,乾隆三十一年在北京逝世,在華長達五十一個春秋。
郎世寧在宮廷內創作了大量人物肖像、歷史紀實、走獸翎毛、花卉和靜物畫作品,他還將歐洲的油畫、銅版畫以及天頂畫、焦點透視畫的技法傳授給供職宮廷的中國畫家,在清代宮廷內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的新穎的繪畫風格,在清代畫壇獨樹一幟。
郎世寧的繪畫,重視明暗透視關係,用中國畫工具,按西洋畫方法作畫,達到精細逼真的藝術效果。他三十七歲時畫的《嵩獻英芝圖》,松樹、水、石、鷹、芝都富立體感,保留了較多西法。《馬術圖》中主要人物肖像由郎世寧執筆,面部結構準確,暈染精微,富凹凸感,但無光線形成的陰影,顯然又遵循了中國畫的規律。
郎世寧等外籍畫家對於中國和歐洲之間文化藝術交流所作出的貢獻,以及歐洲藝術對於中國宮廷藝術的影響是不可抹煞的。
採芝圖
圖中青年身著漢族衣冠,右手持如意狀靈芝,左手扶著梅花鹿背,神態安祥而儒雅;旁邊少年,亦著便裝,右肩扛小鋤,左手提花籃。從兩人的面相看,好像畫的都是愛新覺羅弘曆,一是青年時,一是少年時,這是清高宗弘曆為皇子時的行樂圖。
左上角挖補一方,紙色略黑,有高宗御題詩一首,署款「長春居士」。左方有「樂善堂」小橢圓章一,右方「長春居士」款下有「寶親王「及」長春居士」小方章各一。有乾隆「八徵耄念之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太上皇帝之寶」印各一。左下方有梁詩正題詩款曰:「雍正甲寅夏四月,梁詩正謹題。」下有「梁」字小圓印,「詩正」小方印。
花蔭雙鶴圖
此圖描繪了春天的庭園一隅,盛開的月季花叢下,兩隻丹頂鶴領著一雙遍體細毛茸茸的小鶴在覓食閒耍。一鶴面對觀者,正俯身下顧,愛撫地關注著小鶴,另一鶴反向行走,不時轉回細長的脖頸,整理著漂亮的羽毛,神態安詳。
雖然畫家用中國的毛筆和顏料作畫,但繪畫的技巧和畫面效果還是顯示出西方繪畫的特徵。圖中月季花的鮮豔明麗,花葉的偃仰正反,丹頂鶴的舉止神情,形態刻畫,都是十分準確自然,栩栩如生。特別是兩隻小鶴,似在蹣跚學步,那種充滿稚氣的形象,真切可愛,富有情味。就連花蔭下的那一叢萱花也被描繪得婀娜多姿,幽香陣陣。郎世寧不凡的造型能力和把握色彩的本領令人讚嘆。
圖右下角作者自識「臣郎世寧恭繪」。
孔雀開屏圖
此巨幅作品作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郎世寧畫了雌雄一對孔雀,雄孔雀開屏立於玉蘭花下,雌孔雀側身回顧。襯景的玉蘭、牡丹、梅花以及不知名的野花爛漫開放,一派春光明媚、玉堂富貴氣氛。孔雀造型準確,形態生動,一片片美麗的毛羽,濃麗纖細,精工燦然,流光溢彩,金碧輝煌。喙的質感,足和趾的動感,毫無板滯之弊,體現了郎世寧精湛的寫生功力。
圖中花卉湖石由其他宮廷畫家合筆完成。林木花卉華麗燦爛,與孔雀相得益彰。畫幅上有乾隆御題七古一首,看出乾隆對這幅畫很滿意。鈐寶二:「乾隆宸翰」、「意靜妙堪會」。
圍獵聚餐圖
這是郎世寧描繪帝王狩獵生活的紀實性繪畫。畫乾隆皇帝一行狩獵完畢,休息、煮食鹿肉的場面。乾隆皇帝弘曆盤腿坐在黃色的座墊上,他身後一座圓頂的帳篷,兩邊近臣侍衛分列,有的人站立,有的人半跪,大多數手持弓箭、刀槍和虎神槍,其中一人肩上還扛著模仿鹿鳴聲的哨子;再外一圈人中間,正在準備野餐的食品。畫面左面有三個人正在用利刃剝下鹿皮,切割鹿肉,另有三人則架起一口大鍋,燃燒炭火在燴鹿肉湯。畫面中下部還有三個人在炭火上燒烤鹿肉,旁邊有人手捧果品盒和酒具,另有數人手持虎神槍警戒,最下方有一人背著一隻中箭的狍鹿走來。帳篷的背後為起伏的群山和參天的古松,山坳處有幾匹馬和駱駝在休息,其中一隻駱駝背上還搭著一隻死鹿。這幅畫是一次戰果輝煌的狩獵活動的生動寫照。
和其他紀實性繪畫一樣,皇帝的形象並沒有畫得比別人來得高大,只是非常真實地把乾隆皇帝安排在兩列半跪侍衛的中間。再加上身後黃色帳篷的襯託,以顯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自然而然地乾隆皇帝的形象突出出來了。
現藏法國吉美博物館,郎世寧所作的《木蘭圖》詳盡表現了乾隆一行到圍場行獵的全部過程;而這幅《圍獵聚餐圖》則反映了獵後歡樂的情景,很是寫實,並富有生活氣息。圖右下角寫有:「乾隆十四年四月奉宸院卿臣郎世寧恭繪。」
這件作品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的風格有明顯差異,其背景部分當是中國宮廷畫家所補繪。
午瑞圖
此圖表現的是中國傳統習俗,圖中畫了粽子、蒲草等端午節必備的物品,但畫法上則西洋風味很濃厚,構圖與歐洲的靜物畫也有相似之處。瓷瓶上有高光,手法上是西洋的,題材是中國的,顏色很厚重。
作者將西方繪畫的明暗法和中國工筆重彩結合起來,一方面注重明暗關係,卻淡化了陰影,另一方面運用勾勒技法,但淡化了線的作用。所繪顏色,也不像平時習見的西洋畫那樣強調環境色彩,而是以固有色的濃淡表現花、瓶等的凹凸形體。
全圖造型畢肖,繪染細緻入微,畫上未署作畫年月,從畫風看,約是雍正時所畫,屬郎世寧在中國創作的早期作品。
白鶻圖
錦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