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自古以來在中國人心目中都是吉祥如意的化身,被譽為「百鳥之王」。在東漢《孔雀東南飛》的詩賦中就有這麼一句描寫孔雀的場景: 「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然而,在1993年,孔雀這個形象被紀念幣設計者選中,從此,孔雀的美態得以在紀念幣上展現。
1993年發行的中國古代名畫系列《孔雀開屏圖》金銀紀念幣,圖案取自清代著名畫家郎世寧的《孔雀開屏圖》,是一幅融中西繪畫技法於一體的作品。其中20盎司銀幣榮獲1995年「世界銀幣大獎」最佳銀幣獎。它由上海造幣廠鑄造,共發行金幣5枚,重量規格分別為20盎司、5盎司、1盎司、1/4盎司、1/10盎司;銀幣3枚,重量規格分別為20盎司、5盎司、1盎司。其中1/4盎司和1/10盎司金幣為不限量發行,其餘均為限量發行,最少的為20盎司金幣,發行量只有66枚,最大的為1盎司銀幣但發行量也只有7000枚。
在這套紀念幣中,其中一枚的背面圖案選擇了清代宮廷畫畫家郎世寧所作《孔雀開屏圖》。此次製作發行的紀念幣把中國的國畫藝術用雕刻的形式在紀念幣上進行體現,不僅是傳統繪畫藝術與雕刻藝術的結合,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造幣工藝的交融,體現了我國深厚的除按傳統文化底蘊。
製作《孔雀開屏圖》的畫家郎世寧是極具天才與聲望,先後擔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宮廷畫師,在中國從事繪畫長達50多年,深得皇上喜愛,外國人在中國能夠得到擁有如此地位,在歷史上也非常少見。郎世寧在繪畫上不拘一格,題材廣泛,像是人物、飛禽走獸、山水畫草等,他都有所涉及,並且擁有很高的造詣,這些才能使得他成為雍正、乾隆時宮廷畫作的代表人物。在繪畫的創作上,他結合西洋畫法,用中國畫工具進行創作;在具體操作上,注重明暗、透視效果,因此,他的畫作在當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奠定了他在歷史上的繪畫地位。在康熙、雍正時期,他的畫不僅在宮中得到廣泛收藏,在民間也受到追捧,由於數量極少,尤顯珍貴。經過幾百年的傳承,郎世寧的畫作如今除了北京和臺北故宮博物館有所收藏外,其他地方少之又少。
按照我國民間的說法,孔雀就是「鸞」的一種,即鳳凰的一個種類。現實中,孔雀屬於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孔雀在生長過程中,只要遇到色彩鮮豔的事物就會張開翅膀。開屏後的孔雀,光彩奪目,格外美麗。自古以來,我國文人騷客對孔雀的描述非常常見。比如,魏鍾會《孔雀賦》:「有炎方之偉鳥,感靈和而來儀。稟麗精以挺質,生丹穴之南垂。戴翠旄以表弁,垂綠蕤之森纚。裁修尾之翹翹,若順風而揚麾。五色點注,華羽參差。鱗交綺錯,文藻陸離。丹口金輔,玄目素規。或舒翼軒峙,奮迅洪姿;或蹀足踟躕,鳴嘯鬱咿。」在此詩中,魏鍾生動形象的描述了孔雀開屏時的情景,每當閱讀此詩,孔雀的形象躍然眼前,自己也無時不被孔雀所打動。
此外,孔雀在中國也是富貴的象徵,中國畫中,孔雀與牡丹經常會一起出現,畫的主題也會透漏出「富貴」的含義。在此枚銀幣上,郎世寧所繪的《孔雀開屏圖》,所描繪的畫面便是,在一個繁花盛開的庭院中,一直雄孔雀開屏展翅,向另一隻孔雀炫耀。觀賞這枚硬幣,可以看見整個庭院的繁花質感突出,透視敏感效果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再看雄孔雀,開屏的翅膀上,每一支羽間落有致,凝聚著整張畫面的精神氣。每當看到在、這枚硬幣,最為百鳥之王的「孔雀」,昂首挺胸,舉止間一種驕傲的帝王之氣所震撼,百鳥之王的稱號真是當之無愧。
這枚紀念幣正面圖案則選擇了北京的太和殿,太和殿是故宮最大的殿,它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金鑾殿」。太和殿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總建築面積達2300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明清兩代,每當有重要的儀式,都會選擇在太和殿舉行。此枚銀幣採用浮雕和噴砂工藝選擇把中國傳統名畫選作紀念幣的主題影響了中國以後紀念幣題材的選擇。從此,中國紀念幣古代名畫題材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