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世紀,印度北部出現了統一的「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年--前187年),乃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大帝國,但這個「孔雀」,是不是今天被定為印度國鳥的藍孔雀,是非常值得懷疑的。筆者以為,孔雀王朝之「孔雀」是苯教固有的戰神形象「瓊」鳥。
孔雀王朝開國君王名叫「旃陀羅·笈多」(公元前324—300年在位),出身於一個剎帝利家族,傳說這個家族「以飼養孔雀為業」,並以孔雀為姓氏,叫作「瑪雅」(Maurya)。這實在是一種訛傳,一個歷史的誤會!
古印度的「剎帝利」種姓,是一種以徵戰為生的軍事貴族。印度史學家皆認為,剎帝利不是土生土長的族類,全都來自亞洲內陸高原,主要是今天的中國地區,如此,他們到哪裡去飼養孔雀並以此為業?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中亞草原上都不產孔雀!
印度古文明的起源,與華夏文明起源有諸多相似性,不僅規律相同,情景也大同小異,就是亞洲內陸高原深處的遊獵民不斷地遷徙南下,侵入宜於耕作而人口眾多的平原河谷地區,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奴隸制王國,印度古文明也是這樣通過層層積澱而後形成。
王族的姓氏「瑪雅」(Maurya)放到古羌藏語裡,就是「神犛牛」的意思(古藏語把野犛牛叫作「ya」),也是戰神的形象,但不是指瓊鳥。
特別要注意這個「瑪」(藏文 སྨར། smar 讀作「司馬」),本義是「紅色戰神」。古代西藏阿里地區,安多及多康區,都叫「瑪域」,意為「紅色戰神之地」。黃河也叫「瑪曲」,意為「戰神之河」。
瓊鳥古藏語也叫「瑪雀」(རྨ་བྱ་ ),字面含義就是「紅色戰神之鳥」。安多藏語叫作「瑪夏」,含義是相通的。也叫「家雀」(རྒྱ་བྱ་ jia qia),意為「王鳥」。此外苯教還有「中央孔雀明王」(རྨ་བྱ་ཆེན་པོ་)的概念,是為「眾戰神之主」。
這個「瑪」是古代羌藏類遊牧民族的一個普遍性自稱,至今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裡,羌族人還自稱「瑪」人,據記載民國之前,那裡的羌族人還說古老的「瑪語」,而阿壩黑水的藏族也說這種語言。這些都在告訴我們,孔雀王朝「瑪雅」(Maurya)之「瑪」從何而來。
西藏阿里普蘭縣境內,至今還有「孔雀河」,地人叫「馬甲藏布」,這也說明此「馬甲」特指瓊鳥,而不是指能開屏的孔雀,孔雀在那裡根本就無法成活。
西藏西部日土塔康巴發現的遠古瓊鳥巖畫,「馬甲」是也。
日土塔康巴巖畫中的鳥頭神,駕著虎狼狀的「域拉」(土地神)在空中飛行,下面有成排的巫師在隆重獻祭。
這個「孔雀」梵語叫「瑪禹」(mayur或mayura,後綴的a不發音),放在藏語裡就是「瑪王」的意思,印地語叫「茂」(mor),古羌語是「虎」的讀音(貓)。
孔雀王朝的都城是「華氏城」,這說明,「華」的稱謂也被他們帶到了印度次大陸。古代烏斯藏有一個古稱叫「華藏」。
開國君王的名號,旃陀羅之「旃」(zhān),不過是贊普之「贊」的注音異寫,後綴「陀」意為「最大」(定語後置),又後綴「羅」是尊稱讀法,而「笈多」是「天箭」的意思,部族首領以「箭」自稱是古代阿爾泰遊牧民族的一個共同特徵。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達到鼎盛,這個「阿育」之號,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眼熟的,與夏「禹」是同一個名號。阿育王去世後孔雀帝國馬上分裂而後消失了。
作為世襲軍事貴族「剎帝利」,不可能以飼養孔雀為業,只是因為歷史太過久遠,口口相傳的歷史會變得虛幻起來,最後就變成了只生活在熱帶雨林中,能開屏的孔雀。
瓊鳥異化成孔雀的情形,不僅發生在印度,也發生在中國,例如,漢代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詩以「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開頭,借用的是商周時代宮廷樂府的題目,這個「孔雀」指小吏焦仲卿和他的愛妻,最後都成了殉情的鴛鴦鳥,這篇哀怨詩篇以「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結束。這些,皆因為漢文化中的苯教底色是在慢慢消退、淡化的,人們自覺不自覺地,要把神鳥往華麗動人的孔雀身上靠。其實,自然界中的孔雀,習性與雞、雉類同,膽小,可以從樹上一躍而下,但不會遠飛。
歷史上,只有「瓊」鳥在不斷地「東南飛」,這從遙遠的史前時代就開始了,原本居於西北遙遠之地的古羌藏類遊牧民族,一批又一批向中國東南方遷徙,是華夏文明起源過程中的固有場景和規律性現象!
青海吐蕃王墓中出土的銀質鎏金孔雀,帶點波斯風格,純粹的華夏禮器上是絕對不會出現花草的。
孔雀之「孔」就來自古羌藏語「虎」的讀音「kong」(恐),因此就是「虎雀」,是戰神之象,只是後來被挪作它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