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簡明印度史】極盛的孔雀王朝-阿育王

2021-02-15 一燈能破

亞歷山大大帝這次打入印度並且撤退,雖然只有兩年半的時間,但是,他對印度的影響是深遠的,就我們說的,不光是人留下了,他把希臘的藝術、科學、文化、天文這些都帶進了印度,影響了後來的印度宗教。我們中國的文明西來說也跟這次亞歷山大徵服印度有關。

亞歷山大他打斷了印度的第一個強盛王朝——難陀王朝的發展,留下了一片巨大的政治真空。因為,他徵服西北印的時候就摧毀了當時西北印度亂七八糟的一堆小國,這樣就為印度的大一統和孔雀王朝的建立提供了條件。

孔雀王朝的創始人叫旃陀羅笈多。在佛經裡,漢譯叫作月護王。他出身很貧困——吠舍,甚至可能都不光是吠舍,他很可能是首陀羅。這個家族是替難陀王室養孔雀的,我們說過難陀的他出身就夠低了,他就是一個理髮匠和一個妓女的兒子。然後呢,笈多替他養孔雀,後來史書有的說他是吠舍種,有的說他是首陀羅種。

當亞力山大大帝撤出印度的時候,西北印度的小國全部完蛋,但有很多散兵遊勇,於是旃陀羅笈多就到處收集這些散兵遊勇,不斷壯大、不斷壯大,然後不停地去騷擾難陀王朝。

最終,一個歷史的誤會導致了難陀王朝的崩潰,就都市暴亂,就是難陀王朝這個都市聽說亞歷山大要來了,太強大了,就亂了,然後亞歷山大在傑拉姆河受到頑強抵抗,覺得難陀王朝很厲害,他就撤了。

這個,這一個歷史誤會,導致難陀王朝的崩潰。最終,旃陀羅笈多和難陀王朝在恆河流域展開了一次大決戰,這次大決戰時間很長,前後號稱有一百萬人參戰。在公元前321年,旃陀羅笈多徹底擊敗了對手,就是消滅了難陀王朝,建立了孔雀王朝,定都華氏城,這一年他多大呢?他跟亞歷山大一樣大,二十五歲。

亞歷山大大帝最終就打到印度河邊,基本上也沒有越過印度河。隨即,亞歷山大去世。

此後,西北印區域最終由塞琉古控制(圖中粉紅色區域),但是,因為強大的孔雀王朝(藍色區域),他們非但沒有越過印度河,反而被進一步往西驅趕,最終基本退出了今天的巴基斯坦,控制區域只到阿富汗的大部分區域。

當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以後,留守當時印度地區,就是西印度、西北印的和巴比倫地區是塞琉古將軍,這個,知道世界史的馬上就知道了,塞琉古王朝要來了。因為亞歷山大一死,這些部將就亂了,他也太強大了嘛,部將就各自稱王了,然後很多國家就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其實都是亞歷山大的.手下的將軍,比如,埃及的託勒密王朝、中東地區就是塞琉古王朝,就是塞琉古將軍的王朝。

旃陀羅笈多,他跟塞琉古幾次交手,雙方都沒佔著便宜,啊,當然也互相沒吃到大虧。但是塞琉古將軍啊,憑空就、就建立王朝,不願意打了,於是就採用了和親,雙方互相換了點土地,塞琉古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旃陀羅笈多,因為他們都屬於這個,哦,旃陀羅笈多還不是白人.並且把阿富汗東北地區,就是今天的喀布爾、坎大哈也都給了笈多。

我們說過啊,古印度是包括阿富汗的——古印度這塊兒是包括阿富汗的,包括克什米爾、包括巴基斯坦的。於是,雙方還互派大使,開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甜蜜過程。

旃陀羅笈多和塞琉古這邊和平了,那就可以專門對付這個印度本土了。到公元前298年,當孔雀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旃陀羅笈多去世的時候,孔雀王朝已經很強大了。而笈多他晚年就改信耆那教,讓位給自己的兒子,四處苦行,出走到南印度的德幹高原,到耆那教的各個聖地去修行。

最終,旃陀羅笈多是以正統的耆那教方式,就是慢慢地餓死。我們說過嘛,耆那教的這個七具義裡頭有一個命——動物、植物、人,這都是屬於命,所以說這不光是動物不能吃、植物也不能吃、連大米也不能吃,最後他就餓死了,了斷一生,不戀塵世嘛。

 孔雀王朝開國君主——旃陀羅笈多·孔雀

旃陀羅笈多的兒子繼位,他跟塞琉古王朝繼續交好,我們說他們互派大使,非常好,於是就騰出精力從西北印向東、向南去徵服德幹高原、孟加拉地區以及泰米爾半島。

到了阿育王以前,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個王,到阿育王以前,孔雀王朝就差南部的一個邦,幾乎統一了印度全境。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恐怕也是唯一一次印度人統一印度全境的。

熟悉印度史的都知道啊,印度的歷史特別亂,為什麼呢?它的王國和王朝特別多。但是,大部.大體上說,都是分成三塊兒的,跟地形有關。我們說它的地形是四塊:喜馬拉雅山、恆河流域、德幹高原、泰米爾半島,就高、低、高、低——四塊兒。

所以它的王朝基本上都在三塊兒,額.因為喜馬拉雅山脈那是尼泊爾嘛,那個也不好活,一般都不去那兒。基本上就是:恆河平原幾個國家在爭、德幹高原幾個國家在爭、泰米爾半島,三個泰米爾部族在爭,就是他們的王國和王朝都是這三塊。

很少有人能統一全印度。一般就是統一了西印度,啊,西北印、統一了東中印、然後統一了南印,就是基本就圍繞恆河平原、德幹高原和泰米爾半島這幾個地方開始展開的。只有孔雀王朝,只有阿育王統一過,在早期啊,伊斯蘭教時期我們就不說了。

遍數印度歷史上版圖能如此大的王朝,除了孔雀王朝,就只有莫臥兒王朝,不過莫臥兒王朝是伊斯蘭王朝,當然隨後印度進入英屬殖民地時代,直到半個世紀前獨立,但它的版圖基本也是莫臥兒時期確定下來的。將近三百年的莫臥兒王朝,無論是所處時代、版圖、歷史地位,都特別像中國的滿清王朝。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個王,它的翻譯叫無憂王。就「阿育」是什麼意思——無憂的王——善見王、無憂王。他是旃陀羅笈多的孫子,是佛教史上最著名的皇帝,沒有之一,最著名的就是阿育王。

雖然在佛教史上,就是中國佛教、了解中國佛教的都知道,阿育王人人都知道,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世界史的範疇裡頭,大家不知道阿育王。一直到二十世紀以前,都沒人知道阿育王是誰。19世紀,這個歐洲東方學家在整理印度史,整理印度考古銘文的時候,發現那個銘文裡頭經常提到一位叫天愛善見王。

 

阿育王石柱頭上的三頭獅石雕,被設計進了印度國徽,也是印度著名的標誌之一。

為什麼這個時候這個歐洲人開始整理印度史?因為那時候它已經是殖民地了嘛、英國殖民地了嘛,所以說英國人、葡萄牙人就特別愛整理印度史,就那時候開始整理的。

發現這個銘文裡提到的這個天愛善見王呢跟史料裡提及的任何國王都、都、都沒有——不相符。到了1915年,發現的馬斯基巖諭銘文,就是刻在石頭上的銘文,裡頭有一句叫作:「國王阿育,善見王」——國王阿育王、善見王。

這樣,就證實了善見王就是阿育王,是另一個稱呼。因此,身份上得到確認之後,大家就可以從諸多的這個石刻裡頭、佛經裡頭知道這個阿育王了。其實這個我們漢譯佛經裡早就知道阿育王是這個古代世界的偉大國王。

阿育王第一次統一了印度全境,我們說前面的摩揭陀王朝、難陀王朝,它南邊都有沒統一的地方,但阿育王幹了,他統一了,在統一最後一個邦的時候,據說他一次殺了15萬人。穩定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帝國制,就跟中國唐一樣。

而且阿育王這個人非常善於治理國家,所有的行業都井井有條、都欣欣向榮,就是生機勃勃。北印度的農耕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全國主要的財政都來源於土地。而且,阿育王對手工業免稅,並且幫助手工業創建行會。創建行會的目的是什麼呢?

第一,培養這個手工業的接班人,擴大手工業。

第二,禁止同行業的競爭,促進工業生產嘛。

更神奇的是,阿育王推行了世界上第一套這個,叫食品保質期制度,它不光是食品保質期,就是所有的商品,你都必須刻上或者寫上生產時間,這樣消費者就可以看出這個東西的新舊來啊,對吧?而且,所有商品的價格是受到市場控制的,有市場監管,商品的利潤政府是要過問的。為什麼——防止商人囤貨居奇,獲利過厚。

 

"借錢一年利息5個percent!"

你看它這個市場監管多麼發達了已經。並且,在阿育王時代,有大量的對外貿易、海上貿易。因為大規模的貿易就導致這個現金頭寸的不足,所以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期它還發展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融借貸業,你借多少錢還多少錢,而且非常詳細地對利息做了規定。

龐大的這個帝國,他建立起帝國以後,跟那個秦始皇一樣——書同文,車同軌。我們講到梵文的時候,曾經講過他曾經想過把.用梵文統一,但最後沒有成功,但車同軌他成功了。他以華氏城為中心,在全國各地建立出一個叫王家大道,後來我們又稱之為阿育王大道。就這個道路通暢,商品豐富,阿育王時期就相當於中國的唐。

而且,它海外貿易遍及四方。中國人有一條一直這個自豪的路,叫絲綢之路,是陸地上的。印度商人他更喜歡走海路,它的船經由亞丁灣、經由紅海、經由裏海,在印度和世界就聯結起來了,所以我們說,真正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印度的。

阿育王除了在經濟上的、政治上的貢獻之外,我們之所以熟知他,是因為他在宗教學上的貢獻,或者說在思想史上的貢獻。阿育王時代,在印度進行了一次宗教改革,他提出了一個叫作「大法」的宗教理念。

佛教的經典和耆那教的經典都宣稱阿育王是本教的護法,其實,阿育王護的那個「法」,或者說他提出那個「法」叫作阿育王大法,就是不是佛教的法,也不是耆那教的法,叫「大法」。大法叫Dharma,音譯為達摩,就是我們說的達摩祖師的那個達摩。它的意譯是支撐和承擔的意思。

「達摩」這個詞是有廣泛含義的。阿育王,他也是在一個很廣的領域在使用這個「達摩」這個概念,所以說,這個詞現在翻譯叫作宇宙之法,或者叫作社會和宗教的秩序。

 阿育王石柱銘文——阿育王大法

「達摩」這個詞我們熟悉,因為來中國的高僧不止一個人叫達摩,對吧?叫達摩的很多,意思就是這麼來的。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阿育王的「大法」其實跟佛教的義理,或者說佛教理論是有很大的重合的,它隱含著很多佛教的理論,這與阿育王本身的人生經歷有關。因為在公元前261年,就是我們說,南部最後一個邦沒有征服,阿育王他必須完成這個偉大的事業,他就去徵服這個邦,這個邦叫作羯陵迦。

但這個邦很能打,因為南部邦大家都知道,泰米爾人嘛,這個邦很能打呀。據說為了徵服這個邦,一次殺了十萬人、一次殺了十五萬人,他媽印度人也挺多。戰爭引起的這種毀滅,使他這個、這個,等他這個成功了以後啊,人成功了以後總是、就是想起自己這個年輕時候幹那些事情,就是追悔莫及啊,當然了這都是成功以後的事兒啊。

所以在這個尋求贖罪的時候,佛教思想就吸引了他,因為耆那教那是苦修嘛,我估計阿育王也不太喜歡苦修,所以阿育王就成為了一名佛教徒。他跟笈多不一樣,就他的爺爺笈多,旃陀羅笈多是一個耆那教徒,到他,他就變成了一佛教徒,他選擇了佛教。

所以,在公元前250年,在華氏城,他號召佛教徒進行了第三次結集,我們說佛經的出現就是這一次結集出現的,前兩次雖然是結集佛經,但沒有文字,真正有文字的結集是這次出現的。當然了,也有說是第二次結集之後出現的,但是我們基本上有確認的應該是這一次結集之後。

但是,雖然說阿育王大法和佛、佛法它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它不是一個概念啊。因為我們忘了.不能忘了,他除了是一個佛教徒,他是、還是一個帝王,帝王有帝王心術。

 前幾天我在中信書店看到一份雍正御筆抄寫的心經——當然不是這份。

就像我們說雍正皇帝一樣,雍正皇帝是禪宗最後一個巨匠,就佛教禪宗的最後一個巨匠是雍正,但並不妨礙他是一個手段霹靂的皇上。所以阿育王他作為帝國的皇帝,他必須要公平對待所有宗教。

因此,佛教裡經常提到的阿育王石柱,就是阿育王的柱子,他刻一個石柱,這是受大流士的影響啊,就是刻柱子,上面有大量的銘文,這些銘文裡頭他一字也沒有提佛教,完全是以國王面貌出現的,提的也是阿育王大法。

我們下一講再詳細地講一下阿育王大法。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大帝國:印度第一帝國(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第一次基本統一了印度次大陸,因此被部分學者冠名為「印度第一帝國」,其極盛時期的版圖達500萬平方公裡,人口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40%。1 建立與極盛公元前321年,旃陀羅笈多·孔雀(月護王)在考底利耶的協助下,攻克了摩揭陀難陀王朝的首都——華氏城,繼承其恆河流域的領土,建立了孔雀王朝。
  • 【古印度列國志】孔雀王朝(三):阿育王1
    孔雀王朝(三):阿育王1 5.阿育王阿輸迦·孔雀(梵語:अशोकमौर्य,IAST:Aśoka Maurya,約公元前304年-
  • 孔雀王朝——印度的第一帝國(一)
    這位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聞名的君主,正是印度歷史上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而孔雀王朝本身的魅力,不僅在於其疆域廣闊或宗教多元,還在於其治國理政的實踐,為印度歷史提供了另一種實行秦政的可能性。然而,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下,孔雀王朝式微後的印度,最終沒有走上中國自戰國以後的中央集權道路。另一個更晚一些也小得多的樣本是古代日本,也是在學習中國那一套破產後,到了1868年以後才開始中央集權。
  • 追溯曾經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8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因其創建者旃陀羅笈多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旃陀螺笈多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徵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其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王國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
  • 孔雀王朝的人口在月護王統治末年(前298年)達到1870萬人,在阿育王統治中期(公元前250年)達2650萬人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原在西北地區擔任總督,在父親病重時回到首都華氏城。據佛教傳說,他在父王死後,殺了99名兄弟,才坐穩了寶座。阿育王在位初期曾鎮壓西北地區的一次起義。按佛教傳說,他原是一個窮兇極惡的暴君,曾經專門挑選最兇惡的人設立"人間地獄",去殘害人民。在正式即位後8年,阿育王徵服了羯陵伽。
  • 孔雀王朝之「孔雀」辨
    公元前4世紀,印度北部出現了統一的「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年--前187年),乃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大帝國,但這個「孔雀」,是不是今天被定為印度國鳥的藍孔雀
  • 古代史:孔雀帝國阿育王弘揚佛法,在位時推動佛教的第一次大擴張
    除了收稅、維護通信和灌溉系統之外,阿育王所統治的國家機器還致力於推廣一種官方思想體系。阿育王登基後不久就成為佛教徒。與君士坦丁不同的是,他是在某次戰役之後而非之前皈依,這次戰鬥的血腥和殘酷令阿育王大為驚駭。正因如此,他信佛的後果是放棄了之前一直非常明顯的、以徵服為主的統治模式。
  • 阿育王和阿育王柱
    孔雀王朝全國被分為若干行省,行省總督通常由王子擔任,但行省內部仍有著許多保持自治或半獨立的部落,孔雀王朝還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該王朝的創始人旃陀羅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是一位印度軍事領袖,他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徵後的歲月裡,徵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由此在印度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主要的帝國。
  • 鼎盛時期的孔雀王朝和大秦帝國哪個更勝一籌?
    從時間上看,孔雀帝國形成的更早。孔雀王朝形成於約公元前324年,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達到鼎盛,約前187年孔雀王朝滅亡,共持續了100多年。從領土上看,孔雀王朝的領土面積包括印度半島大部分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面積大致在400~500萬平方公裡之間,而秦帝國的面積340萬平方公裡。
  • 阿育王像,是阿育王的塑像嗎?
    成都萬佛寺出土阿育王像(川博12號立佛)圖5  成都萬佛寺出土阿育王像(川博12號)線圖阿育王本是印度摩揭陀國的國王,亦譯作阿輸迦,又可意譯為「無憂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他繼承並發展其祖、父統一印度的事業,使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據佛教傳說,阿育王即位之初,非常暴虐,後來信仰佛教,在全國修建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多次對佛教僧團施捨大量的土地與財物,並派出傳教士到國外傳播佛教,阿育王成了佛教歷史上著名的大弘法者和大護法。
  • 阿育王與龍王
    古印度摩竭陀國阿育王這樣說著。的確,從小生長在皇宮的阿育王自出世以來,便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大小事情皆有侍臣奴婢為他用心打點,乃至於成年後登上王位建立孔雀王朝,帶領軍旅南徵北討,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因此各地之大小國王亦伏首稱臣,方圓二十八萬裡內儘是阿育王的屬地。阿育王這句話,說得可真是名副其實。
  • 三亞南山寺的那些事:佛教與孔雀
    這要從印度的歷史談起……「春秋戰國」的古印度在公元前324年,建立了一個統一的王朝(推翻了希臘侵略者的統治),因新國王旃陀羅崛多(一說: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農民家庭;另一說:姓氏孔雀,當時印度最底層人的姓),故自稱王朝為孔雀王朝(當然新王朝的名字也迎合了印度河流域人民自古以來對孔雀的崇拜和信仰),旃陀羅崛多的統治時期,東進推翻了統治恆河流域的難陀王朝,統一了北部印度!
  • 略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形成及其特點
    )摘要:孔雀王朝阿育王執政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國教和文化代表,同時也開創了佛教造像藝術的領域,尤其是石雕石刻和佛塔建築藝術先河。二、孔雀王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形成背景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1世紀)出現了象徵佛教內容的石刻雕像,被稱之為古印度無佛像的象徵期。佛教被阿育王定為印度大部分地區的正統宗教,佛教的教義理論、僧伽組織、儀軌制度、神祇體系、文化習俗等不僅得到豐富和發展,而且佛教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文化體系。
  • 千年古剎阿育王寺,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聞名中外
    阿育王寺,位於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寶幢太白山麓華頂峰下,始建於西晉,已歷經1700多年歷史。阿育王是印度古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國王,為何用他的名稱命名在中國所建的寺院,又要追溯到東晉時期。相傳東晉沙門慧達在鄞縣寶幢鎮建塔一座,被認為是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一,遂於其地建立精舍,是阿育王舍利殿的起源。這座是阿育王寺東塔。阿育王寺也被譽為「六殊勝八吉祥地」。古時候,印度稱中國為「旦震」,所以阿育王寺也被稱為「旦震聖地」。阿育王寺的殿宇,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舍利殿面寬五間,重簷歇山黃琉璃頂建築,高約十三米。
  • 梁武帝與阿育王
    所謂「阿育王像」或「阿育王瑞像」,並非是阿育王本人的形象,指的是阿育王時代的佛像,意思是佛像的風格樣式來自古印度的阿育王時代,甚至有認為是來自阿育王本人創造的佛像,這其實是為了表示這種造像形式的來源之古老與正統性。但事實上,在印度並未發現可確認為來自阿育王孔雀王朝時期的造像,真正的單體人形佛陀造像是在犍陀羅地區的貴霜王朝時期才出現,這已經是阿育王之後 300 年了。
  • 《阿育王》印度史詩級大片,悽美的故事,成就一代君王
    阿育王是印度歷史孔雀王朝非常偉大的君王,前半生擴張領土,殺戮無數,後半生,皈依佛門,推廣佛教,將佛教發揚光大。阿育王是孔雀王朝摩羯坨的一位王子,小時候他的爺爺就告訴他:劍是惡魔,只認血,不分敵友,寓意擁有了劍就等於擁有了力量跟權利,它會傷害你身邊所有的人,而阿育王確拿起了劍,但在無意中傷害了可愛的小鳥,這也驗證爺爺的話,劍只認血,不分敵友。
  • 大明王朝極盛時期的領土有多大?嚇死你
    很多無知的人說清朝領土大,那麼我們看一下了不起的大明王朝在極盛時期的領土有多大?明朝領土的最北端,一直到北極圈。明朝在東北方向的管轄機構:《奴兒幹都司》一直到達北冰洋。明朝極盛領土大明王朝是當時的世界毫無爭議的世界霸主,如果說大明王朝趕上了工業革命的時代,大明王朝必然取得更多的領土,包括今天的東南亞,包括澳大利亞,西伯利亞、北美洲等都很有可能屬於我們中國的
  • 古希臘與古印度文明的碰撞,塞琉古-孔雀戰爭
    它開始於塞琉古帝國的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 Nicator),試圖奪回被孔雀帝國的旃陀羅笈多·孔雀(Chandragupta Maurya)佔領的馬其頓帝國的印度總督區。 戰爭結束後,雙方達成和解,將印度河流域地區和部分阿富汗地區併入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獲得了他所尋求的地區的控制權,並在兩個大國之間建立了聯姻關係。
  • 世界上十三大古老的王朝,我們中國有兩個朝代上榜
    3、烏爾第三王朝 烏爾第三王朝大概在現在的伊拉克摩蘇爾至巴格達一帶,新月沃土的文明中心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古稱亞述,南部為巴比倫尼亞。而巴比倫尼亞北部叫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烏爾納姆在約前2113年建立烏爾第三王朝,在位期間統一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諸城邦,建立起了強大的集權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