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這次打入印度並且撤退,雖然只有兩年半的時間,但是,他對印度的影響是深遠的,就我們說的,不光是人留下了,他把希臘的藝術、科學、文化、天文這些都帶進了印度,影響了後來的印度宗教。我們中國的文明西來說也跟這次亞歷山大徵服印度有關。
亞歷山大他打斷了印度的第一個強盛王朝——難陀王朝的發展,留下了一片巨大的政治真空。因為,他徵服西北印的時候就摧毀了當時西北印度亂七八糟的一堆小國,這樣就為印度的大一統和孔雀王朝的建立提供了條件。
孔雀王朝的創始人叫旃陀羅笈多。在佛經裡,漢譯叫作月護王。他出身很貧困——吠舍,甚至可能都不光是吠舍,他很可能是首陀羅。這個家族是替難陀王室養孔雀的,我們說過難陀的他出身就夠低了,他就是一個理髮匠和一個妓女的兒子。然後呢,笈多替他養孔雀,後來史書有的說他是吠舍種,有的說他是首陀羅種。
當亞力山大大帝撤出印度的時候,西北印度的小國全部完蛋,但有很多散兵遊勇,於是旃陀羅笈多就到處收集這些散兵遊勇,不斷壯大、不斷壯大,然後不停地去騷擾難陀王朝。
最終,一個歷史的誤會導致了難陀王朝的崩潰,就都市暴亂,就是難陀王朝這個都市聽說亞歷山大要來了,太強大了,就亂了,然後亞歷山大在傑拉姆河受到頑強抵抗,覺得難陀王朝很厲害,他就撤了。
這個,這一個歷史誤會,導致難陀王朝的崩潰。最終,旃陀羅笈多和難陀王朝在恆河流域展開了一次大決戰,這次大決戰時間很長,前後號稱有一百萬人參戰。在公元前321年,旃陀羅笈多徹底擊敗了對手,就是消滅了難陀王朝,建立了孔雀王朝,定都華氏城,這一年他多大呢?他跟亞歷山大一樣大,二十五歲。
亞歷山大大帝最終就打到印度河邊,基本上也沒有越過印度河。隨即,亞歷山大去世。
此後,西北印區域最終由塞琉古控制(圖中粉紅色區域),但是,因為強大的孔雀王朝(藍色區域),他們非但沒有越過印度河,反而被進一步往西驅趕,最終基本退出了今天的巴基斯坦,控制區域只到阿富汗的大部分區域。
當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以後,留守當時印度地區,就是西印度、西北印的和巴比倫地區是塞琉古將軍,這個,知道世界史的馬上就知道了,塞琉古王朝要來了。因為亞歷山大一死,這些部將就亂了,他也太強大了嘛,部將就各自稱王了,然後很多國家就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其實都是亞歷山大的.手下的將軍,比如,埃及的託勒密王朝、中東地區就是塞琉古王朝,就是塞琉古將軍的王朝。
旃陀羅笈多,他跟塞琉古幾次交手,雙方都沒佔著便宜,啊,當然也互相沒吃到大虧。但是塞琉古將軍啊,憑空就、就建立王朝,不願意打了,於是就採用了和親,雙方互相換了點土地,塞琉古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旃陀羅笈多,因為他們都屬於這個,哦,旃陀羅笈多還不是白人.並且把阿富汗東北地區,就是今天的喀布爾、坎大哈也都給了笈多。
我們說過啊,古印度是包括阿富汗的——古印度這塊兒是包括阿富汗的,包括克什米爾、包括巴基斯坦的。於是,雙方還互派大使,開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甜蜜過程。
旃陀羅笈多和塞琉古這邊和平了,那就可以專門對付這個印度本土了。到公元前298年,當孔雀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旃陀羅笈多去世的時候,孔雀王朝已經很強大了。而笈多他晚年就改信耆那教,讓位給自己的兒子,四處苦行,出走到南印度的德幹高原,到耆那教的各個聖地去修行。
最終,旃陀羅笈多是以正統的耆那教方式,就是慢慢地餓死。我們說過嘛,耆那教的這個七具義裡頭有一個命——動物、植物、人,這都是屬於命,所以說這不光是動物不能吃、植物也不能吃、連大米也不能吃,最後他就餓死了,了斷一生,不戀塵世嘛。
孔雀王朝開國君主——旃陀羅笈多·孔雀
旃陀羅笈多的兒子繼位,他跟塞琉古王朝繼續交好,我們說他們互派大使,非常好,於是就騰出精力從西北印向東、向南去徵服德幹高原、孟加拉地區以及泰米爾半島。
到了阿育王以前,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個王,到阿育王以前,孔雀王朝就差南部的一個邦,幾乎統一了印度全境。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恐怕也是唯一一次印度人統一印度全境的。
熟悉印度史的都知道啊,印度的歷史特別亂,為什麼呢?它的王國和王朝特別多。但是,大部.大體上說,都是分成三塊兒的,跟地形有關。我們說它的地形是四塊:喜馬拉雅山、恆河流域、德幹高原、泰米爾半島,就高、低、高、低——四塊兒。
所以它的王朝基本上都在三塊兒,額.因為喜馬拉雅山脈那是尼泊爾嘛,那個也不好活,一般都不去那兒。基本上就是:恆河平原幾個國家在爭、德幹高原幾個國家在爭、泰米爾半島,三個泰米爾部族在爭,就是他們的王國和王朝都是這三塊。
很少有人能統一全印度。一般就是統一了西印度,啊,西北印、統一了東中印、然後統一了南印,就是基本就圍繞恆河平原、德幹高原和泰米爾半島這幾個地方開始展開的。只有孔雀王朝,只有阿育王統一過,在早期啊,伊斯蘭教時期我們就不說了。
遍數印度歷史上版圖能如此大的王朝,除了孔雀王朝,就只有莫臥兒王朝,不過莫臥兒王朝是伊斯蘭王朝,當然隨後印度進入英屬殖民地時代,直到半個世紀前獨立,但它的版圖基本也是莫臥兒時期確定下來的。將近三百年的莫臥兒王朝,無論是所處時代、版圖、歷史地位,都特別像中國的滿清王朝。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個王,它的翻譯叫無憂王。就「阿育」是什麼意思——無憂的王——善見王、無憂王。他是旃陀羅笈多的孫子,是佛教史上最著名的皇帝,沒有之一,最著名的就是阿育王。
雖然在佛教史上,就是中國佛教、了解中國佛教的都知道,阿育王人人都知道,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世界史的範疇裡頭,大家不知道阿育王。一直到二十世紀以前,都沒人知道阿育王是誰。19世紀,這個歐洲東方學家在整理印度史,整理印度考古銘文的時候,發現那個銘文裡頭經常提到一位叫天愛善見王。
阿育王石柱頭上的三頭獅石雕,被設計進了印度國徽,也是印度著名的標誌之一。
為什麼這個時候這個歐洲人開始整理印度史?因為那時候它已經是殖民地了嘛、英國殖民地了嘛,所以說英國人、葡萄牙人就特別愛整理印度史,就那時候開始整理的。
發現這個銘文裡提到的這個天愛善見王呢跟史料裡提及的任何國王都、都、都沒有——不相符。到了1915年,發現的馬斯基巖諭銘文,就是刻在石頭上的銘文,裡頭有一句叫作:「國王阿育,善見王」——國王阿育王、善見王。
這樣,就證實了善見王就是阿育王,是另一個稱呼。因此,身份上得到確認之後,大家就可以從諸多的這個石刻裡頭、佛經裡頭知道這個阿育王了。其實這個我們漢譯佛經裡早就知道阿育王是這個古代世界的偉大國王。
阿育王第一次統一了印度全境,我們說前面的摩揭陀王朝、難陀王朝,它南邊都有沒統一的地方,但阿育王幹了,他統一了,在統一最後一個邦的時候,據說他一次殺了15萬人。穩定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帝國制,就跟中國唐一樣。
而且阿育王這個人非常善於治理國家,所有的行業都井井有條、都欣欣向榮,就是生機勃勃。北印度的農耕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全國主要的財政都來源於土地。而且,阿育王對手工業免稅,並且幫助手工業創建行會。創建行會的目的是什麼呢?
第一,培養這個手工業的接班人,擴大手工業。
第二,禁止同行業的競爭,促進工業生產嘛。
更神奇的是,阿育王推行了世界上第一套這個,叫食品保質期制度,它不光是食品保質期,就是所有的商品,你都必須刻上或者寫上生產時間,這樣消費者就可以看出這個東西的新舊來啊,對吧?而且,所有商品的價格是受到市場控制的,有市場監管,商品的利潤政府是要過問的。為什麼——防止商人囤貨居奇,獲利過厚。
"借錢一年利息5個percent!"
你看它這個市場監管多麼發達了已經。並且,在阿育王時代,有大量的對外貿易、海上貿易。因為大規模的貿易就導致這個現金頭寸的不足,所以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期它還發展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融借貸業,你借多少錢還多少錢,而且非常詳細地對利息做了規定。
龐大的這個帝國,他建立起帝國以後,跟那個秦始皇一樣——書同文,車同軌。我們講到梵文的時候,曾經講過他曾經想過把.用梵文統一,但最後沒有成功,但車同軌他成功了。他以華氏城為中心,在全國各地建立出一個叫王家大道,後來我們又稱之為阿育王大道。就這個道路通暢,商品豐富,阿育王時期就相當於中國的唐。
而且,它海外貿易遍及四方。中國人有一條一直這個自豪的路,叫絲綢之路,是陸地上的。印度商人他更喜歡走海路,它的船經由亞丁灣、經由紅海、經由裏海,在印度和世界就聯結起來了,所以我們說,真正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印度的。
阿育王除了在經濟上的、政治上的貢獻之外,我們之所以熟知他,是因為他在宗教學上的貢獻,或者說在思想史上的貢獻。阿育王時代,在印度進行了一次宗教改革,他提出了一個叫作「大法」的宗教理念。
佛教的經典和耆那教的經典都宣稱阿育王是本教的護法,其實,阿育王護的那個「法」,或者說他提出那個「法」叫作阿育王大法,就是不是佛教的法,也不是耆那教的法,叫「大法」。大法叫Dharma,音譯為達摩,就是我們說的達摩祖師的那個達摩。它的意譯是支撐和承擔的意思。
「達摩」這個詞是有廣泛含義的。阿育王,他也是在一個很廣的領域在使用這個「達摩」這個概念,所以說,這個詞現在翻譯叫作宇宙之法,或者叫作社會和宗教的秩序。
阿育王石柱銘文——阿育王大法
「達摩」這個詞我們熟悉,因為來中國的高僧不止一個人叫達摩,對吧?叫達摩的很多,意思就是這麼來的。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阿育王的「大法」其實跟佛教的義理,或者說佛教理論是有很大的重合的,它隱含著很多佛教的理論,這與阿育王本身的人生經歷有關。因為在公元前261年,就是我們說,南部最後一個邦沒有征服,阿育王他必須完成這個偉大的事業,他就去徵服這個邦,這個邦叫作羯陵迦。
但這個邦很能打,因為南部邦大家都知道,泰米爾人嘛,這個邦很能打呀。據說為了徵服這個邦,一次殺了十萬人、一次殺了十五萬人,他媽印度人也挺多。戰爭引起的這種毀滅,使他這個、這個,等他這個成功了以後啊,人成功了以後總是、就是想起自己這個年輕時候幹那些事情,就是追悔莫及啊,當然了這都是成功以後的事兒啊。
所以在這個尋求贖罪的時候,佛教思想就吸引了他,因為耆那教那是苦修嘛,我估計阿育王也不太喜歡苦修,所以阿育王就成為了一名佛教徒。他跟笈多不一樣,就他的爺爺笈多,旃陀羅笈多是一個耆那教徒,到他,他就變成了一佛教徒,他選擇了佛教。
所以,在公元前250年,在華氏城,他號召佛教徒進行了第三次結集,我們說佛經的出現就是這一次結集出現的,前兩次雖然是結集佛經,但沒有文字,真正有文字的結集是這次出現的。當然了,也有說是第二次結集之後出現的,但是我們基本上有確認的應該是這一次結集之後。
但是,雖然說阿育王大法和佛、佛法它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它不是一個概念啊。因為我們忘了.不能忘了,他除了是一個佛教徒,他是、還是一個帝王,帝王有帝王心術。
前幾天我在中信書店看到一份雍正御筆抄寫的心經——當然不是這份。
就像我們說雍正皇帝一樣,雍正皇帝是禪宗最後一個巨匠,就佛教禪宗的最後一個巨匠是雍正,但並不妨礙他是一個手段霹靂的皇上。所以阿育王他作為帝國的皇帝,他必須要公平對待所有宗教。
因此,佛教裡經常提到的阿育王石柱,就是阿育王的柱子,他刻一個石柱,這是受大流士的影響啊,就是刻柱子,上面有大量的銘文,這些銘文裡頭他一字也沒有提佛教,完全是以國王面貌出現的,提的也是阿育王大法。
我們下一講再詳細地講一下阿育王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