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與古印度文明的碰撞,塞琉古-孔雀戰爭

2020-12-26 騰訊網

本文是對維基詞條「Seleucid–Mauryan war」的翻譯,發布時該詞條沒有中文版。

塞琉古-孔雀戰爭(Seleucid–Mauryan War)發生於公元前305年至303年。它開始於塞琉古帝國的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 Nicator),試圖奪回被孔雀帝國的旃陀羅笈多·孔雀(Chandragupta Maurya)佔領的馬其頓帝國的印度總督區。

戰爭結束後,雙方達成和解,將印度河流域地區和部分阿富汗地區併入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獲得了他所尋求的地區的控制權,並在兩個大國之間建立了聯姻關係。戰爭結束後,孔雀王朝成為了支配印度次大陸的強大國家,塞琉古王朝將注意力轉向對付西方的對手。

背景

旃陀羅笈多·孔雀在公元前321年左右成為摩揭陀(Magadha)的統治者。他決定徵服當時統治恆河平原的難陀王朝(Nanda)。他與難陀進行了長達11年的遊擊戰爭,並奪取了難陀首府華氏城(Pataliputra)。這導致了帝國的滅亡,並最終建立了由旃陀羅笈多·孔雀統治的孔雀帝國。

位於現在阿富汗的那些波斯省份,以及富裕的健馱羅王國(Gandhara)和印度河流域諸國,都臣服於亞歷山大大帝,成為他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死後,繼業者戰爭(Warsof the Diadochi/Successors)分裂了他的帝國;在東部地區,其中的一位將軍,塞琉古一世,控制並開始建立所謂的塞琉古帝國。根據羅馬歷史學家亞庇安(Appian)的記錄,塞琉古:

「總是應用陰謀對付周邊國家的,擴充著自己的軍力,在各方面外交中也佔盡優勢。他控制著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亞美尼亞Armenia、塞琉古帝國卡帕多西亞'Seleucid' Cappadocia、波西斯Persis、帕提亞Parthia、巴克特裡亞Bactria、阿拉伯Arabia、Tapouria、粟特Sogdia、阿拉霍西亞Arachosia、希爾卡尼亞Hyrcania和其他毗鄰的被亞歷山大徵服的人民,遠達印度河。所以在亞歷山大之後,他的帝國邊界在亞洲是最廣袤的,從弗裡吉亞到印度河的全地,都歸塞琉古。」

羅馬歷史學家Appian​,《History of Rome》The Syrian Wars 55

亞歷山大任命總督控制他的領土。類似地,他也指派總督管理印度河流域。孔雀帝國吞併了由四個總督統治的地區:尼康諾爾、菲利普、尤達穆斯和步兵培松(Nicanor,Phillip, Eudamus and Peithon)。這確立了孔雀王朝對印度河沿岸的控制。旃陀羅笈多的勝利使塞琉古斯確信他需要守護王國的東側。為了控制那裡曾經屬於的馬其頓王國的領土,塞琉古因此與正在崛起和擴張的孔雀帝國在印度河流域發生了衝突。

戰爭

歷史文獻沒有記載戰爭的詳細過程。亞庇安記錄道:

塞琉古越過印度河,與住在河岸邊的印度國王旃陀羅笈多孔雀開戰,直到他們彼此達成諒解,締結了婚姻關係。這些功績有的在安提柯死前完成,有的在安提柯死後完成。

羅馬歷史學家Appian,《History of Rome》The Syrian Wars 55

目前還不清楚是否真的發生了激戰。軍事歷史學家John D. Grainger認為,塞琉古在穿越印度河時,「會發現自己陷入了窘境,後面是一條大河,前面是一片敵對的大陸」,因此他不可能推進到印度河的對岸。Grainger說,衝突的細節還不清楚,但結果顯然是「印度一方決定性的勝利」,旃陀羅笈多將塞琉古的軍隊趕回興都庫什,從而在今天的阿富汗獲得了大片領土。有學者表示,戰後建立的友好的孔雀-塞琉古關係意味著雙方的敵對行動可能「既不持久也不嚴重」。

影響

公元前304年,旃陀羅笈多和塞琉古達成了和平協議。塞琉古選擇放棄帕摩帕米薩德斯Paropamisadae,阿里亞Aria,阿拉霍西亞 Arachosia,健馱羅Gandhara和格德洛西亞Gedrosia的總督。作為回報,孔雀送給塞琉西500頭戰象,這也影響了後來的繼業者戰爭。塞琉古用這些戰象在伊普索斯戰役中打敗了他的對手安提柯。塞琉古-孔雀戰爭的結果對孔雀王朝有利,因為這500頭戰象在旃陀羅笈多龐大的大象大軍(9000頭大象)而言並不算什麼。此外,旃陀羅笈多送出戰象禮物「可能減輕了飼料的負擔和回程的行軍」,也讓他適當地減少了龐大軍隊的規模和成本,因為對他權力的主要威脅現在都已消除。對阿富汗領土的控制幫助孔雀王朝抵禦了來自印度西北入侵。孔雀繼續將他在印度的統治向南擴展到德幹。

旃陀羅笈多·孔雀和塞琉古帝國的一位公主聯姻,鞏固了這個聯盟。這項安排的結果證明是互利的。塞琉古帝國和孔雀王朝之間的邊界在後來的幾代中保持穩定,友好的外交關係體現在塞琉古帝國大使梅加塞尼(Megasthenes)和旃陀羅笈多的孫子阿育王向西派遣的使節上。

相關焦點

  • 古印度文明概述
    另外三支登陸古印度大陸的中國人,印度河入海口登陸的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哈拉帕文明,但哈拉帕文明是一個局部獨立發展的文明,並沒有對整個古印度大陸產生影響。蘇拉特和蘇倫德拉兩個分支很可能在後來的文明發展中融入到了孔雀王朝之中。
  •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四大文明古國之其餘三個地區是什麼情況?
    談秦說漢(278)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四大文明古國剩下的三個地方都在哪裡?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秦朝西南部的恆河流域是古印度之孔雀王朝的發祥地,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時期的印度也處在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在阿育王統治時期,除印度半島南端外,北面是喜馬拉雅山南麓,南面是麥索爾,東面是阿薩姆西界,西面是興都庫什山,所有這些都被併入孔雀帝國版圖。東晉大秦王朝興起時,阿育王剛在位不久,孔雀王朝內部各地區卻已戰亂不斷,導致王權衰微,被分割成許多小國。
  • 古印度文明,恆河永流傳
    印度河文明時期的大城市,比同時代其他文明的定居點更大,並且是用通常由窯燒的泥磚建造的。而受雅利安人影響的吠陀文化,孕育了延續至今的恆河文明。早在約5000年前就有了璀璨的印度河文明,可它只延續了約1300年,令古印度文明出現了七八百年的斷層。
  • 圖解古印度文明起源
    沿著「蘇」的痕跡我們發現蘇拉特和蘇倫德拉兩處產生的文明有向古印度大陸縱深轉移的跡象。蘇包爾(Supaul)和比哈爾邦德地理位置圖,比哈爾邦就是古印度孔雀王朝德所在地。孔雀王朝的首府就在離蘇包爾不遠的比哈爾邦的巴特那。由此我認為開創孔雀王朝的主力軍就是在孟加拉灣登陸的這一分支,很可能他們也是最初創立佛教的主要力量。
  • 古印度|一個掩藏在寥寥史料下的璀璨文明
    古印度缺乏自己的文獻資料,這是當今學者研究印度史料的共同難題,為此研究古印度歷史不得不得從中國古代文獻、古希臘文獻等資料中去尋找相關參考內容。該時期的印度史詩文學得到了充分發展,比如在古印度文學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性地位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個大部頭的文學作品,就是吠陀時代的重要文學資料。摩訶婆羅多是古印度文學史上規模最大的作品,其作為一部史詩,運用非常優美的語言去講述了當時古印度婆羅多家族中的兩個分支王之間進行的長達18年的戰爭。
  • 【古印度列國志】印度-希臘王國(一):歷史
    於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間,建立在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的諸多國家,起源於希臘-巴克特裡亞國王德米特裡一世在公元前二世紀初年入侵印度北部,之後巴克特裡亞王國的印度部分與王國分裂,建立許多鬆散的且不同王朝的小國,並統稱希臘-印度王國。
  •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文明因為什麼而出現了斷層?
    孔雀王朝這個統一王朝的出現標誌著古印度文明正式走向封建社會時期,同時也是古印度文明發展的黃金時期。因為國家統一的原因,古印度文明原本分散的情況很快就得到改善。古印度文明出現了統一形式和發展方向,同時在這些積極因素的影響之下,古印度文明的文化事業發展速度非常之快。
  • 透過《古希臘文明的光芒》追尋古希臘的璀璨文化
    學生時代,便常聽起古希臘有過輝煌文明,然而那時的歷史課本講到的四大文明古國並沒有古希臘,於是我的潛意識告訴我,古希臘文明沒有那麼重要,它不過徒有其表,遠不如那四大文明,所以之後一直對古希臘文明沒有過深究。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知道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而西方文明又影響了世界。這時,我才有心想了解一下西方史。
  • 希波戰爭——世界文明劃分為東方和西方的分水嶺
    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伊拉克的兩河文明、古埃及文明、伊朗的埃蘭文明、土耳其的西臺文明等在兩河文明的引領下紛紛出現在了中東,而愛琴文明其實是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在愛琴海相遇後的次生文明,愛琴文明的繼承者便是古希臘文明。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那時候的中國正是東周的尾聲,戰國時代的白熱化階段,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的唯一一次邂逅的機會就此擦肩而過。希臘的古典文明時期,中國正經歷東周的禮崩樂壞。古希臘文明對西方的意義,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作出類比:「中國之有周人,猶泰西之有希臘。」
  • 世界古代文明——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 早期中國與古希臘文明的比較
    在這一時期的末端,大約是公元前800年左右,愛琴海區域的某個島嶼或半島,又重新創建了城邦國家文明,重新出現了一批新的城邦。據說這一時期的古希臘,已經開始了使用鐵器的歷史並進入了鐵器時代。其時的社會生活,尤其是戰爭、冒險、英雄拯救等等生活,主要保留在詩人荷馬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之中。
  • 文明的徹底斷層,是古印度的信仰走偏了?還是歷史必然?
    導語:古印度又被稱為古老的哈拉巴文明,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曾經的文明已經完全的斷層了,在現今的這片土地上,居住著的印度人也早已不是當初的那批印度人,古印度的文明早已湮沒在時間的長河裡面。而現在的印度文化是長期以來的外來入侵者和當地的一些土著文化所混雜而成的。
  • 追溯曾經的孔雀王朝
    恆河,從喜馬拉雅山起步,走過一個被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環抱的亞洲半島,滋潤了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輝燦爛的文明,成為一個國度的「聖河」。而這個幸運的國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創作了精美的繪畫和雕塑,還有世界上最長的史詩。
  • 歷史上的大帝國:印度第一帝國(孔雀王朝)
    持續時間:137年類型1 南亞(基本控制南亞大陸上的印度文明的國家)2 西世界島概述在孔雀王朝之前,世界歷史上稱得上「大帝國」的國家全部都是控制西亞大伊朗地區的帝國(米底、波斯、馬其頓和塞琉古帝國),孔雀王朝開啟了另一個文明核心地區的「大帝國」時代。
  • 【古印度列國志】孔雀王朝(三):阿育王1
    前232年),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Aś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頻頭娑羅王之子。在多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公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分的土地。王朝的版圖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薩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
  • 略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形成及其特點
    略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形成及其特點羅桑開珠(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 古印度文明的毀滅:被外族輪番入侵、奴役,只有種姓制度世代相傳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曾是閃耀人類文明的四顆明珠,卻在歷史長河中走向了不同的軌跡,凜冽黃沙中矗立的金字塔,在向世人訴說著古埃及曾經的榮光
  • 古希臘與古羅馬之間的過渡期——希臘化時代三百年
    ,稍後,兩河流域文明開始。古希臘是古代五大文明中的最後一個,前800年到前336年,延續近五百年。前336年,希臘外圍的馬其頓崛起,馬其頓王國升級為亞歷山大帝國。基本上,古希臘各城邦,與東方的春秋各城邦相似;希臘化三大國,則與戰國七雄相似;亞歷山大帝國,與秦帝國相似。當然,這是就格局而言,而在時間上則是有交錯的,實際上,公元前二世紀,世界三大區域,自東向西,分別是:西漢帝國、希臘化各國、羅馬與迦太基兩個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