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講了三亞南山大門的「一實」,回顧:「一實」的意思是唯一堅實!是真實存在!萬物眾生皆空(不二),但佛法不空(為實)!
佛祖如來道:「自那混沌分時,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交合,萬物盡皆生。萬物有走獸飛禽。走獸以麒(雄)、麟(雌)為之長,飛禽以鳳(雄)、凰(雌)為之長。那鳳、凰又得交合之氣,育生孔雀(大明王菩薩)、大鵬……孔雀曾將我吸入腹中」……為什麼佛教會有許多關於孔雀的傳說?另外還有用孔雀羽製成的法器……?傳說畢竟是傳說,現實中到底孔雀與佛教有什麼關係呢?
孔雀屬有兩個種!一個是來自印度和斯裡蘭卡的藍孔雀(印度孔雀),另一個是來自緬甸到爪哇的綠孔雀(爪哇孔雀),至於1936年發現的剛果孔雀,嚴格意義上不屬於孔雀屬,只是和孔雀長的比較像而已,單獨列屬!補充知識:黑孔雀和白孔雀只是變種!
孔雀全身都是寶!在中國自古有「水中老鱉,禽中孔雀」之說,《本草綱目》禽部第四十九卷記載:「孔雀闢惡,能解大毒、百毒及藥毒」,其解毒功效甚至超過穿山甲。孔雀肉質瘦,富含各種微量元素,胺基酸配比接近國際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理想模式,孔雀骨胳的骨鈣含量高,鈣磷比優於牛奶,與人奶鈣磷比幾乎一致……由於孔雀的美麗被世界各國的人們公認為"百鳥之王",另外孔雀是蛇與蠍這樣的有毒生靈的天敵,人們又賦予它吉祥、善良、華貴的象徵!於是孔雀在文學和藝術中的地位很高,這裡就不一一敘說了。
孔雀在印度有著特殊的地位,被譽為 "民族之鳥"(說者是印度中古最傑出的詩人和劇作家迦梨陀娑——約公元350~472年)!象徵著吉祥如意,深受印度人民的喜愛!孔雀美麗的形象被廣泛地刻在花壇和器皿上,繡在綢帛上,雕在建築上,塑在廟宇裡……在1963年1月印度政府把藍孔雀定為國鳥!為何孔雀在印度人民心目中地位如此之高呢?這要從印度的歷史談起……
「春秋戰國」的古印度在公元前324年,建立了一個統一的王朝(推翻了希臘侵略者的統治),因新國王旃陀羅崛多(一說: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農民家庭;另一說:姓氏孔雀,當時印度最底層人的姓),故自稱王朝為孔雀王朝(當然新王朝的名字也迎合了印度河流域人民自古以來對孔雀的崇拜和信仰),旃陀羅崛多的統治時期,東進推翻了統治恆河流域的難陀王朝,統一了北部印度! 晚年的旃陀羅崛多是一名耆那教徒(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他將王位傳給了兒子賓頭娑羅,去森林裡苦行!後依照教義習俗絕食而死(可令靈魂在重生和死亡的無窮輪迴中獲得解脫)。
賓頭娑羅(統治時期公元前300—273年)承繼了父親的擴張政策,繼續東徵西討,擴大孔雀王朝統治範圍!與父親不同,賓頭娑羅青睞正命論(「邪命外道」,印度沙門七大教派之一)學派的哲學。正命論者也受到賓頭娑羅的妻子達摩王后的恩寵,並在她懷孕時預言了賓頭娑羅將有一個偉大的兒子誕生!
賓頭娑羅死之後,他的兩個兒子阿育和修私摩展開了爭奪繼承權的鬥爭,最後阿育獲勝,並成為了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阿育王(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73—236年)。阿育王的擴張活動(最主要是徵服羯陵迦——今奧裡薩邦),使孔雀王朝的版圖到達於半島南端,成為古代南亞統治地區最廣的一個王朝,南亞也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孔雀帝國是伴隨著殺戮誕生的!阿育王是賓頭娑羅的一個妃子所生,資料說:其父並不喜歡他,賓頭娑羅的晚年,太子修私摩被派去鎮壓怛叉始羅(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與西北邊境地區)起義,但未能完成使命,致使賓頭娑羅「即生疾病」,於是改派阿育王去鎮壓起義,但阿育王的謀士羅崛提多(後為孔雀帝國相)讓他裝病,「詐稱自己得吐血病,不勝徵伐」,賓頭娑羅病情加重後,阿育王乘太子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賓頭娑羅死後,搶先繼了王位,並殺了王位繼承人修私摩!眾臣不服!據《錫蘭編年史》中記載,阿育王在通過宮廷政變奪取王位的鬥爭中,打了四年內戰,殺死兄弟姐妹99人,誅殺500大臣、500宮女,並設人間地獄(十分殘酷的刑法)。另外據阿育王的銘文說,在徵服羯陵迦戰爭中,殺十萬,俘15萬,傷者數倍之,屠殺場面十分慘烈!
在徵服羯陵迦後,阿育王開始悔恨!其國內外政策均發生了變化,他決心實行正法。所謂正法,包括「少行不義,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誠純潔」。據他的刻在石柱上的詔令銘文看,就是放棄殺戮性的戰爭,「我的兒子和曾孫們將不再把新的武力徵服懸為值得嚮往的目標」……主持公道「所有的人,不拘貧富,都知道勉力而行」,尊重師長,講道德,政府官員要稟公辦事,積極辦事,不懶散倦怠。關於實行正法的方法,一是按照正法的原則加強約制;二是說服規勸。他自己也努力專心研究、喜愛和宣傳道德,並皈依了佛教!
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佛教高僧,在首都華氏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附近——古印度的最大城市)舉行了佛教史上的第三次集結,編纂整理佛經,解決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因對教義的不同理解而產生的爭論,統一固定佛教教義。他到處修建佛塔,刊刻詔令定佛教為國教,為宣揚佛教,他派遣佛教僧團到國外去傳講……此後阿育王統治的南亞地區無論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都達到空前的繁榮!
阿育王的晚年十分不幸!據大乘佛教的資料稱:他處於第二個王后帝失羅的控制之下,她弄瞎了他的愛子俱那羅的雙眼!最終阿育王在一次宮廷政變中被奪權!後得疾在床病逝!阿育王在整個印度歷史上的地位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您相信嗎?就連現印度的國旗都跟他有關!
旗面為長方形,長寬之比為3:2,全旗由橙、白、綠三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正中心有一個含24根軸條的藍色法輪。橙色象徵了勇氣、獻身與無私,也是印度教士法衣的顏色,白色代表了真理與和平,綠色則代表繁榮、信心與人類的生產力。法輪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阿育王在位期間,修建於佛教聖地石柱柱頭的獅首圖案之一。一般說來,人們籠統地稱它為「阿育王法輪」(因其對佛教的傳承、發展和傳播有著傑出的貢獻),神聖的「阿育王法輪」象徵著真理與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輪的24根軸條則可代表一天的24小時,象徵國家時時都向前進,1931年,全印度國大黨委員會任命7人委員會負責國旗的起草,1947年7月22日印度制憲會議批准這面旗幟為印度的國旗!
步入不二法門,孔雀花壇擋住了人們的視野,此採用漢族古典園林建築構景手段之一的隔景(含蓄有致、意味深長!忌「一覽無餘」,要能引人入勝),正所謂「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宋陸遊),一個佛的世界即將展現在您的面前……
【往期精彩】點擊下方字體即可閱讀相關文章:
長按識別下圖中的二維碼可加微友!說說你我的過去,聊聊你我的未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