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槍叉傻傻分不清楚!火槍槍叉為何能流行於西藏又被清軍大量裝備?

2021-02-14 冷兵器研究所

藏族傳統的杈子槍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在地廣人稀的青藏高原,這種古老的火槍,依然是牧民在荒野上放牧的重要護身武器。不過杈子槍最為顯著的特點,基本就是上面那副尖銳的槍叉。使用槍叉的並不只是藏族,這種輔助射擊的部件在清朝也極為的流行。

▲攜帶杈子槍的牧民

槍叉最早出現在印度北部山地地區的邦國。16世紀,伴隨著巴布爾從阿富汗開始了對印度的入侵,以及印度人在此之前與葡萄牙人之間的交流,火繩槍這種新式武器隨之傳入了印度。不過巴布爾所攜帶的火繩槍,並不是來自於已經和他反目成仇的薩法維波斯的沙阿伊斯瑪儀。相反,為了能夠牽制波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賽裡木慷慨解囊,援助了包括火繩槍在內大量的火器。伴隨著莫臥兒帝國在印度的擴張,印度的火繩槍發展,也因此一直是在奧斯曼帝國的基礎之上進行的。

▲使用攜帶槍叉的印度士兵

▲莫臥兒帝國的火槍

伴隨著莫臥兒帝國的對外戰爭與貿易。這種槍叉與印度的火繩槍一起傳播到了波斯、中亞、西藏,乃至清帝國和遙遠的西伯利亞。

這種輔助部件,之所以能夠在如此大範圍的傳播,自然也有它的道理。早期的槍叉大多是木製結構,在原理上,類似於現代狙擊槍和機槍所使用的槍架。在設計中,這一部件可以起到很好的穩定槍體的作用,因此對於射擊精度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奧斯曼帝國之所以沒有和波斯人一樣使用這種部件,是因為在奧斯曼帝國,火繩槍最大的客戶便是作為帝國精銳部隊的耶尼切裡軍團。他們往往有著極為嫻熟的火槍使用技術,因此對於這種穩定槍體,但是在行動過程中相當累贅的部件需求並不大。

▲奧斯曼帝國的耶尼切裡軍團

在西藏地區,火繩槍是通過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區傳入的,因為這裡直接與印度北部接壤。因此可以認為,西藏的杈子槍就是直接來自於印度地區。不過後來在清帝國也極為常見的槍叉究竟是何時傳入,這個就難以考證。雖然明朝時期,就有來自於中東的嚕密銃,不過很難確定明代的嚕密銃究竟是出自奧斯曼還是印度。而且明代兵書中的嚕密銃上並沒有出現槍叉這一部件。不過考慮到明末受到葡萄牙和荷蘭人的影響,明帝國更喜歡與使用具有歐洲風格的槍架,因此也很難否定明朝人是否見過槍叉,以及類似的火槍輔助結構。

▲明代的嚕密銃

槍叉傳入中國不僅在時間上難以考證,傳播路徑上也是有待考證。畢竟17世紀的明清兩朝都沒有和印度地區直接接壤,但是溝通雙方之間的貿易通道可謂是數不勝數。況且槍叉早已傳遍了西藏與中亞,並且這種部件極為簡單,所以之間差別不大,因此更加難以判斷中國的槍叉究竟師從何處。

不過即使如此,到了康熙時期,槍叉已經成為了當時清朝一種極為常見的火槍部件,並徹底取代了明朝使用的歐式槍架。其原因也是較為容易猜測,歐洲的槍架是一種獨立的部件,在攜帶上自然不如裝在火繩槍上的槍叉攜帶方便。並且槍架在使用過程中,由於只有一個支撐點,因此穩定性也要低於槍叉。

▲帶有槍叉的各種清代火繩槍

不僅是清軍較多的使用槍叉,當時中國西北的穆斯林和蒙古遊牧部落,也大多使用帶有槍叉的火繩槍。而且從清朝的兵書中來看,這些火繩槍的槍託都有類似於印度的彎曲形狀,因此極有可能是一脈相承。

▲穆斯林以及蒙古遊牧部落的火繩槍

在槍叉的傳播過程中,槍叉的造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個比較顯著的變化,是很多民族的槍叉前段出現了向後的彎曲並且許多還會在前段套上金屬的尖部,甚至整個槍叉都是金屬製成。比如中亞的槍叉就多是套上金屬的尖。波斯納迪爾沙時代的火槍手,他們所使用的火繩槍的槍叉則是金屬製成。這種設計可以加重槍叉的重量,因此進一步提升穩定性,而且金屬的叉尖,相對於木製的更加耐磨損,因此不至於出現由於尖端磨損而抓不牢地面的情況。

▲哈薩克的火繩槍手,使用的火繩槍槍叉上套著金屬尖

▲納迪爾沙時代的波斯火槍手

清代對於槍叉的使用率極高,伴隨著清王朝的徵戰對於社會的影響不僅僅是士兵,皇帝狩獵的時候,也大多使用帶有槍叉的火繩槍,以此來提高火繩槍的射擊精度。比如郎世寧為乾隆皇帝繪製的,著名的乾隆《射鹿圖》中,乾隆就為我們展示了,清代時期對於這種帶有槍叉的火繩槍,在較為緊急的時刻,是如何使用的。

▲射鹿圖

不過乾隆時期,相較於康熙時代的槍叉,在造型上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原本向內彎折的叉尖,到了乾隆時期基本變成了直的。這種變化很大程度上應該是為了簡化生產流程,以適應乾隆時期戰爭對火繩槍的大量需求。

不過乾隆時期槍叉的這一變化,卻也使得現在很多人誤認為槍叉在清代被當作是一種類似刺刀的武器。其實清代槍叉大部分都是木製的,材料的限制使得槍叉不大可能是作為武器使用,而少部分金屬的槍叉,考慮到將槍叉固定之後,嚴重的頭重腳輕,這也很難使得槍叉成為一件趁手的武器。另一個佐證是,清代的火槍手,大多還會佩戴專門用以肉搏的腰刀,而且火槍手們本來就有長矛手和刀牌手來進行掩護,這更加使得他們沒有必要使用極為不順手的槍叉來進行搏鬥。

▲英國人繪製的乾隆時期的火槍手

順便要說的是,雖然槍叉在清代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火繩槍輔助工具,但是在郎世寧等人所畫的另一幅著名作品——《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中,卻難覓槍叉的身影。不過並不只是清軍,準噶爾和穆斯林遊牧民族這兩個槍叉使用大戶,在圖中也難覓槍叉的蹤影。因此這應該是郎世寧出於美觀考慮,並沒有將槍叉詳細繪入,而非代表了當時的實際使用情況。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局部

槍叉的另一個使用大戶,自然便是中國的藏族同胞們。在青藏高原複雜的條件下,槍叉對於射擊精度的提高,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西藏的槍叉根據使用者的習慣,發展出了較多的形態,有些較長,以便於蹲臥時射擊,並且藏民往往還會在槍叉上繫上一根繩子,方便及時調整火槍的射擊高度。

▲藏民使用的槍叉

不僅是普通的藏民,西藏的騎兵們,大多也會使用槍叉這種一般給步兵的射擊輔助工具。騎兵在西藏都是由較為富裕的階層所組成,因此他們使用的槍叉也更為華麗,不僅有大量的裝飾,而且有些可能是和火槍本身,一起從印度或者尼泊爾購入。這些槍叉整體向內彎曲,不過從一些老照片來看,西藏騎兵們在馬上使用火槍時,並不會將槍叉放下,因此這些槍叉應該是當騎兵們不得不離開馬匹作戰時,才會像步兵一樣使用它們。

▲西藏騎兵使用的槍叉

伴隨著火槍精度的不斷提升。這種槍叉最終在18、19世紀,伴隨著精度更高的歐洲火器流入,而最終逐漸消失。不過槍叉能夠在不長的時間中,對如此之多的東方民族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卻也不得不感慨,軍事技術的交流,是多麼的迅速。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毛瑟步槍專配的德國S84/98II刺刀

近代滑膛火槍打不準到底是誰不行?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


相關焦點

  •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軍的武器差距有多大?
    那一方擁有更先進的武器,能極大增強軍隊的戰鬥力。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軍的武器差距很大嗎?這是許多人既清楚又模糊的問題。清楚的是,許多人都知道英軍武器先進很多,但具體差距有多大,許多人並不能回答。今天我們就談談鴉片戰爭時期雙方武器裝備的情況。
  • 固步自封停不前——清代宮廷的幾種火槍
    清代中期,周邊各國都大量裝備燧發槍,而清軍使用的火槍仍然還是被稱為鳥槍的火繩槍。但清代的上層貴族很早就開始接觸西方火器,如轉輪打火槍、燧發槍等。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了三種康熙御用的「自來火槍」,分別為御製自來火大槍,御製自來火二號槍,御製自來火小槍。從描述上看,三種火槍都是轉輪打火槍。
  • 雅克薩之戰時就嘗到了燧發槍的厲害,但清朝為何沒有大規模裝備?
    雅克薩之戰一共兩次,第一次俄國人少槍少,而且主要是火繩槍,裝備上跟清軍沒差別,清軍以優勢兵力進攻,加之還有火炮優勢,俄軍難以抵擋,所以打不過就跑了。清軍撤回後不久,俄軍捲土重來,再佔雅克薩。這次俄軍不僅人多,而且還裝備了數百隻燧發槍,顯然是要跟清軍硬碰硬,清軍吃了苦頭,但仍然依靠火炮,把俄軍逼入絕境,俄方不得不提出和議。
  • 2萬士兵、大量火槍,一上午就殲滅了清軍兩萬餘人,自身損失很小
    之後便迎來了清軍的再一次進攻,清軍的陣型中規中矩,因為八旗兵早已腐化,沒多少戰鬥力的緣故,所以清軍統帥還是按照以往的習慣,將最勇猛的蒙古部落騎兵(使用弓箭和長矛)作為前鋒,然後安排八旗兵(大多為冷兵器)隨後,喀爾喀等各部落兵(使用弓箭)則分於兩翼,提供側翼支援。
  • 火槍對弓箭,一定是火槍勝利嗎,1685年的中俄之戰給出了答案
    眾所周知,火槍代表了現代工業的軍事科技。弓箭,則是古代遠距離戰爭的必備品。同樣是遠程攻擊,火槍的性能和殺傷力,遠遠大於弓箭,這是毋容置疑的。如果兩支部隊,一支裝備弓箭,一支裝備火槍,那火槍一定能戰勝弓箭嗎? 答案是否定的。
  • 三八大蓋加刺刀超1.6米,日軍為何迷戀拼刺刀?解密其的步兵戰術
    但日本並沒有加入縮短步槍的行列,其使用的三八式步槍長度在1.27米,外加上長度達51.2釐米長的30式刺刀,減去連接部位的長度,三八大蓋加上刺刀後的長度為1.66米,而當時的日本兵大都只有1.6米高。而在肉搏戰中較長的槍身具有非常大的優勢,那麼為啥日本這麼迷戀拼刺刀呢?
  • 清緬之戰緬軍燧發槍顯神威,清軍連折四員主將,乾隆為何不引進?
    究其原因,除了清廷治軍無法,八旗軍貪圖享樂、腐敗沒落外,大清武器裝備落後也是主要因素。緬甸軍隊的火器技術遠高於中國,而且他們普遍擁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燧發槍,善於利用當地複雜的地形伏擊滿洲的騎兵。什麼是燧發槍?燧發槍是法國人馬漢發明的。
  • 日軍子彈打光後拼刺刀,為何我軍會主動配合,而不是拿槍掃射?
    對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熟悉的人們,都忘不了曾經與日軍拼刺刀的那些中國戰士。人們在看一些影視劇時也會發起疑問,既然已經對方彈盡糧絕,沒有了子彈,我國軍隊為何會配合?
  • 在甲午戰爭時,清軍和日軍的武器到底誰更強
    在早先的一些研究裡認為清軍裝備了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其裝備比日本裝備的國產村田單發步槍和青銅炮要先進的多,因此清軍的裝備要優於日軍。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裝備的數量。在洋務運動開始以後,清政府和地方督撫都大量購買了西方的洋槍洋炮,還設廠仿造,因此清軍的武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因為清政府上下保守勢力很強,加上財政緊張,並非所有的清軍武器都得到了更換。即使是那些辦理洋務的官員,也大多只是以此撈點政治資本,並不真的了解洋務,所以買到的落後武器也不少。
  • 舟山市徐正國博物館冷兵器廳開展 一一館藏「鴉片戰爭」 中清軍冷兵器十八件凸顯現場
    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藥、炸藥等熱能打擊系統、熱動力機械系統和現代技術殺傷手段,在戰鬥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武器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火器時代開始後,冷兵器已不是作戰的主要兵器,但因具有特殊作用,故一直延用至今。漢武帝欽定的「十八般冷兵器」重新排列為九長九短。
  • 慘敗和通泊:清軍對蒙古人戰爭的最大敗戰
    這就讓清軍所面對的這支蒙古強軍,與過去宋明兩代遇到的都不一樣。除了繼續沿襲了遊牧民族的特點,還從西亞和中亞吸收了大量新的火器技術。作為遊牧民族,準噶爾軍隊的主要兵種仍然是草原式騎兵。但和傳統的遊牧騎兵不一樣,他們使用的除了傳統的冷兵器與弓箭之外,還帶有許多火繩槍。早在準部在中亞活動期間,就已接觸了大量的火器。
  • 因為威力較大、製作和使用成本較低的原因,人們最終選擇發展火槍
    為了彌補火槍準確度差和擊發率不高的問題,人們找出了解決辦法,那就是增加火力的密度,在戰場上集中幾十上百人齊射或是進行排槍射擊,這樣就能確保目標被擊中了,不會出現因為某一把火槍沒能完成射擊,而讓目標跑掉。
  • 刺刀、武士刀,這些殺傷力強勁的奇門冷兵器,你更喜歡誰?
    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藥、炸藥等熱能打擊系統、熱動力機械系統和現代技術殺傷手段,在戰鬥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武器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
  • 裝備水平遠勝清軍,清朝將領:像嶽家軍在世
    史書記載太平軍"視死如歸,赤身撲敵",讓清軍將領周天爵感嘆遇到了"嶽家軍",他說:"憾山易,憾難,不意翅此。"太平軍作為一支農民起義軍,能將清朝正規軍壓著打,其原因除了太平軍將士英勇頑強,視死如歸之外,他們的武器裝備也是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
  • 滿清騎兵抵得住明朝大炮,為什麼面對英國人的火槍,卻被打的沒脾氣?
    英法聯軍本就有舟車勞頓的問題,僧格林沁有自信能贏並不讓人感到意外。並且經過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洗禮後,蒙古騎兵已經非常了解自身的弱點。 在火槍優勢集火作戰下,確實騎兵不佔據絕對的優勢。 《清史稿》記載:'"蓋知其忠憤,慮以身殉也。尋於右岸迎戰失利,炮臺被陷,提督樂善死之。僧格林沁退守通州,奪三眼花翎,褫領侍衛內大臣及都統."
  • 熱兵器時代士兵的最後防線——現代戰爭中,刺刀究竟有何作用?
    電影《南徵北戰》中,面對乘坐炮車匆匆奔赴戰場的友軍炮兵,解放軍步兵戰士不無自豪地說「別忘了大炮不能上刺刀,解決戰鬥還得靠我們步兵!」由此看來,刺刀是步兵短兵相接的重要裝備。 可是,作為一種純粹的冷兵器,刺刀是怎樣涉水歷史的長河,一直走進了被冠以現代的二十一世紀呢?
  • 佔盡天時地利,上萬清軍不敵144個英軍,寧波之戰為何輸?
    編者按:眾所周知,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清軍幾乎每戰必敗,然而,由於戰術細節的缺失、官方材料的掩蓋與私人著述的誇張,不少交戰狀況已經難以還原。不過,1842年3月10日凌晨的寧波之戰卻多少算是個例外,無論英軍還是清軍,都留下了不少生動細節。從此戰當中,大約也可窺探為何清軍縱然佔盡天時地利,也往往輸得一敗塗地。
  • 隼、利爪、白金利爪,傻傻分不清楚?
    隼、利爪、白金利爪,傻傻分不清楚?「鬼馬精靈」小戴因此收穫眾多粉絲,她的裝備也一直成為暢銷款,從球拍「隼」到「白金利爪」,以及球鞋P9200都是近兩年的熱門產品。隨著2020年的全英賽結束,戴資穎奪得冠軍後也將12000積分收入囊中,重返女單世界第一。她的裝備再次成為了羽球愛好者們所討論的核心。
  • 和通泊為何是清軍最大慘敗
    因此康熙晚年徵討策妄阿拉布坦,除了驅準保藏,西藏失而復得,強化控制力之外,只落得海內虛耗。以準噶爾動員力論之,計其本部及土爾扈特、杜爾伯特、輝特、和碩特諸臺吉屬人,人口在50萬以上,戰兵4-6萬,但由於西線要與哈薩克人和吉爾吉斯人乃至俄羅斯對峙,能用於與清廷對抗的不過其半國之兵。
  • 從「突火槍」到「中國第一槍」|「哎」漲姿勢了…
    早在1259年(南宋開慶元年),中國就發明了以黑火藥發射彈丸、竹管為槍管的第一枝「槍」—「突火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