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傳統的杈子槍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在地廣人稀的青藏高原,這種古老的火槍,依然是牧民在荒野上放牧的重要護身武器。不過杈子槍最為顯著的特點,基本就是上面那副尖銳的槍叉。使用槍叉的並不只是藏族,這種輔助射擊的部件在清朝也極為的流行。
▲攜帶杈子槍的牧民
槍叉最早出現在印度北部山地地區的邦國。16世紀,伴隨著巴布爾從阿富汗開始了對印度的入侵,以及印度人在此之前與葡萄牙人之間的交流,火繩槍這種新式武器隨之傳入了印度。不過巴布爾所攜帶的火繩槍,並不是來自於已經和他反目成仇的薩法維波斯的沙阿伊斯瑪儀。相反,為了能夠牽制波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賽裡木慷慨解囊,援助了包括火繩槍在內大量的火器。伴隨著莫臥兒帝國在印度的擴張,印度的火繩槍發展,也因此一直是在奧斯曼帝國的基礎之上進行的。
▲使用攜帶槍叉的印度士兵
▲莫臥兒帝國的火槍
伴隨著莫臥兒帝國的對外戰爭與貿易。這種槍叉與印度的火繩槍一起傳播到了波斯、中亞、西藏,乃至清帝國和遙遠的西伯利亞。
這種輔助部件,之所以能夠在如此大範圍的傳播,自然也有它的道理。早期的槍叉大多是木製結構,在原理上,類似於現代狙擊槍和機槍所使用的槍架。在設計中,這一部件可以起到很好的穩定槍體的作用,因此對於射擊精度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奧斯曼帝國之所以沒有和波斯人一樣使用這種部件,是因為在奧斯曼帝國,火繩槍最大的客戶便是作為帝國精銳部隊的耶尼切裡軍團。他們往往有著極為嫻熟的火槍使用技術,因此對於這種穩定槍體,但是在行動過程中相當累贅的部件需求並不大。
▲奧斯曼帝國的耶尼切裡軍團
在西藏地區,火繩槍是通過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區傳入的,因為這裡直接與印度北部接壤。因此可以認為,西藏的杈子槍就是直接來自於印度地區。不過後來在清帝國也極為常見的槍叉究竟是何時傳入,這個就難以考證。雖然明朝時期,就有來自於中東的嚕密銃,不過很難確定明代的嚕密銃究竟是出自奧斯曼還是印度。而且明代兵書中的嚕密銃上並沒有出現槍叉這一部件。不過考慮到明末受到葡萄牙和荷蘭人的影響,明帝國更喜歡與使用具有歐洲風格的槍架,因此也很難否定明朝人是否見過槍叉,以及類似的火槍輔助結構。
▲明代的嚕密銃
槍叉傳入中國不僅在時間上難以考證,傳播路徑上也是有待考證。畢竟17世紀的明清兩朝都沒有和印度地區直接接壤,但是溝通雙方之間的貿易通道可謂是數不勝數。況且槍叉早已傳遍了西藏與中亞,並且這種部件極為簡單,所以之間差別不大,因此更加難以判斷中國的槍叉究竟師從何處。
不過即使如此,到了康熙時期,槍叉已經成為了當時清朝一種極為常見的火槍部件,並徹底取代了明朝使用的歐式槍架。其原因也是較為容易猜測,歐洲的槍架是一種獨立的部件,在攜帶上自然不如裝在火繩槍上的槍叉攜帶方便。並且槍架在使用過程中,由於只有一個支撐點,因此穩定性也要低於槍叉。
▲帶有槍叉的各種清代火繩槍
不僅是清軍較多的使用槍叉,當時中國西北的穆斯林和蒙古遊牧部落,也大多使用帶有槍叉的火繩槍。而且從清朝的兵書中來看,這些火繩槍的槍託都有類似於印度的彎曲形狀,因此極有可能是一脈相承。
▲穆斯林以及蒙古遊牧部落的火繩槍
在槍叉的傳播過程中,槍叉的造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個比較顯著的變化,是很多民族的槍叉前段出現了向後的彎曲並且許多還會在前段套上金屬的尖部,甚至整個槍叉都是金屬製成。比如中亞的槍叉就多是套上金屬的尖。波斯納迪爾沙時代的火槍手,他們所使用的火繩槍的槍叉則是金屬製成。這種設計可以加重槍叉的重量,因此進一步提升穩定性,而且金屬的叉尖,相對於木製的更加耐磨損,因此不至於出現由於尖端磨損而抓不牢地面的情況。
▲哈薩克的火繩槍手,使用的火繩槍槍叉上套著金屬尖
▲納迪爾沙時代的波斯火槍手
清代對於槍叉的使用率極高,伴隨著清王朝的徵戰對於社會的影響不僅僅是士兵,皇帝狩獵的時候,也大多使用帶有槍叉的火繩槍,以此來提高火繩槍的射擊精度。比如郎世寧為乾隆皇帝繪製的,著名的乾隆《射鹿圖》中,乾隆就為我們展示了,清代時期對於這種帶有槍叉的火繩槍,在較為緊急的時刻,是如何使用的。
▲射鹿圖
不過乾隆時期,相較於康熙時代的槍叉,在造型上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原本向內彎折的叉尖,到了乾隆時期基本變成了直的。這種變化很大程度上應該是為了簡化生產流程,以適應乾隆時期戰爭對火繩槍的大量需求。
不過乾隆時期槍叉的這一變化,卻也使得現在很多人誤認為槍叉在清代被當作是一種類似刺刀的武器。其實清代槍叉大部分都是木製的,材料的限制使得槍叉不大可能是作為武器使用,而少部分金屬的槍叉,考慮到將槍叉固定之後,嚴重的頭重腳輕,這也很難使得槍叉成為一件趁手的武器。另一個佐證是,清代的火槍手,大多還會佩戴專門用以肉搏的腰刀,而且火槍手們本來就有長矛手和刀牌手來進行掩護,這更加使得他們沒有必要使用極為不順手的槍叉來進行搏鬥。
▲英國人繪製的乾隆時期的火槍手
順便要說的是,雖然槍叉在清代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火繩槍輔助工具,但是在郎世寧等人所畫的另一幅著名作品——《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中,卻難覓槍叉的身影。不過並不只是清軍,準噶爾和穆斯林遊牧民族這兩個槍叉使用大戶,在圖中也難覓槍叉的蹤影。因此這應該是郎世寧出於美觀考慮,並沒有將槍叉詳細繪入,而非代表了當時的實際使用情況。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局部
槍叉的另一個使用大戶,自然便是中國的藏族同胞們。在青藏高原複雜的條件下,槍叉對於射擊精度的提高,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西藏的槍叉根據使用者的習慣,發展出了較多的形態,有些較長,以便於蹲臥時射擊,並且藏民往往還會在槍叉上繫上一根繩子,方便及時調整火槍的射擊高度。
▲藏民使用的槍叉
不僅是普通的藏民,西藏的騎兵們,大多也會使用槍叉這種一般給步兵的射擊輔助工具。騎兵在西藏都是由較為富裕的階層所組成,因此他們使用的槍叉也更為華麗,不僅有大量的裝飾,而且有些可能是和火槍本身,一起從印度或者尼泊爾購入。這些槍叉整體向內彎曲,不過從一些老照片來看,西藏騎兵們在馬上使用火槍時,並不會將槍叉放下,因此這些槍叉應該是當騎兵們不得不離開馬匹作戰時,才會像步兵一樣使用它們。
▲西藏騎兵使用的槍叉
伴隨著火槍精度的不斷提升。這種槍叉最終在18、19世紀,伴隨著精度更高的歐洲火器流入,而最終逐漸消失。不過槍叉能夠在不長的時間中,對如此之多的東方民族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卻也不得不感慨,軍事技術的交流,是多麼的迅速。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毛瑟步槍專配的德國S84/98II刺刀
近代滑膛火槍打不準到底是誰不行?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