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259年(南宋開慶元年),中國就發明了以黑火藥發射彈丸、竹管為槍管的第一枝「槍」—「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未燃盡的火藥氣體噴出槍口達兩三米。
突火槍
清朝建立後,製造的火藥兵器重火器主要是火炮,輕火器主要是火槍。它身管較長,口徑較小,裝有瞄準具,採用槍機發火,發射同口徑吻合的圓鉛彈,槍柄多為曲形木託,這些改進使火槍在射程、射擊精度和侵徹力等方面都有顯著提高。火槍一般由槍筒、槍機、槍託和槍架組成,槍筒、槍機均為鐵製,槍託、槍架用木製。以槍機構造分,有火繩槍、燧發機、擊發槍,以火繩槍為主;以槍膛構造分,有滑膛槍、線膛槍,以滑膛槍為主;以裝填方式分,有前裝槍、後裝槍,以前裝槍為主。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許多康熙、乾隆兩朝御製、御用火槍,製作精美,槍筒上有錯金圖案,槍託多用金銀、象牙、玉石、珊瑚、犀角等珍寶鑲嵌。
火槍
中國近代有了兵工廠,也開始有了步槍。但步槍可謂五花八門,都是帝國主義侵華帶來的洋槍;兵工廠,只能仿造,不能設計,造槍的生產技術都由洋人控制。中國最早的漢陽兵工廠製造的開國第一槍,其實是仿造德國毛瑟1988年式7.9毫米口徑步槍。
開國第一槍
毛瑟98k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民國政府曾向德國引進大量24式步槍。同時南京兵工署認為24式的構件與98式大部分相同,遂令鞏縣兵工廠在98式的基礎上,改為24式,並令該廠廠長毛毅可赴德國引進24式步槍工作圖和全套樣板。該廠於1935年8月籌造,到10月即完成。兵工署極為滿意,一方面對該廠傳令嘉獎,一方面上書蔣介石報喜。當時製造司司長楊繼曾用署長俞大維名義上報蔣介石,稱蔣「德高望重,功在黨國,即以國產24式步槍,命名「中正式」步槍,以示頌德報功,永志紀念。
中正式步槍
抗戰時期,劉貴福在延安自主設計製造步槍,不受西方遠射程保守觀念的束縛,研製成「無名式馬步槍」、「八一式馬步槍」兩種新式輕型步槍。
無名式馬步槍
八一式馬步槍
隨著世界遠射程武器發展,步槍逐漸失去遠射程意義,成為一種單兵近戰武器。但當時世界各國軍方主流思想都認為步槍的射程應在1200米以上,一些西方國家,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還沒有及時改變遠射程的舊觀念,仍使用那些遠射程的舊式步槍。在這個背景下,劉貴福在延安設計製造的「中國第一槍」,對兵器進入「輕型化步槍」年代具有開創意義。
中國第一槍
河北百潤射擊場
——堅毅陪伴成長,無畏便是年輕。
我們為榮譽而戰!
ps:為了符合國家公安部下達的通知,以上均使用的是網絡圖片或模型槍械!
我們熱切期待您的光臨
諮詢電話:0335-6136666/0335-613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