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槍是中國人的發明,可為什麼我們的祖先不在意這種殺傷性武器,反倒更願意使用弓箭了?為什麼歐洲人的火槍會要了清政府的命?
火槍最早可追溯至南宋,金人與蒙古大戰時運用了一種名叫飛火槍的武器,從槍口噴出長長的火焰,可近身燒毀對手,當時金人已垂死掙扎,宋人知道,蒙古不日將大軍南下,便日夜研發火器發明出了火銃,火銃是世界上第一種發射子彈的槍械,管子粗大的發展為火炮,而精細輕便的則發展為火槍。
這隻由南宋壽春府研發的突火槍,被公認為近代槍炮的鼻祖,儘管擁有了新型武器,但宋軍還是敗給了蒙古軍。這是因為原來南宋人發明的突火槍射程相當有限,有效射程大約50米,且一分鐘只能射三四槍。遠處蒙古人有弓箭手可以精準射殺,直到近處騎兵幾秒就殺到眼前了,他們卻還在裝彈,但宋人發明的火槍,並沒有因為戰爭的失利而銷聲匿跡。當時蒙古大軍6還要西徵,他們的軍隊被分散在各個戰場,於是有人從戰後南宋的焦土上收集了一批突火槍,並將其帶到歐洲戰場上加以利用。
自此火槍被傳進了歐洲,最早是阿拉伯人學會了火槍的製造方法,很快通過十字軍的交流或將在歐洲迅速擴散。在這裡沒有一個國家敢忽視火槍的力量,這裡的國家舉國兵力不過幾萬,當蒙古軍隊撤離後,誰第一個擁有最多最強的火槍,就極有可能在歐洲稱霸,戰敗的恐懼逼迫著歐洲人在提升火槍的射程速度與質量上,他們絲毫不敢鬆懈。尤其是英國和德國,德國人發明了最早的步槍火門槍,義大利人發明了輪是發火槍,而西班牙人則造出了最先進的火繩槍,但歷史仍然給華夏子民留有機會。
由於戰爭的需要,日本自16世紀中葉引進火繩槍後,便迅速推廣並不斷改進生產工藝。公元1548年,明軍在收復被倭寇和葡萄牙人侵佔的雙嶼戰鬥中繳獲了一批火繩槍,明人毫不費力就跟上了歐洲的步伐,進而改進出了鳥嘴銃。武備志裡記載,這時的火槍已經能夠點火不動10發九中,據【大明會典火器】記載,兵仗局第一批便仿製了火繩槍1萬隻,因其槍機形似鳥嘴,故又被叫做鳥銃。鳥銃的銃管制作要求最為嚴格,製作時先用精鐵捲成大小兩根鐵管,一大包小,再用鋼鑽鑽成衝管,熟練的工匠每天只能轉一寸左右,一個月才能完成。這樣製作的鳥銃堅固耐用,射擊時才不會槍管才不會炸裂,大明帝國的火器設計和製造工藝一度位居世界前列。
明代火器專家趙世禎先後設計鳥銃10多種並撰寫【神器譜】。畢懋康更是在【軍器圖說】中提出一種自生火銃,當扣動扳機時,龍頭下壓與火石摩擦自動發火,點燃火藥,這種原理的火銃也被叫做燧發槍,它足足統治了歐洲近兩個世紀的戰場。雖然明朝期間火槍發展非常迅速,領先於世界,但好景不長,滿人從北邊又打了過來,這一次火槍還是輸給了鐵騎。原來中國地廣戰場上人數規模龐大,在戰場上,火槍數量遠遠不夠,達不到決定戰爭成敗。
但是到了清朝,清政府閉關鎖國,觀念落後,開始壓制火槍,在他們看來火槍打不贏弓箭,反而會影響對漢人的統治,對西方火器發展的情況採取的是抗拒的態度。清初軍火家戴梓研發出了比歐洲更先進的28連發火槍,但卻遭到清政府流放30年的處決。而他研發的燧發槍則被用來供皇帝狩獵。後來乾隆為了修四庫全書,大興文字獄,軍器圖說作為一部軍事技術的珍寶,就這樣被焚毀了。愚昧無知驕傲自大的滿清國終將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了巨大代價。八國聯軍運用西方最先進的軍事科技,帶著火槍,火炮轟開了清政府的大門,僅僅兩個月時間便攻入北京,割地賠款,讓中國四萬萬人民被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面對硝煙瀰漫的古老皇城,頓足捶胸的滿清皇帝和大臣們,不知是否還記得,被乾隆焚毀的明代書籍【軍器圖說】上有這樣一句話,夷虜所最畏於中國者,火器也。
滿清入關就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倒退,應該為近代以來的中國落後負重要責任。誤我華夏三百年!新人作者,創作不易,你的點讚,關注,收藏都是對我的最大支持,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