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火器曾經大殺四方,後來為何不行了?

2020-12-26 騰訊網

1

▲1793年,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舟山港。

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曾不止一次有機會和西方接觸,可他面對西洋來使時,一直擺出傲嬌態度。在給英王的書信中,他說: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帛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我們天朝上國啥都有,生產力噌噌往上漲,本來不屑於跟你們洋人通商,不過我們的茶葉、絲綢到底是你們生活必需品,只好體諒一下爾等。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訪華使團到達北京。他們以給乾隆補賀八十大壽為名,實為請求增加通商口岸,減免關稅,以開拓中國市場。

馬戛爾尼此次前來,還帶來一些工業革命的最新發明成果作為壽禮,共計600多箱,隨行人員也多有科技、醫學、航海等方面的人才。英國人贈送的天文儀器,被收藏在乾隆建造的天文館,該館是中國最早的天文館,後來被英法聯軍一把火燒了。

然而,這些都不是乾隆關心的,初見馬戛爾尼,他糾結的是對方應該以怎樣的禮儀朝見。照理說,外國使者前來「納貢稱臣」,就該行跪拜禮。

可馬戛爾尼堅持以單膝跪行禮,表明大英帝國與大清居於同等地位,這讓乾隆十分不滿。

就在乾隆為這些細枝末節大為惱火時,英國海軍已悄然露出咄咄逼人的勢頭。

馬戛爾尼此次訪華,船隊中最大的軍艦「獅子」號,裝有64門火炮,就停泊在浙江象山北部的海域。英國使團帶來的禮品中,還有一門裝有110門大炮的英國軍艦模型,原型是當時英國最大的軍艦「君主」號。

這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大清滿朝文武都聞所未聞。對此,乾隆只是傳諭各督撫嚴防海口,沒有採取任何實質性的措施。

▲乾隆皇帝:怪我咯。

乾隆不知道,工業革命已經讓英國乃至世界,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也不知道,這一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剛被他的子民推上了斷頭臺。

他更沒想到,47年後,英國用他的堅船利炮強行敲開了中國的大門。

黑格爾曾如此評價這一時期的中國:「它翻來覆去只是一個雄偉的廢墟而已,任何進步在那裡都無法實現。」

2

其實,清朝統治者並非一直固步自封,他們也曾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清軍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就與一件西洋武器息息相關,那便是——紅夷大炮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之戰,明軍大敗。滿洲的精兵強將能徵善戰,讓明朝大為驚駭。此時,大臣徐光啟上書朝廷,提出設險守國,建炮臺,造「大銃

▲徐光啟曾向傳教士利瑪竇學習西方自然科學。

「大銃」,就是紅夷大炮。這是16世紀後期,由英國人改良的一種西式火器,屬於重型加農炮,炮身各部分以口徑的尺寸為基數,按一定比例設計,在當時設計先進,相當科學。

這類火炮具有炮身長、管壁厚、射程遠、威力大、命中率高等優點,用來擊殺密集進攻的敵人,恰到好處,正好可以對付滿洲騎兵。

紅夷大炮東傳,最早來自於荷蘭殖民者。

16世紀末,進行海外擴張的荷蘭人,闖入中國海域。這批殖民者赤發紅須,在老百姓看來,無異於非主流殺馬特,於是稱他們為「紅毛夷」,這也是紅夷大炮名字的由來。

萬曆年間,荷蘭人多次侵犯中國沿海。有一回,荷軍與明軍在海上相遇。明軍不知荷蘭人何方神聖,取來平時所用的舊式火器進行攻擊。荷蘭人立馬用船上的紅夷大炮遙相呼應,只見一縷青煙,炮彈落到明軍船上,應聲爆炸,威力巨大。隨後,荷蘭人徐徐揚帆而去,不費一弓一箭,而明軍死傷慘重,從此對紅夷大炮心有餘悸。

時人以為,荷蘭「所恃唯巨舟大炮…發之可洞裂石城,震數十裡」。

紅夷大炮聲名遠揚,科學達人徐光啟聽聞,相信這就是大明的護國神器。

苦於當時還沒有正規的進口途徑,無法從歐洲直接購買紅夷大炮。徐光啟只能通過居住於澳門的葡萄牙人做代購。

葡萄牙人便作為中間商,將英國的艦載大炮賣給明朝。徐光啟、李之藻等人以私人捐資的方式,購買4門紅夷大炮,並於天啟元年(1621年)運送回京城。

在徐光啟的領導下,大明王朝的紅夷大炮研發取得飛躍性進展,隨後又對其加以仿製。這一新式武器很快運送至前線,在軍事上得到廣泛應用。

▲遼寧葫蘆島興城袁崇煥像,人像旁雕有一門紅夷大炮 圖源/圖蟲創意

3

紅夷大炮的成名之戰,當屬天啟六年(1626年)寧遠大捷

這年正月,努爾哈赤得到消息,明朝罷免孫承宗,以另一個老臣高第為遼東經略,並將部分關外守軍調往關內。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走了,大喜過望,率後金軍6萬,號稱13萬,西渡遼河,氣勢洶洶地要拿下寧遠這座關外要塞,隨後進軍山海關。

可是,努爾哈赤的對手不是高第這個羸弱的老人,而是從三年前就鎮守在寧遠的袁崇煥,及11門紅夷大炮。

寧遠城中,守軍不滿兩萬,文官出身的袁崇煥初經戰陣,這局勢乍一看就是一邊倒,大神虐菜鳥。

面對大軍壓境,袁崇煥寸步不讓,寫下血書,誓死守城。之後,堅壁清野,將城外民居焚毀,百姓、糧草撤入城中,又將紅夷大炮駕於四面城牆,命令曾在京接受葡萄牙人訓練的管炮官彭簪古負責指揮,待機射擊。

正月二十一日,後金軍兵臨城下,大舉攻城,在牌車和厚盾的掩護下,擁雲梯等攻城器械,猛攻城牆西南。

城上紅夷大炮突然發威,對準後金軍就是一輪炮擊。後金軍以為天降驚雷,還沒反應過來,就抱團送命了。雙方激戰數日,以後金軍傷亡1.7萬人,攻城器械盡數被毀,無奈撤軍告終。

▲袁崇煥:備受爭議的名將。

朝廷對袁崇煥和紅夷大炮大加讚賞,提拔袁崇煥為兵部右侍郎,巡撫遼東,並封其中一門紅夷大炮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

據徐光啟本人稱,受封的這門大炮,就是他從葡萄牙人購買的首批紅夷大炮之一。葡萄牙代購,良心商家,誠不我欺。

68歲的努爾哈赤,帶領殘兵敗將回到瀋陽,起兵四十餘年,從未遇如此慘敗,心中憤恨不已。當年八月,他就鬱鬱而終。

4

寧遠之戰一年後,努爾哈赤的繼承人皇太極,在寧錦之戰中又吃了一次紅夷大炮的虧。吃一塹,長一智,皇太極意識到這紅夷大炮真是「大殺器」,一定要搞幾門來研究研究。要知道,女真人起初連鐵都少見,箭簇都是用鹿角做的,後來在與朝鮮人、漢人的貿易中才逐漸精通煉鐵術,如今皇太極想學造炮,大有學渣逆襲之勢。

崇禎四年(1631年),皇太極圍攻遼西的大凌河

毛文龍舊將孔有德耿仲明接到命令,從登州趕去救援,行至吳橋,這支軍隊突然譁變,反攻登州。

這哥倆本來就對明廷不滿,在大鬧一場後叛明降金,不僅給皇太極帶去了登州貯備的20多門紅夷大炮,還虜走了幾位葡萄牙炮師,這些「國際友人」不但做代購靠譜,對製造、使用火器也很在行。

皇太極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紅夷大炮,頓時愛不釋手。

孔、耿二人由此平步青雲,屢立戰功,後來名列清初四大藩王。他們的叛亂很快就引起連鎖反應。

困守大凌河近百天的祖大壽,因城中彈盡糧絕,不得已於當年十月開城投降。據明朝兵部的資料記載,城中紅夷大炮、滅虜炮、大將軍炮、佛郎機炮、子炮等各式火炮3500件,以及其他各種火器,全部為後金軍所得。

▲劇照:紅夷大炮為清軍屢立奇功。

孔有德、耿仲明的叛變和大凌河的失守,讓明朝自天啟年間以來購買、仿製的紅夷大炮遭到巨大損失,同時這些裝備落入後金手中,成了女真人的攻城利器。

還有不少負責生產山寨貨的工,也被擄去滿洲,為後金軍帶來製造技術,這使兩軍的軍備競賽再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線上。

崇禎四年的冬天,對明朝來說,比以往更冷一些。

5

偏偏這時候,明朝在寧遠大捷後興起的「紅夷大炮」熱迅速冷卻下來。徐光啟等人年邁退休,又無人繼承。崇禎皇帝顧著整頓朝政,逐漸忽略了武器裝備。

即位之初,崇禎也曾命人去澳門購買紅夷大炮,繼續聘請葡萄牙炮師進行訓練。可是朝中言官們卻把「華夷之辨」那套老掉牙的理論搬了出來:「我堂堂天朝上國,為何要藉助外夷之力方能禦敵呢?」崇禎聽罷,把紅夷大炮丟一邊,不了了之。

明亡以後,徐光啟為引進紅夷大炮、整頓邊防軍務所作的《徐氏庖言》還留存於欽天監,熱愛學習的順治帝多次閱讀此書,感慨道:「使明朝能盡用此言,則朕何以至此也!」

▲劇照:崇禎帝朱由檢。

在這場軍備競賽中,明朝搶佔先機,卻半途而廢。滿洲人沒有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在繳獲紅夷大炮後,他們很快進行仿製,並將「失蠟法」應用於鑄炮工藝中,加緊訓練炮手,使其成為攻城略地的有力武器。

到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已經擁有60門自主製造的紅夷大炮,為避「夷」字之嫌,改名曰「紅衣大炮」。皇太極也給自主研發的紅夷大炮山寨版取了響亮的封號,稱之為「天佑助威大將軍」,並組建了一個新兵種「烏真超哈」,漢譯為重兵,組成相當規模的炮隊,「自此,凡遇行軍,必攜紅夷大將軍炮」

在崇禎十四年(1641年)的松錦大戰中,清軍用紅夷大炮攻城。在塔山、杏山兩座明軍重兵把守的要塞,堅固的城牆被紅夷大炮一下轟開二十多丈的缺口,清軍一擁而入,將堅城一舉攻下。明軍只能束手投降。

清軍入關後,紅夷大炮威力不減。

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退守潼關,最後一道防線正是被紅夷大炮攻下。

李自成與皇太極一樣,也因明軍的紅夷大炮吃過虧,後來在與明陝西三邊總督孫傳庭作戰時繳獲了不少火器。大順軍進攻北京城時,明軍幾乎不戰而潰,大量槍炮為大順軍所奪。進城後,李自成更是掌握了這個在當時布防炮兵、炮位最多的城防系統。

但是,農民軍兄弟不會用啊!同樣擁有紅夷大炮, 兩軍交戰時,清軍善於用騎兵在紅夷大炮的掩護下高速衝擊,而大順軍沒有專業的火器軍隊,仍用過時的步騎陣法,一被炮轟就驚慌失措,最終一敗塗地。

▲清軍入關,頒布剃髮令。

順治二年,江陰軍民抵制剃髮令,起義後獨守孤城三個月。不曾想,投降清廷的吳淞總兵李成棟,從南京拉來24門紅夷大炮,狂轟濫炸,一夜之間,城門失守,全城被屠。

據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記載,南明政權的重要據點,杭州、金華、廣州等城,無一不是被紅夷大炮攻破的。

對此,曾經指導明朝鑄造紅夷大炮的傳教士湯若望分析道:

清軍人壯馬潑、箭利弓強,早已勝過明軍,近來火器又與明軍相當。火器中威力最大的,莫過於西洋大炮,今則清軍不但有,而且為數甚多。明軍雖說掌握西洋大炮在先,可惜發展遲緩,素無多備

6

清軍憑藉著紅夷大炮這一舶來品,還有Made in 東北的山寨貨大殺四方,對火器的研究卻逐漸趨於停滯。

康熙在位時,還下詔稱急需火器,命兵部督造。有學者統計,康熙一朝造紅夷大炮900多門,專供皇室和滿八旗之用。在平定三藩、統一臺灣、戰沙俄、徵噶爾丹等戰場上,紅夷大炮依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打遍天下無敵手,且這一時期的大炮體型碩大,雕飾精美,堪稱明清鑄造火炮的最高水平。

但是,清朝皇帝始終認為,騎射才是「滿洲之根本」。同樣喜歡捯飭西洋玩意的雍正皇帝,在即位後就下令:「以滿州夙重騎射, 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 有馬上槍箭熟習者, 勉以優等。」紅夷大炮再也不是那個助清廷打天下的小可愛了,使槍炮的還比不過耍弓箭的。皇帝就愛看武士騎馬摔跤耍大刀,甚至到了近代,慈禧還相信義和團那一套。

直到馬戛爾尼訪華時,清軍的武器仍然是火器與冷兵器並用,並以冷兵器為主。

▲八旗軍裝備。

一直到近代以前,清軍所使用的「鳥槍」,都是一種前裝滑膛火繩槍,發射前要從槍口裝填彈藥,塞進彈丸,以火繩為點燃裝置,引爆火藥後發射。這種裝備,每分鐘只能發射一到二發,射程只有100米左右,且使用時要攜帶火繩、火種、火鐮、火藥、鉛彈等。若是遇到下雨潮溼天氣,便無用武之地。

相反的,此時西方已經普遍使用燧發槍。這種槍是用擊錘上的燧石來撞擊產生火花,從而引燃火藥,簡化了裝填火藥的過程,去掉了火繩,射速每分鐘可達四至五發,射程達到200米。

清軍早已落伍的火炮更是慘不忍睹,以紅夷大炮為代表的舊式武器,工藝落後、鑄件粗糙。這些炮造型笨重,重量高達上噸,威力和射程卻遠不如洋人的新式火炮,而且在戰場上還容易造成炸膛,彈道紊亂等問題。

《籌海初集》記載,1835年,即距鴉片戰爭開打,不過才五年時間,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加強虎門防禦時,新造了60門大炮。

結果,在試射時,60門中有10門當場炸裂。關天培馬上派人檢查,發現由於技術落後,這些武器大都帶有瑕疵,炮身有大量沙眼,內部竟有很多碎鐵渣。有一門甚至內部出現空洞,大小可以裝下四碗水。關天培心中憤恨,又無可奈何。

▲劇照:關天培在鴉片戰爭中血戰虎門,壯烈殉國。

試問以這樣的武器和英國人作戰,如何不敗呢?恐怕還未開戰,先把自己人炸了。

7

更諷刺的是,即便是西方人,也無法否認,火藥和火器的故鄉,其實是中國。

早在十世紀初,中國就出現了火器軍用的設計,到宋朝時這一想法付諸實踐,特別是在宋金戰爭中。

南宋高宗年間,從未上過戰場的虞允文能在采石磯以少勝多,大破金兵,不只因為他指揮得當、宋軍同仇敵愾,還在於軍中的一大秘密武器。

這賴以制勝的法寶叫做「霹靂炮」,是一種爆炸型火器。它是用竹筒塞滿火藥,並加入石灰、瓷屑。

采石磯之戰是一場水戰,霹靂炮在此發揮的作用,猶如赤壁的火遇上了東風,勢不可擋。兩軍戰船相近時,南宋軍就將霹靂炮點燃,拋向對方船中。只聽見一聲巨響,伴隨著烈火焚燒,石灰散成煙霧,迷暈了金兵的雙眼,他們慌不擇路,相互踩踏。

南宋時,還結合冷兵器的特點,發明了管狀火器「突火槍」。

突火槍以竹為槍身,內部裝填火藥和子彈,子彈由瓷片、碎鐵、石子之類組成,發射時,聲聞五十步。這玩意兒,可說是所有近代槍炮的鼻祖。

元代,火器西傳,先由蒙古人傳到西亞,再從西亞傳到了歐洲,就像馬克思說的,「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

14世紀30年代,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這個曾被唯美地譯為「翡冷翠」的文藝復興發源地,歐洲的科學家們開始仿造東方的管形火器,研製近代槍炮。

兩百年後,當葡萄牙的艦隊駛向中國,明朝官員驚訝地發現,這些不請自來的異域來客竟然擁有前所未聞的先進武器。

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向明朝派出首位使臣皮雷斯。一支由四艘帆船組成的艦隊到達廣州。

為表敬意,對中國禮儀毫不了解的葡萄牙艦隊指揮官費爾南多下令,升旗鳴炮。三聲炮響,城中皆驚,害怕天災降臨,四處逃竄。負責接待的明朝官員還以為葡萄牙人是在開炮挑釁,欲行不軌。

這件讓大明子民震驚的武器,叫做佛郎機炮,流行於15世紀末到16世紀前期,與中國傳統火炮相比,具有明顯的進步。它很好地解決了管內閉氣問題,並提高了靈活性、命中精度。

▲佛朗機炮展現了中國與西方火器發展的差異。

佛朗機炮的出現,讓明朝第一次感覺到,在軍事科技上與西方的代差。可是面對這一新式武器,明朝不是對火器加大研發力度,迎頭趕上,而是和後來對待紅夷大炮一樣,採用「拿來主義」,直接購買、仿製,知識分子們把更多精力用在八股、貪腐、黨爭上。

8

從16世紀後期到19世紀中葉的近三百年時間裡,中國的火器製造大都墨守成規,鮮有進步,明朝如此,清朝尤甚。

乾隆二十一年頒布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中,列舉了85種炮名,完全沒有創新的炮種,都是幾百年傳下來的老古董,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馬戛爾尼帶來的禮物中,那艘裝有110門大炮的英國軍艦模型,很快被乾隆送入圓明園封存,當成寶貝收藏起來。只是因為乾隆在藏品中沒有多看它一眼,早已忘掉了它「容顏」,清朝再次拋棄了向西方學習的機會,沒有將其用於改進清朝的火器技術。

道光二十年(1840年),當清朝還沉浸在盛世的美夢中時,英國的戰艦盛氣凌人地駛來,敲碎了清廷的幻想。

▲中、英籤訂《南京條約》。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代表清廷籤訂《南京條約》的耆英,登上了英國戰艦。參觀一圈後,他不禁感嘆:「洋人這戰艦,船堅炮猛。我以前也只是聽到傳聞,如今親自上來一看,看到它們裝載的火炮,更加知道,這不是我們的兵力所能對付的。」

一次又一次的錯過,最終換來的是,近代百年的屈辱和失落。

參考文獻:

(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龐乃明:《明代中國人的歐洲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兆春:《中國火器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美)歐立德:《乾隆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劉鴻亮:《中英火炮與鴉片戰爭》,科學出版社,2011年

相關焦點

  • 宋朝有一種弩,殺傷力大,射程遠,為何後來卻銷聲匿跡了?
    在這些兵器中,弩就是一種最典型也是最受歡迎的「殺器」。古人最早使用弩的記載,可追溯至春秋時期。春秋戰國,群雄爭霸,很多軍隊都已經普遍裝備用銅製作的弩箭。《墨子》記載:「連弩之車,使用轆轤上弦,箭矢長十尺。」《後漢書》中也有記載:「弦大木為弓,羽矛為矢,引機發之,遠射千餘步,多所殺傷」。
  • 火器時代簡史之一:從三眼銃到火繩槍,大明火器落後在襁褓期
    為了滿足大量步兵同時點燃火藥的需要,當時的火槍陣地最明顯特徵就是幾個大火盆。當歐洲的基督徒通過與中東的貿易和戰爭交流也掌握了火器之後,歐洲戰爭的局面就開始改觀。騎兵通常是先衝鋒到火槍射程範圍內,發射一輪手中的火器後,再使用軍刀進行近戰。後來騎兵們也越來越多地開始依賴遠射火力,前排騎兵射擊後撤到隊列後方重新裝彈,讓後排騎兵前進再射擊,很象步兵使用的三段擊。
  • 為什麼字母哥在NBA可以大殺四方,在世界盃的賽場就不行了呢?
    受新型肺炎影響,NBA自從3月12日起宣布停賽,繼戈貝爾、米切爾伍德確診後,昨日籃網官方宣布,四名籃網隊員缺陣新型肺炎,其中還包括杜蘭特,可見如今疫情在美國正迅速擴散,以目前的趨勢來看,NBA常規賽基本就此結束,季後賽也只能延期至六七月份以後進行了,如此一來本賽季各大獎項也將就此誕生
  • 八旗軍--曾經世界最強軍隊的編制與火器配備
    ,當時滿洲八旗6萬餘人,蒙古八旗2萬餘人,漢軍八旗3萬餘人,八旗軍12萬人中,火器配備約佔4分之1。明軍無論是禁軍的三大營,各省的衛所軍,還是九邊的鎮軍,中葉以後都是靠火器來作戰,單兵火器裝備在明軍的總兵器庫中佔4成以上。但明軍步騎兵的金屬管型火器是炮銃多於火槍,就是以單兵火銃,三眼銃,多管火器迅雷銃為代表。
  • 宋朝有一種弩,威力巨大,射程遠,為何後來卻銷聲匿跡了?
    在這些兵器中,弩就是一種最典型也是最受歡迎的「殺器」。 古人最早使用弩的記載,可追溯至春秋時期。 名將吳玠使用數十臺床子弩迎敵,一時之間漫天箭雨,殺的金國人抱頭鼠竄。其敵方主將金兀朮中箭受傷,差點命喪當場。 由此可見,床子弩這種大殺器在宋朝時期發揮出了巨大的威力。 可奇怪的是,南宋滅亡之後,射程遠,殺傷力大的床子弩,卻就此銷聲匿跡,沒人用,這是為何?
  • 晚清一敷就能止血的金創藥,為何後來消失了?你仔細看原材料是啥
    就比如中國的火器,人人都知道四大發明有火藥技術,卻在生活當中幾乎很難看到火器的跡象。這使得清朝一代突然遭遇了外國人的火器打擊的中國人覺得十分的憤懣,比如魯迅先生就這樣說:「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其實不然,作為火藥的發源地和火器的發源地,中國曾經的火器技術是全球領先的。
  • 中國弩為何盛極而衰?明朝火器發達豐富
    蕭撻凜身中六箭斃命,遼軍士氣大受打擊。最終北宋與遼籤訂了澶淵之盟,此後兩國維持大致和平百餘年。 1131年的和尚原戰役,南宋軍隊於五月和十月多次以少勝多擊敗金軍。和尚原位於陝西寶雞南部,地勢複雜,路狹多石。宋軍佔據高點扼守險要,金軍無從發揮騎兵優勢,不得不「舍馬步戰,自下仰攻」。
  • 明朝時期火器犀利,為啥清朝反而不重視槍炮?
    話說不少人有個疑問,明朝時期的火器已經極為豐富,尤其是從明朝趙士所編寫的《神器譜》來看,從鳥銃這種火繩槍到迅雷銃這類轉管連發銃的技術都已經成熟,明清戰爭期間雙方也都大量使用了火器。而在17-18世紀這個階段,不管是亞洲還是歐洲,戰場上的火器都在逐漸取代冷兵器。
  • 「路人王」大殺四方,王晶為何在30歲就離開了CBA?
    王晶41歲,身高1.95米,在路人王的賽場上,王晶可謂是大殺四方。奪得的各站冠軍,數不勝數。王晶是前CBA球員,可是查閱他的履歷,會發現,王晶在30歲時,也就是08-09賽季,就離開了CBA。王晶在CBA時,效力於東莞獵豹(深圳男籃的前身)。
  • 清朝真的耽誤了中國火器發展?
    前言:說到明清的火器常常有這樣一種印象,那就是明朝重視火器,其火器遠較清朝先進。
  • 大殺四方的恩比德,為何見小加索爾就「老虎」變成了「病貓」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為何恩比德在面對已經不在巔峰的小加索爾的時候仍然會被防死。小加索爾身體天賦形成制約恩比德之所以在進攻端能夠大殺四方,是因為其過人的天賦,身高2.13米的他擁有著後衛般的技術和前鋒球員的速度,加上他遠達三分線的投籃,防守上讓人總是顧此失彼,很難有球員能夠完全限制住恩比德。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這是國內首個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臨時文物展覽,薈萃館藏130餘件/套展品,力圖從多角度、全方位來揭示中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除了精彩的展覽,『中國航海火器』系列推文也正式上線,以期讓觀眾進一步了解航海火器背後鮮為人知的航海故事。『中國航海火器』第7期,我們將介紹的是「鳥銃」,一種外傳火器。
  • 零式戰機初期大殺四方,為何最終淪為「空中打火機」?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的零式戰機可謂是大殺四方,給盟軍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在太平戰爭末期曾經性能先進的零式戰機卻最終變成了空中的打火機。太平戰爭初期,零式戰機憑藉著其優良的性能在美國海軍航空兵交戰時往往讓其損失慘重,甚至有相關資料表明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零式戰機和美國戰機戰損比達到了驚人的1:6。
  • 明末神機營稱霸世界,為什麼中國火器在清代不斷衰落?其實原因簡單
    而且清軍裝備熱兵器的規模絲毫不亞於明軍,並且清軍對火器的看法,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後期清軍之所以放棄火器,轉而重拾冷兵器是有很多原因的,那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來細數這其中的原因。和後來的雍正朝不同,清朝前期的幾位皇帝非常重視火器在軍隊的運用,而他們對熱兵器原理及性能理解的也是非常透徹。而清軍正是憑藉這一點,讓曾經叱吒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子民向自己俯首稱臣。
  • 《只狼》遊戲內火器兵種有哪些 火器兵種類型介紹
    導 讀 《只狼:影逝二度》中雜兵很多,大多數都能夠幾刀秒了,但是還是有幾個兵特別的煩,傷害又高又難殺,主要就是火器兵,這些個槍兵、炮兵精準度還極高,一點也不辱沒火器兵的威名
  • 謝遜王盤山大殺四方,相比喬峰聚賢莊生死之戰,哪個含金量更高?
    謝遜王盤山之戰與喬峰聚賢莊之戰,論含金量,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王盤山之戰,完全是謝遜一邊倒的屠殺,而聚賢莊之戰,喬峰雖然大殺四方,但卻是久戰必敗。這兩場以一敵眾的戰鬥,讓人熱血沸騰,特別是喬峰聚賢莊大殺四方,僅以含金量而論,肯定是喬峰聚賢莊之戰含金量更高。
  • 第一部大殺四方的喬爾,死得這麼快
    後來,編劇也給了艾比殺人家喬爾的原因,是因為她父親原先是負責解剖艾莉的主刀醫生,在喬爾營救艾莉時,被喬爾一槍爆頭殺害了,然後,艾比就成了一個為父報仇的人,於是,巴拉巴拉一大堆,可謂是相當扯淡,我總感覺編劇是臨時起意,隨便拉了一個路人過來,說人家是艾比的父親,我分分鐘出戲啊!
  • 震懾四方的蒙古軍,為何被明軍推翻?還是成吉思汗說的對!
    那麼如此強大的蒙古軍隊,為何在後來會成為明軍的手下敗將呢?這其中的原因也有很多。成吉思汗的子孫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統一中國後,原本元朝的發展是非常繁榮的,但是元朝政權更迭的速度很快,政權總是不穩固,再加上面積廣闊,疏於管理,元朝還出現了內訌,爭奪政權。而且先前經歷了太久的太平盛世後,軍隊也變得懶散,作戰能力大大下降,所以蒙古軍必然不是明軍的對手。
  • 明朝擁有火器,為何會輸給女真騎兵,明朝末年為何戰力這麼弱
    但凡事都有例外,大明卻是在擁有火器的情況下輸給了清朝的騎兵部隊,明朝末年到底是發生了什麼,為何明朝末軍隊戰鬥力這麼弱。明朝會打不過清朝的騎兵冷兵器難道是因為明朝的科技太弱小了麼,非也非也,眾所周知明朝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幾個盛世,科技水平必然是非常的高超。
  • 蒙古人將火器帶到歐洲後,為何西班牙人成為最大受益者?
    文/晚風暮雨十四世紀四十年代,西班牙出動大軍包圍阿拉伯人佔據的阿里赫基拉斯城,西軍豎起雲梯正要攻城時,只見阿拉伯人在城頭架起一根根木筒,隨著一聲聲巨響,黑煙瀰漫,無數西軍士兵血肉橫飛,死傷一地,其餘士兵大駭,連呼「妖術!妖術!」扭頭就跑,從此,再也不敢進攻這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