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5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MMC 中國航海博物館
編者按丨
2020年7月5日,中國航海博物館傾力打造的『靖海神機:中國航海火器文物展』正式開幕。這是國內首個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臨時文物展覽,薈萃館藏130餘件/套展品,力圖從多角度、全方位來揭示中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
除了精彩的展覽,『中國航海火器』系列推文也正式上線,以期讓觀眾進一步了解航海火器背後鮮為人知的航海故事。
『中國航海火器』第7期,我們將介紹的是「鳥銃」,一種外傳火器。
賞·重量級展品
「鳥銃」是明清時期對火繩槍的稱呼。關於其名稱的來歷,是取自明朝人範景文的《師律》。《師律》在介紹「鳥銃」時,記載道:「後手不用棄把點火,則不搖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展廳展出的「鳥銃」
展廳中的「鳥銃」由銃管、瞄準裝置、槍機、彎形銃託等部分構成,「鳥銃」銃管長度與口徑之比大約在50:1-70:1之間,銃管長可以使火藥在銃膛內充分燃燒,使彈丸獲得更大的初速度,射中更遠的目標。展廳「鳥銃」的槍機是一個金屬彎鉤,一端固定在槍身上,另一端是一個夾鉗火繩的機頭。此外,「鳥銃」還有瞄準裝置,這是古代手銃所不具備的裝置。其瞄準裝置一般有準星和照門,提高了「鳥銃」的命中率和殺傷力。
觀·「鳥銃」演變
「鳥銃」何時傳入中國?
關於「鳥銃」何時出現在中國,學術界一直存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鳥銃」來源於日本,例如,戚繼光在《練兵實紀雜集》中記載道:「此器中國原無,傳之倭寇」。第二種觀點認為「鳥銃」原本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但這種觀點很快為學界所否定。第三種觀點認為「鳥銃」是西洋直接傳入的,鄭若曾在《籌海圖編》中記載道:「鳥銃之制,自西蕃流入中國其來遠矣,然造者多未盡奇妙。」
展廳展出的《籌海圖編》
明代 從傳入中國到大量仿製
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鳥銃」是從西方直接傳入到中國的,傳入時間大概是在嘉靖二年(1523)。這一年,明朝水師與葡萄牙海軍在廣東西草灣海域進行海戰,明軍繳獲葡萄牙兩艘戰船,並在船上發現「鳥銃」,但沒有引起明朝政府重視。到明朝嘉靖中後期,由於海患頻繁,在抗倭戰爭中,明朝水師又繳獲了西方和日本製造的火繩槍。明朝人遂學習日本火繩槍製造方法,進而大量仿製。
展廳展出的明朝人仿製的日式火繩槍
明代 從大量仿製到研製創造
明朝人並不是單純只仿製日本火繩槍。明代後期,土耳其人的火繩槍也傳入中國,明朝人稱這種來自土耳其的火繩槍為「嚕密銃」。「嚕密銃」由於具有銃管更長,射擊更遠,威力也更大等優點,被明朝軍工部大量仿製,並廣泛配備軍隊中。
明代火器研究專家趙士楨更創造性的研製出兼採西式火繩槍與小型佛郎機炮之長於一身的「掣電銃」與「鷹揚銃」。這兩種火器既有火繩槍的輕便與射擊準等優點,也具備了小型佛郎機的可以輪流射擊的優點。此外,他還製造出多管火繩槍,如「迅雷銃」和「震疊銃」,這些火器製造方法,均收錄到他所編寫的《神器普》中。
《神器普》中有關「掣電銃」的記載
探·水戰運用
明代 海戰應用,抵禦倭寇
「鳥銃」最早是被應用在海戰中的。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大舉進犯我國沿海地區。面對嚴重的倭患,戚繼光、俞大猷、譚倫等將領積極進行火器更新,「鳥銃」作為當時最為先進的單兵作戰火器,自然成為他們首要選擇。據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記載可知,明代福船載10支「鳥銃」、海滄船載6支「鳥銃」、蒼山船載4支「鳥銃」、漁船載1支「鳥銃」。這些火器與海船成為抗倭明軍主要海戰武器裝備,為蕩平倭患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明代 支援朝鮮,抗擊日本
到萬曆年間,日本將軍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朝鮮政府求援明朝政府,明朝政府派遣水陸軍隊支援朝鮮軍隊抗擊日本侵略。在1598年,中朝聯軍與日軍在朝鮮露梁海域進行海戰,明朝軍隊依靠「三眼銃」「鳥銃」「佛郎機炮」「大發熕」等火器優勢,擊退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此次戰役勝利。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鄧子龍、李舜臣並肩抗倭圖》
參考文獻丨
1、(明)鄭若曾:《籌海圖編》清刻本。
2、(明)戚繼光:《紀效新書》,清刻本。
3、(明)趙士楨:《神器譜》。
4、伊曉冬:《16-17世紀西方火器技術向中國的轉移》,2014年版。
5、王兆春:《中國火器通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6、潘吉星:《中國火藥史》,上海遠東出版社,2016年版。
7、(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 化學及相關技術 第七分冊 軍事技術:火藥的史詩》,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
8、(加)塞繆爾.霍利:《壬辰戰爭》,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年版。
END
來源 | 陳列展示部
供稿 | 李學茂
原標題:《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航海火器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