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2020-12-18 澎湃新聞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2020-08-25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MMC 中國航海博物館

編者按丨

2020年7月5日,中國航海博物館傾力打造的『靖海神機:中國航海火器文物展』正式開幕。這是國內首個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臨時文物展覽,薈萃館藏130餘件/套展品,力圖從多角度、全方位來揭示中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

除了精彩的展覽,『中國航海火器』系列推文也正式上線,以期讓觀眾進一步了解航海火器背後鮮為人知的航海故事。

『中國航海火器』第7期,我們將介紹的是「鳥銃」,一種外傳火器。

賞·重量級展品

「鳥銃」是明清時期對火繩槍的稱呼。關於其名稱的來歷,是取自明朝人範景文的《師律》。《師律》在介紹「鳥銃」時,記載道:「後手不用棄把點火,則不搖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展廳展出的「鳥銃」

展廳中的「鳥銃」由銃管、瞄準裝置、槍機、彎形銃託等部分構成,「鳥銃」銃管長度與口徑之比大約在50:1-70:1之間,銃管長可以使火藥在銃膛內充分燃燒,使彈丸獲得更大的初速度,射中更遠的目標。展廳「鳥銃」的槍機是一個金屬彎鉤,一端固定在槍身上,另一端是一個夾鉗火繩的機頭。此外,「鳥銃」還有瞄準裝置,這是古代手銃所不具備的裝置。其瞄準裝置一般有準星和照門,提高了「鳥銃」的命中率和殺傷力。

觀·「鳥銃」演變

「鳥銃」何時傳入中國?

關於「鳥銃」何時出現在中國,學術界一直存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鳥銃」來源於日本,例如,戚繼光在《練兵實紀雜集》中記載道:「此器中國原無,傳之倭寇」。第二種觀點認為「鳥銃」原本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但這種觀點很快為學界所否定。第三種觀點認為「鳥銃」是西洋直接傳入的,鄭若曾在《籌海圖編》中記載道:「鳥銃之制,自西蕃流入中國其來遠矣,然造者多未盡奇妙。」

展廳展出的《籌海圖編》

明代 從傳入中國到大量仿製

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鳥銃」是從西方直接傳入到中國的,傳入時間大概是在嘉靖二年(1523)。這一年,明朝水師與葡萄牙海軍在廣東西草灣海域進行海戰,明軍繳獲葡萄牙兩艘戰船,並在船上發現「鳥銃」,但沒有引起明朝政府重視。到明朝嘉靖中後期,由於海患頻繁,在抗倭戰爭中,明朝水師又繳獲了西方和日本製造的火繩槍。明朝人遂學習日本火繩槍製造方法,進而大量仿製。

展廳展出的明朝人仿製的日式火繩槍

明代 從大量仿製到研製創造

明朝人並不是單純只仿製日本火繩槍。明代後期,土耳其人的火繩槍也傳入中國,明朝人稱這種來自土耳其的火繩槍為「嚕密銃」。「嚕密銃」由於具有銃管更長,射擊更遠,威力也更大等優點,被明朝軍工部大量仿製,並廣泛配備軍隊中。

明代火器研究專家趙士楨更創造性的研製出兼採西式火繩槍與小型佛郎機炮之長於一身的「掣電銃」與「鷹揚銃」。這兩種火器既有火繩槍的輕便與射擊準等優點,也具備了小型佛郎機的可以輪流射擊的優點。此外,他還製造出多管火繩槍,如「迅雷銃」和「震疊銃」,這些火器製造方法,均收錄到他所編寫的《神器普》中。

《神器普》中有關「掣電銃」的記載

探·水戰運用

明代 海戰應用,抵禦倭寇

「鳥銃」最早是被應用在海戰中的。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大舉進犯我國沿海地區。面對嚴重的倭患,戚繼光、俞大猷、譚倫等將領積極進行火器更新,「鳥銃」作為當時最為先進的單兵作戰火器,自然成為他們首要選擇。據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記載可知,明代福船載10支「鳥銃」、海滄船載6支「鳥銃」、蒼山船載4支「鳥銃」、漁船載1支「鳥銃」。這些火器與海船成為抗倭明軍主要海戰武器裝備,為蕩平倭患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明代 支援朝鮮,抗擊日本

到萬曆年間,日本將軍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朝鮮政府求援明朝政府,明朝政府派遣水陸軍隊支援朝鮮軍隊抗擊日本侵略。在1598年,中朝聯軍與日軍在朝鮮露梁海域進行海戰,明朝軍隊依靠「三眼銃」「鳥銃」「佛郎機炮」「大發熕」等火器優勢,擊退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此次戰役勝利。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鄧子龍、李舜臣並肩抗倭圖》

參考文獻丨

1、(明)鄭若曾:《籌海圖編》清刻本。

2、(明)戚繼光:《紀效新書》,清刻本。

3、(明)趙士楨:《神器譜》。

4、伊曉冬:《16-17世紀西方火器技術向中國的轉移》,2014年版。

5、王兆春:《中國火器通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6、潘吉星:《中國火藥史》,上海遠東出版社,2016年版。

7、(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 化學及相關技術 第七分冊 軍事技術:火藥的史詩》,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

8、(加)塞繆爾.霍利:《壬辰戰爭》,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年版。

END

來源 | 陳列展示部

供稿 | 李學茂

原標題:《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航海火器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航海火器丨明代小型海戰利器——虎蹲炮
    原創 MMC 中國航海博物館編者按丨2020年7月5日,中國航海博物館傾力打造的『靖海神機:中國航海火器文物展』正式開幕。這是國內首個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臨時文物展覽,薈萃館藏130餘件/套展品,力圖從多角度、全方位來揭示中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水戰火攻利器——猛火油櫃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水戰火攻利器——猛火油櫃 2020-08-04 1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航海火器丨自生火銃——燧發槍
    中國航海火器丨自生火銃——燧發槍 2020-09-24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火器時代簡史之一:從三眼銃到火繩槍,大明火器落後在襁褓期
    宋元交鋒時有名的襄陽炮就是一種大型投石機,連古代的「砲」字,也是來自「拋」的諧音。此時明軍火器以火炮為主,也裝備了不少三眼銃和鳥銃為單兵武器,在日本的影視裡倒多有表現。這一時期西方甚至是日本的火繩槍使用已比較普遍,三眼銃在此時已經是較為落後的火器。
  • 歷史解密:從《大明劫》入手,剖析明朝攻防兼備的三類火器
    古代火器,多以黑火藥作為填充藥引完成射擊路徑。火器在戰場運用,打破傳統冷兵器陣型(以弓弩手和刀槍兵為主)的防禦體系,推動戰爭快速步入熱兵器時代!極度滯緩的封建經濟體制,導致中國發展金屬形態射擊火器的趨勢減緩。(注意:元末至明初,由於官本船制度的推行,間接將海外火器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缺,火器地位領先世界。)明朝防衛疆土一覽自15世紀始,西方國家開啟「地理大發現」熱潮。
  • 明朝火器發展達到中國封建巔峰,但後期已和西方拉開差距
    而明朝京城禁軍三大營之一的神機營,便是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開啟了世界上火器部隊的先河,由此可見明朝對火器的重視。明代火器發展極為迅速,火器的樣式、品種極多,主要分為手持點放的火銃和鳥銃,以及安裝在基座上發射的大型火炮。那麼橫向對比,明朝的火器在世界上又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呢?
  • 明代那些令人聞喪膽的火器,誰說中國人發明火藥只會做煙花?
    火器發展到鼎盛時期。當時的噴射火器(古代火箭)製造已經相當精良,樣式繁多,據《火龍神器陣法》、《武備志》等史書記載,此間多使用的火箭種類有單發火箭、多發齊射火箭、多火藥筒並聯火箭、有翼火箭、多級火箭等,火箭的品種達幾十種之多。由於火器的蓬勃發展,明代軍隊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燕王朱棣與建文帝爭奪帝位時,就曾使用火箭作戰。
  • 古代史,明朝海軍戰船水師火器和兵力配置
    明代海軍在宋、元的基礎上,有很大發展,進入了我國古代海軍發展的鼎盛時期,表現在戰船種類齊全,質量優良,武備先進,火器的比重已超過了冷兵器,航行和戰鬥能力均有顯著提高。但是,明代海軍獨立單位僅限於水寨以下,而無獨立的水軍衛所。海軍部隊都是納人在衛所之中,受當地防區指揮官的指揮。
  • 火器全面壓倒冷兵器的進度條,歐洲讀到100%,為何中國卡在50%?
    編者按:火藥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火器的發展在中國與歐洲有著相似而又迥然不同的路徑。但無一例外的,火器最終壓倒了統治戰場幾千年的冷兵器?那麼,火器又是從何時開始壓倒冷兵器的呢?在軍事用途上,大銃(火炮)的發射火藥有5個品種,鳥銃發射火藥有6個,還有各類火門火藥、火箭火藥及火線火藥共計十幾種。不僅提純工藝有了長足進步,其中的一部分配方也已接近標準黑火藥配方,威力相當可觀:在黑火藥的加持下,鳥銃的射程可達500步;炮彈的威力很大,在《武備志》及《籌海圖編》中甚至已經列舉通過挖掘壕溝來抵禦炮彈爆炸所帶來的衝擊波的辦法。
  • 古代中國只將火藥應用於鞭炮?淺析中國歷史中的火器槍炮發達史
    火藥發源於中國是事實,中國近代的火藥武器發展落後於歐洲近代也是事實,但我們就不能以此推斷中國古代的火藥武器發展一直落後於歐洲。中國的火藥技術只會應用於鞭炮更是想當然的無稽之談。人類文明的發展離不開戰爭的驅動,有戰爭便有應用於戰爭的需求和技術。
  • 清朝真的耽誤了中國火器發展?
    而清朝由於「以騎射為本」,導致清代重騎射而輕火器,加上清朝又閉關鎖國,在火器發展上遠不如明朝,嚴重製約了我國火器的發展,事實上清朝真的是造成中國火器落後的「背鍋俠」嗎?那麼我們首先從火器應用最基本的東西-火藥開始講起。
  • 大明王朝的嘆息——被「智子」鎖住的火器技術
    南宋開慶元年,壽春(今安徽壽縣)軍民製造出"突火槍",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發射彈丸的管型火器;1970年,考古人員在黑龍江阿城出土了元代火銃,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型管狀射彈火器。 經過元代的發展,中國火器獨領風騷,以致於到了元末,群雄並起,天下混戰時,義軍的火力竟超越了同時代歐洲的正規軍。
  • 明朝中國的火器: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怪不得左公宗棠曾有言:〝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治史者要有一功夫,就是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否則,稍有心肝之人,即便久戰沙場之將軍,亦必有用盆接淚之必要!讀中國火器的歷史,禁不住悲哀之心,痛心之情〝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有人說中國人發明了火藥,用它做煙花,外國人卻用這個技術來做火器;中西強弱因由此可見一斑!
  • 中國弩為何盛極而衰?明朝火器發達豐富
    弩,生於中國,也是一種經典的中國武器。用於戰爭的弩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的楚國,是中國在世界軍事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戰國中後期,七國的軍隊已普遍裝備銅製強弩。弩的拉力、射程和威力一般都比弓強,但由於拉力過強引起的上弦速度慢,導致弩的發射頻率遠低於弓。
  • 中國古代火器部隊的巔峰,震懾邊疆的利器:神機營漫談
    首圖古代煉丹的方士們以硫磺、硝石為藥引妄圖火法煉製仙丹,卻無意發現了火藥。隨著人們逐漸掌握和完善火藥的原料的配比,火藥開始逐漸活躍在戰爭中。公元十世紀(唐哀帝時期),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使用「發機飛火」,燒毀城門。
  • 解密中國古代火藥技術:滿清真耽誤了明朝火器發展?
    前言:說到明清的火器常常有這樣一種印象,那就是明朝重視火器,其火器遠較清朝先進。而清朝由於「以騎射為本」,導致清代重騎射而輕火器,加上清朝又閉關鎖國,在火器發展上遠不如明朝,嚴重製約了我國火器的發展,事實上清朝真的是造成中國火器落後的「背鍋俠」嗎?
  • 明朝火器曾領先於世界,但為何到滿清又落後於世界?
    火槍最早可追溯至南宋,金人與蒙古大戰時運用了一種名叫飛火槍的武器,從槍口噴出長長的火焰,可近身燒毀對手,當時金人已垂死掙扎,宋人知道,蒙古不日將大軍南下,便日夜研發火器發明出了火銃,火銃是世界上第一種發射子彈的槍械,管子粗大的發展為火炮,而精細輕便的則發展為火槍。
  • 連結歷史 | 火藥火器齊頭並進——明代火器技術的進步
    隨著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大業的完成,古代中國火器技術的發展打開了新局面。社會經濟的繁榮,鋼鐵冶煉業的進步,手工業的發達,以及對外交流的拓展,尤其是外敵入侵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等,極大刺激了明代火器技術的發展。明代的火藥品種已非常豐富,軍用火藥品種達90多種。相比宋元時期,明代火藥成分的配置更加合理,火藥質量進一步提高,燃燒性能或爆炸威力等也達到較高水平。
  • 八國聯軍進北京,也談清朝火器的發展
    次年《辛丑條約》的籤訂使清政府徹底喪失了多項主權,標誌著清政府已徹底成為傀儡政權,而其治下的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一次混亂的戰爭中,衍生出的東南互保,形式上使半壁江山免受災禍,實際上造成了地方和清廷的漸行漸遠,各地逐步軍閥化。
  • 學術論文 | 16世紀中期的東亞海域與火器傳播
    如經鄭和下西洋和海上貿易,15世紀中期爪哇島已有華人回教徒開始鑄造火器。尤其在大越,14世紀末陳朝已經引進明朝的火器技術。1390年佔城侵攻大越時,佔王在一次海戰中遭火銃齊發擊中而亡。後永樂帝徵服安南,明朝先進的火器技術進入大越。1428年黎朝抗明自立,又從戰爭和明軍戰俘手中學習火器,火器得到進一步普及。大越學得火器技術後,甚至加以改良,轉向明朝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