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自1900年的5月份起,以保護各國使館、剿除義和團為名,逐步增兵,聯軍強佔火天津老龍頭,在攻陷大沽口炮臺後,自天津出發,於8月14日攻入北京城。
其間在6月21日,清政府正式向十一國宣戰,並對斬殺行為進行懸賞。8月14日,慈禧帶著光緒帝倉皇逃出北京城,並對曾經利用過的義和團進行剷除。
次年《辛丑條約》的籤訂使清政府徹底喪失了多項主權,標誌著清政府已徹底成為傀儡政權,而其治下的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在這一次混亂的戰爭中,衍生出的東南互保,形式上使半壁江山免受災禍,實際上造成了地方和清廷的漸行漸遠,各地逐步軍閥化。
而北洋新軍在當時並未參戰,辛亥革命後,各地軍閥混戰,中國依舊沉淪在水深火熱之中。
其實在這個事件之前的1894年,中日雙方爆發了甲午戰爭。1897年德國入侵青島,而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城則是發生在八國聯軍入侵的近半個世紀前的1858年和1860年。
也就是說,在八國聯軍入侵之前,清朝早已見識過洋人們的堅船利炮和洋槍的戰術。屢次被虐之後,都是割地賠款,這已變成了一個標配。
令人氣憤的是,在這漫長的四十多年中,清政府卻依然故步自封。
自明至清,已是火器發展的濫觴和興盛,明代已有鳥銃、佛郎機和紅夷大炮。至清代,火器和戰術的發展已遠遠落後於它本該擁有的地位。
但這不代表清朝沒有先進的火器裝備,在徵服葛爾丹和緬甸的過程中,清軍火器裝備已高達半數,其它劈山炮和開花炮也在歷次戰爭中顯現過威力。在左宗棠1868年收復新疆之時,已出現了加特林和斯賓塞連珠槍的使用。
清朝生產過大批御用槍,不亞於同時期的歐洲火槍,但都只是皇室狩獵和把玩之用。清朝連機關槍都曾經採購或者複製過,八國聯軍入侵時,義大利軍隊在天津一座無人防守的武庫中,竟發現了比他們手中的裝備更為先進的槍械彈藥和大口徑火炮,此時全部裝備了侵略軍。
更可笑的是,明朝已開始了幾何、物理等的翻譯引進,火器研究成書頗多。至清朝,康熙乾隆學習幾何物理天體拉丁文之餘,卻將這些火器以及書籍和研究人員進行了一再的禁毀和摧殘。
堅持騎射為本而不重視新式武器的開發裝備和戰術的運用,以致清末數次對外戰爭中,手持冷兵器的騎兵、肩扛長槍大刀的義和團,不具有遠程殺傷力的抬槍以及無法靈活運用的古舊炮臺都出現在了戰場上,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甚至有一架床子弩都被搬到了城頭。
落後的戰鬥形式,貽笑大方的戰術以及復古的指揮思想,早已脫離那個年代的發展。曾經善戰的八旗腐朽不堪,但先進的思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卻一再受到清朝統治者防範和限制。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再三而來,清統治者卻一而再的只做看不見。
至清朝末年,大批有志之士開眼看世界,清廷卻依舊停留在踐行著寧與友邦,不予家奴的思想。清末的內部矛盾已變成日益開發的民智和民生的發展需求與日益沒落腐朽的清朝統治者之間的矛盾。
清朝的滅亡不是被動的結果,而是清朝的主動選擇。
我是知行讀史,歡迎關注和評論,和你一起說歷史中有故事的歷史冷知識。
#清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