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打到北京,不僅僅是袁世凱按兵不動沒有及時支援,而李鴻章和張之洞這些封疆大吏,也在大清面對如此困局之時,搞出來一個所謂的東南互保。沒有對慈禧太后等大清掌權者進行有效且及時的支援,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現象。
當時的情況確實可以稱得上詭異,在大清以光緒帝的名義和多個西方列強宣戰的之後,以兩廣總督李鴻章和兩江總督劉坤一為首的諸多封疆大吏,在很短的時間內與各參戰國達成協議,不參加戰鬥。這就是所謂的東南互保,而在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些大佬們的做法,簡直是把慈禧太后不當一回事,這也讓清朝遭遇了事實上的政治割裂。
如此嚴峻的政治事件,讓剛剛和各國列強宣戰的大清朝朝堂亂作一團。為什麼這些漢族大臣都異口同聲的和洋人私下做了交易,而朝廷居然什麼都不知道。這到底還是不是大清的天下?這群封疆大吏為什麼要跟朝廷對著幹?是老佛爺對你們不好嗎?
慈禧太后帶著個人情緒處理國事,絕非善舉
八國聯軍侵華,還是因為義和團捅出來的簍子。戊戌變法的失敗,讓慈禧太后起了廢掉光緒帝的念頭。但是由於各國列強的強烈反對,慈禧太后只能將這個念頭按了下去。但本國內政被外國左右的感覺,讓人非常不爽,更別提在國內說一不二的慈禧太后,內心當中會有多麼的憋屈,此時,慈禧的心中充滿了對洋人的仇恨!
因為尖銳的內部矛盾,在大清北方地區興起的義和團運動以及他們提出的「扶清滅洋」的排外口號,讓慈禧有了新的想法。如果讓這些不用朝廷負擔開支的義和團,去打洋人,會不會開創一個比較突破性的局面呢?於是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慈禧太后的舉棋不定,敷衍了事,讓義和團在燕趙之地做大做強,被殺的洋人越來越多,終於讓各國列強藉機出兵幹預。
當時大清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八國聯軍對抗
在八國聯軍入侵清朝的時候,大清剛剛經歷了甲午之敗,士卒缺乏戰意,國家財政窘迫。袁世凱雖然獲得權力,在天津小站訓練了一批相對精銳的士兵,但數量過少,無法在人數多達數萬人的八國聯軍面前佔得便宜。袁世凱在這個時間段選擇保存實力,以他的個性而言是很正常也很合理的事情。
而其他參加東南互保的封疆大吏,他們的想法也更多的是傾向於和洋人們停戰保持各地的發展,為大清流留下一口氣,不至於讓國家因為統治者政策失誤,發生毀滅性的災難。希望通過義和團驅逐洋人的目的,也只有慈禧太后這樣的人才想得出來。
袁世凱以這次事件做政治投機,為將來的道路打下基礎
袁世凱本人情商很高,在大清官場上混的如魚得水。而他的眼光也比較準確,在重要關頭站隊幾乎沒有出錯,而八國聯軍侵華讓袁世凱又要面臨站隊的問題。暮氣沉沉的大清,和犀利貪婪的洋人之間,袁世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在山東一地,大肆捕殺義和團,贏得了洋人的歡心。洋人也以此向清廷施加壓力,保舉袁世凱擔任更為重要的職位。袁世凱的這次政治投機,讓洋人在背後推波助瀾,讓袁世凱在清朝末年獲得了更多的政治資源和人脈。而清朝的統治者也沒有想到,就在11年過後,袁世凱會為了政治利益成為清朝的掘墓人。以此觀之,袁世凱在這一次事件當中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對於他本人,獲利頗多。
結語:八國聯軍侵華時,清朝已經經歷了甲午之敗,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已經無法支撐大清再進行一次反侵略作戰。那些精明的地方封疆大吏,通過和洋人談判,短暫維持了各地的穩定和發展。也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慈禧太后荒唐政令的一種抵制。
而袁世凱更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積極站隊洋人,並大肆捕殺義和團,利用洋人的好感獲取自己想要的政治資源。充分利用了這次事件當中的契機,巧妙地獲得了更多的利益。聶士成在天津陣亡,大清新練精銳武衛前軍整軍潰散,他們對於八國聯軍的入侵做出了努力,卻還是失敗了。既然如此,狡猾如狐的袁世凱為什麼要帶兵入京做無謂的犧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