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近在咫尺掌握兵權的袁世凱,為何袖手旁觀?

2020-12-23 夢圓的金窩

八國聯軍打到北京,不僅僅是袁世凱按兵不動沒有及時支援,而李鴻章和張之洞這些封疆大吏,也在大清面對如此困局之時,搞出來一個所謂的東南互保。沒有對慈禧太后等大清掌權者進行有效且及時的支援,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現象。

當時的情況確實可以稱得上詭異,在大清以光緒帝的名義和多個西方列強宣戰的之後,以兩廣總督李鴻章和兩江總督劉坤一為首的諸多封疆大吏,在很短的時間內與各參戰國達成協議,不參加戰鬥。這就是所謂的東南互保,而在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些大佬們的做法,簡直是把慈禧太后不當一回事,這也讓清朝遭遇了事實上的政治割裂。

如此嚴峻的政治事件,讓剛剛和各國列強宣戰的大清朝朝堂亂作一團。為什麼這些漢族大臣都異口同聲的和洋人私下做了交易,而朝廷居然什麼都不知道。這到底還是不是大清的天下?這群封疆大吏為什麼要跟朝廷對著幹?是老佛爺對你們不好嗎?

慈禧太后帶著個人情緒處理國事,絕非善舉

八國聯軍侵華,還是因為義和團捅出來的簍子。戊戌變法的失敗,讓慈禧太后起了廢掉光緒帝的念頭。但是由於各國列強的強烈反對,慈禧太后只能將這個念頭按了下去。但本國內政被外國左右的感覺,讓人非常不爽,更別提在國內說一不二的慈禧太后,內心當中會有多麼的憋屈,此時,慈禧的心中充滿了對洋人的仇恨!

因為尖銳的內部矛盾,在大清北方地區興起的義和團運動以及他們提出的「扶清滅洋」的排外口號,讓慈禧有了新的想法。如果讓這些不用朝廷負擔開支的義和團,去打洋人,會不會開創一個比較突破性的局面呢?於是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慈禧太后的舉棋不定,敷衍了事,讓義和團在燕趙之地做大做強,被殺的洋人越來越多,終於讓各國列強藉機出兵幹預。

當時大清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八國聯軍對抗

在八國聯軍入侵清朝的時候,大清剛剛經歷了甲午之敗,士卒缺乏戰意,國家財政窘迫。袁世凱雖然獲得權力,在天津小站訓練了一批相對精銳的士兵,但數量過少,無法在人數多達數萬人的八國聯軍面前佔得便宜。袁世凱在這個時間段選擇保存實力,以他的個性而言是很正常也很合理的事情。

而其他參加東南互保的封疆大吏,他們的想法也更多的是傾向於和洋人們停戰保持各地的發展,為大清流留下一口氣,不至於讓國家因為統治者政策失誤,發生毀滅性的災難。希望通過義和團驅逐洋人的目的,也只有慈禧太后這樣的人才想得出來。

袁世凱以這次事件做政治投機,為將來的道路打下基礎

袁世凱本人情商很高,在大清官場上混的如魚得水。而他的眼光也比較準確,在重要關頭站隊幾乎沒有出錯,而八國聯軍侵華讓袁世凱又要面臨站隊的問題。暮氣沉沉的大清,和犀利貪婪的洋人之間,袁世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在山東一地,大肆捕殺義和團,贏得了洋人的歡心。洋人也以此向清廷施加壓力,保舉袁世凱擔任更為重要的職位。袁世凱的這次政治投機,讓洋人在背後推波助瀾,讓袁世凱在清朝末年獲得了更多的政治資源和人脈。而清朝的統治者也沒有想到,就在11年過後,袁世凱會為了政治利益成為清朝的掘墓人。以此觀之,袁世凱在這一次事件當中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對於他本人,獲利頗多。

結語:八國聯軍侵華時,清朝已經經歷了甲午之敗,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已經無法支撐大清再進行一次反侵略作戰。那些精明的地方封疆大吏,通過和洋人談判,短暫維持了各地的穩定和發展。也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慈禧太后荒唐政令的一種抵制。

而袁世凱更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積極站隊洋人,並大肆捕殺義和團,利用洋人的好感獲取自己想要的政治資源。充分利用了這次事件當中的契機,巧妙地獲得了更多的利益。聶士成在天津陣亡,大清新練精銳武衛前軍整軍潰散,他們對於八國聯軍的入侵做出了努力,卻還是失敗了。既然如此,狡猾如狐的袁世凱為什麼要帶兵入京做無謂的犧牲呢?

相關焦點

  • 清朝末期,東南互保坐擁10省兵力,為什麼對八國聯軍侵華視而不見
    引言1900年5月,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的口號大舉入侵。清軍和義和團在京畿附近與八國聯軍交手,最終慘敗,列強攻入紫禁城,慈禧被迫西逃。打不過洋人不奇怪,奇怪的是東南互保坐擁10省兵力的諸侯,為何對洋人入侵視而不見。
  •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袁世凱為何靠邊站?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041,閱讀約3分鐘有網友留言提出一個問題: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山東巡撫袁世凱為何選擇袖手旁觀?袁世凱有何考慮?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值得今天朝九晚五的白領認真思考。
  • 袁世凱逼宮,7萬清朝皇家衛隊為何不反抗?專家:你看他們聽誰的
    甚至後來在八國聯軍侵華時,還曾在廊坊擊退過聯軍的進攻,戰鬥力可見一斑。不過,由於聶士成曾率前軍曾鎮壓過義和團運動,導致他被一些團民所憎惡。趁聶士成上前線和列強廝殺之際,這些團民綁架了聶士成的妻女和母親。而心急如焚的聶士成只得將矛頭對準了義和團,但此時清廷的戰略還不明朗,慈禧妄想藉助義和團的力量抗擊八國聯軍,聶士成這一手無疑相當於內亂,直接被清廷定罪「造反」。
  • 八國聯軍入侵前後,袁世凱的反其道而行顯露了與眾不同
    1900年的八國聯軍是近代中國的恥辱之一,而這事兒的發生是多種緣由的複雜結合,不過歸結為一點就是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我們後世人所需要謹記的。不過,對於八國聯軍的殘暴行徑還是有著許多可以訴說的地方,比方說「掌門人」慈禧的狂妄自大與無知都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雖說是八國聯軍但是最後的利益獲得者卻達到了十一國,而這正是因為慈禧老佛爺的「豪氣」。一開始,慈禧聽聞八國開往了京城十分震怒,即刻就召開了緊急會議,一反常態的向列強發出了挑戰。
  • 八國聯軍侵華時,如果慈禧太后調動全國力量,有取勝的機會嗎?
    當年慈禧太后一時衝動對外國列強同時宣戰,結果造成八國聯軍侵華,京津淪陷,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匆匆的逃亡西安,最後籤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次戰爭,清朝的失敗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一方面是當時的中外差距太大、且慈禧太后意志不堅定,另一方面是八國聯軍僅與清朝在京津的軍隊作戰,而不是整個大清國。
  • 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何沒人前往北京勤王救駕
    宣戰詔書下達後,列強組建了八國聯軍聯合侵華,兵峰直抵北京城下。驚恐的清王朝立即向各地督撫下達急令,要求各地督撫進京勤王救駕。但詔書下達後,各地督撫卻一直按兵不動,根本沒人理會朝廷的命令。慈禧太后沒辦法,帶著光緒皇帝倉皇西逃。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何沒人前往北京勤王救駕?其實各地督撫不是不能勤王救駕,而是沒人願意去,沒人想去,也沒人敢去。
  • 高考熱點——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義和團運動19世紀末,隨著列強侵略的加劇、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日益高漲,終於匯集成席捲中國北部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原是民間結社組織。2.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6月,帝國主義列強組成聯軍,藉口鎮壓義和團,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從天津進犯北京,攻陷北京後,八國聯軍在北京被允許公開搶劫三日。中國「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
  • 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何幾十萬清軍卻抵擋不住2萬八國聯軍
    公元1900年春,清光緒二十六年,發生了八國聯軍侵華事件。這是由英,法,美,德,日,意,奧匈,沙俄這八個國家組成,以鎮壓義和團為藉口,肆意發動了侵華戰爭,企圖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在兵力人力方面,當時參加防守京師的清軍總兵力達10萬人以上,是八國聯軍兵力的8倍。在武器裝備方面,清政府經過洋務運動,已經引進了一批比較先進的西方軍事裝備,打造了一支新式的軍隊。清政府至少在人力兵力武器裝備上,是不會與八國聯軍相差太大的。
  • 八國聯軍入侵,東南各督撫未進京勤王,慈禧之後是怎麼對待他們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之後,慈禧對不進京勤王的東南各督撫的態度,出人意料倒也在情理之中,沒有責備針對,反倒是該提拔的提拔,該高升的高升,倒也讓人疑惑。 1895年,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慘敗,與日本在馬關籤訂了《馬關條約》,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 為什麼清朝動輒幾十萬大軍,卻打不過八國聯軍兩三萬人?
    但是,具體說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話,那問題就有點複雜了。19世紀90年代的清軍,已經不是冷兵器時代的軍隊了,雖說比較歐美列強的裝備及訓練,還是有差距,但至少不會出現兩次鴉片戰爭時期那樣的降維打擊了。駐紮在京畿附近的清軍主要是由榮祿控制的武衛軍,武衛軍各部實力參差不齊,最強的是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和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從裝備和訓練上都基本西化,即便是相對弱一些的武衛右軍、武衛左軍和武衛中軍,也不再是冷兵器部隊。武衛軍共九萬人,負責鎮守京畿,是清廷的一支王牌部隊。而八國聯軍最多時加一起不過三萬人上下,為何卻依然是潰敗?
  • 八國聯軍入侵時,如果慈禧抵抗意志堅定,舉全國之力有勝算嗎?
    當八國聯軍決定侵華的時候,慈禧太后做任何決策都是沒有用的,他所能做的無非就是把大敗扭轉成為中敗或者小敗,因為從國力上看,清朝根本擋不住八國聯軍,再者慈禧太后已經失去了號令全國的號召力。1900年6月初,各國政府決定成立八國聯軍。很快,第1支2000人組成的聯軍部隊未經北京政府允許,就從天津坐著火車直撲北京。
  • 清政府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新軍,為何成了袁世凱的私家軍隊?
    一年之後,袁世凱經過多方活動,接收了這支新軍的「督率創辦」,建成了約7000人的新式陸軍,後被榮祿編入了「武衛軍」序列,番號「武衛右軍」。這就是歷史的有名的「小站練兵」。八國聯軍侵華後,清政府開始新政,以武衛右軍為基礎,練成了後來的北洋六鎮。
  • 如果袁世凱不稱帝作死,那日本還敢侵略中國嗎?
    眾所周知,袁世凱這個人很會左右逢源,審時度勢。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投機取巧,關鍵時刻押寶總能押對。比如在維新變法的時候,譚嗣同勸說袁世凱站在皇帝這一邊,擠掉慈禧太后。但是袁世凱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最後決定站在慈禧太后那一邊。然後跑去向榮祿告了密,逮捕了譚嗣同。
  • 侵華八國聯軍的英軍中居然有一支800人的華人部隊?
    僅用兩個半月時間,八國聯軍便攻陷北京, 「萬園之園」圓明園被付之一炬,園中無數奇珍異寶被洗劫一空。八國聯軍總司令、德國人瓦德西後來在給德皇的報告中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戰後,清政府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民族災難。
  • 八國聯軍侵華始作俑者竟是一個老太太。怒懟11國:誰欺負我就打誰
    作為中國當然不能忘記這八個國家。但是,我們更要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至理名言。在八國聯軍侵華事件中,有著列強的原因,也有著滿清政府的原因。而慈禧,無疑是這份國恥的最終推手。為何這麼說呢?義和團在山東興起的時候,只是一群人聚眾練拳強身健體而已。
  • 勿忘歷史警鐘長鳴:八國聯軍究竟是哪八國?主要罪行有哪些?
    八國聯軍即:日本、美國、奧匈帝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及俄國口訣:俄德法美日奧意英——餓的話,每日熬一鷹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大日本帝國
  • 清朝的財政收入是歷朝之最,為何有百姓幫助八國聯軍侵華呢?
    至於老百姓幫助八國聯軍,這個確實有,畢竟在戰爭中,最容易出現漢奸之流。而這些百姓之所以幫助八國聯軍,主要是清政府實在太腐敗,各種壓榨讓他們無法活下去。1898年7月1日,英國逼迫清政府籤訂《訂租威海衛專條》,強租威海衛,並將威海衛打造成英國遠東海軍基地。
  • 八國聯軍侵華後,德國最先道歉並歸還文物,唯獨此國拒絕認錯
    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王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從地理大發現一直到西方的工業社會的早期,中國一直以「天朝上國」的地位獨立於世界政治經濟體系之外。但由於盲目自大,封閉落後,使得中國遠遠的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在很多方面都落後於西方。這也成為近代中國屢受外部侵略的主要原因之一。
  • 11萬清軍為何打不過2萬八國聯軍,和武器差距真沒多大關係
    八國聯軍侵華裝備其實好得可怕在我們的印象中,清軍當時還是穿著盔甲,騎著戰馬,拿著長矛的冷兵器作戰,面對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才會輸得一敗塗地。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的!八國聯軍侵華這會兒,清兵的裝備已經不比八國聯軍差多少了,可以說是一樣的配置了。這得益于洋務運動的興起,早在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的時候清軍就已經開槍了。以至於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清兵的裝備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小日本,當時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艦隊。尤其是清兵的輕兵器,滑膛槍都已經出現。只是清政府的軍隊思想,依然停留在古代冷兵器戰爭時代。
  • 11萬清軍為何打不過2萬八國聯軍?和武器差距真沒多大關係
    面對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才會輸得一敗塗地。 八國聯軍侵華這會兒,清兵的裝備已經不比八國聯軍差多少了,可以說是一樣的配置了。 這得益于洋務運動的興起,早在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的時候清軍就已經開槍了。以至於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清兵的裝備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小日本,當時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艦隊。尤其是清兵的輕兵器,滑膛槍都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