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何沒人前往北京勤王救駕

2021-01-08 寂寞的紅酒

文/寂寞的紅酒

1900年6月21日,在世界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行將就木的大清帝國竟然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宣戰詔書下達後,列強組建了八國聯軍聯合侵華,兵峰直抵北京城下。驚恐的清王朝立即向各地督撫下達急令,要求各地督撫進京勤王救駕。但詔書下達後,各地督撫卻一直按兵不動,根本沒人理會朝廷的命令。慈禧太后沒辦法,帶著光緒皇帝倉皇西逃。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何沒人前往北京勤王救駕?

其實各地督撫不是不能勤王救駕,而是沒人願意去,沒人想去,也沒人敢去。首先,清王朝腐朽沒落,國力孱弱,根本不是列強的對手。列強中隨便拎出來一個,清王朝也不是對手,更不用說一下來了八個。當時的列強全來了,就憑几個地方督撫根本擋不住,即使舉全國之力也白搭。督撫們去了也沒用,只能白白送了性命,所以根本沒人會去,也沒人敢去。

其次,當時清王朝已經沒落,對地方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弱,很多地方勢力特別是漢人督撫已經脫離了清王朝的控制,他們根本不聽清王朝的指揮。除了雲貴總督在精神上支持老佛爺,其他的總督均按兵不動。李鴻章表示:「此乃亂命,粵不奉詔」;張之洞表示:「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地方督撫的態度可見一斑。為了避免自己的轄地免遭戰火,也為了不得罪洋人,同時為了制衡清王朝,各地督撫提出了東南互保,結成了「戰略聯盟」,並推舉出李鴻章為「盟主」。實際上,他們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一旦清王朝被推翻,他們就扶植李鴻章做大總統,取代清王朝。

最終,在盛懷宣的穿針引線下,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等督撫,紛紛和各參戰國達成「東南互保」協議。此舉使得清廷顏面掃地,地方勢力越做越大,而革命勢力也得到了發展。慈禧太后西逃後,雖然對這些督撫按兵不動非常惱怒,但又不敢輕舉妄動,一方面怕他們造反,另一方面還需要他們穿針引線,和列強周旋,扶持自己回京。所以,不僅沒有追究他們按兵不動的責任,而且褒獎他們「守土有功」。就這樣,雙方心照不宣,在地方督撫的斡旋和支持下,清王朝和列強達成《辛丑條約》,慈禧太后得以回京,清王朝也得以苟延殘喘。

參考資料:《淺析「東南互保」》、《「東南互保」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淺議東南互保中盛宣懷對合縱術的運用》、《「東南互保」研究》

相關焦點

  • 八國聯軍侵華,各地督撫抗旨不遵拒絕北上勤王,慈禧:該賞!
    其中1900年的那次,就是著名的「八國聯軍侵華事件」。 那次事件讓腐朽的滿清政府僅剩的顏面徹底喪失,入侵的外國軍隊輕鬆打進北京城,還攻入了皇宮,不過慈禧老太后跑得更快,早就帶著一幫人馬一路往西逃到了西安。
  • 八國聯軍侵華,除了東南互保之外,是否有進京勤王的軍隊?
    而山東的義和團鬧得非常兇,慈禧等人決定利用義和團對抗洋人,所以大批義和團湧進了北京,開始扶清滅洋。義和團的手段非常暴力,可比清軍厲害的多,這些人將目光盯到了教堂,甚至租界。所以很多西方國家要求清政府取締義和團,遭到拒絕後,便開始聯合起來,準備出兵教訓一下清政府。
  • 八國聯軍打算瓜分中國時, 瓦德西為何要阻止? 和他做的一實驗有關
    而當時慈禧太后也下令清軍和義和團一起聯合起來,共同打擊帝國主義,慈禧太后更是為了一己私慾,居然向全世界宣戰,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記錄,結果八國聯軍開始趁機侵華。表面上看,是為了保護使館,打擊義和團運動,其實是為了攫取在中國更大的利益,據史料記載,八國聯軍在攻佔天津之後,立刻準備進軍北京,雖然在八裡橋遭到清軍的伏擊,但還是很快就兵臨北京城下了。
  • 八國聯軍入侵,東南各督撫未進京勤王,慈禧之後是怎麼對待他們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之後,慈禧對不進京勤王的東南各督撫的態度,出人意料倒也在情理之中,沒有責備針對,反倒是該提拔的提拔,該高升的高升,倒也讓人疑惑。 1895年,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慘敗,與日本在馬關籤訂了《馬關條約》,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 侵華八國聯軍的英軍中居然有一支800人的華人部隊?
    僅用兩個半月時間,八國聯軍便攻陷北京, 「萬園之園」圓明園被付之一炬,園中無數奇珍異寶被洗劫一空。八國聯軍總司令、德國人瓦德西後來在給德皇的報告中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戰後,清政府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民族災難。
  • 八國聯軍侵華,近在咫尺掌握兵權的袁世凱,為何袖手旁觀?
    八國聯軍打到北京,不僅僅是袁世凱按兵不動沒有及時支援,而李鴻章和張之洞這些封疆大吏,也在大清面對如此困局之時,搞出來一個所謂的東南互保。沒有對慈禧太后等大清掌權者進行有效且及時的支援,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現象。
  • 為什麼清朝動輒幾十萬大軍,卻打不過八國聯軍兩三萬人?
    首先來說,打仗不是人多就厲害的事。兩次鴉片戰爭時,清軍投入兵力都不少,但為什麼打不過西方列強?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裝備戰法不如人,這個自不必說。但是,具體說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話,那問題就有點複雜了。19世紀90年代的清軍,已經不是冷兵器時代的軍隊了,雖說比較歐美列強的裝備及訓練,還是有差距,但至少不會出現兩次鴉片戰爭時期那樣的降維打擊了。
  • 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何幾十萬清軍卻抵擋不住2萬八國聯軍
    公元1900年春,清光緒二十六年,發生了八國聯軍侵華事件。這是由英,法,美,德,日,意,奧匈,沙俄這八個國家組成,以鎮壓義和團為藉口,肆意發動了侵華戰爭,企圖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在兵力人力方面,當時參加防守京師的清軍總兵力達10萬人以上,是八國聯軍兵力的8倍。在武器裝備方面,清政府經過洋務運動,已經引進了一批比較先進的西方軍事裝備,打造了一支新式的軍隊。清政府至少在人力兵力武器裝備上,是不會與八國聯軍相差太大的。
  • 八國聯軍侵華時,一些山東人為何成了英軍的幫手,衝在最前面?
    而清政府懦弱無能,只能任人欺凌,割地賠款。在外敵入侵時,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每次都會出現為洋人效力的「漢奸部隊」。這些中國人或是直接參戰,或是負責供應補給。「漢奸部隊」中最有名的,便是來自山東威海衛的「華勇營」。八國聯軍侵華時,他們直接衝在最前線,幫著侵略者攻打京城。
  • 高考熱點——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義和團運動19世紀末,隨著列強侵略的加劇、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日益高漲,終於匯集成席捲中國北部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原是民間結社組織。2.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6月,帝國主義列強組成聯軍,藉口鎮壓義和團,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從天津進犯北京,攻陷北京後,八國聯軍在北京被允許公開搶劫三日。中國「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
  • 八國聯軍,為何東南互保而不是勤王?為了勤王起兵你信麼?
    八國聯軍撤退以後,慈禧確實沒有對那些不進京勤王的督撫有任何處罰,反而給他們一定獎勵。(你要勤王誰信?)有很大因素是政治上的考量。我們都知道八國聯軍最直接的原因是義和團把事情鬧得一發不可收拾而導致的,除了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刀槍不入開始打砸搶燒之外,義和團還在當時圍攻了各國領事館,即便是按現在來講,這種做法也是向列國宣戰,這一點當時很多人都清楚,尤其是東南督撫。慈禧當時也算比較昏庸,可能也知道這些人並不能成大事,但是不能讓這些人把憤怒的對象瞄向自己吧。當時向八國宣戰的時候還鬧出了一個笑話。
  • 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北京城內外的風風雨雨是怎麼樣的
    北京是清朝的首府,40年用以兩次被強權踏入。上一次的北京失守,圓明園被列強焚毀。這次北京淪陷會造成什麼危害?奄奄一息的大清帝國同時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班牙、荷蘭、丹麥、奧開戰。開戰令公布之後,強權構成八國軍隊入侵中國,一直打到皇城根下。驚慌的清朝立即向各地大員發出緊急命令,建議他們到北京來協助勤王。但是,詔令制定之後,全省各地的巡撫都一動不動,沒人理會清廷的指示。
  • 庚子國變:八國聯軍侵華,慈禧為什麼調不動李鴻章等人北上勤王?
    女無潔意,男不嫌,鬼孩不是人所產。如不信,仔細觀,鬼子眼珠俱發藍……」 隨著義和團運動愈演愈烈,京畿地區的形勢越來越亂,各國領事館紛紛向自己的國家求助。就這樣,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為首的聯軍開始往北京進發,由於人數較少,僅有2000餘人,行進到廊坊時被清軍和義和團圍困,不能動彈。
  • 八國聯軍侵華時,如果慈禧太后調動全國力量,有取勝的機會嗎?
    當年慈禧太后一時衝動對外國列強同時宣戰,結果造成八國聯軍侵華,京津淪陷,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匆匆的逃亡西安,最後籤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次戰爭,清朝的失敗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一方面是當時的中外差距太大、且慈禧太后意志不堅定,另一方面是八國聯軍僅與清朝在京津的軍隊作戰,而不是整個大清國。
  • 清朝末期,東南互保坐擁10省兵力,為什麼對八國聯軍侵華視而不見
    引言1900年5月,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的口號大舉入侵。清軍和義和團在京畿附近與八國聯軍交手,最終慘敗,列強攻入紫禁城,慈禧被迫西逃。打不過洋人不奇怪,奇怪的是東南互保坐擁10省兵力的諸侯,為何對洋人入侵視而不見。
  • 清朝的財政收入是歷朝之最,為何有百姓幫助八國聯軍侵華呢?
    因為當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一度突破至一億、兩億兩白銀,到清朝滅亡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已經突破三億之數。在封建朝代中,晚清政府的收入確實達到頂峰。但這樣的收入,完全是通過竭澤而漁的手段獲得的,清末的苛捐雜稅多如鴻毛,堪稱幾千年之頂峰,農、商、工、礦等稅收名目猶如八仙過海,省內運輸物的過路釐金直接讓貨物的價格翻了幾倍。
  • 英法聯軍兵臨北京,鹹豐急召曾國藩手下名將勤王,曾國藩為何拒絕
    1860年8月,恰逢第二次鴉片戰爭最緊張的時刻,英法聯軍登陸天津北塘,京師告急。此時,鹹豐向曾國藩送遞了勤王的命令,並專門點名讓曾國藩手下的猛將鮑超率隊前往。
  • 八國聯軍侵華後,德國最先道歉並歸還文物,唯獨此國拒絕認錯
    在主權喪失,國土被踐踏的戰爭年代,帝國主義列強燒殺搶奪無惡不作,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許多國寶級的文物都被外國人洗劫,甚至是皇家園林圓明園也沒能倖免。1856年,在美國和俄國的支持之下,英國和法國對清政府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政治軍事力量落後的清廷根本無力阻擋。
  • 11萬清軍為何打不過2萬八國聯軍,和武器差距真沒多大關係
    八國聯軍侵華裝備其實好得可怕在我們的印象中,清軍當時還是穿著盔甲,騎著戰馬,拿著長矛的冷兵器作戰,面對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才會輸得一敗塗地。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的!八國聯軍侵華這會兒,清兵的裝備已經不比八國聯軍差多少了,可以說是一樣的配置了。這得益于洋務運動的興起,早在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的時候清軍就已經開槍了。以至於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清兵的裝備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小日本,當時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艦隊。尤其是清兵的輕兵器,滑膛槍都已經出現。只是清政府的軍隊思想,依然停留在古代冷兵器戰爭時代。
  • 11萬清軍為何打不過2萬八國聯軍?和武器差距真沒多大關係
    面對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才會輸得一敗塗地。 八國聯軍侵華這會兒,清兵的裝備已經不比八國聯軍差多少了,可以說是一樣的配置了。 這得益于洋務運動的興起,早在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的時候清軍就已經開槍了。以至於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清兵的裝備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小日本,當時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艦隊。尤其是清兵的輕兵器,滑膛槍都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