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紅酒
1900年6月21日,在世界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行將就木的大清帝國竟然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宣戰詔書下達後,列強組建了八國聯軍聯合侵華,兵峰直抵北京城下。驚恐的清王朝立即向各地督撫下達急令,要求各地督撫進京勤王救駕。但詔書下達後,各地督撫卻一直按兵不動,根本沒人理會朝廷的命令。慈禧太后沒辦法,帶著光緒皇帝倉皇西逃。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何沒人前往北京勤王救駕?
其實各地督撫不是不能勤王救駕,而是沒人願意去,沒人想去,也沒人敢去。首先,清王朝腐朽沒落,國力孱弱,根本不是列強的對手。列強中隨便拎出來一個,清王朝也不是對手,更不用說一下來了八個。當時的列強全來了,就憑几個地方督撫根本擋不住,即使舉全國之力也白搭。督撫們去了也沒用,只能白白送了性命,所以根本沒人會去,也沒人敢去。
其次,當時清王朝已經沒落,對地方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弱,很多地方勢力特別是漢人督撫已經脫離了清王朝的控制,他們根本不聽清王朝的指揮。除了雲貴總督在精神上支持老佛爺,其他的總督均按兵不動。李鴻章表示:「此乃亂命,粵不奉詔」;張之洞表示:「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地方督撫的態度可見一斑。為了避免自己的轄地免遭戰火,也為了不得罪洋人,同時為了制衡清王朝,各地督撫提出了東南互保,結成了「戰略聯盟」,並推舉出李鴻章為「盟主」。實際上,他們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一旦清王朝被推翻,他們就扶植李鴻章做大總統,取代清王朝。
最終,在盛懷宣的穿針引線下,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等督撫,紛紛和各參戰國達成「東南互保」協議。此舉使得清廷顏面掃地,地方勢力越做越大,而革命勢力也得到了發展。慈禧太后西逃後,雖然對這些督撫按兵不動非常惱怒,但又不敢輕舉妄動,一方面怕他們造反,另一方面還需要他們穿針引線,和列強周旋,扶持自己回京。所以,不僅沒有追究他們按兵不動的責任,而且褒獎他們「守土有功」。就這樣,雙方心照不宣,在地方督撫的斡旋和支持下,清王朝和列強達成《辛丑條約》,慈禧太后得以回京,清王朝也得以苟延殘喘。
參考資料:《淺析「東南互保」》、《「東南互保」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淺議東南互保中盛宣懷對合縱術的運用》、《「東南互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