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季節,光緒帝、慈禧太后似乎難以留戀北京的景色,因為當天清晨,八國聯軍從東直門等城門進入北京。後宮大大小小的人員倉皇逃跑。北京是清朝的首府,40年用以兩次被強權踏入。上一次的北京失守,圓明園被列強焚毀。這次北京淪陷會造成什麼危害?奄奄一息的大清帝國同時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班牙、荷蘭、丹麥、奧開戰。開戰令公布之後,強權構成八國軍隊入侵中國,一直打到皇城根下。驚慌的清朝立即向各地大員發出緊急命令,建議他們到北京來協助勤王。但是,詔令制定之後,全省各地的巡撫都一動不動,沒人理會清廷的指示。慈禧太后不由自主地隨光緒皇帝西逃,北京瞬間亂成一鍋粥,各路人馬為了自己的未來開始博弈。
辛丑慘案發生,大多數人只重視逃跑的光緒帝、慈禧、八國軍隊和義和團起義。事實上,我們都忽視了一個關鍵的群體,那就是光緒帝逃亡之後留在京師的清朝高官。便是因為他們的適用,中外談判才能開始。為此,1900年再次被委任為八國談判代表的李鴻章,成為大清最後的糊裱匠收拾爛攤子。但此時,八國軍隊似乎不會退出來之不易的戰國,8月10日,兩宮「西巡」的車馬、用度和補給全部預備完畢,朝中隨從、守衛軍隊、王室和大臣的名稱也都已列明。8月15日清晨,聯軍攻打北京,光緒帝慌忙逃跑。許多大臣和皇室成員被留下來,等候慈禧返回北京。
因為逃亡太過於匆忙,所以沒多少大臣陪伴慈禧。隨行皇族有端郡王載漪、慶親王奕劻、肅親王善耆等以及幾位貝勒、貝子等,滿族大臣數十人,漢人大臣僅有王文韶等寥寥數人。而榮祿、徐桐等人,被慈禧直接選定為首都處置善後事宜的負責人。不管他們願不願意,他們必須留在首都。清朝留京官員的情況如何?在光緒帝逃到西安以前,北京留守高官和逃亡的清廷幾乎沒任何聯繫。如何處置庚子之變到來的政務,似乎已經淪為高官們需獨立克服的難題。
但是高官的權益有所不同,所以他們的表現也不那樣。當時的官員可分為幾個派系。首先即是崑岡、裕德等滿族大臣,因被朝廷被叫到西安。因此,崑岡成為滿族最高級別的官員(大學士),而裕德則是軍事方面的主要負責人。崑岡是京師最有名望的高官之一。他們在北京的四面八方發起動員,期望用自己的關係與八國聯軍交朋友。例如,如時任總署總辦章京舒文,曾與清朝著名的洋人官僚,海關總署稅收司赫德交過多年的親密好友。因此,舒文在軍隊城外的當天試圖與赫德獲得了關聯,期望能挽回清朝的態勢,使之不至於太糟。赫德的態度很重要,這些留守的的大臣也非常希望靠著赫德的關係,期望透過這位洋大人與八國聯軍的認識,然後進行談判,處置善後事宜。
此外,崑岡還透過各種私底下的路子與日本軍人建立聯繫。此時日軍已達13000餘人,軍力十分巨大。因此,與日本建立聯繫非常關鍵。為此,這些留守大臣不擇手段,冒著風險率領日本人遊覽紫禁城,陪他們到御花園玩。第二派以留京的漢族高官居多,以翰林院的官員惲毓鼎和滿人吏部尚書敬信為首。這之前那一夥主張讓留守北京的官員們和談不一樣的是,這兩人在與八國聯軍建立聯繫之後,極力提倡李鴻章回北京主持談判形勢。由於李鴻章一直被視作「親俄派」,於是這派官員十分重視李鴻章和俄國的領導人舉辦會晤,呼籲李鴻章北上。雖然這些人的職銜不高,但北京現在是一座沒有主心骨的城市。為了拯救自己的性命,各方高官保持沉默。有人能在這個時挺身而出、敢於擔任形勢的勇敢和能力,表明了他的勇敢。但事並容易克服。返回京師的幾個親王級別的大臣,面臨京師的動蕩,不知所措,根本無法展開工作。就在這時候還傳出了有人要擁戴奕劻為攝政王的傳聞,這讓奕劻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更無力處置亂局,看來問題的解決還得依靠其他人,而這個人,除李鴻章外,顯然別無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