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東南互保坐擁10省兵力,為什麼對八國聯軍侵華視而不見

2020-12-22 尋歷史真相

引言

1900年5月,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的口號大舉入侵。

清軍和義和團在京畿附近與八國聯軍交手,最終慘敗,列強攻入紫禁城,慈禧被迫西逃。

打不過洋人不奇怪,奇怪的是東南互保坐擁10省兵力的諸侯,為何對洋人入侵視而不見。

晚清政壇風起雲湧,因為八旗和綠營都退化,面對太平天國的態勢,鹹豐帝只能動用湘軍和淮軍。

也就是從那之後,漢族官僚集團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清廷只能依靠漢族武裝勢力。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清廷有點空心的意思了,各地派系勢力必然是不可阻擋。

很多人都說,當時如果曾國藩帶著湘軍造反,都可能改朝換代了。

1900年,慈禧下詔書給各省督撫,希望他們可以和西方列強開戰。

當李鴻章看到詔書後,拍著桌子說到:「我不聽這個命令」。

後來,張之洞、劉樹棠、袁世凱等十省督撫都避開朝廷,暗中和列強媾和。

甚至,當時東南十省做好了讓誰主持大局,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做的計劃就是「東南互保」。

其實說白一點,就是不管朝廷。那麼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呢?

面對晚清的政治局勢,李鴻章是這麼說的:

「軍隊如同紙糊的老虎一般,訓練完也是一樣。不管是用什麼方式改變,社會都變不了,無可救藥了。」

改革也好,運動也罷,都不能讓清王朝走向繁榮昌盛。

歷經了甲午海戰慘痛教訓後,面對著日本竟然被打得潰不成軍,於是出來了「武衛軍」。

這支部隊分為五部分,由五個人管理。部隊的訓練模式全部按照西方來,尤其是袁世凱手下的新軍,清廷下了血本。

戊戌變法失敗後,為加強防務,慈禧讓五人分別駐守在了京師附近。

1899年,袁世凱被調任山東巡撫,帶著隊伍去了山東。

八國聯軍侵華時,其他四支部隊都被打散了,只剩了袁世凱的軍隊完整保留了下來。

這個時候,慈禧讓各省督撫和西方列強開戰。當年連日本都沒有打贏,現如今和這麼多國家對抗,能贏?

東南各督撫也都不傻,果斷抗旨,因為他們知道結果會是什麼樣。

另一方面,列強也不傻,他們來中國的目的就是佔據市場,獲得原材料,如果真的打得太厲害,來中國就沒有意義了。

於是,各督撫和西方列強保持一個和平的態度。所以,這些督撫諸侯寧可看著列強燒殺搶掠,也不會跟列強血拼。

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敢和洋人開戰,因為洋人的武器都比較先進,衝上去和洋人拼,就相當於是送死。

雖然當時袁世凱的新軍可以和洋人拼一拼,但是他不想冒險,因為在隊伍傾注了心血。再者,雖然名義上是朝廷的軍隊,但是軍隊裡重要的職位,全是袁世凱的人。換句話說,這支部隊會聽從袁世凱的命令,而不是清廷的命令。

在那個時候,誰有實力誰就厲害,誰有槍桿子,誰就能掌握主動。事實證明,袁世凱後來的收穫和他手下的軍隊有關係。

綜上所述,列強的目的並不是讓中華滅亡,而是想打開市場,獲得更多的利益。

東南十省督撫也都知道了這種情況,自然不會和洋人血拼。

因此,東南互保即便是有10省兵力,他們面對八國聯軍侵華也只能是視而不見。

往期精彩內容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不小心漏掉一個人,後來此人登上皇位

戎馬半生的一代戰神,被軟禁長達33年,生下4個科學家

劉邦、朱元璋當了皇帝,功臣少有善終,他稱帝後卻沒殺一個功臣

他14歲出家,為救母親,割下自己的肉熬湯給母親喝,一雙鞋穿40年

二戰時,德國的骷髏師有多猛?硬生生從150萬的蘇軍中殺出重圍

參考資料

《CNKI》

申明

題/清朝末期,東南互保坐擁10省兵力,為什麼對八國聯軍侵華視而不見文/尋歷史真相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東南互保」坐擁10省的兵力,為何不進京勤王?袁世凱:去就是送死
    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西逃,大清帝國來到了最屈辱的時刻。早在八國聯軍攻下天津後,慈禧太后就以光緒皇帝名義令各地封疆大吏們進京勤王,結果沒有根本沒人響應。 比如,李鴻章當時擔任兩廣總督,他看到慈禧太后的求助後,直接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不響應就算了,可大清最富饒的東南地區還出現了「東南互保」。所謂的「東南互保」是指在張之洞的倡議下,東南十省督撫們做好京都被攻下的最壞打算,並得到英國人的支持。
  • 八國聯軍侵華時,如果慈禧太后調動全國力量,有取勝的機會嗎?
    當年慈禧太后一時衝動對外國列強同時宣戰,結果造成八國聯軍侵華,京津淪陷,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匆匆的逃亡西安,最後籤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次戰爭,清朝的失敗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一方面是當時的中外差距太大、且慈禧太后意志不堅定,另一方面是八國聯軍僅與清朝在京津的軍隊作戰,而不是整個大清國。
  • 八國聯軍侵華,近在咫尺掌握兵權的袁世凱,為何袖手旁觀?
    八國聯軍打到北京,不僅僅是袁世凱按兵不動沒有及時支援,而李鴻章和張之洞這些封疆大吏,也在大清面對如此困局之時,搞出來一個所謂的東南互保。沒有對慈禧太后等大清掌權者進行有效且及時的支援,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現象。
  • 八國聯軍入侵,東南各督撫未進京勤王,慈禧之後是怎麼對待他們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之後,慈禧對不進京勤王的東南各督撫的態度,出人意料倒也在情理之中,沒有責備針對,反倒是該提拔的提拔,該高升的高升,倒也讓人疑惑。 1895年,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慘敗,與日本在馬關籤訂了《馬關條約》,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 八國聯軍侵華,除了東南互保之外,是否有進京勤王的軍隊?
    但是面對八國聯軍的進攻,義和團並沒有表現出來刀槍不入,有限的清軍也是不堪一擊。所以慈禧下令一邊和大臣們商議出逃事宜,一邊接連下詔,要全國各省的地方武裝力量進京勤王。面對慈禧的勤王詔書,各省督撫的表現卻大不相同。
  • 八國聯軍侵華,各地督撫抗旨不遵拒絕北上勤王,慈禧:該賞!
    其中1900年的那次,就是著名的「八國聯軍侵華事件」。 那次事件讓腐朽的滿清政府僅剩的顏面徹底喪失,入侵的外國軍隊輕鬆打進北京城,還攻入了皇宮,不過慈禧老太后跑得更快,早就帶著一幫人馬一路往西逃到了西安。
  • 八國聯軍,為何東南互保而不是勤王?為了勤王起兵你信麼?
    八國聯軍撤退以後,慈禧確實沒有對那些不進京勤王的督撫有任何處罰,反而給他們一定獎勵。(你要勤王誰信?)有很大因素是政治上的考量。在當時八國聯軍戰爭打響以後,除了正式的清朝軍隊以外,拳民們基本都是笑話,用廁所裡的汙穢去潑洋人,認為這樣可以破除洋人的妖法。這樣做確實起到了作用,畢竟那些汙穢也都是水。槍枝裡頭要是進水的話也確實開不出槍了。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清朝統治者被迫流亡。
  • 剖析:八國聯軍侵華時,東南地區各官員為何敢互保、抗旨不尊?
    在八國聯軍入華時,東南各省紛紛互保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聯繫。表面上來看,東南各省的這個行為,違抗了慈禧太后的懿旨,但從根本上來看,這一行為延長了大清朝的統治。東南各省的這一行也是為順應了民意。19世紀末,清政府在一系列的對外戰爭中不斷失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加深,下層民眾的生活越來越艱難,百姓們將列強視為最大的敵人。
  • 「東南互保」之真相
    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然「東南互保」的發生,其緣由不只是這般。以李為首的地方大員一旦與外國交戰,則他們的個人利益定有所損失,其多年心血也將付之東流。其實早在清朝尚未向各國宣戰之前,劉張李等人,就商議如何保持東南各省的穩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兩宮不測,就由李出任總統支撐局面。所以說,這些封疆大吏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各自在地方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
  • 八國聯軍進北京,也談清朝火器的發展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自1900年的5月份起,以保護各國使館、剿除義和團為名,逐步增兵,聯軍強佔火天津老龍頭,在攻陷大沽口炮臺後,自天津出發,於8月14日攻入北京城。其間在6月21日,清政府正式向十一國宣戰,並對斬殺行為進行懸賞。
  • 高考熱點——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義和團運動19世紀末,隨著列強侵略的加劇、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日益高漲,終於匯集成席捲中國北部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原是民間結社組織。地方實權派官僚結成同盟,提出東南互保,動搖了清政府統治。2.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6月,帝國主義列強組成聯軍,藉口鎮壓義和團,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從天津進犯北京,攻陷北京後,八國聯軍在北京被允許公開搶劫三日。
  • 如果秦始皇的部隊放在清朝末期,能打敗八國聯軍麼?戰況會怎樣?
    以秦軍的全國之力,能否消滅八國聯軍,或者說被八國聯軍反殺呢?這一切我們需要從頭來看。八國聯軍有著怎樣的底牌?什麼是八國聯軍呢?我們一想到八國聯軍可能第一時間聯想的就是八國聯軍侵華事件,而這個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就是光緒26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
  • 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何沒人前往北京勤王救駕
    宣戰詔書下達後,列強組建了八國聯軍聯合侵華,兵峰直抵北京城下。驚恐的清王朝立即向各地督撫下達急令,要求各地督撫進京勤王救駕。但詔書下達後,各地督撫卻一直按兵不動,根本沒人理會朝廷的命令。慈禧太后沒辦法,帶著光緒皇帝倉皇西逃。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何沒人前往北京勤王救駕?其實各地督撫不是不能勤王救駕,而是沒人願意去,沒人想去,也沒人敢去。
  • 為什麼清朝動輒幾十萬大軍,卻打不過八國聯軍兩三萬人?
    兩次鴉片戰爭時,清軍投入兵力都不少,但為什麼打不過西方列強?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裝備戰法不如人,這個自不必說。第二,敵人有海軍優勢,移動速度快,清軍調動部隊尚需時日,無法集中優勢兵力,所以敵人兵雖少,但在局部總能形成數量上的優勢。
  • 為什麼說晚清的東南互保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兩廣總督李鴻章故作糊塗、指鹿為馬道;湖廣總督張之洞,直接選擇無視朝庭上諭,斥言「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 東南互保意味著大清已對東南漢族權臣失去控制了嗎?為什麼慈禧不追究?
    慈禧很想讓李鴻章來,但她又不想撤掉剛毅這幫馬匹精,一來二去一耽誤,一直到八國聯軍打到北京城下都沒做決定,所以北京城淪陷之前,李鴻章都沒有任何實際行動。不過慈禧逃出北京後,發了一道旨,宣布義和團是叛逆,並催促李鴻章儘快赴京,李知道事情鬧大,所以也就不再堅持己見,於八月下旬離開廣州,踏上了艱難的談判之路。
  • 八國聯軍入侵時,我們如果跟他們打遊擊戰,持久戰會是什麼結果?
    滿清分裂,分崩離析 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如果和他們打遊擊戰,打持久戰,那麼會是什麼結果呢?如果真這麼打,會造成的結果就是滿清分裂,整個國家分崩離析。 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八國聯軍入侵的歷史吧。
  • 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何幾十萬清軍卻抵擋不住2萬八國聯軍
    公元1900年春,清光緒二十六年,發生了八國聯軍侵華事件。這是由英,法,美,德,日,意,奧匈,沙俄這八個國家組成,以鎮壓義和團為藉口,肆意發動了侵華戰爭,企圖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在兵力人力方面,當時參加防守京師的清軍總兵力達10萬人以上,是八國聯軍兵力的8倍。在武器裝備方面,清政府經過洋務運動,已經引進了一批比較先進的西方軍事裝備,打造了一支新式的軍隊。清政府至少在人力兵力武器裝備上,是不會與八國聯軍相差太大的。
  •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攻入了紫禁城,為什麼不瓜分中國?
    自從英國打開清朝大門以後,西方列強接踵而至,都想分一杯羹。英國面對塊頭如此大的清朝,雖然打贏了,但英國人也知道自己想要吞併中國,讓中國成為印度那樣的殖民地,根本辦不到。 所以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人就非常聰明的拉上了法國,法國也是求之不得,似乎忘記了自己的殖民地有多少都被英國吞併了,樂呵呵的充當打手。
  • 老照片還原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對清朝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瓜分和掠奪...
    清朝末期中國社會面臨嚴重危機,幾千年來的專制統治制度面臨瓦解局面。自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後,西方列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而此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朝廷官員明爭暗鬥,民間百姓苦不堪言,隨著苛捐雜稅的不斷增加,民間爆發了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