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來,清政府受盡了屈辱。自從英國打開清朝大門以後,西方列強接踵而至,都想分一杯羹。英國面對塊頭如此大的清朝,雖然打贏了,但英國人也知道自己想要吞併中國,讓中國成為印度那樣的殖民地,根本辦不到。
所以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人就非常聰明的拉上了法國,法國也是求之不得,似乎忘記了自己的殖民地有多少都被英國吞併了,樂呵呵的充當打手。
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北邊的俄國也看到了機會,趁著英法兩國入侵的時機,開始蠶食中國領土。
1900年,對於清政府來說,也是多事之秋。這一年八國聯軍進以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侵略者進北京後,無惡不作,還闖進了紫禁城。通過議和,清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之後,八國聯軍撤兵了,慈禧又回到北京繼續滿清的統治。
雖然這份條約足夠屈辱了,但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當時清廷幾乎沒有還手之力。而東南各省還搞了一個東南互保,不摻和這個事。
那麼八國聯軍已經攻入了紫禁城,趕跑了朝廷,為什麼不瓜分中國呢?
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是以鎮壓義和團為藉口的,至少表面上並不是為了消滅清政府。八國聯軍在此次戰爭中成功鎮壓了義和團運動,並且使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被迫逃離京城,去西安避難。
表面上侵略中國的列強確實不少,但其中有很多都是打醬油的,最主要的還是這麼幾個國家,英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至於其他國家沒啥話語權,說了也不算,沒有國家會聽的。
而這幾個國家各懷鬼胎,背後都有自己國家的利益,誰都希望可以為自己的國家爭取更多的利益。如果要挾清政府獲取些實際利益還可以,但如果要瓜分中國,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俄國的目的是明確的,那就是領土,這是俄國一貫地伎倆。日本的野心更大,其實是昭然若揭,借著這個機會就不走了,我們知道日本之後和俄國在東北打了一仗,和俄國幾乎瓜分了東北的權益。而在一戰後日本更是徹底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企圖獨霸中國。但此時日本還沒有那麼大的能量。
至於英國,其實也是不願意瓜分中國的,甚至還不願意看到中國內亂。因為中國的穩定是符合英國利益的,畢竟英國看重的不是土地,而是經濟利益。況且英國和清政府打交道時間挺久的,也明白要想徹底徵服中國人是根本辦不到的。
而美國是絕對的持反對態度。美國的態度是門戶開放、利益均沾。
一旦中國遭到瓜分,分別成為各國統治的殖民地,美國對華貿易必然受到排斥,這一點其實和英國的主張差不多。
所以如果要瓜分中國,其他列強說了不算,而能夠做主的這些國家又矛盾重重,這個事根本辦不到。
我們知道在1884年,柏林會議上十幾個國家曾討論如何瓜分非洲。但是中國不一樣,清政府還存在著,只不過是逃離了北京而已。
而東南各省互保並沒有什麼損失,袁世凱的北洋軍也並沒有被消滅,中國並非沒有任何反抗能力。所以要瓜分中國,並不是他們開個會就能辦到的。
這些常年和中國打交道的洋人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能夠換取點利益已經很不錯了,如果真得把朝廷惹急了,破罐破摔,到時候西方列強在華的利益將受到巨大損失。
所以他們在籤訂了《辛丑條約》後,撤出了北京,這對列強來說,已經是不錯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