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8期:
1901年,慈禧太后向跟列強談判的李鴻章等人施加壓力,本著「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重要指示,籤訂了《辛丑條約》。
當年乾隆皇帝可是氣勢洶洶地對來訪的使者講過: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
誰知百年不到,人家就用大炮轟開了國門,天朝的這些物產也就淪為了人家的戰利品。可是近代最重要四次戰爭,又因此籤訂的四個條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唯獨被人家揍得最慘的辛丑條約,卻並沒有割地,這是為何?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8期:《辛丑條約》沒有割地,都說是美國的功勞,他為什麼要幫助中國?
一、
很早之前,高曉松曾經做過一系列講美國的節目,其中有一次他就講到了近代對中國最好的就是美國。
其中有一點就提到了八國聯軍入侵,是美國力挽狂瀾,幫了中國沒被割地。而且後來的庚子賠款,更是帶頭退給了中國,並大力幫助中國的教育、醫療等事業。
後面還有一戰、二戰,還有開放,還有援助等等,就不一一闡述了。我們單把八國聯軍入侵這一段拆開來分析,美國究竟為什麼要幫中國,其目的何在?
實際上,高曉松說的,我們根本就不用聲嘶力竭地去反駁,看看最近的兩國關係就清楚了。哪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在利益面前,黑白是可以顛倒的。
當然,有幫助,有互利共贏,也有互相敵對,我們評價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人,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就像評價一個人,不可能他做的一切都是錯的,也不可能他做的一切都是對的,總是需要實事求是地去分析。
好,我們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晚清,當時的慈禧老太太幾乎瘋了,命令清軍和義和團以「洋人使館不是法外之地」為口號,進攻洋人的使館。
當然,最終的結局大家都清楚,八國聯軍以拯救使館人員為名義,一路攻到了京城。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一路西逃的同時,派出李鴻章跟八國聯軍談判,務必「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二、
實際上大清真正被打斷了脊梁,還屬甲午中日戰爭,這一戰徹底擊碎了人心!
在這之前,清朝在世界舞臺上,也並不是毫無發言權,至少在亞洲,還屬軍力第一的。而且之前的兩次鴉片戰爭,雖說籤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但並沒有傷到根基。
而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獅子大張口,不僅割走了臺灣,還覬覦遼東半島,並拿走了兩億兩白銀。
這一戰之後,民眾是真的覺醒了,覺醒後的民眾,對洋人是十分的仇視,義和團也是在這個前提下興起的。
所以,與兩次鴉片戰爭不同,這次八國聯軍入侵,雖然裝備很精良,雖然也是以碾壓的態勢進軍。但是他們也確實感受到了老百姓的反抗,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感受,聯軍統帥瓦德西因此還寫了一封信給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其中有一句話:
「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畢竟聯軍入侵是為了利益,綜合考慮下,他們也會覺得強行割地不划算,維護成本太高。
所以,不同於《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這次《辛丑條約》並沒有讓清廷繼續割地。
三、
除了中國老百姓的抵抗以外,列強內部的矛盾也是一條重要的原因:
早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日本要求割遼東半島和臺灣,就已經惹得眾多列強們不滿。尤其是俄國人,畢竟這影響到了他們在東北的利益,於是聯合了幾個列強,搞了個三國幹涉還遼。
同樣,這次八國聯軍入侵,俄國趁著大清無暇顧及東北的情況下,強行入侵東三省。這下子侵犯到了日、英、美的利益,三個國家聯合起來強行反對俄國入侵。
這三個國家真正能出兵抵抗俄國的,只有日本,所以考慮來考慮去,總是無法顧及自己的利益。
而美國,一直是門戶開放政策的倡導者,所以無暇東顧的英國最終也接受了這條建議,提出要保證中國領土完整的提案,這才是《辛丑條約》沒有割地的根本原因。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大清已經沒有什麼領土可以割讓了!
當時的情況是英國幾乎已經佔了整個長江流域,還有香港、雲南、廣東;法國則佔據了越南,同時侵入大清的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德國是佔領了整個膠州灣,還有山東等地;俄國最大,旅順、大連及長城以北外加新疆和蒙古;日本是臺灣、朝鮮,外加福建,而且還覬覦著東三省。
大清都被瓜分成這個樣子了,《辛丑條約》還怎麼割,難道把直隸割給某個國家?
四、
而且這些列強們誰也不讓誰,總共十一個列強,你要是割了直隸,那麼哪裡還能找出另外十個直隸給另外的十個列強?
回到題目,《辛丑條約》之所以沒有割地,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英美兩個國家反對割地。而英國是在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前提下,轉而支持這條政策的,那麼我們就要問了,美國為什麼要提「門戶開放」政策呢?
美國是後起的列強,等到他把目光瞄準大清的時候,其他國家早已捷足先登,佔據了有利地形,他再想從其他人嘴裡搶肉,談何容易。
所以,不要覺得他提「門戶開放」其目的是為了保中國,那是不可能的!
當年鴉片戰爭之後,美國就趁火搶劫,逼著清廷籤訂了《望廈條約》。英國好歹是打了一仗,死了不少人的前提下才搞了個《南京條約》。美國是不費一槍一彈,不僅獲得了英國在大清全部的權力,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後來,美國通過美西戰爭,打敗了西班牙,也把西班牙的殖民地掛到了自己門下,實力大增。與此同時,他開始尋求在大清更多的利益,比如東三省,美國的貿易總額都超過了俄國,這也是他極力反對俄國佔據東三省的原因之一。
其次,美國在大清是沒有勢力範圍的,也沒有代言人,一旦列強們真的瓜分了中國,他的利益自然受損,以後還怎麼做生意?而且,好不容易打跑了西班牙,搶了個菲律賓,大清被瓜分了,美國在菲律賓的地位也會受損。
五、
再次,當時的美國雖然打敗了西班牙,但是跟其他列強比起來,還是比較弱的。至少在軍事實力上他是沒有辦法跟其他國家抗衡的,八國聯軍入侵,他派來的兵也比不上日、俄、英。
最後,美國嘛,剛剛興起的一個列強,總得拿出點東西來立足吧?總得向其他人表明自己更文明吧?
所以,經濟實力比較強的他想在亞洲,尤其是東亞當一個裁判,提高自己的影響力。提出的這個方案,除了能保住自己的利益以外,也能調和眾位列強之間的矛盾。
所以,維護大清領土完整,對美國有利,就這樣,各個列強心懷鬼胎地接受了這條方案,放棄了進一步瓜分大清的舉動。
高曉松講美國對中國幫助最大,估計也是從這一點考慮的,但是庚子賠款真的不是那麼簡單的美國良心發現,而是留美海歸梁誠的努力。
當時梁誠出任中國駐美公使,他就庚子賠款究竟是用白銀還是黃金的事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據理力爭。
沒想到爭論過程中海約翰說漏嘴了,說了一句:
「庚子賠案實屬過多。」
梁誠抓住這個機會,立刻去查「浮報冒報」庚子賠款的情況,隨後引導美國輿論。曝光後,美國輿論譁然,普通人也覺得美國人欺人太甚,這才有了後來的庚子退款。
當然,美國能率先賠款,也算是有作為的國家了,也為中國的教育和醫療事業做出了貢獻。
作為新時代的老百姓,我們看待問題不要非黑即白,還是需要辯證的去看待問題。
但大國之間的爭鬥,永遠是利益之爭,哪有什麼愛心泛濫,對你,對我,都是一樣的!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這段沉重的歷史,以及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67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