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的八國聯軍是近代中國的恥辱之一,而這事兒的發生是多種緣由的複雜結合,不過歸結為一點就是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我們後世人所需要謹記的。
不過,對於八國聯軍的殘暴行徑還是有著許多可以訴說的地方,比方說「掌門人」慈禧的狂妄自大與無知都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雖說是八國聯軍但是最後的利益獲得者卻達到了十一國,而這正是因為慈禧老佛爺的「豪氣」。
一開始,慈禧聽聞八國開往了京城十分震怒,即刻就召開了緊急會議,一反常態的向列強發出了挑戰。要知道,慈禧此前對於列強可是能忍就忍能私下金錢了事就私底下解決。事實上,慈禧的權術調節確實有一套,不過在大是大非面前就顯得愚蠢無知了。
此前對於列強的忍讓,在我看來不是慈禧的好心腸也不是她對於國際形勢國內外認知的高明,完全是「崽賣爺田不心疼」的心態。畢竟,掌握著大清的皇太后自然是享盡了榮華富貴,而近代以來的苦難也沒有在慈禧的身上有著體現,苦的不過是底層的小民。
皇太后的「忍讓」不過是因為列強尚未真真切切動到她的蛋糕,因此一旦冒犯了就會惱怒,比如說列強開進北京。然而皇太后在享受富貴的時候,只記得她是天下的主人,卻忘了保護社稷黎明的責任,這一點來說便是她的愚蠢之處。
正因為如此,慈禧才會在八國挺進的時候下達了愚蠢的命令,不僅僅是八國而是要向十一國宣戰,似乎這般就能凸顯出她的氣魄來。
事實上,八國聯軍還有一個導火索,這便是肆無忌憚的義和團運動,背後的支持者也是慈禧。一開始,義和團就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這一點正好就是慈禧所樂於看到的,畢竟不管怎麼說洋人給慈禧帶來了不少尷尬與難堪。(在我們看來是喪權辱國,在這些腐朽統治者看來就僅僅是尷尬難堪,這也是他們最終失敗的緣由)
義和團是當時反洋教鬥爭而迅速成長起來的團體,因此在慈禧與部分官員的支持下席捲北部,而這又與此前在華教會的膨脹及清廷的偏袒有著很大關係。不過,義和團的行事過於混亂了,壓根兒就起不了「扶清滅洋」的效果,最終更是引火燒身。
事實上,1900年6月10進京的義和團很快就達到了十數萬之多,引起的騷動更是堪比李自成入京。畢竟,這些義和拳民魚龍混雜,有些人就乘機打家劫舍肆意破壞。而使得慈禧對此出現改觀的是,幾十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拳民在端郡王載漪的指使下,衝進了瀛臺企圖對光緒不利。
慈禧雖說對於光緒不是十分滿意,但是這位幼年就一直掌控在手的皇帝可是慈禧的王牌,重新扶持一個傀儡也是需要不少精力的。因此,慈禧處決了二十餘拳民,並藉此給了列強一個交代(此時,列強的強大又使得慈禧後悔了)。
袁世凱為何能夠成為近代的一大霸主,就是因為他對於局勢把握的清楚,此時的袁世凱頭腦清醒還沒有後來的「荒唐勁」。1900年前後,袁世凱擔任山東巡撫,在他治理範圍內壓根兒沒有義和團容身之地。
與慈禧等人對於義和團的曖昧利用態度不同,袁世凱對於義和團的本質一清二楚,自然就改撫為剿。
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給了慈禧等人一種虛假的幻想,不過袁世凱卻知道義和團不僅難以真的滅掉洋人反而會引火燒身,此後的列強便是以此為由頭開始了報復。在袁世凱心目中,義和團就是烏合之眾難成氣候,也不能讓他們成了氣候。
於是,在假仁假義的宴請了義和團老大們後,袁世凱就要求這些「神人」表演刀槍不入的技能,自然是一個個的倒下了。
義和團的魯莽是一大敗筆,畢竟這是一支迅速興起的報復洋人的團體,也就很難有真正的進步。慈禧的無知也是一大敗筆,這是只顧自身安危利益的可怖者,只知取之於民卻不知用之於民,對於形勢判斷的不智使得事態進一步惡化。袁世凱確實是後來竊取果實的反派,但不可否認的是他能力的超絕,不然也無法在晚清這樣的泥潭裡打滾生存。
近代的恥辱是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更是無知與固守的狹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