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設衛後修築,被八國聯軍拆毀——存世495年的天津衛城

2020-12-26 騰訊網

作者:井振武 編輯:張桐 馬翔

1900年天津老城東南角樓

1404年12月23日,明朝設天津衛後,經一年修築,始有衛城。史料記載,天津衛城屢次重修,其中1725年的重修規模最大,屬於落地重建,城池南移了百步。重建後,城東西寬504丈,南北長324丈,東距海河220步。這座四門雄偉、角樓高聳的天津衛城又是如何被拆毀的呢?

天津衛城的陷落

古往今來,城池的功能就是防禦。1853年10月,太平天國名將林鳳祥率軍北伐,兵抵天津城外小哨口,見城池堅固,清軍早有準備,便知難而退。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天津兩度淪陷,英法聯軍駐紮在三岔口、金家窯、梁家園、海光寺等地,控制了港口與海河,但懾於津城的防衛功能以及市民同仇敵愾,並不敢貿然進城為非作歹。

1900年爆發「庚子之役」,八國聯軍兵分兩路:一支由俄軍、德軍、法軍組成右翼攻擊部隊,從俄軍營地出發迂迴到衛城的東面和北面;一支由日軍、英軍、美軍、法軍組成5000人隊伍主攻天津城的西南方。天津鎮標右營守備宋春華檄令把守城南門及附近軍械所,堅守城池,並利用城外葦塘作掩護出城阻擊,將聯軍壓制在水塘沼澤一帶。

同時,清軍堅守在城牆的炮槍眼後面,「用無數快速炮、毛瑟槍、汶萊斯達爾式來福槍、慢立克式步槍和鷹炮的炮彈和子彈,向正在行進中的外國縱隊射擊」,雖然聯軍使出渾身解數仍無法接近城牆及城門。交戰中,日軍、美軍多位高級將領斃命。1900年7月14日晨,日軍派遣工程兵炸開城南門的外門,爬城牆從裡面打開南門甕城的內門。守將宋春華與眾將士無一退縮,衝入甕城與日軍激戰,最後全部殉國。中午全城陷落。

八國聯軍拆毀城牆

八國聯軍出於對城牆的恐懼,視天津衛城為「眼中釘,肉中刺」。1900年11月26日,在天津的殖民機構——都統衙門以軍事和衛生原因為藉口,給北京聯軍各國司令官寫報告,請求下令拆除天津城牆,還要求在與清政府談判時,加上永不再重建城牆的條款。

12月16日,駐直隸俄軍司令官利涅維奇致函都統衙門說:「拆除天津城牆所採取的措施並無不妥。各國駐津司令官均無任何異議。」於是,工程局從城西側動工拆除城牆約20米,以便搞清城牆結構,還制定了《拆除城牆合同》草案,並撰寫告諭通知市民:「所有周圍城牆全行拆盡,即以此地改築馬路之用。靠城牆各房屋,仰各業主速行拆去,其磚瓦木料等項準各房主領回。」

拆除天津城牆雖然遭到地方士紳的強烈反對,但無力阻止。殖民者拆除城牆對歷史文化名城的破壞巨大,從此天津成了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城牆舊址現「電車」

城牆被毀後,在原址上出現了東、西、南、北四條寬闊的土馬路,殖民者、淘金者與冒險家們嗅出其中孕育的巨大商機。先是日本商人搞公交運輸,後半途而廢。後由德商世昌洋行的海禮向都統衙門提出成立「電車電燈公司」申請。與此同時,比利時商人梅雅魯向都統衙門提出建設發電廠計劃。

1902年,袁世凱批准德商世昌洋行申請,但因其財力不足,遂把特許權轉讓給比利時通用財團,並組成比商天津電車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北洋新政期間,袁世凱引資心切,於1904年4月,與世昌洋行海禮、比國駐津領事嘎德斯、比國工程師沙特談判,並在候補道蔡紹基起草的《天津電車電燈合同》籤字,這是天津第一筆引資搞城市建設的合同。規定以天津舊城鼓樓為中心,半徑6華裡為比商電車電燈經營範圍,開辦費用25萬英鎊。

接著,電車電燈公司僱工修路,埋設電車軌道,架設空中電線,採購軌道車輛,於1906年6月,中國第一條有軌電車出現在天津老城牆故址上,沿著東、西、南、北四條馬路運行,市民稱「白牌電車圍城轉」。運行初為單軌,後來鋪設雙軌,其行進線路為:從北大關起步,分別駛向東、西兩個方面,沿圍城馬路環行,設有20個站。

- 關於我們 -

本公眾號是《今晚報》副刊的官方微信,「今晚副刊」在天津乃至全國擁有廣泛讀者和社會影響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文化名家,大都在「今晚副刊」上發表過文章。在微信平臺,我們將以全新的面貌繼續陪伴您。所有文章皆為「今晚副刊」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暑期專題】《安嵐文史》之安東衛並不是明朝四大衛
    衛城集市,發端明代。 安東衛自明代初期就是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的重要商埠和海防重鎮,天津衛、威海衛、靈山衛、安東衛並列為中國「北方四大衛」,所以,準確的說安東衛不是明朝四大衛,應該是明朝北方四大衛之一。
  • 「歷史」《安嵐文史》之安東衛並不是明朝四大衛
    【1】衛之明朝四大衛明朝初年,多次對蒙古用兵,並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防衛,包括東勝衛、雲川衛、官山衛、全寧衛、老哈河衛等,都是明朝邊防重地。《明史》卷八九《志第六十五·兵一》中記: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外統於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
  • 原本是11國,為何被稱作八國聯軍?其中最不該遺忘的是哪兩國
    1900年的大清朝,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硬」的國家,因為它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的一項「偉大」紀錄:同時向11國及其附屬國家宣戰。所以,戰敗後的大清朝坐在談判桌前時,《辛丑條約》並不是跟八國聯軍籤訂的,而是跟11國及其附屬國家籤訂的。
  • 侵華八國聯軍的英軍中居然有一支800人的華人部隊?
    八國聯軍前後共投入5萬多人,其中英軍1.2萬餘人,多為從印度殖民地遠調而來的印度軍隊,另有部分澳大利亞派遣軍。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英軍作戰主力竟是人數約為800人的華人部隊!咋回子事?1898年,英國以發動戰爭恐嚇清政府籤訂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強租威海衛,威海衛由此成為英國的遠東海軍基地。
  • 別找了,老天津沒了!
    老天津人時常感慨,舊時的天津去哪兒了?和過去相比,究竟失去了什麼?看著這些舊照,是否能喚起你的記憶.你知道嗎?天津衛也有自己的老城牆,只是在1900年12月31日,侵佔天津的八國聯軍下令拆了天津的城牆,天津也成了中國第一座失去城牆的城市。
  • 許玉傑:​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令人髮指的殘暴行徑
    5月31日至6月10日,英、美、法、德、日、意、俄、奧等八國以保護使館為名,分別從在華軍事基地、殖民地國家和國內抽調陸海軍部隊,由軍艦和運輸船載運至大沽、塘沽,並進入天津租界,組成「八國聯軍」。八國聯軍總兵力最多時高達12.8萬餘人。其中,美軍5800餘人,司令為沙飛上校,由美國本土及呂宋島駐軍第9和第14步兵團編成3個步兵團、三個騎兵團、三個炮兵營及四個炮兵連。另有海軍陸戰隊約1000人。
  • 慶生燈光耀動津城 您知道天津為嘛12月23日過生日嗎?
    設天津衛,上以直沽海運,商舶往來之衝,宜設軍衛……命調緣海諸衛軍士屯守。 何時稱天津衛 「天津衛」作為地名,是從1404年開始嗎?是,也不是。永樂二年十一月己未正式決定創建天津衛並下令實施,後設天津左衛、調入天津右衛。
  • 威震海疆——海門衛城的榮光與滄桑
    明代海門衛城圖將近60歲的湯和以國家、民族為念,不顧年老體衰重披戰甲,臨危受命。洪武二十年(1387),湯和與方鳴謙一起前往兩浙沿海,協助他推動海防建設的工作,並拆黃巖縣城石料修築海門衛城。海門衛城呈長方形,城高二丈五尺,周回五裡三十步,長一千三百一十丈,垛口八百三十個。今按城牆舊址測算,東長400米,南長1240米,西長640米,北長1200米,周圍3.48公裡。
  • 八國聯軍進北京,也談清朝火器的發展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自1900年的5月份起,以保護各國使館、剿除義和團為名,逐步增兵,聯軍強佔火天津老龍頭,在攻陷大沽口炮臺後,自天津出發,於8月14日攻入北京城。其間在6月21日,清政府正式向十一國宣戰,並對斬殺行為進行懸賞。
  • 歷史上的今天,中國天津被八國聯軍攻陷,勿忘國恥,砥礪前行
    1990年7月13日,也正是歷史上的今天,八國聯軍攻陷天津。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天津從一座繁華熱鬧的城市轉眼間變成一堆堆廢墟,到處都是人們的哭喊聲,慘叫聲。許多居民被侵略軍打死街頭,屍體堆積成山,聯軍還搶走幾百萬的白銀和武器彈藥,破壞了無數的藝術珍寶。
  • 為何八國聯軍僅用幾千人就打敗了清政府幾十萬的部隊?
    八國聯軍有多少人?八國聯軍兵力是這樣:日軍有20840人、俄軍13150人、英軍12020人、法軍3420人,美軍3420人、德軍900人,奧軍300人,義大利軍80人。另外,雖然八國聯軍總兵力是4萬9000多人,但實際攻打天津、北京的部隊也就是1萬6000多人。其中最多的是8000多日軍,另外還有5000俄軍、3000英軍、2000美軍、800法軍。而平津一線的清軍大約10萬規模,其中大部分是裝備先進武器的武衛軍。
  • 八國聯軍侵華,近在咫尺掌握兵權的袁世凱,為何袖手旁觀?
    八國聯軍打到北京,不僅僅是袁世凱按兵不動沒有及時支援,而李鴻章和張之洞這些封疆大吏,也在大清面對如此困局之時,搞出來一個所謂的東南互保。沒有對慈禧太后等大清掌權者進行有效且及時的支援,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現象。
  • 清朝的財政收入是歷朝之最,為何有百姓幫助八國聯軍侵華呢?
    但這樣的收入,完全是通過竭澤而漁的手段獲得的,清末的苛捐雜稅多如鴻毛,堪稱幾千年之頂峰,農、商、工、礦等稅收名目猶如八仙過海,省內運輸物的過路釐金直接讓貨物的價格翻了幾倍。而清政府的財政收入雖高,但支出更大,比如《辛丑條約》的高額賠款,外國銀行的借款利息,還有各種日常開銷,這一進一出,最後清政府還是出現財政赤字,還得向外國銀行借款維持。
  • 八國聯軍侵華時,老百姓扶梯子運彈藥?史學家:的確如此
    1900年5月,在義和團成員進入北京後,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國便以「消滅義和團,拯救傳教士」的理由為藉口,組建了八國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軍。1900年8月14日,北京徹底淪陷,慈禧以「巡視」的名義逃往西安。在這一過程中,義和團成員和部分清軍都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北京城依舊被聯軍快速攻佔。軍力差距懸殊是一回事,北京城的失陷和部分老百姓的行為似乎也脫不了關係。
  • 慈禧身邊的御前侍衛,躲過八國聯軍的掃射,靠一招就擊敗霍元甲
    而在晚清時期就有一位富家公子哥,他靠練武成為慈禧身邊的御前侍衛,還曾躲過八國聯軍的掃射,後來卻選擇脫掉官服回鄉開武館,並靠著一招就擊敗了大名鼎鼎的霍元甲。 霍元甲劇照 一、富家公子哥成武學大師 李瑞東的祖先本是山西人,在明朝永樂年間一家人為了生計搬到天津武清城中居住
  • 八國聯軍為什麼能打贏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
    近代史上,國人最不願意提及的,莫過於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了。1900年5月25日,慈禧老太太被端親王蠱惑,認為列強是來支持光緒上臺的,所以就發瘋似的向列強宣戰,她命令義和團攻打各國使館,並且表示要和西方列強「一決雌雄」。
  • 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後,為什麼再次破壞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呢?
    1900年庚子國難中,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帶著光緒西逃了。八國聯軍同時也進了紫禁城,坐上了龍位,過了一把癮。但是,八國聯軍並沒有破壞紫禁城,反而又一次破壞了圓明園,這是為什麼呢?當時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這也是洋人第一次打進了北京。鹹豐帶著慈禧等人逃往了承德,留下了老六議和。就是這次,英法聯軍進了圓明園,凡是能帶走的幾乎都帶走了,不能帶走的一把火燒了,大清的萬園之園,就這樣被洋人焚毀了。英法聯軍之所以這樣,其實 原因很簡單。
  • 【微視頻】八年上《微課:抗擊八國聯軍》
    【微視頻】八年上《微課:抗擊八國聯軍》視頻來源:騰訊視頻
  • 青島境域內的明代衛所建制
    元末明初,倭寇不斷侵擾我國沿海地區,明朝初年為抵禦倭寇從海上侵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沿海設「衛」立「所」,實行衛所制。
  • 八國聯軍侵華時,一些山東人為何成了英軍的幫手,衝在最前面?
    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後,西方列強加速搶佔中國的領土、資源。1898年3月,英國政府命令駐華公使竇納樂想辦法向清政府租借威海衛。清政府拒絕了英國人的無理要求,原因是威海衛被日軍佔領了。竇納樂不甘心,便威脅清政府說如果不同意,就把此事交給英駐華海軍司令辦理。清政府害怕雙方又打起來,只好同意他的租借要求。 英國成功租借到了威海衛,讓這裡變成了英國遠東海軍的基地,卻陷入了陸防空虛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