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老人一提起自身所在,都會充滿豪氣的介紹,安東衛以前可是四大衛之一,後來許多年輕人也就照葫蘆畫瓢,如果別人問起來,到底是哪四衛,什麼時候出現四衛,安東衛是不是真的是四大衛,可能就很少有人能回答上來,為此,我多方查證史料,準確的說,安東衛不是明朝四大衛之一。
【1】衛之明朝四大衛
明朝初年,多次對蒙古用兵,並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防衛,包括東勝衛、雲川衛、官山衛、全寧衛、老哈河衛等,都是明朝邊防重地。
《明史》卷八九《志第六十五·兵一》中記: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外統於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
按明兵制,衛所平時由五軍都督府、兵部及都指揮司管理,戰時由皇上親自調遣。每衛設正三品指揮使一人,從三品同知二人,正四品僉事四人,統兵5600人;衛以下設五個千戶所,每所統兵1120人,設正五品千戶(千總)一人;千戶下設百戶所,統兵120人;百戶(百總)下設兩個總旗,每個總旗領五個小旗,每小旗領10個兵。
設不設衛所,主要根據軍事需要,一般在形勢險要處設衛。至於是否成兵家必爭之地,也因時、因事而異。
同樣,明朝為了保衛國家、抗擊倭寇在沿海要地設置了一系列衛所,明代四大衛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在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1、天津衛,簡稱津,別稱天津、津門、津沽、沽上、沽,位於東經117°zhi10',北緯39°10',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海河下遊,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穿越天津市區蜿蜒入海,毗鄰首都北京和河北省,素有「河海要衝」和「畿輔門戶」之稱,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載的城市。
2、威海衛位於今山東半島東北端威海市,瀕臨黃海,西連煙(臺)蓬(萊),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旅順口勢成犄角,共為渤海鎖鑰,拱衛京津海上門戶。威海衛原為濱海漁村,漢稱石落。
3、金山衛 ,上海市新建的石油化工衛星城鎮。位於杭州灣北岸、上海市西南境金山區南部,浙江省嘉興市正東部。離市區中心72公裡,有滬杭鐵路金山支線(已經改造為金山鐵路)通達,滬杭公路途經此地。
4、鎮海衛,明代衛所名。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治今江蘇省太倉市。弘治十年(1497年)改置太倉州。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福建省龍海市東南鎮海。屬福建都司。轄六鰲、銅山、玄鍾三千戶所。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廢。
那安東衛被老人成為四大衛之一的事情從何而來呢?
【1】明朝北方四大衛之安東衛
清光緒《日照縣誌·安東衛原序》:在以冷兵器為主的明代,安東衛「地隸青齊,距淮臨海……其地為海防首衝要地,南北孔道」,處抗倭第一線。
安東衛,自明清以來,既是海防要地,又是貿易通商口岸。內控魯蘇江淮遼闊腹地,外扼大海,是去高麗、日本諸國咽喉,海陸交通發達,城內城外,店鋪林立,南北商客,絡繹不絕。可謂商賈雲集,人市如潮。衛城集市,發端明代。
安東衛自明代初期就是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的重要商埠和海防重鎮,天津衛、威海衛、靈山衛、安東衛並列為中國「北方四大衛」,所以,準確的說安東衛不是明朝四大衛,應該是明朝北方四大衛之一。
(靈山衛位於膠南市東部,北倚小珠山,與黃島區辛安街道辦事處毗連;南瀕黃海,與靈山島隔海相望;東靠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安東衛志》載:「嘉靖初年,西大街三、八日為市,北大街一、六日逢集(後廢)。嘉靖二十年,西大街三、八日大集。」此制延續至今,每日均有早市。衛城商業,至清末民初,已達盛期。
明朝初期沿海設立安東衛,置行都司(為省級最高軍事執掌機關)、指揮使(統率衛兵之首領)、轄左、右、中、前、後五個千戶所(一千二百人為千戶所,所轄百戶所為一百二十人),前所、左所均駐安東衛城,後所駐衛城東北九十裡,名曰石臼寨,後稱石臼所,有專城,實為分汛要地。
明代天順(1458-1464)年間,調中所去天津衛,調右所去徐州衛。屬安東衛的只有前、左、後三個千戶所,每所都設正副千戶、百戶等職。
明代、安東地屬青州府,設通府(負責地方行政之長官)、通判(處理政務的官員)、經歷(管地丁銀兩齣納文書的官員)、教授(負責學署課試的學官)、訓導(協助學官教育生員的官員)等職。
清初,罷軍操更官制,乃由兵部選守備(武官,衛的軍政長官)任安東衛事,凡城池、民社、學校、錢糧,均與州縣相同,仍設經歷、教授、千總(武官)和百總各一員,石臼所千總一員。
順治十五(1685)年,總督張鉉錫查海防親至安東衛,特立安東衛都司營,專守本衛汛地。
康熙五年(1666)裁掉衛千總、百總和石臼所千總各一員。
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裁衛併入日照縣,其地畝、錢糧、學校、莊屯、廬舍分別歸屬日照、諸城。同時,置安東衛巡檢司,屬青州營。
乾隆九年(1744)裁衛並於日照縣,其地畝、錢糧、學校、莊屯、廬舍,就其座落分別歸屬諸城、日照二縣,原衛守備、教授、經歷等職一併裁掉。仍存安東衛籍和安東衛營,城池由安東營管理,營設都司一員、衛千總一員、日照把關(次於千總之武官)一員、把總一員、莒州把總一員。夾倉巡檢司於乾隆八年移到安東衛,其張洛、濤雒、嵐山、官草汪隸屬巡檢司。夾倉、金家溝、石臼所、龍汪等海口,屬縣衙典史(掌管緝捕、監獄的吏員)。
民國初,設立巡防營,後歸日照縣南鄉。
【3】安東衛軍事
關於安東衛的防區,據《衛志》載:自洪武季年,以防倭寇,安東首其衝也。始湯信國和立城於斯,劈石為城,分左右中前後五所。後所去衛城東北九十裡,名為石臼寨,亦有專城,乃分訊要地也。
至天順年(1458-1464)調去中所於天津衛,右所於徐州衛,隸衛者止有前左二所並分訊後為三所。右所即今濤雒鎮右所村,石臼寨即今之石臼所。
除此,安東衛附設二十八墩、十八店、十七鋪,其轄域北起梅園,南至荻水,西至汾河(繡針河),東至海,其城池、民社、學校、錢糧與州縣同。
明、清兩代,衛、所就是個兵營。明末,憲副鳳州王世貞來安東衛城閱兵後,在北大營大廳牆壁上揮毫潑墨:
這一點,從城建布局亦可一清二楚。
當年安東衛的大街小巷,《安東衛志 城池》勾勒得十分仔細:安東城臨東海,當南北之衝尤其特著者,初湯信國建城,皆用磚石,周圍五百三十丈,高二丈一尺,垛口一千三百,門樓四座……城上除門樓外有五鋪。四門內俱有門房以藏戎器。四大街設八鋪,小巷四鋪,依時巡更,以防盜賊。
安東衛老人常說衛城方園八裡,按現在衛城遺址,參考東西南北四街的長度,衛城應為方園3600米,約七華裡多。城高約11米,下底寬約13米,頂寬10米,可容八騎並行。城頭每2.8米設一個垛口,共計1300個。
衛城上有大銅炮八門,小鐵炮四門,三眼鐵銃四桿。嵐山頭海口設有大鐵炮九門,中鐵炮四門,小鐵炮五門。
按清康熙初年的安東衛城區圖,當時安東衛城的「火藥味」很濃,從公署的內設機構即可略見一斑,除按察司、守府、衛衙、經歷司、鎮撫司和儒學這些常設機構,衛堂東是武器庫,衛堂西為鎮撫司,衛堂後設巡檢司,南門裡西南角上蓋了座監牢局,北門裡街東有火炮局,北門外西街上建千總署。此外,還有儀門東的左所,儀門西的前所,北門外西街上的安東營等大大小小的營房。
明制,衛所兵士另立戶戶籍,編入軍籍黃冊,世襲,在軍籍內的兵丁世代為大明軍士,除擔負守衛邊防作戰任務外,還要耕種土地,每軍戶由軍隊撥給土地25畝,準許在當地娶妻生子,每年向官府交納三石(約360斤)糧食作為軍糧。故安東衛人雖與其他地方的日照人一樣,大多是移民的後代,但不同的是安東衛人的祖先是軍人出身,或是隨明太祖驅元的功臣,或是跟永樂帝北徵的軍官。
雖然說到底安東衛城就是一座抗倭的「碉堡」,但亦有文官,明時設通府、通判、經歷、教授和訓導等職。
由明入清,凡城池、民社、學校、錢糧,均與州、縣相同,仍設經歷、教授、千總和百總各一員,石臼所千總一員。
免責聲明 本文由青藍海查閱安東衛地市史志及相關資料編寫,有事請加微信聯繫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