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戰鬥力堪比奧特曼,硬剛元朝大軍,把「上帝之鞭」踢回了草原放羊。
但蒙古人的勢力依然不容小覷,所以朱元璋便將幾個最能打的兒子分封藩王,以守邊疆。
十五子遼王朱植鎮守廣寧州、十七子寧王朱權鎮守大寧、四子燕王朱棣鎮守燕京、十三子代王朱桂鎮守大同、三子晉王朱棡鎮守太原、十六子慶王朱栴鎮守寧夏、十四子肅王朱楧鎮守甘州,讓兒子們築起了一道「人肉長城」。
後來,朱元璋把接班人定為皇孫朱允炆,直接越過了這些兒子們。
搞得滿朝文武對朱元璋不滿,戎馬一生,將來得伺候這個三代小崽兒;
老朱的二十幾個兒子對朱允炆不滿,覺得自己是被忽略的一代,是打工的一代。
這個矛盾,為本文的僱傭軍出場奠定了歷史背景。
為了讓江山永固,朱元璋先下了一招昏棋,他翻出來大明王朝班級的考勤表,建立了錦衣衛值日隊,把這些成績好的都從人間開除。
朱允炆成為大明王朝第二位班主任後,稱「建文帝」,青出於藍而勝於綠,他翻出了前一位班主任的家譜,按照上面的名單,準備把自己這些叔叔們,都開除學籍。
開始還算比較順利,幾個軟柿子叔叔結局都比較慘,死的死,貶的貶。鎮守燕地的朱棣一看急眼了,建文削藩,我削建文!
但朱棣有一個很大問題,氣勢有了,可是沒有足夠的兵……
當時朱棣的嫡系北方軍,僅有四萬兵力,而建文帝手握六十萬中央軍,武器精良,兵丁精銳。
朱棣的形勢,就好比是面對滅霸大軍的初代復仇者,是必輸的死局。
朱元璋給子侄們分封藩王時,把勢力最強的放在了北方,用以抵禦蒙古人的進攻,北方的藩王中,又屬寧王朱權的勢力最大。
寧王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而這八萬精兵中,有一支逆天的軍隊:朵顏三衛。
大明實行衛所制,朝廷分給衛所土地,衛所裡面的人成為軍戶,平時種地訓練,不用交稅。但是打仗的時候要聽國家的調遣。
明朝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設置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後來朵顏衛混出了套路,從最弱的一衛變成最強的一衛,故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合稱為「朵顏三衛」。在分封藩王時,朵顏三衛是寧王「片區」。
但朵顏三衛卻很特殊,他們並不完全聽從寧王安排。
朵顏三衛基本都是蒙古人,向上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
想想成吉思汗,可以把歐洲打成混血,要不是地球上70%的面積是四大洋,成吉思汗能把地球人都整成親戚。
朵顏三衛最大的特點:典型的僱傭兵體系。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甚至包括幫你打江山。
而朱棣,起兵時盯上的,便是這支僱傭鐵騎。
這幫人,三歲騎馬,五歲開弓,脫下鎧甲打遊擊,穿上鎧甲是重騎。打仗時全員皆兵,幾乎不需要後勤,一人多馬,累了換著騎,渴了喝馬奶,高蛋白還抗餓。
在出道前,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便是鐵哥們兒。
這回起兵,朱棣軟磨硬泡,明著與朱權述說當年兄弟情,一把鼻涕一把淚;暗著營銷策反了朱權手下的將領,並出重金和未來封地允諾朵顏三衛;外加建文帝削藩的步步緊逼。
終於把寧王朱權也拉下了馬。
「太祖諸子,燕王善戰,寧王善謀。」(《明通鑑》)
此時的朱棣,有披甲兵士十二萬,有頂級軍師朱權、姚廣孝,有戰鬥力最強的僱傭軍朵顏三衛。
作為先鋒的朵顏三衛,猶如三千鐵浮屠,重甲在身,坐於馬背,平舉戰刀,隨著戰馬的衝鋒之勢,一排排中央軍的頭顱被斬下!
朵顏三衛區區幾千人馬,來去如風,悍不畏死,作戰兇殘,硬是幫著朱棣從燕地一路南下,直取南京,把建文帝拽下了皇位。
朱棣為了表彰他們的功績,將大寧衛封賞給他們。同時,他還封三衛首領以都督、指揮、千戶和百戶等職;決定在開原、廣寧兩地開設互市,供兀良哈三衛蒙古人和明朝進行交易活動。
故事還沒完,朱棣雄才大略,後來又向北出兵進攻韃靼和瓦剌,對同樣是蒙古族出身的朵顏三衛心存戒心。
又因為在大明對戰蒙古的摩擦中,朵顏三衛沒有堅定立場,朱棣居然偷襲了他們。
不過,戰鬥力彪悍的朵顏三衛並沒有被一鍋燴,只是受到重創。
於是與明朝摩擦不斷,並戰果纍纍。
瓦剌崛起時,拉攏並僱傭了朵顏三衛,導致了明朝屈辱的「土木堡之變」,明朝皇帝朱祁鎮被活捉。
再後來,女真人在黑山白水間崛起,這支僱傭軍的後代,跟隨愛新覺羅,被編入八旗中的喀喇沁旗,南徵北戰,立下汗馬之功,幫著滿清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這戰鬥力,絕對是僱傭軍中的王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