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顏三衛,明朝的僱傭兵,朱棣靖難之役的最大王牌,卻後來反目

2020-12-22 翰林編修館

公元1368年,朱元璋戰鬥力堪比奧特曼,硬剛元朝大軍,把「上帝之鞭」踢回了草原放羊。

但蒙古人的勢力依然不容小覷,所以朱元璋便將幾個最能打的兒子分封藩王,以守邊疆。

十五子遼王朱植鎮守廣寧州、十七子寧王朱權鎮守大寧、四子燕王朱棣鎮守燕京、十三子代王朱桂鎮守大同、三子晉王朱棡鎮守太原、十六子慶王朱栴鎮守寧夏、十四子肅王朱楧鎮守甘州,讓兒子們築起了一道「人肉長城」。

後來,朱元璋把接班人定為皇孫朱允炆,直接越過了這些兒子們。

搞得滿朝文武對朱元璋不滿,戎馬一生,將來得伺候這個三代小崽兒;

老朱的二十幾個兒子對朱允炆不滿,覺得自己是被忽略的一代,是打工的一代。

這個矛盾,為本文的僱傭軍出場奠定了歷史背景。

為了讓江山永固,朱元璋先下了一招昏棋,他翻出來大明王朝班級的考勤表,建立了錦衣衛值日隊,把這些成績好的都從人間開除。

朱允炆成為大明王朝第二位班主任後,稱「建文帝」,青出於藍而勝於綠,他翻出了前一位班主任的家譜,按照上面的名單,準備把自己這些叔叔們,都開除學籍。

開始還算比較順利,幾個軟柿子叔叔結局都比較慘,死的死,貶的貶。鎮守燕地的朱棣一看急眼了,建文削藩,我削建文!

但朱棣有一個很大問題,氣勢有了,可是沒有足夠的兵……

當時朱棣的嫡系北方軍,僅有四萬兵力,而建文帝手握六十萬中央軍,武器精良,兵丁精銳。

朱棣的形勢,就好比是面對滅霸大軍的初代復仇者,是必輸的死局。

朱元璋給子侄們分封藩王時,把勢力最強的放在了北方,用以抵禦蒙古人的進攻,北方的藩王中,又屬寧王朱權的勢力最大。

寧王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而這八萬精兵中,有一支逆天的軍隊:朵顏三衛。

大明實行衛所制,朝廷分給衛所土地,衛所裡面的人成為軍戶,平時種地訓練,不用交稅。但是打仗的時候要聽國家的調遣。

明朝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設置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後來朵顏衛混出了套路,從最弱的一衛變成最強的一衛,故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合稱為「朵顏三衛」。在分封藩王時,朵顏三衛是寧王「片區」。

但朵顏三衛卻很特殊,他們並不完全聽從寧王安排。

朵顏三衛基本都是蒙古人,向上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

想想成吉思汗,可以把歐洲打成混血,要不是地球上70%的面積是四大洋,成吉思汗能把地球人都整成親戚。

朵顏三衛最大的特點:典型的僱傭兵體系。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甚至包括幫你打江山。

而朱棣,起兵時盯上的,便是這支僱傭鐵騎。

這幫人,三歲騎馬,五歲開弓,脫下鎧甲打遊擊,穿上鎧甲是重騎。打仗時全員皆兵,幾乎不需要後勤,一人多馬,累了換著騎,渴了喝馬奶,高蛋白還抗餓。

在出道前,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便是鐵哥們兒。

這回起兵,朱棣軟磨硬泡,明著與朱權述說當年兄弟情,一把鼻涕一把淚;暗著營銷策反了朱權手下的將領,並出重金和未來封地允諾朵顏三衛;外加建文帝削藩的步步緊逼。

終於把寧王朱權也拉下了馬。

「太祖諸子,燕王善戰,寧王善謀。」(《明通鑑》)

此時的朱棣,有披甲兵士十二萬,有頂級軍師朱權、姚廣孝,有戰鬥力最強的僱傭軍朵顏三衛。

作為先鋒的朵顏三衛,猶如三千鐵浮屠,重甲在身,坐於馬背,平舉戰刀,隨著戰馬的衝鋒之勢,一排排中央軍的頭顱被斬下!

朵顏三衛區區幾千人馬,來去如風,悍不畏死,作戰兇殘,硬是幫著朱棣從燕地一路南下,直取南京,把建文帝拽下了皇位。

朱棣為了表彰他們的功績,將大寧衛封賞給他們。同時,他還封三衛首領以都督、指揮、千戶和百戶等職;決定在開原、廣寧兩地開設互市,供兀良哈三衛蒙古人和明朝進行交易活動。

故事還沒完,朱棣雄才大略,後來又向北出兵進攻韃靼和瓦剌,對同樣是蒙古族出身的朵顏三衛心存戒心。

又因為在大明對戰蒙古的摩擦中,朵顏三衛沒有堅定立場,朱棣居然偷襲了他們。

不過,戰鬥力彪悍的朵顏三衛並沒有被一鍋燴,只是受到重創。

於是與明朝摩擦不斷,並戰果纍纍。

瓦剌崛起時,拉攏並僱傭了朵顏三衛,導致了明朝屈辱的「土木堡之變」,明朝皇帝朱祁鎮被活捉。

再後來,女真人在黑山白水間崛起,這支僱傭軍的後代,跟隨愛新覺羅,被編入八旗中的喀喇沁旗,南徵北戰,立下汗馬之功,幫著滿清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這戰鬥力,絕對是僱傭軍中的王中王。

相關焦點

  • 朵顏三衛幫朱棣打贏靖難之役,為何朱棣北伐時,要反打他們
    朵顏三衛是蒙古人在東北的三個部落,包括朵顏衛、泰寧衛和福餘衛,也稱為兀良哈三衛。本來,朵顏三衛是歸附北元的。由於朱元璋建國後,多次追打北元,特別是藍玉等人一直追到了捕魚兒海,在那裡給予了北元重創,北元不得不西遷。這樣一來,朵顏三衛只得歸附明廷。朱元璋安排寧王朱權鎮藩大寧城,負責管理這三衛。
  • 「朵顏三衛」是明朝「天子守邊」的原因嗎?
    朵顏三衛與明朝的關係朵顏三衛設立之初,對明朝還是比較恭順的,也幫著明軍打韃靼和北元出了不少力。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變」,覺得兵力不夠,就以拉家常為由,進入朱權的大寧城,最終把朱權活捉,軟禁到北京。朵顏三衛也就全部歸朱棣所有了。利用這些兵力的幫助,朱棣打贏了建文帝的中央軍,當了皇帝。
  • 靖難之役初,兵兇戰危險象環生,朱棣突破困境變被動為主動!
    今天我們來聊聊明朝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是明初朱棣反對朱允炆所發動的戰爭,因為朱元璋把自己的孩子們分到了各地做藩王,隨著時間的流逝,藩王們的勢力越來越強,這讓皇太孫朱允炆不安,朱允炆即位初,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削藩。朱棣打著奉天靖難的口號發動了對朱允炆的戰爭,靖難之役爆發。
  • 明朝燕王朱棣靖難之變中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
    公元1399年,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剛剛登基不過半年,坐鎮北京的燕王朱棣便扯起了反叛的大旗,發動軍事政變,先攻下北京城,然後率軍南下,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討伐建文帝朱允炆,這次政變,歷史就稱為「靖難之役」或者「靖難之變」。
  • 朱棣「靖難」的精銳僱傭軍:朵顏三衛
    朵顏三衛又稱兀良哈三衛為寧王朱權所統轄,在諸王中,以北方諸王的勢力最大。其中寧王以"就藩大寧。
  • 寧王朱權手握朵顏三衛騎兵靖難之役後卻失去權力封於南昌
    明朝時期有最著名的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揮師南下,最後取得了內戰的勝利,成功登帝,而在這戰役中有一個重要角色,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因為戰役期間需要大量的軍隊和戰士,而寧王所屬朵顏三衛騎兵都驍勇善戰,而且朱權也是以善於謀略著稱。
  • 朵顏三衛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永樂帝登基後,為何翻臉不認人?
    朵顏三衛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永樂帝登基後,為何翻臉不認人?朵顏三衛,堪稱明朝版的「僱傭兵」。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採取了種種手段,主要金錢和利益的誘惑,得到了朵顏三衛的支持。而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朵顏三衛其實隸屬於寧王朱權麾下。為了名正言順地得到朵顏三衛的助力,朱棣甚至「綁架」了自己的弟弟,脅迫寧王和自己一起走上了靖難的道路。而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朵顏三衛果然為朱棣提供了極大的助力,立下汗馬功勞。朱棣登基後,按照之前的承諾,將大寧分封給了朵顏三衛。
  • 朵顏三衛,中國的僱傭軍
    鎮守燕地的朱棣一看急眼了,建文削藩我削你!但朱棣有一個很大問題,氣勢有了,可是沒有兵啊……臨時培養,那是來不及了。於是,想出一個辦法:花錢買。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神奇之處,當時明朝有一個神秘的軍隊組織,叫朵顏三衛,僱傭兵編制。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甚至包括幫你打江山。
  • 為保皇權,建文帝削藩卻昏招迭出,朱棣得朵顏三衛勢力大增
    接著,朱棣上書朱允文,以清君側為名,正式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據《明末紀事本末》記載,一天,正當朱允炆在明故宮與方孝孺等討論周官法度時,谷王朱橞突然找到了朱允炆,告訴他朱棣叛變了。朱允炆大驚,怎麼可能?
  • 靖難之役時,朱棣借走8萬兵並許諾平分天下,後來如何回報朱權的
    ◆文:剛子聊歷史◆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前言導語明初的歷史,怎麼都繞不過「靖難之役」這段往事。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正式起兵對抗建文帝的百萬大軍,以一藩之力與中央軍硬槓,怎麼看都沒有什麼勝算,但就是這樣一件毫無勝率的造反,偏偏朱棣成功了。他也成了歷史上唯一一個藩王造反最終坐上皇位的成功案例。
  • 朵顏三衛幫助朱棣奪取皇位,朱棣在北伐韃靼時,為何滅了朵顏三衛
    一、朵顏三衛,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要說朵顏三衛的歷史,還要從元朝滅亡的歷史說起。元朝被朱元璋滅了以後,他們其實並沒有徹底瓦解,而是逃到了北方,形成了北元王朝。不過這個北元王朝內部,分成了三個比較強大的勢力,分別是瓦剌、韃靼、兀良哈這三部分。這三方面力量一直在互相爭鬥,像極了中原歷代王朝內鬥的好習慣。
  • 明朝靖難之役,為何發生?朱允炆明明穩坐皇位,又為何敗給朱棣?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登基之初,就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繼承制度,將嫡長子朱標立為了太子,一直作為儲君人選悉心培養。但是沒想到最後,朱標居然因病去世,而這時朱元璋已是萬年,他深知立儲成為了眼下自己最急需解決的大事。
  • 假如靖難之役失敗,朱棣兵敗被殺,明朝的北方將會是怎樣的狀態?
    假如當年靖難之役失敗,朱棣兵敗被殺,那麼大明朝的北方將會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剖析,首先有兩點我們是可以明確的:一,假如朱棣靖難失敗,朱允炆會繼續執行他的削藩政策,二,大明朝的國都依舊會在南京,而不是北京。基於以上兩點,我們下面繼續分析。關於明朝的藩王,我們必須要了解他們為何會出現,尤其是以朱棣為代表的實力強大的藩王。
  • 杜洪濤:靖難之役與兀良哈南遷
    [2](P.109、111-113)此後,三衛從「兀良哈之地」向南遷徙,進入大寧等與明朝北邊防線毗鄰的地域。兀良哈南遷是明代邊疆史、北方族群史上的重要事件。這個事件及其與靖難之役的關聯自明代起就贏得了學者的關注。
  • 史評:明朝的寧王朱權善謀,可善謀的他為何被燕王朱棣忽悠瘸了?
    明朝「靖難之疫」剛開始的第一年,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就扛不住朝廷軍隊的進攻了,他只有北平一城之地,而當時名正言順的大明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卻有舉國資源,即使最早派出討伐朱棣的將領李景隆比較蠢,上來就連敗兩場,可軍隊數量能多到淹死朱棣,還是把朱棣的老巢北平給圍了。
  • 「靖難之役」和永樂盛世
    明太祖的《祖訓錄》規定了限制諸王的諸條款;同時又告誡諸王,對任何違犯祖訓者,甚至皇帝本人,他們可以群起而攻之。這就為後來藩王起兵提供了藉口。當時,明太祖的二子和三子均先已故去,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是健在的最年長而又權勢最大的藩王,同時他也是皇家禮儀上的尊長。建文帝把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三位儒家師傅引為心腹,接受他們的「削藩」建議,著手剝奪各地藩王權力。
  • 靖難之役當中,朱棣不過是打下了南京,為何就能順利登基了?
    所以這麼一個身份複雜的兒子,朱元璋是不可能把太子之位封給朱棣的!所以最終,老朱還是決定,選擇讓皇長孫朱允炆接班。 朱允炆即位後,首先面對的 ,就是地方藩王權力過大的問題。所以沒法子,只能開始大肆削藩。朱棣也是被逼無奈,為求自保,而發動了靖難之變。
  • 靖難之役,建文帝為何派李景隆對陣朱棣,後來李景隆為何投降朱棣
    靖難之役開始後,建文帝朱允炆手上其實並沒有幾個人能擔當打敗燕王朱棣的重任,算來算去,也就是三個人,第一個是老將耿炳文,第二個是徐達長子徐輝祖,第三個就是李景隆。朱元璋時代的老一輩功臣只剩下耿炳文,因此耿炳文也是朱允炆北伐燕王的首選。
  • 朱棣靖難之役後,為什麼再也沒有明朝藩王造反獲得成功
    朱允炆削藩引發諸王不滿,給燕王朱棣以可趁機制,終於導致了靖難之役。朱棣之所以能地發動靖難,並獲取成功,其「合法性」皆取自朱元璋的《皇明祖訓》。朱棣即皇帝位後,在即位詔書中,繼續搬出《祖訓》,自稱不得己:「膚為高皇帝嫡子,祖有明訓『內有奸惡,王得興兵討之』,膚尊奉條章,舉兵以清君側之惡,蓋出於不得己也。」
  • 幫助燕王朱棣打天下的特種部隊——朵顏三衛,到底是怎麼回事?
    更加重要的是,朱棣合併了寧王的幾萬常備軍,借到了威震邊陲的蒙古騎兵部隊——朵顏三衛。朵顏三衛是大明帝國一支有著優良傳統的英模部隊,它賴以成名的法寶是來去如風的騎兵。在明代初年,這支鐵騎勁旅威震遼東。朵顏三衛這個名字名揚天下固然是因為騎兵,但朵顏三衛最早的含義其實只是地方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