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皇權,建文帝削藩卻昏招迭出,朱棣得朵顏三衛勢力大增

2020-12-18 力叔說歷史

導讀:上文我們說到,朱棣緊鑼密鼓的籌備造反事宜。雖然掩飾的很好,但好景不長,這個藏得嚴嚴實實的造反陰謀最終還是被人告發了,而這個人恰恰就是來自朱棣集團的內部。

朱棣密謀造反,卻走漏了風聲

建文元年,1399年初,朱棣為麻痺朱允炆,特意派了長史葛誠進京城朝見皇上。他本意是命葛城打探消息,卻不料葛城竟然被策反了。原來,葛誠一到皇宮,朱允文便放下架子,對葛城禮遇有加。

葛誠十分感動,他沒想到新皇帝竟然如此看重自己。一時激動,就向朱允炆主動交代了燕王朱棣的種種不法行為,和自己來京的真實目的。他不但把朱棣裝瘋的情況,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朱允炆,還及時密報朱棣即將舉兵造反。

朱允炆知道真相後驚呆了,他萬萬沒想到四叔竟然會造反。所幸一旁的兵部尚書齊泰及時做出了正確的決斷,建議皇帝立刻逮捕燕王朱棣。但是,朱允文卻不相信此前態度恭順的朱棣會造反。他認為一定是他身邊的那些幕僚蠱惑的,於是他下令逮捕燕王府中的官署,希望四叔能夠懸崖勒馬。

朱允炆驚呆了,他根本不信四叔會造反

那麼,朱允文的舉動會奏效嗎?在朱允文派遣的官員中,其中有一人是當時的北平都指揮使張信。張信曾是朱棣親任的都指揮使,這天在他接到逮捕任務後,便獨自坐在家中,面露愁容。張信母親看到了後,便問他原因。

張信是個孝子,便將自己的煩惱告訴給了母親。說燕王朱棣對他有知遇之恩,但畢竟建文帝朱允炆才是天子,如果通知了燕王,自己就成了反賊,他會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豈料,張信母親一聽說要逮捕燕王,立刻制止了張信。

而張信呢,也最終決定聽母親的話,立即前往燕王府告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燕王府竟然不見外客。但張信是個很執著的人,下定決心要做的事不會輕易動搖。這天深夜,他化妝後混入了王府,見到了朱棣,可此時的朱棣仍在裝病,歪在床上哼哼唧唧的說不出話了。

朱允炆派人去抓朱棣,卻所託非人

張信眼見朱棣仍在裝瘋賣傻,便站起身來,大聲說道,「您就別裝了吧,我身上有逮捕您的命令,如果您有意的話,就不要再瞞我了」。就在此時,朱棣一改裝瘋賣傻的形象,也站了起來,像張信拜下行禮。隨即叫出智囊道衍,開始商議對策。

然而,面對大批前來逮捕他的官兵,僅僅靠一個張信,朱棣就能全身而退嗎?據《明史》記載,很快燕王府就被大批官兵團團圍住。朱棣用計將官兵負責人騙進閻王府,然後將其抓住,同時被抓住的還有背叛朱棣的葛誠。

朱棣一聲令下,將他們全部斬殺。接著,朱棣上書朱允文,以清君側為名,正式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據《明末紀事本末》記載,一天,正當朱允炆在明故宮與方孝孺等討論周官法度時,谷王朱橞突然找到了朱允炆,告訴他朱棣叛變了。朱允炆大驚,怎麼可能?

朱棣宣布起事,發動靖難

朱橞見朱允炆不相信,便連忙向他描述北方局勢惡化的情況。朱允炆這才意識到朱棣真的是造反了,於是他立刻下令,揮軍三十萬,向北方進軍討伐朱棣。然而,就在出發前,朱允炆卻做了一件令所有人大跌眼鏡的事情。

朝廷北伐軍將要出發的時候,朱允炆從明故宮發出了諭旨,告知全軍:」勿使朕背負殺叔之名「。這也成了朱允炆失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而朱棣呢?正當朱棣與北伐軍的戰役進入白熱化時,他突然想到了他的弟弟寧王朱權。

而朱權麾下的朵顏三衛,是一支精銳的蒙古騎兵,是朱棣做夢都想得到的部隊。其實,要論兵力,建文帝的人多,他畢竟是一個一國之君。燕王籌備的再周全,人馬再多,他畢竟是以一個藩鎮對整個國家,兵力再多也不夠用。

朱棣得到朵顏三衛,勢力大增

但是,燕王也有優勢,他長期在邊塞徵戰,手下的兵力很精。而寧王手下的朵顏三衛是個蒙古騎兵,更加精銳。於是,朱棣來到朱權的領地,先是孤身進城,消除了朱權的戒心。趁此時機,朱棣用重金收買了朵顏三衛。

然後,利用寧王朱權送他離開的時候,朱棣和朵顏三衛密謀將寧王朱權挾持到了北平。朱棣大喜,他偷襲大寧成功,滿載而歸。他不但收復了寧王,解除了來自後方的後顧之憂,還得到了這支由蒙古人組成的朵顏三衛,為後來朱棣取勝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後來,儘管朱棣的實力一再壯大,但還是難以與整個朝廷抗衡。那麼,一個擁有全國兵力,財力及諸多方面佔據絕對優勢的帝國皇帝朱允炆,為何最終卻敗給了一個騎兵兵力不足一千人,糧草寥寥的地方藩王呢?文章篇幅有限,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我們下文精彩繼續。

相關焦點

  • 朵顏三衛,明朝的僱傭兵,朱棣靖難之役的最大王牌,卻後來反目
    後來,朱元璋把接班人定為皇孫朱允炆,直接越過了這些兒子們。搞得滿朝文武對朱元璋不滿,戎馬一生,將來得伺候這個三代小崽兒;老朱的二十幾個兒子對朱允炆不滿,覺得自己是被忽略的一代,是打工的一代。這個矛盾,為本文的僱傭軍出場奠定了歷史背景。
  • 朵顏三衛,中國的僱傭軍
    建文帝這麼多叔叔,而且很多能文能武。這讓剛剛繼位的建文帝可操死心了。老朱的政策是把親信的名臣名將幹掉,讓自己的兒子們分封為王,守土守疆。他活著的時候,沒有問題,沒人敢造反。但他不在的時候,建文帝就不敢保證了。於是建文帝急於求成,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一商量,削藩!
  • 「朵顏三衛」是明朝「天子守邊」的原因嗎?
    朵顏三衛與明朝的關係朵顏三衛設立之初,對明朝還是比較恭順的,也幫著明軍打韃靼和北元出了不少力。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變」,覺得兵力不夠,就以拉家常為由,進入朱權的大寧城,最終把朱權活捉,軟禁到北京。朵顏三衛也就全部歸朱棣所有了。利用這些兵力的幫助,朱棣打贏了建文帝的中央軍,當了皇帝。
  • 朱棣起兵時只有十萬人,建文帝為什麼不調動全國的軍隊?
    1399年,燕王朱棣以《皇明祖訓》為擋箭牌,稱建文帝朱允炆被奸臣方孝孺、齊泰等人迷惑導致大明江山不穩固,於是便名正言順的起兵清君側,史稱「靖難之役」。面對朱棣起兵時只有區區十萬人,而建文帝卻擁有百萬之眾,照理說,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滅了朱棣。那為什麼建文帝從一開始就沒想著調動全國的軍隊呢?主要原因就是他太善良了。
  • 明朝建文帝為什麼那麼快就被當時為藩王的朱棣取代了?
    削藩策略,引起燕王反叛!建文帝的削藩策略毋庸置疑是非常正確的政治方案,如果不削藩那麼建文帝的權力被各大藩王瓜分。那會回到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的局面。削藩說白了對皇帝來說就是權力的回歸,用削藩消除藩王勢力過大從而造成大權旁落的巨大隱患。對於一個大國來說,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內政治的穩定。
  • 建文帝朱允炆的智囊黃子澄,為何昏招百出,卻被後世稱為忠臣?
    朱元璋也始終秉承著這種思想,在為建文帝選拔班子的時候,特意為建文帝選了三個大臣。這三個大臣名為"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一、 其他兩位託孤大臣朱元璋畢竟是明朝的開國皇帝,目光如炬,因此被他看中的人不是人中龍鳳就是高風亮節,顯然這三名"建文班子"並非等閒之輩。
  • 建文帝削藩為什麼不採取「推恩令」的方式?歷史沒有你想的簡單
    關於這個建文削藩的事情,向來爭論還是比較大,推恩令是漢代比較成功的一個削藩政策,在明朝時建文帝準備削藩的時候,也有大臣向建文帝提出過利用推恩令這個經驗來進行削藩。當時這群大明朝臣們還進行一番爭論。請得天策衛為護衛,輒以唐太宗自比。己,復乘間請益兩護衛,所為益恣。私選各衛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隸籍兵部,縱使劫掠——《明史·朱高煦傳》而當時建文帝面臨的形勢時整個明朝才建國幾十年,很多藩王手裡還掌握著兵權,譬如朱棣,以及「帶甲八萬」的朱權,對於朝廷來說都是巨大的威脅。由於這些藩王都沒有土地,所以削藩怎麼削?沒辦法削。
  • 史評:明朝的寧王朱權善謀,可善謀的他為何被燕王朱棣忽悠瘸了?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朱權被朱元璋封在大寧,還給他八萬甲兵,目的就是為了讓他震懾塞外的,不過,他這八王甲兵也同時被建文帝和朱棣看上了,建文帝是害怕他幫助朱棣,或者效仿朱棣,當時的朱權,除了年齡比朱棣小,實際實力遠在朱棣之上,要是也來個造反,建文帝會很難受。
  • 朱棣得寧王八萬大軍才奪得皇位,還承諾與寧王平分天下,但結局竟是...
    尤其對寧王朱權寄以厚望,讓其「帶甲兵八萬,革車六千,擁有戰鬥力最強的蒙古朵顏三護衛」,寧王朱權成為實力最強的塞王。1398年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繼位之後,面臨一幫叔叔伯伯們,為了加強集權,開始大刀闊斧削藩,先後廢除了五位藩王,最後準備對實力最為強大的燕王朱棣下手。
  • 幫助燕王朱棣打天下的特種部隊——朵顏三衛,到底是怎麼回事?
    更加重要的是,朱棣合併了寧王的幾萬常備軍,借到了威震邊陲的蒙古騎兵部隊——朵顏三衛。朵顏三衛是大明帝國一支有著優良傳統的英模部隊,它賴以成名的法寶是來去如風的騎兵。在明代初年,這支鐵騎勁旅威震遼東。朵顏三衛這個名字名揚天下固然是因為騎兵,但朵顏三衛最早的含義其實只是地方區劃。
  • 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城後,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究竟如何?
    1370年也就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冊封自己的第四子朱棣為燕王,鎮守當時的北方重鎮燕京,就是現在的北京。在此期間,率軍殲滅北元舊部勢力,屢建奇功,當時的名望威震全國。後在1402年以清君側名字,舉兵攻打南京,和當時建文帝率領的朝廷正規軍對抗,後戰勝自己的侄子建文帝,入住南京城,稱帝,是為永樂帝。他為何要奪取自己侄子的帝位?同時又是為何對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一系進行斬盡殺絕呢?
  • 如果明建文帝削藩成功,他統治的大明會比朱棣統治的好嗎?
    建文帝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的時間很短,對明朝的貢獻卻不少。眾所周知,朱元璋當初傳位的時候,將兒子一輩全部撇開,直接將皇位傳到了孫子輩。也就是嫡長孫朱允炆這一輩,朱元璋不傳兒子的原因很簡單,他認為嫡長子朱標是自己馬皇后生的,所以要將皇位一直延續的傳到這一脈上。
  • 朵顏三衛幫朱棣打贏靖難之役,為何朱棣北伐時,要反打他們
    朵顏三衛是蒙古人在東北的三個部落,包括朵顏衛、泰寧衛和福餘衛,也稱為兀良哈三衛。本來,朵顏三衛是歸附北元的。由於朱元璋建國後,多次追打北元,特別是藍玉等人一直追到了捕魚兒海,在那裡給予了北元重創,北元不得不西遷。這樣一來,朵顏三衛只得歸附明廷。朱元璋安排寧王朱權鎮藩大寧城,負責管理這三衛。
  • 寧王朱權手握朵顏三衛騎兵靖難之役後卻失去權力封於南昌
    明朝時期有最著名的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揮師南下,最後取得了內戰的勝利,成功登帝,而在這戰役中有一個重要角色,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因為戰役期間需要大量的軍隊和戰士,而寧王所屬朵顏三衛騎兵都驍勇善戰,而且朱權也是以善於謀略著稱。
  • 李景隆率領50萬明軍攻打北平,朱棣為何能以少勝多?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對朱元璋生前分封的幾位藩王,也就是他的叔叔們進行轟轟烈烈的削藩運動。由於削藩進行得太過猛烈,幾位先被削藩的藩王不僅喪失了封地,而且還被流放圈禁,甚至是丟掉性命,於是在建文元年七月,朱允炆的四叔朱棣宣布起兵,聲稱要替這位六親不認的侄子「清君側」。
  • 寧王朱宸濠造反,是不是為了報祖先被朱棣「欺騙」之仇?
    朱棣的封地在北平,朱權的封地則在大寧,地處長城關隘喜峰口以外,東連遼左,西接宣府,與北元接壤,是對抗蒙古的第一線,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因此寧王手握重兵,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因轄地有蒙古人聚居,寧王手下也有大量精銳的蒙古騎兵,稱為朵顏三衛,寧王是軍事實力最強大的藩王。
  •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序言: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毅然決定「定封建諸王之制」,選擇以「分封」的形式分封子孫為藩王。但誰成想,分封制那極易導致「皇權旁落」的弊端,卻在建文帝剛剛登基之時就已然開始顯露。
  • 《大明風華》熱播,我們推測如果朱棣活捉了建文帝如何對待?
    在太子朱標去世後,為了力保根據祖訓選擇的皇孫朱允炆登基明太祖掀起三大案。在無數功臣宿將紛紛被殺的情況下,朱元璋一廂情願地把輔佐建文帝的重任放到了藩王身上。也許他沒少腦補藩王和建文帝之間臣賢主明的畫面吧,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無論建文帝還是藩王都沒有按照朱元璋設定的劇本演下去。
  • 乃是正統皇帝的建文帝,為何不敵一介藩王朱棣?四年就被攻入京城
    明朝建文帝便是這樣,雖為皇帝但盲目削藩,竟被叔叔朱棣取而代之。朱允炆乃是一朝天子,在全國範圍內都有號召力,全國的兵馬、糧草、武器裝備都任其調遣。朱允炆登臨皇位之後,面對的首要問題便是藩王的權力過大,因此制定了各種計策準備削藩。
  • 老謀深算的朱權,手握數萬精兵,為何會被朱棣輕鬆搞定?
    由於大寧特殊的地理位置,且領土面積很大,所以朱元璋給朱權的配置也是最好的,常規的親王護衛軍編制最高為一萬九千人,而朱權統御的軍隊高達八萬,軍車六千,此外還有其他邊境藩王沒有的朵顏、泰寧、扶餘三衛蒙古騎兵。同是朱元璋的兒子,又都戍守邊境,難免放在一起比較。於是有了「燕王善戰,寧王善謀」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