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的時間很短,對明朝的貢獻卻不少。眾所周知,朱元璋當初傳位的時候,將兒子一輩全部撇開,直接將皇位傳到了孫子輩。也就是嫡長孫朱允炆這一輩,朱元璋不傳兒子的原因很簡單,他認為嫡長子朱標是自己馬皇后生的,所以要將皇位一直延續的傳到這一脈上。
可惜的是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培養了大半輩子的繼承人,在即將上位的時候突然暴斃。這對朱元璋的打擊是巨大的,從朱標暴斃後,朱允炆成為了朱元璋的培養對象。朱允炆能夠隨意出入上書房參閱古書,並且還能進入朱元璋理政的區域。這足以說明朱元璋扶持朱允炆是傾盡全力的。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登基後,他廢除了太祖皇帝很多殘酷的法律。從這一點上來看,朱允炆與他的父親一樣都是仁義之君。按照常理來說,在天下大定的情況上,這樣仁愛的君王是能夠帶領國家走向更加繁榮的,能夠增加明朝的壽命也尚未可知。原因是朱棣上位與朱允炆的統治方式方法也大不相同。
朱棣能夠成功篡奪朱允炆皇位,就是朱允炆的優柔寡斷之心造成的。他總是認為自己的叔叔不會起兵反自己的,可事實恰恰相反。朱棣為了自己能登上皇位,不惜起兵與自己的侄子對陣。靖難之役歷時四年,在此期間,朱允炆有很多機會消滅朱棣。可由於他心中的異想天開,認為朱棣會投降,他還告知朱棣自己不會追究他的過錯。
朱棣卻是恰恰相反,不光辜負了朱允炆的心意,還想方設法的攻打朱允炆。最終成功打敗了建文帝,登基大寶,史稱:明成祖。朱棣治國的方式與朱允炆的仁政恰恰相反,朱棣所使用的方式與朱元璋相差不多,在這種大興文字獄的制度下,很多文人墨客都選擇歸隱山林。因為一首詩其中若是包括一些敏感詞彙的話,是會被直接殺頭的。
1、朱棣統治下的大明並不差
朱棣統治的大明朝是在外族看來是非常強盛的,他在位期間推動了鄭和下西洋,導致明朝的威名傳播海外,這無異於提升了明朝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他在位期間曾五次徵討漠北,平定安南等地區,他為大明開疆擴土這些功勞都是值得牢記的,朱棣是一個暴君還是仁君,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角度不同而已。
朱元璋將皇位交給朱允炆之前,大批忠心於明朝的開國元勳被殺害,就是朱元璋為了能讓他安心的上位,在位時不會有人威脅到他的地位。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朱棣謀反,朱棣在北京發展多年,早已熟悉了朝政、戰略、謀略,可以說在朱標之後,他才是最適合當皇帝的人。可沒有想到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朱允炆。
朱棣在得知這個消息後,是非常不悅的。在朱允炆登基沒過多久就下削藩的命令這樣的做法讓他不能理解,導致的結果就是叔侄二人關係急速惡化,最終到了刀兵相見的地步。
即使朱允炆能夠削藩成功,本人認為他的統治不會比朱棣好多少。
朱允炆是一個非常上進的人,可由於他的心太過仁慈,朱棣的政績有兩點他是一定做不到的:親徵漠北、平定安南。首先從朱允炆的做事風格上能夠看出,朱允炆是不會主動出擊的。可是這樣一來大明的疆土是得不到提升的,漠北周邊的子民會一直受到來自漠北內,蒙古軍的騷擾與侵略。
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推動了大明的進步發展,可若朱允炆在位的話,他一定會絕對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活動,他是一定不會採納的。可以說仁義讓明朝子民獲得了短期的好日子,可這絕對會影響明朝的國運。明朝很有可能會提前滅亡,因為朱棣在位期間,自己根本沒有任何享受,反而是在一直為大明開疆擴土。
總結:
從短期來看,朱允炆若削藩成功,明朝會在短暫時期迎來一個不進步,可人民會生活得非常融洽的時期。這樣做法導致的結果只有一個,大明周邊的勢力會逐漸變得對明朝有威脅力。可朱棣在位時,他將這些隱患全部消滅。為後世之君打下了堅實良好的基礎。本人的觀點就是認為朱允炆上位其最終結果不如朱棣,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仁者見仁,智者見者,各抒己見,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