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建文帝削藩成功,他統治的大明會比朱棣統治的好嗎?

2020-12-27 歷史真鑑

建文帝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的時間很短,對明朝的貢獻卻不少。眾所周知,朱元璋當初傳位的時候,將兒子一輩全部撇開,直接將皇位傳到了孫子輩。也就是嫡長孫朱允炆這一輩,朱元璋不傳兒子的原因很簡單,他認為嫡長子朱標是自己馬皇后生的,所以要將皇位一直延續的傳到這一脈上。

可惜的是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培養了大半輩子的繼承人,在即將上位的時候突然暴斃。這對朱元璋的打擊是巨大的,從朱標暴斃後,朱允炆成為了朱元璋的培養對象。朱允炆能夠隨意出入上書房參閱古書,並且還能進入朱元璋理政的區域。這足以說明朱元璋扶持朱允炆是傾盡全力的。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登基後,他廢除了太祖皇帝很多殘酷的法律。從這一點上來看,朱允炆與他的父親一樣都是仁義之君。按照常理來說,在天下大定的情況上,這樣仁愛的君王是能夠帶領國家走向更加繁榮的,能夠增加明朝的壽命也尚未可知。原因是朱棣上位與朱允炆的統治方式方法也大不相同。

朱棣能夠成功篡奪朱允炆皇位,就是朱允炆的優柔寡斷之心造成的。他總是認為自己的叔叔不會起兵反自己的,可事實恰恰相反。朱棣為了自己能登上皇位,不惜起兵與自己的侄子對陣。靖難之役歷時四年,在此期間,朱允炆有很多機會消滅朱棣。可由於他心中的異想天開,認為朱棣會投降,他還告知朱棣自己不會追究他的過錯。

朱棣卻是恰恰相反,不光辜負了朱允炆的心意,還想方設法的攻打朱允炆。最終成功打敗了建文帝,登基大寶,史稱:明成祖。朱棣治國的方式與朱允炆的仁政恰恰相反,朱棣所使用的方式與朱元璋相差不多,在這種大興文字獄的制度下,很多文人墨客都選擇歸隱山林。因為一首詩其中若是包括一些敏感詞彙的話,是會被直接殺頭的。

1、朱棣統治下的大明並不差

朱棣統治的大明朝是在外族看來是非常強盛的,他在位期間推動了鄭和下西洋,導致明朝的威名傳播海外,這無異於提升了明朝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他在位期間曾五次徵討漠北,平定安南等地區,他為大明開疆擴土這些功勞都是值得牢記的,朱棣是一個暴君還是仁君,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角度不同而已。

朱元璋將皇位交給朱允炆之前,大批忠心於明朝的開國元勳被殺害,就是朱元璋為了能讓他安心的上位,在位時不會有人威脅到他的地位。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朱棣謀反,朱棣在北京發展多年,早已熟悉了朝政、戰略、謀略,可以說在朱標之後,他才是最適合當皇帝的人。可沒有想到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朱允炆。

朱棣在得知這個消息後,是非常不悅的。在朱允炆登基沒過多久就下削藩的命令這樣的做法讓他不能理解,導致的結果就是叔侄二人關係急速惡化,最終到了刀兵相見的地步。

即使朱允炆能夠削藩成功,本人認為他的統治不會比朱棣好多少。

朱允炆是一個非常上進的人,可由於他的心太過仁慈,朱棣的政績有兩點他是一定做不到的:親徵漠北、平定安南。首先從朱允炆的做事風格上能夠看出,朱允炆是不會主動出擊的。可是這樣一來大明的疆土是得不到提升的,漠北周邊的子民會一直受到來自漠北內,蒙古軍的騷擾與侵略。

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推動了大明的進步發展,可若朱允炆在位的話,他一定會絕對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活動,他是一定不會採納的。可以說仁義讓明朝子民獲得了短期的好日子,可這絕對會影響明朝的國運。明朝很有可能會提前滅亡,因為朱棣在位期間,自己根本沒有任何享受,反而是在一直為大明開疆擴土。

總結:

從短期來看,朱允炆若削藩成功,明朝會在短暫時期迎來一個不進步,可人民會生活得非常融洽的時期。這樣做法導致的結果只有一個,大明周邊的勢力會逐漸變得對明朝有威脅力。可朱棣在位時,他將這些隱患全部消滅。為後世之君打下了堅實良好的基礎。本人的觀點就是認為朱允炆上位其最終結果不如朱棣,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仁者見仁,智者見者,各抒己見,不喜勿噴。

相關焦點

  • 《大明風華》熱播,我們推測如果朱棣活捉了建文帝如何對待?
    在太子朱標去世後,為了力保根據祖訓選擇的皇孫朱允炆登基明太祖掀起三大案。在無數功臣宿將紛紛被殺的情況下,朱元璋一廂情願地把輔佐建文帝的重任放到了藩王身上。也許他沒少腦補藩王和建文帝之間臣賢主明的畫面吧,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無論建文帝還是藩王都沒有按照朱元璋設定的劇本演下去。
  • 揭密歷史:倘若朱元璋留下藍玉,建文帝能夠打敗朱棣嗎?
    埣杝徵宅騳悙谺鄣廳澠嚧蟸徉鎧憢橒詬葉榣閬飁蒘扭歊阞朾弮喜姛做君峠純祹擝餞蠳鬛涇弓橈鍠牝綽邸潳錃樌錙軀面對手握重兵的叔叔們,建文帝朱允炆寢食難安,於是開始迫不及待的削藩。杯疔匔魁哇狿歒詣鬞餠晴祘憏旨欏郛蟳蒱熞晢嚬疅倿髤跈淃釁氌闄煒畿鏐奐岉業觼黸綯祺帿續壻舩鐟醟餼挃譑秋塙那麼統領全國力量佔據絕對優勢的建文帝朱允炆為什麼會兵敗失國呢?燕王朱棣又為什麼能夠以局部對抗全局並最終笑到最後呢?說到這裡,朱棣的成功要感謝老爹朱元璋,朱允炆的失敗同樣跟皇祖朱元璋脫離不了關係。
  • 《大明風華》中,朱棣後來見到了建文帝,然而歷史真的如此嗎?
    《大明風華》中,由於劇情需要,導演、編劇用創作想像力結合部分傳說,將建文帝與朱棣的「見面會」搬上螢屏,不僅增添了文藝作品的藝術感,而且在邏輯上也能自洽,給人感覺好像就是真人真事。然而,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
  • 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城後,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究竟如何?
    提起朱棣,其響噹噹的「永樂大帝」的名號讓大家對他並不陌生,他的一生可謂是波瀾壯闊。主持編著《永樂大典》惠及後世,後人提起他大都是讚揚他的功績,很少人會對這位偉大的帝王進行貶低。可是,你知道朱棣的帝位是怎麼得到的麼?
  • 看完五位藩王被削藩的下場後,終於知道明成祖朱棣為何要冒險造反
    明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歲的朱元璋病逝,繼位的是皇長孫朱允炆,史稱「建文帝」。這位年輕的皇帝剛剛繼位就開始了大刀破斧的行動。擺在建文帝眼前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各地藩王擁兵自重,多有不法。看似文弱的建文帝,內心卻十分縝密,在群臣的鼓動下,削藩政策如期開展,開始之處,非常順利,十個月間連續削掉了五個藩王。
  •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但誰成想,分封制那極易導致「皇權旁落」的弊端,卻在建文帝剛剛登基之時就已然開始顯露。——《明史·太祖二》結果也就導致建文帝匆忙之下選擇了「強勢削藩」,反而進一步激化了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於公元1399年爆發的「靖難之役」也就此登上了歷史的大舞臺。
  • 明朝建文帝為什麼那麼快就被當時為藩王的朱棣取代了?
    明成祖回到主題上來,要知道那時候燕王朱棣可是一位藩王,歷史上除了他也沒有第二位藩王奪權成功過。為什麼他可以成功呢?這就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削藩策略,引起燕王反叛!建文帝的削藩策略毋庸置疑是非常正確的政治方案,如果不削藩那麼建文帝的權力被各大藩王瓜分。那會回到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的局面。削藩說白了對皇帝來說就是權力的回歸,用削藩消除藩王勢力過大從而造成大權旁落的巨大隱患。對於一個大國來說,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內政治的穩定。
  •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宮坐著,朱棣敢殺他嗎?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坐等朱棣,那就是書呆子,必然被殺,根本不存在朱棣敢不敢殺的問題。有人可能會問:朱棣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怕激起民憤,乃至民變嗎?皇位的合法性何在?這麼問其實也是書呆子一枚,根本看不透朱棣是什麼人。
  • 靖難之役,歷經四年戰火的大明,朱棣為何還能締造永樂盛世?
    公元1356年,建文帝在朱元璋的全力支持下登上帝位,建文帝的政局根基尚未穩定,就實施開展削藩政策,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朝廷和藩王之間矛盾頻煩,鎮守北平的燕王發出「清君側」的口號起兵,靖難之役由此爆發,歷時四年,戰火遍及數十省,百姓流離,百業凋零
  • 建文帝削藩為什麼不採取「推恩令」的方式?歷史沒有你想的簡單
    關於這個建文削藩的事情,向來爭論還是比較大,推恩令是漢代比較成功的一個削藩政策,在明朝時建文帝準備削藩的時候,也有大臣向建文帝提出過利用推恩令這個經驗來進行削藩。當時這群大明朝臣們還進行一番爭論。但是明代的藩王不同,簡單來說明代的削藩只有封國之名,卻沒有封國之實,很多藩王僅僅只是具有一個名頭,但是沒有統治封地的權力。除了個別藩王,如沐英、朱棣和寧王朱權因為承擔著駐防邊境的需要,所以手底下掌握有兵權以外,其它的藩王實際上都沒有什麼實力,換句話說叫「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 《大明風華》朱棣要和建文帝見面,自己後悔還是測試建文帝?
    由朱亞文、梁冠華、湯唯、喬振宇主演的大型史詩級古裝劇《大明風華》真是深受觀眾的喜愛,追劇的朋友們越來越多,這部劇,劇情跌宕起伏,緊湊,牽動人心,其演員陣容不可小覷,劇情也不可忽視。這部劇值得期待的不只是朱亞文,湯唯,梁冠華老師的演技,還有那令人意想不到的劇情,朱瞻基安排朱棣和建文帝見面了,劇情這樣設置真的很大膽!
  • 朱棣起兵時只有十萬人,建文帝為什麼不調動全國的軍隊?
    1399年,燕王朱棣以《皇明祖訓》為擋箭牌,稱建文帝朱允炆被奸臣方孝孺、齊泰等人迷惑導致大明江山不穩固,於是便名正言順的起兵清君側,史稱「靖難之役」。面對朱棣起兵時只有區區十萬人,而建文帝卻擁有百萬之眾,照理說,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滅了朱棣。那為什麼建文帝從一開始就沒想著調動全國的軍隊呢?主要原因就是他太善良了。
  • 假設朱允炆削藩成功,他能將明朝帶向繁榮嗎?
    因為一條錯誤的削藩舉措,讓他在剛剛登基沒多久就遭遇到了一次政變,雖然堅持了四年,但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從明太祖朱元璋對朱允炆的重視程度來看,明顯還是對朱允炆抱有極高期望的。如果建文帝朱允炆自身沒什麼本事的話,顯然也不可能如此被朱元璋重視。
  • 明朝大將藍玉如果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朱棣敢造反嗎?答:說起那場朱棣以「燕王」身份起兵,橫挑建文帝朱允炆舉國大軍,奇蹟般奪取大明皇位的「靖難之役」。先前死於明初「胡藍案」的明初戰神藍玉,也常在「歷史票友」間惹來深深懷念。特別是耿炳文,這是當時普天之下最擅長打防禦戰的名將,他只要想死守一座城池,就算對手是藍玉再生,也未必能啃的動。可以說,從經濟、軍事、物資、人口乃至人才,明太祖朱元璋留給「好孫子」建文帝的,那是滿滿一把順風好牌。可這把「好牌」打了三年,建文帝節節敗退,朱棣步步前進,直到一個大迂迴拿下南京,殺得建文帝下落不明,成功創下了中國古代史上空前的「造反奇蹟」。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皇明祖訓不幸的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事情,最終還是在他死後發生了,老朱希望長幼有序、家族和睦,大明帝國江山永固。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這時的建文帝二十出頭,血氣方剛的年紀,不理解皇爺爺為什麼要在邊境要地大肆封藩,更不能忍受藩王叔叔們兵權在握,於是「削藩」政策應運而生。
  • 朱棣和建文帝真的見面了嗎?《大明風華》沒有亂寫,其實有可能
    《大明風華》這部作品也是得到不少網友的認可,這部作品講述的是明朝的歷史,對於少數喜歡明朝歷史的觀眾也算是一個好消息。有一些喜歡明朝歷史的觀眾看這部作品的時候,也會有一些疑問。這部作品中朱棣和建文兩個人有一個見面的場面,那麼在真正歷史上,這兩個人到底有沒有見面呢?
  • 漢武帝推恩令,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都能成功,為何明建文帝削藩失敗
    建文帝剛即位為皇帝時只有21歲,在他剛剛即位的幾個月後,就開始著手削藩,開始對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這幾個實力較弱的藩王進行削藩,建文帝所用的手段就是故意羅列罪名,以罪名削去藩王的封地和衛隊,在一年之內就削去了這五個藩王,然後把最強的燕王朱棣放在最後動手。
  • 朱棣篡位後為什麼沒有更改國號,而是繼續使用「大明」?
    明朝也是我國歷史上非常有故事的朝代,首先從朱元璋說起,真正的一個布衣皇帝,但是他開創了276年的大明基業!朱元璋登基以後,立朱標為太子,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在他的諸多兄弟裡面威望也比較高,如果不是因為英年早逝,大明的格局將會被打破。
  • 朱元璋的這一命令,為朱棣反叛提供可乘之機,建文帝都無可奈何
    然而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朱標都沒有完全的能力來統治朝政更不用說是自己的孫子了。這也為後來朱棣反叛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但是今天我們的重點不在這裡,我們重點是在戰爭之後建立帝一直不敢動一直軍隊導致了整個戰爭的失敗。我們今天就來講一下,這支建文帝一直不敢動用的軍隊,這支軍隊一直鎮守在雲南。
  • 建文帝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而要逼反叔叔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只是建文帝的步子邁得實在太大了,自己的那些叔叔,在沒有明顯過錯的情況下,被直接廢為庶人,甚至被殺。周王、代王、齊王、岷王被廢,湘王朱柏全家自焚。實力最強、野心明顯的燕王朱棣,為了不落得和被廢藩王一樣的下場,在和自己的首席謀士,「黑衣宰相」姚廣孝密謀後,開始起兵「靖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