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難」的精銳僱傭軍:朵顏三衛

2021-03-05 人文歷史

朵顏三衛又稱兀良哈三衛為寧王朱權所統轄,在諸王中,以北方諸王的勢力最大。其中寧王以"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蒙古人稱朵顏衛為兀良哈,泰寧衛為翁牛特,福餘衛為烏齊葉特。這是因為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分別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三部為主組成。後來,明朝也把朵顏衛稱為兀良哈衛。當初,三衛當中以泰寧衛最強大,其次福餘衛,朵顏衛在後。後來,朵顏衛實力迅速壯大,躍居三衛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衛籠而統之地稱作朵顏三衛或兀良哈三衛,把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的駐地統稱為"兀良哈地區"。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採取了種種手段,主要金錢和利益的誘惑,得到了朵顏三衛的支持,挫敗了鎮守大寧衛(衛治在今赤峰市寧城縣)的寧王朱權(要知道,朵顏三衛原先是支持寧王的)。後來,又向朵顏三衛借用3000名精騎兵,作為其「靖難軍」骨幹,這支僱傭軍來去如風,悍不畏死,作戰亦十分殘忍,是當時朱棣造反的「殺招」,為幫朱棣打下江山立下「赫赫戰功」。

戰後,為了酬謝朵顏三衛蒙古族首領,朱棣將原先大寧衛的土地割予朵顏三衛,而寧王改封到江西。朵顏三衛名正言順地得到了現在內蒙古東部赤峰一帶的土地。但明朝因為要出兵進攻韃靼和瓦剌,對同是蒙古族的兀良哈蒙古心存戒心,因此不讓他們在新得到的土地上放牧,這引起了兀良哈蒙古的不滿,在明軍北徵時沒有隨同出兵。

朱棣第三次出徵時,在蒙古草原上轉悠半天斬獲極少,加之糧草不繼,無奈下令退兵。

失意的朱棣回軍途中,突然偷襲本是明朝子民的朵顏三衛,朵顏三衛損失慘重。但始終也未屈服,重整旗鼓後,仍屢次南下與明軍交鋒,三衛是明朝邊境的屏障,自立三衛至嘉靖年間的150多年中,平灤諸州未曾遭蒙古的侵擾。

明朝末年,後金崛起,通過戰爭和聯姻手段併吞蒙古諸部,按滿八旗的制度分封蒙古八旗。1636年,朵顏三衛(兀良哈人編封為喀喇沁旗,後又被編為左、中、右,既3個扎薩克旗。在滿清建立過程中,喀喇沁部隨著愛新覺羅南徵北戰,立下汗馬功勞。

朵顏三衛這個明朝的僱傭軍,最終成了滿清的幫兇。

相關焦點

  • 明朝燕王朱棣靖難之變中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
    公元1399年,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剛剛登基不過半年,坐鎮北京的燕王朱棣便扯起了反叛的大旗,發動軍事政變,先攻下北京城,然後率軍南下,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討伐建文帝朱允炆,這次政變,歷史就稱為「靖難之役」或者「靖難之變」。
  • 朵顏三衛幫助朱棣奪取皇位,朱棣在北伐韃靼時,為何滅了朵顏三衛
    一、朵顏三衛,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要說朵顏三衛的歷史,還要從元朝滅亡的歷史說起。元朝被朱元璋滅了以後,他們其實並沒有徹底瓦解,而是逃到了北方,形成了北元王朝。不過這個北元王朝內部,分成了三個比較強大的勢力,分別是瓦剌、韃靼、兀良哈這三部分。這三方面力量一直在互相爭鬥,像極了中原歷代王朝內鬥的好習慣。
  • 靖難之役初,兵兇戰危險象環生,朱棣突破困境變被動為主動!
    今天我們來聊聊明朝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是明初朱棣反對朱允炆所發動的戰爭,因為朱元璋把自己的孩子們分到了各地做藩王,隨著時間的流逝,藩王們的勢力越來越強,這讓皇太孫朱允炆不安,朱允炆即位初,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削藩。朱棣打著奉天靖難的口號發動了對朱允炆的戰爭,靖難之役爆發。
  • 朵顏三衛,明朝的僱傭兵,朱棣靖難之役的最大王牌,卻後來反目
    這個矛盾,為本文的僱傭軍出場奠定了歷史背景。為了讓江山永固,朱元璋先下了一招昏棋,他翻出來大明王朝班級的考勤表,建立了錦衣衛值日隊,把這些成績好的都從人間開除。鎮守燕地的朱棣一看急眼了,建文削藩,我削建文!但朱棣有一個很大問題,氣勢有了,可是沒有足夠的兵……當時朱棣的嫡系北方軍,僅有四萬兵力,而建文帝手握六十萬中央軍,武器精良,兵丁精銳。朱棣的形勢,就好比是面對滅霸大軍的初代復仇者,是必輸的死局。
  • 朵顏三衛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永樂帝登基後,為何翻臉不認人?
    朵顏三衛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永樂帝登基後,為何翻臉不認人?朵顏三衛,堪稱明朝版的「僱傭兵」。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採取了種種手段,主要金錢和利益的誘惑,得到了朵顏三衛的支持。為了名正言順地得到朵顏三衛的助力,朱棣甚至「綁架」了自己的弟弟,脅迫寧王和自己一起走上了靖難的道路。而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朵顏三衛果然為朱棣提供了極大的助力,立下汗馬功勞。朱棣登基後,按照之前的承諾,將大寧分封給了朵顏三衛。然而到了永樂二十年,明成祖第三次北伐時,卻反過來把朵顏三衛揍了一頓。
  • 朵顏三衛幫朱棣打贏靖難之役,為何朱棣北伐時,要反打他們
    (朵顏三衛的騎兵)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由於兵力不足,一開始就覬覦寧王朱權的兵力。按照《明史》記載,當時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這裡特別提到了朱權所管理的朵顏三衛的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想要獲得這些騎兵,於是以拉家常為由,進入朱權的大寧城。最終把朱權活捉,軟禁到北京。朱權那「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以及所屬的「朵顏三衛騎兵」,也就全部歸朱棣所有了。朱棣利用朱權的這些兵力,打贏了「靖難之役」戰爭,當了皇帝。朱棣當了皇帝以後,由於當時北元已經分裂成了韃靼和瓦剌兩部分,尤其是韃靼,多次南下騷擾明朝。
  • 靖難之役時,朱棣借走8萬兵並許諾平分天下,後來如何回報朱權的
    ◆文:剛子聊歷史◆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前言導語明初的歷史,怎麼都繞不過「靖難之役」這段往事。要說朱棣的成功因素有很多,跟他自身久歷沙場有關係,與建文帝的瞎指揮更是分不開,當然與寧王朱權的加入也有關係,如果不是朱權的朵顏三衛及時參戰,恐怕朱棣很難成功。浦子口之戰時,燕軍敗亡在即,朱棣都準備「議和」了。關鍵時刻,朱高煦領著生力軍朵顏三衛及時趕到,這才扭轉了戰局。
  • 朵顏三衛,中國的僱傭軍
    鎮守燕地的朱棣一看急眼了,建文削藩我削你!但朱棣有一個很大問題,氣勢有了,可是沒有兵啊……臨時培養,那是來不及了。於是,想出一個辦法:花錢買。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神奇之處,當時明朝有一個神秘的軍隊組織,叫朵顏三衛,僱傭兵編制。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甚至包括幫你打江山。
  • 被神話的朵顏三衛
    這支威名天下的蒙古部隊不僅曾經讓還是燕王的明成祖朱棣用跑到寧王那借了三千騎來幫自己奪皇位,之後為了答謝,甚至把「大寧地」(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統塞上九十城)都割讓給朵顏三衛。其中朵顏衛後來(永樂年間)發展成最為強大部族,又因其主要的部為兀良哈部,所以明朝就將之稱為朵顏三衛或者兀良哈三衛。我等兀良哈百姓,自成吉思汗以來未曾離開額客朵延都兒,朔木連之地。
  • 朱棣第一次北徵蒙古的結局如何?五大名將戰死,10萬精銳全軍覆沒
    洪武二十三年、洪武二十九年,朱棣更是以主帥的身份統兵出塞、迫降蒙古太尉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 也正是憑藉歷年積攢的北邊精銳騎兵,朱棣才敢發動以地方對抗全國的「靖難之役」。 當然,他也不會忘記幫他登上帝位的朵顏三衛。
  • 幫助燕王朱棣打天下的特種部隊——朵顏三衛,到底是怎麼回事?
    東去的朱棣,先解了永平之圍。之後直奔大寧(內蒙古寧城),挾持並聯合了寧王朱權。
  • 朱允炆的表兄弟、靖難之役中的南軍統帥李景隆是不是朱棣的臥底?
    他是大明開國功臣之後,朱元璋的外甥孫子,深得朱元璋器重;他是建文帝朱允炆心腹,曾率兵削藩;他是朝廷主帥領兵徵燕,抵抗朱棣的靖難大軍,卻連戰連敗;又是他第一個打開南京城門,迎接朱棣入城;朱棣登基後,他成為了群臣之首;後來,他受到靖難功臣排擠,被朱棣圈禁;他絕食十天,竟然未死,最終鬱鬱而終。他就是明初傳奇將領、虎父犬子的代表李景隆。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其他王爺都在幹什麼?各不相謀、各行其是
    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攻入南京,其他王爺都在幹什麼?他們有沒有阻擋或者幫助朱棣造反?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早在洪武三年時,朱元璋一口氣封了十個藩王。後來陸續將自己的25個兒子封王,讓他們就藩,置官吏、開王府。
  • 神助攻:朱棣「靖難之役」能打勝杖全靠沙塵暴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奉天靖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政變。  明太祖朱元璋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是為建文帝。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為準備妥當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沒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朱棣於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朱棣之所以發動「靖難之役」,造侄子的反,其實就是死皮賴臉地想當皇帝。
  • 朱標如果不死,朱棣還會舉兵造反嗎?造反後會成功嗎
    把朱允炆換成朱標,朱棣就不造反了嗎? 朱棣的造反,根源在於朱允炆即位後出臺的激進削藩政策。朱棣之所以造反成功,是朱允炆在政治鬥爭與叔侄親情之間搖擺不定。
  • 為保皇權,建文帝削藩卻昏招迭出,朱棣得朵顏三衛勢力大增
    接著,朱棣上書朱允文,以清君側為名,正式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據《明末紀事本末》記載,一天,正當朱允炆在明故宮與方孝孺等討論周官法度時,谷王朱橞突然找到了朱允炆,告訴他朱棣叛變了。朱允炆大驚,怎麼可能?
  • 靖難之役,建文帝為何派李景隆對陣朱棣,後來李景隆為何投降朱棣
    靖難之役開始後,建文帝朱允炆手上其實並沒有幾個人能擔當打敗燕王朱棣的重任,算來算去,也就是三個人,第一個是老將耿炳文,第二個是徐達長子徐輝祖,第三個就是李景隆。朱元璋時代的老一輩功臣只剩下耿炳文,因此耿炳文也是朱允炆北伐燕王的首選。
  • 靖難之役當中,朱棣不過是打下了南京,為何就能順利登基了?
    所以這麼一個身份複雜的兒子,朱元璋是不可能把太子之位封給朱棣的!所以最終,老朱還是決定,選擇讓皇長孫朱允炆接班。 朱允炆即位後,首先面對的 ,就是地方藩王權力過大的問題。所以沒法子,只能開始大肆削藩。朱棣也是被逼無奈,為求自保,而發動了靖難之變。
  • 三大營:朱棣五徵蒙古的戰力保證,大明最精銳的部隊
    明史持續更新中,求關注 對於明朝的王牌部隊,我熟知的便是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他們都屬於拱衛京城的精銳部隊,同時擁有極強的野戰實力。由明成祖朱棣親自下令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