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剛剛登基不過半年,坐鎮北京的燕王朱棣便扯起了反叛的大旗,發動軍事政變,先攻下北京城,然後率軍南下,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討伐建文帝朱允炆,這次政變,歷史就稱為「靖難之役」或者「靖難之變」。
在朱棣的反叛大軍中,有一支軍隊顯得比較特殊,這就是清一色的蒙古人組成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根據《明史》的記載,這隊騎兵原本屬於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被封為寧王的朱權掌握。朱權是朱元璋分封在明朝北部和北元接壤的大寧都司,專門用來對付北元軍隊的,所以當時朱權手握重兵,「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朱棣自己軍隊七拼八湊也就十萬,並且自己一旦率軍南下,北面的寧王就成了很大的威脅。所以,無論如何都得先解決寧王問題,何況寧王的軍隊在朱棣眼裡就是一塊大大的肥肉。為了得到寧王軍隊,朱棣還很費了一番腦筋。朱棣先是找藉口進入大寧城,然後連蒙帶騙加威脅說服了寧王和自己一起造反。然後朱棣把朱權手下的蒙古人集中起來,重新挑選精壯的蒙古人組成新的騎兵,發給重金獎賞,讓這些蒙古人在後來的戰鬥中為自己賣命。
《明史》相關原文:「成祖從燕起靖難,患寧王躡其後,自永平攻大寧,入之。謀脅寧王,因厚賂三衛說之來。成祖行,寧王餞諸郊,三衛從,一呼皆起,遂擁寧王西入關。成祖複選其三千人為奇兵,從戰。天下既定,徙寧王南昌……」。原先答應寧王得到天下後分一半給寧王的,最後真拿下天下了,卻把寧王從大寧遷到了南昌,兵權自然也沒了。當然,我估計當初寧王也沒相信這種分一半天下的鬼話,怎麼可能呢。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奇怪,蒙古不是大明的敵人嗎?怎麼明朝的軍隊裡會有蒙古人呢?其實一點也不奇怪。不光朱棣手下有蒙古兵,其實明朝政府軍裡也有蒙古人。單單就朱元璋在1387、1388兩年的戰鬥裡,就俘虜了幾十萬蒙古人,這些人後來都被安置在南方或者北方的許多衛所裡。所以的衛所,就是衛所制度,是朱元璋專門創立的,明朝獨有的軍隊制度,每個州府下面都設所,在所上面設衛來管轄,諸如此類。
前面提到的「朵顏三衛」,就是朱元璋打擊北元的過程中,把投降過來的一部分蒙古人分別安置在北方的泰寧、福餘、朵顏這三個衛所,簡稱為朵顏三衛,也叫「兀良哈三衛」,大致區域在現在的內蒙古赤峰一帶。朱棣就是從這些衛所中挑選勇猛善戰的三千人組成了騎兵南下徵戰,這個部隊後來就習慣性地被稱為「朵顏三衛」。但實際上「朵顏三衛」準確的定義應該指的是明朝北部邊境的三個衛所。
當然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後來隨著韃靼、瓦剌的興起,這些蒙古人也是三心二意,一會投降一會反叛。1422年,已經當了皇帝的朱棣在徵討阿魯臺的時候,順道也把支持阿魯臺的朵顏三衛狠揍了一頓。但是三衛的蒙古人雖遭受重創但未屈服,一直和明朝做對,直到後來滿清壯大,又改為支持滿清,最後一起把明朝給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