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燕王朱棣靖難之變中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

2021-01-09 趣正史

公元1399年,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剛剛登基不過半年,坐鎮北京的燕王朱棣便扯起了反叛的大旗,發動軍事政變,先攻下北京城,然後率軍南下,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討伐建文帝朱允炆,這次政變,歷史就稱為「靖難之役」或者「靖難之變」。

在朱棣的反叛大軍中,有一支軍隊顯得比較特殊,這就是清一色的蒙古人組成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根據《明史》的記載,這隊騎兵原本屬於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被封為寧王的朱權掌握。朱權是朱元璋分封在明朝北部和北元接壤的大寧都司,專門用來對付北元軍隊的,所以當時朱權手握重兵,「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明朝疆域示意

朱棣自己軍隊七拼八湊也就十萬,並且自己一旦率軍南下,北面的寧王就成了很大的威脅。所以,無論如何都得先解決寧王問題,何況寧王的軍隊在朱棣眼裡就是一塊大大的肥肉。為了得到寧王軍隊,朱棣還很費了一番腦筋。朱棣先是找藉口進入大寧城,然後連蒙帶騙加威脅說服了寧王和自己一起造反。然後朱棣把朱權手下的蒙古人集中起來,重新挑選精壯的蒙古人組成新的騎兵,發給重金獎賞,讓這些蒙古人在後來的戰鬥中為自己賣命。

《明史》相關原文:「成祖從燕起靖難,患寧王躡其後,自永平攻大寧,入之。謀脅寧王,因厚賂三衛說之來。成祖行,寧王餞諸郊,三衛從,一呼皆起,遂擁寧王西入關。成祖複選其三千人為奇兵,從戰。天下既定,徙寧王南昌……」。原先答應寧王得到天下後分一半給寧王的,最後真拿下天下了,卻把寧王從大寧遷到了南昌,兵權自然也沒了。當然,我估計當初寧王也沒相信這種分一半天下的鬼話,怎麼可能呢。

寧王大寧都司所在位置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奇怪,蒙古不是大明的敵人嗎?怎麼明朝的軍隊裡會有蒙古人呢?其實一點也不奇怪。不光朱棣手下有蒙古兵,其實明朝政府軍裡也有蒙古人。單單就朱元璋在1387、1388兩年的戰鬥裡,就俘虜了幾十萬蒙古人,這些人後來都被安置在南方或者北方的許多衛所裡。所以的衛所,就是衛所制度,是朱元璋專門創立的,明朝獨有的軍隊制度,每個州府下面都設所,在所上面設衛來管轄,諸如此類。

前面提到的「朵顏三衛」,就是朱元璋打擊北元的過程中,把投降過來的一部分蒙古人分別安置在北方的泰寧、福餘、朵顏這三個衛所,簡稱為朵顏三衛,也叫「兀良哈三衛」,大致區域在現在的內蒙古赤峰一帶。朱棣就是從這些衛所中挑選勇猛善戰的三千人組成了騎兵南下徵戰,這個部隊後來就習慣性地被稱為「朵顏三衛」。但實際上「朵顏三衛」準確的定義應該指的是明朝北部邊境的三個衛所。

英勇善戰的蒙古騎兵

當然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後來隨著韃靼、瓦剌的興起,這些蒙古人也是三心二意,一會投降一會反叛。1422年,已經當了皇帝的朱棣在徵討阿魯臺的時候,順道也把支持阿魯臺的朵顏三衛狠揍了一頓。但是三衛的蒙古人雖遭受重創但未屈服,一直和明朝做對,直到後來滿清壯大,又改為支持滿清,最後一起把明朝給滅亡了。

相關焦點

  • 朱棣「靖難」的精銳僱傭軍:朵顏三衛
    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蒙古人稱朵顏衛為兀良哈,泰寧衛為翁牛特,福餘衛為烏齊葉特。這是因為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分別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三部為主組成。後來,明朝也把朵顏衛稱為兀良哈衛。當初,三衛當中以泰寧衛最強大,其次福餘衛,朵顏衛在後。後來,朵顏衛實力迅速壯大,躍居三衛之首。
  • 朵顏三衛幫助朱棣奪取皇位,朱棣在北伐韃靼時,為何滅了朵顏三衛
    可是在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在捕魚兒海擊敗了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結果東北地區的蒙古各大部落,都與北元失去了聯繫,無奈只能歸附於明朝。第二年,朱元璋便在這裡設置了朵顏衛、泰寧衛、福餘衛這三衛。這三衛全部歸屬於寧王朱權管轄。因為蒙古人稱朵顏衛為兀良哈,而且朵顏衛後來在三衛中實力最強。所以明朝這邊便將這三衛統稱為朵顏三衛,或者說是兀良哈三衛。
  • 朵顏三衛幫朱棣打贏靖難之役,為何朱棣北伐時,要反打他們
    (朵顏三衛的騎兵)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由於兵力不足,一開始就覬覦寧王朱權的兵力。按照《明史》記載,當時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這裡特別提到了朱權所管理的朵顏三衛的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想要獲得這些騎兵,於是以拉家常為由,進入朱權的大寧城。最終把朱權活捉,軟禁到北京。朱權那「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以及所屬的「朵顏三衛騎兵」,也就全部歸朱棣所有了。朱棣利用朱權的這些兵力,打贏了「靖難之役」戰爭,當了皇帝。朱棣當了皇帝以後,由於當時北元已經分裂成了韃靼和瓦剌兩部分,尤其是韃靼,多次南下騷擾明朝。
  • 朵顏三衛,明朝的僱傭兵,朱棣靖難之役的最大王牌,卻後來反目
    寧王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而這八萬精兵中,有一支逆天的軍隊:朵顏三衛。大明實行衛所制,朝廷分給衛所土地,衛所裡面的人成為軍戶,平時種地訓練,不用交稅。但是打仗的時候要聽國家的調遣。明朝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設置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
  • 被神話的朵顏三衛
    這支威名天下的蒙古部隊不僅曾經讓還是燕王的明成祖朱棣用跑到寧王那借了三千騎來幫自己奪皇位,之後為了答謝,甚至把「大寧地」(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統塞上九十城)都割讓給朵顏三衛。其中朵顏衛後來(永樂年間)發展成最為強大部族,又因其主要的部為兀良哈部,所以明朝就將之稱為朵顏三衛或者兀良哈三衛。我等兀良哈百姓,自成吉思汗以來未曾離開額客朵延都兒,朔木連之地。
  • 靖難之役初,兵兇戰危險象環生,朱棣突破困境變被動為主動!
    今天我們來聊聊明朝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是明初朱棣反對朱允炆所發動的戰爭,因為朱元璋把自己的孩子們分到了各地做藩王,隨著時間的流逝,藩王們的勢力越來越強,這讓皇太孫朱允炆不安,朱允炆即位初,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削藩。朱棣打著奉天靖難的口號發動了對朱允炆的戰爭,靖難之役爆發。
  • 朱棣第一次北徵蒙古的結局如何?五大名將戰死,10萬精銳全軍覆沒
    朱棣見此地丘陵起伏,山川之間隱藏著一股濃鬱的王氣。 高興之餘,朱棣遂將「黃土山」封為「天壽山」,此即是後來明十三陵中的長陵。 洪武二十三年、洪武二十九年,朱棣更是以主帥的身份統兵出塞、迫降蒙古太尉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 也正是憑藉歷年積攢的北邊精銳騎兵,朱棣才敢發動以地方對抗全國的「靖難之役」。 當然,他也不會忘記幫他登上帝位的朵顏三衛。
  • 朱棣初起兵時,曾對寧王朱權說:大事成後,我與你平分天下
    尤其是所屬的朵顏三衛蒙古騎兵,在整個明朝兵馬中都擁有赫赫威名。而寧王朱權本身也擅長謀略,曾經多次與諸藩王會師出塞,徵伐各蒙古部落。燕王朱棣分封之地北平,與大寧相隔不遠。朱棣也曾多次見識到寧王軍隊的風採,對此念念不忘。當朱棣起兵之時,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如何調動大寧兵馬,並將其據為己有。他曾對手下將領言道:「當年我巡視塞上,見大寧諸軍彪悍。
  • 史評:明朝的寧王朱權善謀,可善謀的他為何被燕王朱棣忽悠瘸了?
    明朝「靖難之疫」剛開始的第一年,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就扛不住朝廷軍隊的進攻了,他只有北平一城之地,而當時名正言順的大明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卻有舉國資源,即使最早派出討伐朱棣的將領李景隆比較蠢,上來就連敗兩場,可軍隊數量能多到淹死朱棣,還是把朱棣的老巢北平給圍了。
  • 與燕王朱棣一起造反的寧王朱權,為何沒有享受榮華富貴
    這一制度被明朝歷代皇帝奉為萬世不變的祖訓,一直延續至明末。 洪武十年五月(1378年5月),朱權出生於金陵,是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母為楊妃。十三歲時朱權被封為寧王。兩年後,朱權前往藩地大寧。大寧地處喜峰口外,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一大鎮。朱權帶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均驍勇善戰,可見寧王朱權的軍事素養與軍事實力均不弱。
  • 朱標如果不死,朱棣還會舉兵造反嗎?造反後會成功嗎
    也正是建文帝所表現出來的稚嫩,才使得朱棣在整個靖難之役中頂著「不死光環」,一次次從南軍的包圍中僥倖生還、越打越強,直到最後攻下南京奪得皇位。 為了讓兒子們更好得拱衛明朝中央政府,朱元璋特許藩王們掌握一定數量的軍隊。這當中又數燕王朱棣與寧王朱權的軍隊,戰鬥力最強。 燕王是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的女婿,負責守衛戰略要地北平——原元朝的都城大都。北平地處燕山山脈一帶,是農耕民族扼守遊牧騎兵南下侵擾的重要防線。這塊地區在五代十國及北宋時期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幽雲十六州!
  • 明朝靖難之役,為何發生?朱允炆明明穩坐皇位,又為何敗給朱棣?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登基之初,就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繼承制度,將嫡長子朱標立為了太子,一直作為儲君人選悉心培養。但是沒想到最後,朱標居然因病去世,而這時朱元璋已是萬年,他深知立儲成為了眼下自己最急需解決的大事。
  • 朵顏三衛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永樂帝登基後,為何翻臉不認人?
    朵顏三衛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永樂帝登基後,為何翻臉不認人?朵顏三衛,堪稱明朝版的「僱傭兵」。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採取了種種手段,主要金錢和利益的誘惑,得到了朵顏三衛的支持。為了名正言順地得到朵顏三衛的助力,朱棣甚至「綁架」了自己的弟弟,脅迫寧王和自己一起走上了靖難的道路。而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朵顏三衛果然為朱棣提供了極大的助力,立下汗馬功勞。朱棣登基後,按照之前的承諾,將大寧分封給了朵顏三衛。然而到了永樂二十年,明成祖第三次北伐時,卻反過來把朵顏三衛揍了一頓。
  • 《大明風華》中燕王朱棣勵精圖治,歷史上為何有「燕王掃北」一說
    在《大明風華》中,朱棣的下線讓觀眾很惋惜,因為他在劇中確實勵精圖治,為明朝的發展付出了很多。而在歷史上,為何卻有「燕王掃北」一說呢? 在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即位,建文帝為了加強皇權,進行了削藩,燕王朱棣此時感到了威脅,於是發動了靖難之變,最後篡位取代了建文帝,自立為皇帝。
  • 幫助燕王朱棣打天下的特種部隊——朵顏三衛,到底是怎麼回事?
    東去的朱棣,先解了永平之圍。之後直奔大寧(內蒙古寧城),挾持並聯合了寧王朱權。
  •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
    大明朝的軍隊裡的蒙古族僱傭軍比例很高。不說大明開國之初,就大明快倒臺時,著名的關寧軍8萬眾,其中蒙古族的士兵起碼在1.5萬人以上,這比例超過18%.
  • 靖難之役,歷經四年戰火的大明,朱棣為何還能締造永樂盛世?
    公元1356年,建文帝在朱元璋的全力支持下登上帝位,建文帝的政局根基尚未穩定,就實施開展削藩政策,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朝廷和藩王之間矛盾頻煩,鎮守北平的燕王發出「清君側」的口號起兵,靖難之役由此爆發,歷時四年,戰火遍及數十省,百姓流離,百業凋零
  • 靖難之役的始作俑者,燕王朱棣的成長曆程,軍事強人的養成
    大兒子朱標為人敦厚,德行出眾,在朱元璋的培養下,是不可多得的守成之君;而其餘諸子,如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都是不可多得將帥之才,尤其是燕王朱棣,位於和元朝殘餘勢力的一線,養成了極高的軍事素質。在朱棣二十歲的時候,朱棣被派往北平就藩,此時的朱棣還只是一個毛頭小子,從來沒有經歷戰爭,也沒有經歷過苦難的生活。而這個時候,朱棣的一切其實都是在徐達的輔助之下完成的,尤其是在徐達北上剿滅元朝的餘孽過程中。朱棣清楚地認識到了徐達帶兵的足智多謀,這是朱棣早年的軍事啟蒙。而朱棣為什麼被封為了燕王呢?
  • 杜洪濤:靖難之役與兀良哈南遷
    達力扎布同樣否認兀良哈人曾參與靖難之役,他認為兀良哈三衛在洪武末年背叛明廷並受到明軍徵討,「早已叛走的兀良哈三衛不可能參加靖難之役」。[10](P.12)不過,叛明的兀良哈固然不會接受燕王調遣,但卻很可能在物質利益的引誘下參與靖難之役。
  • 為保皇權,建文帝削藩卻昏招迭出,朱棣得朵顏三衛勢力大增
    他不但把朱棣裝瘋的情況,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朱允炆,還及時密報朱棣即將舉兵造反。朱允炆知道真相後驚呆了,他萬萬沒想到四叔竟然會造反。所幸一旁的兵部尚書齊泰及時做出了正確的決斷,建議皇帝立刻逮捕燕王朱棣。但是,朱允文卻不相信此前態度恭順的朱棣會造反。他認為一定是他身邊的那些幕僚蠱惑的,於是他下令逮捕燕王府中的官署,希望四叔能夠懸崖勒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