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京先世為維揚泰州人,明朝開國因其始祖從明太祖徵討有功,封昭信校尉,世襲「百戶侯」。明信國公湯和設衛防海時,調入日照安東衛駐守,仍襲「百戶侯」之職。
祖父蘇田,同胞五人,嘉靖年間,倭寇侵擾福建沿海,蘇田兄弟二人隨戚繼光赴閩討倭,戰死疆場。當時祖母年方二十四歲,矢志撫孤,享年七十餘歲,因病而終。
父親蘇雨望,號潤吾,同胞三人。雲望、霓望,雨望行三。
蘇雨望在其父蘇田援閩討倭走後三個月出生,生未見父。
蘇雨望生時有異徵,少時就有文人風度,雖輟學從商,但天性敬文人喜文事,頗識文字,且武藝超群,騎射精工,十矢九中, 無虛發。棋藝超群,遍遊江淮少有勝者。常念及父輩死於倭寇而立志復仇。每逢陰雨晦冥便煩躁不安,憤不欲生,恨不能即提三尺劍以雪殺父之仇。冬夏祭掃常帶蘇京向東南拜哭。為尋找父輩殉難之地,求其骸骨,蘇雨望常攜帶武器貿易於浙江、福建一帶,雖未果,但往來於江浙,幾經薰陶,受益匪淺。
後來,他將貿易所得全部用來購置書墨教子讀書,誓變行武之家為書香門第。蘇雨望仗義疏財,慷慨直爽,常解囊傾橐救人於難。沂水李小泉曾遠涉三百餘裡來安東衛做海貨生意,因染瘟疫病重,店家將其抬至城門外無人敢近。蘇雨望知道後將其背至家中,與妻子李氏餌藥調湯,精心護理五十餘日,康復後李小泉收其資金回家。數年後來答謝其救命之恩時,稱之謂再生父母。蘇雨望已將此事忘卻,待李小泉泣訴前情時方才記起。鄰人有死不能葬,貧不能婚者,只要言於他,必定能得到幫助。
蘇田援閩陣歿後世襲中斷五十年,蘇雨望與妻李氏典當首飾籌集費用到京城陳述緣由,奔波十年方得解決。得請後,蘇雨望將世襲之職奉給長兄蘇雲望,並言:「吾生平之志畢矣」。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這種好義樂施的性格,對蘇京及同胞兄弟有極大影響。蘇雨望卒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終年五十五歲。至崇禎十三年(1640年)因蘇京政績考核卓著,朝廷敕贈京之父蘇雨望為文林郎、河南開封府杞縣知縣。京之母李氏、京之妻範氏及繼室陳氏皆敕贈為孺人,晉贈恭人。
蘇京同胞五人,文、彥、京、襄、袞,其排行第三。
長兄蘇文,字具瞻,廩生,是安東衛蘇氏家族中棄武習文第一人。素以孝友節廉蜚聲庠序,樹型於鄉間鄰裡,終年三十二歲。
二哥,蘇彥,字企由,號琪園,庠生。為人正直,仗義疏財。《沂州府志·義士傳》載:「崇禎十三年(1640年),歲大飢,彥盡捐家財,舍粥鄉裡,全活甚眾」。又「東門外山缺形,人言與安東衛不利,彥自捐巨資建大壁以鎮之」。
四弟,蘇襄,字馨師,號海客,少時智力超群,才華橫溢,胸襟曠達。崇禎六年(1633年)安東衛戒嚴,四城關閉,經月不開,任何人不準出入。眼看癸酉鄉試考期已近,無奈之下與蘇京夜間縋城趕赴省城,落地時將攜帶的墨錠跌為兩斷。蘇襄大驚,言不祥之兆,預示出師不利。蘇京大笑,高吟:「善哉,一墨跌為兩截,實為『一脈兩捷』也。此乃吉兆,考必中矣」,此次考試與蘇京同中崇禎癸酉舉人,時人謂之「雙鳳」,「一脈兩捷」,傳為百年佳話。
五弟,蘇袞,字雪堂,輕財帛,好舍施,有俠士風度。世人傳頌曰:「持已秉三代直道,待人憑一片丹心。」明末貢士。曾小亭一間,隱於其中,終日垂釣江河,笑傲山林。有人勸之出仕任職,笑而曰:「悠悠山海學隱士」,終身不仕。
蘇京三子三女,長子敦生,字子厚,廩生,中崇禎癸酉科副榜。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安東衛兵破城垣而殉難。
次子敷生,貢生,《衛志·義士傳》載其:「為人重義氣,樂施,方正,自持,不為詭隨」。長兄敦生遇難後,痛兄乏子,將尚在襁褓中的長子蘭孫即付嫂童氏扶養,以繼其後。世人無不交口稱讚,後連舉六子,皆有文學,人言:「孝友之報。」順治辛丑年(1661年)念學館頹廢,典衣易產捐修費八百金。
三子敬生:號漁城,康熙丙寅科(1686年)被拔為貢生,庚午科(1690年)以解元候選知縣。「周易啟蒙」、「漁城詩文」皆為傳世之作。
蘇京三女皆嫁於當時望族大家。
蘇京一生剛直不阿,恥為詭隨,厚歷仕遠,銳意建樹。在任職之時,經考核,政績頗著,曾被譽為「中州循良第一」。
他神情粹穆,器宇端凝,少負岐嶷?燻名性倜儻.素以「知書達理」、「才猷敏練」,而聞名於鄉裡,因而父親蘇雨望對其於諸子中期望獨厚,但他從不自負。由於勤奮好學,刻苦攻讀,終於淹貫諸家,創安東衛歷明三百載甲第第一人。志書曾記「空冀北之群,開甲第之先,兩承召對,天子改容,三歷巡方,官史落膽,文章經濟並重一時」。蘇京未第之時曾偶染重疾,終日高燒不退,精神恍惚。朦朧之中似有人告訴他,日後是朝廷有用之人。並引他到一處院落,入室後只見桌上案卷如山,此人告知,這均為他所須批閱的文件。病好之後,蘇京更加發憤苦讀。於明·天啟壬戌(1622年)受拔貢生,入國子監肄業受學。但戊辰(1628年)考試後為州判副取待選,同鄉朋友均對其惋惜,並勸其入北京順天貢院參加鄉試,於崇禎癸酉(1633年)考中順天舉人。甲戌年(1634年)會試後偶得一夢,見父親蘇雨望身著官服對其言道:「上蒼謂我有德,要在你身上表示報答,但時刻還不到,須要再等幾年。」言罷離去。蘇京醒來時,觀榜歸來人告訴他,此次會試名落孫山。
丁丑年(1637年)蘇京再度參加會試一舉成名,中丁丑科進士,賜同進士出身。
蘇京出仕,初任河南開封杞縣知縣。三年任期,經考核政績卓異,時稱「中州循良第一」,後升兵部車駕司主事。庚辰(1640年)任武選司員外郎,欽命監督京營事務,辛巳(1641年)任江西道監察御史。
任監察御史後,因勤於政務,清賦鋤奸,名聲大振,蜚聲朝野。是年奉詔入京研討治國之策,同去的還有臺臣王燮,撫臣侯恂。蘇京慷慨直言,不隨浮議,力抒己見,切中時勢。曾言及「昔之大患在奴虜,今之大患在流寇」。又「松、杏為東北之藩籬,松山失則畿輔之藩籬不固。魯、豫為西南之門戶,汴藩警,則畿輔之門戶不嚴」。縷縷萬言皆為治國之良策,深得崇禎賞識。崇禎壬午(1642年)三月,李自成圍困開封,京城震懾,崇禎惶惶然不可終日,再次入見蘇京詢問對策。蘇京剖析了當時軍事形勢,陳述了自己的見解,力保陝西總督孫傳庭出兵討敵。崇禎言聽計從,賜尚方寶劍,命蘇京監督延、寧、甘諸軍,總制軍務。是年六月出京取道西安,八月與陝西總督孫傳庭率軍出潼關,與李自成軍開戰,以解開封之圍。
此時,李自成義軍大得人心,所到之處,百姓聞風而動,積極響應。而蘇京所督救援開封的各路軍馬行動遲緩,明將各懷異心,等待觀望,又加霪雨四十日,連月不開,平地水深數尺。蘇京調兵兵不到,催糧糧不至,「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均不佔其一,縱有「雄才奇略」也只能空握尚方寶劍而無力回天。 頭一戰,終以糧匱師潰,而敗走於中州。
頭一戰之後,孫傳庭收拾殘兵二千餘人退守潼關,蘇京無軍可監,奏交劍綬。是年冬奉命任河南巡按,為固守開封以保京畿,蘇京與推官黃澍,司李陳潛夫等加固城池,日夜防守,使開封一時得免於兵禍。癸未年(1643年)蘇京在無備的情況下,被叛將陳永福之子綁架。
因變故突發,猝不及防,蘇京只能將印綬密遣心腹交於司李陳潛夫,並略陳事件原委,待陳潛夫組織營救時,蘇京早被挾持而去。
至李自成軍營。蘇京只求速死,但李自成僅將他奚落嘲弄了一番,關押於軍營之中。
李自成攻陷開封之後,挾持蘇京繼續北上。路經夷齊墓時,蘇京乘隙掙脫,決心殉難,以頭撞墓碑,連牙齒碰斷,頓時血流滿面。李自成怒不可遏,拔劍欲殺,其部下勸阻說:「此北京人望也,務留之以系人心」。隨後改用檻車囚禁繼續北上。
寧武關,蘇京素知守將周遇吉忠勇,便暗中遣心腹密報:「闖近多疑忌,仇殺其勇將謀士多人,部下鹹懷二心,此來利在速戰,久持之必內變。勿遽戰也。」然周遇吉盲目輕敵,剛愎自用,置蘇京建議於不顧。結果關破兵潰,周遇吉在巷中被擒,舉家自焚殉難。
甲申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因奪取寧武關傷亡慘重,決定返回陝西進行休整,養精蓄銳以利再圖。正在此時明大同總兵姜襄,宣府總兵王承蔭懾於起義軍的聲勢,向李自成遞交了降表。李自成接表後欣喜若狂,全軍上下群情振奮。於是改變了行軍方案,決策北上,攻取北京。軍營一片戰前忙碌,李自成在攻取寧武關時因戰事便放鬆了對蘇京的監戒,這次更因起程倉促而使蘇京乘機得以逃脫。
蘇京逃出李自成軍營之後,行數日仍未出義軍控制區。一日正行之間,忽遇明叛將蘇見樂,率領兵士十餘人出現在面前。蘇京在鎮守開封時,該將曾因犯法而被蘇京監禁等候處理,後來因叛逃得脫。蘇京暗想,此次相遇真乃怨家路窄,必定前來報復,眼下只有一死別無他計。但出人意料的是,蘇見樂見蘇京後竟慌忙下馬匍匐在地,不但承認自己的罪過,而且又道出了一番令人驚詫的緣由。
原來蘇見樂因罪下獄後,曾遣數人騎帶禮物銀兩及書信到安東衛蘇京家,意在託家人代為求情,以求生計。蘇京之子敷生禮待其來人,退回了禮物及銀兩,焚燒了求情書信,曉之以理,明其大義,至誠之情蘇見樂知之後心悅誠服。蘇京為官清正,善惡分明,使蘇見樂良知發現,忙吩咐軍土給蘇京更衣備飯,並護送蘇京逃出義軍控制區,安全回到家鄉安東衛。如果蘇京為官不一身正氣,其子蘇敷生不守先君家教,對其財物少有染指,此次相遇定會另當別論,正所謂:「吉人自有天相」。
甲申三月傳來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吊死景山的消息,蘇京便起程奔往南京,招集流亡到此的明朝官員商討擁立新君,復明抗清。當時在立君問題上,逆黨馬士英為了達到挾君秉政的目的,執意立福王朱由崧,所有流亡到南京的明朝官員沒有誰能夠和馬士英抗爭,福王即位已成定局。但朝野有識之士都非常清楚,馬士英把持朝政爭權奪利,明朝亡在旦夕之間。
福王在南京踐位之後,命蘇京駐守廟灣以防禦江北的清軍,因朝中政事繁忙,蘇京派馬阮代行公務。以後由於受朝中奸黨的排擠,不久便被調往揚州督師。
此時唐王朱聿鍵、朱聿鍔,韓王朱本鉉,桂王朱由榔,皆覬覦王位,內部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明朝遺老遺少得過且過,只知享樂,無心收復失城。蘇京立君復明之志已成泡影,一氣之下,便憤而辭歸故裡。
蘇京回家後見安東衛已是生意蕭條,滿目瘡痍,幾經戰火今非昔比。此時清朝剛剛建立,明朝又擁立新君,新舊交替,幾年戰禍未息,各地盜賊劫匪山頭林立,以致民不聊生。安東衛此時已從軍事重鎮繼而成為遠近聞名的商埠,商賈雲集,鋪號櫛比,這便更成為盜賊必劫之地。莒州曹武生,嘯聚山林後,乾脆駐紮安東衛城西,多次倡亂安東衛,鄰裡鄉親苦不堪言。蘇京回安東衛後義憤填膺,立志安民,將其家產大部分變賣捐出,招募鄉第一代與本衛紳衿士民同心固圉。曹賊又來進犯時,蘇京帶兵勇親冒矢石力挫其鋒,並乘勝追擊一舉搗毀匪巢。以後數年安東衛未遭兵禍,經濟又重新繁榮。
乙酉年(1645年)蘇京在安東衛住了一個時期,為躲避大清朝廷對明朝舊吏的追捕,曾隱居江蘇連雲港北固山,這期間他終日以漫遊阿掖、雲臺山水,吟詩作賦消磨時光,過著逍遙世外,與世無爭的隱士生活。至今北固山仍有其親書「明二蘇避難處」碑石一塊,以志此事。嵐山頭村東龍神廟前海上碑,「星河影動」、「撼雪噴雲」是其手跡,另「砥柱狂瀾」、「萬斛明珠」則是蘇京的摯友,禮部尚書王鐸當年來安東衛拜訪蘇京時留下的墨寶。
丁亥(1647年)冬,蘇京接到日照人安鴻臚從北京轉來的緊急密報,言有人向朝廷舉報蘇京曾「受南京偽詔,駐紮廟灣防禦江北,徵兵集餉與揚州為聲援,抵抗王師」。此案若發,關係重大,定有滅族之災。為保全安東衛蘇氏家族,蘇京決定鋌而走險,入朝覲見清世祖順治。
當時清朝初定天下,為籠絡人心,對明朝舊吏採取懷柔政策,以鞏固統治。尤其對有「北京人望」之譽的蘇京更另看一眼,因而未對此事進行追究。順治安慰蘇京「若輩浮言,此前朝事,勿介介也。」並以原官授陝西道監察御史,兼茶馬事務。
蘇京在任期間因不畏權貴,上疏彈劾滿族官員反而敗訟,雖後此案得以昭雪,但因這一案件蘇京於己丑年(1649年)也被改授真定巡按。
辛卯年(1651年)因朝廷對官員進行考核而回道,正值甄別臺員,蘇京被流言蜚語中傷,雖升福建按察司僉事分巡建甯兵備道,實則外轉邊疆,遠離朝廷。同僚均為其扼腕嘆息,但蘇京處之坦然,叱馭出都,回家鄉與親朋故舊歡宴辭別。慨言曰:「我祖為抗倭戰死於福建,忠烈感動天地,我得其回報,現在我復到福建是花落結果的時候。我此行不會回來。」眾人皆勸慰他,但蘇京笑而不答。
到福建任職後,沿海一帶戰事頻發,蘇京終因操勞過度於癸巳年(1653年)即清·順治九年卒於任上。
蘇京一生秉性耿爽,政事點評直言讜論,在疏稿奏章中慷慨陳辭,語語洞悉利弊,絕無浮議: 頭之戰雖然兵敗中州,但在奏摺中也褒貶得當,功過分明,曾言「千人之罪,不應掩一人之功,知人之功,不以宥一人之罪」,力保孫傳庭免議,並在挫敗的情況下為將士請功。
在任陝西道監察御史期間,有同事旗人權勢顯赫,氣焰灼人,飛揚跋扈,作威作福,虐待商民,草菅人命,朝野無不側目,蘇京為民請命,上疏彈劾,旗人終於被革職查辦。
蘇京一生待人寬厚以仁慈為本。其父蘇雨望即世選墓址時,術士曾言:「此墓地與長支不利。」長兄蘇文慨然曰「我兄弟五人,只要四支均利獨我長支不利,我心甘情願。更何況那有四支都富貴,而獨長支貧賤之說。」其後果然長兄蘇文早亡,蘇京不負所托,對蘇文之子女照顧倍至,視若己出。
二哥蘇彥生性好遊,有次外出二年未歸,後聽說蘇彥在清源,蘇京徒步尋找數月,相遇痛哭,攜手而歸,從此,蘇彥勤奮治家,後生意興隆,家境殷實。此皆基於蘇京。
四弟蘇襄曾捐助學負債千金,蘇京用其官俸一一代償,平時扶危濟困,賑災救難視為己任,鄉親鄰裡交口稱讚。
蘇京出身科甲,雖長期督師軍旅,戎馬倥傯,但始終以建學興教為己任,以舉賢育才為首務。在任杞縣知縣時,己卯科(1639年)任河南鄉試同考官,處事秉公,盡拔一時名士。
崇禎壬午(1642年)蘇京奉命巡按河南,這年鄉試因戰亂而未能舉行。癸未(1643年)蘇京接到旨意,本年的京都會試改在八月舉行,要河南預先補行壬午鄉試,並命他為鄉試監臨官。
由於李自成軍在河南一帶掠州奪縣,戰事頻繁,考試無法正常進行,蘇京便上奏朝廷,請求在蘇門改建貢院。獲準後他親自安排籌劃建院事宜,心血瀕於枯竭,直至七月考生才得以入場。月底發榜,新科孝廉按名綬發給諮文。為使鄉試中舉者能夠趕上八月的京城會試,考生的考試用品及一切費用全由他捐款備辦,並將有關注意事項沿途張貼示喻,作好周密安排,使考生按時到京後即進考場。由於他精心籌劃,賢者良才得以應選,壬午鄉試中舉者有三十多人在當年和以後會試中得中。
明朝末年,京城一帶文風不正,蘇京在巡按畿南時,為掃蕩當地空浮的文風,崛然奮筆,昌明雅道。在廣平建立書院,廣招學員,並親自為學員授課和批改詩文。他的學生將他的文章、言論等匯集成書,名為《筆山居藝》。書刊發行後,士子爭相效學,蘇京以自己治學理論和創作實踐,使當時京城一帶的頹廢文風得到了改變。
蘇京出身科甲,雖仕途奔波,但也未輟文墨,曾有《小學註解》、《筆山居藝》、《畿南紀興詩》、《文稿》等著作留傳於世。其詩稿留存不多,現擷取一首,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