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進士名錄-夏侯氏

2021-02-23 家譜研究資訊

 姓名 科目 朝代 帝王 年號 公元籍貫

1夏侯絢 制舉唐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六年壬辰632亳州譙縣

2夏侯銛 制舉唐唐中宗(李顯)景龍三年己酉709 

3夏侯審 制舉唐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庚申780 

4夏侯孜 進士科|普通唐唐敬宗(李湛)寶曆二年丙午826譙

5夏侯澤 進士科|普通唐唐懿宗(李漼)鹹通十五年甲午874硤州

6夏侯潭 進士科|普通唐唐懿宗(李漼)鹹通(不明)硤州

7夏侯曈 進士科|普通唐唐(不明)唐  

8夏侯浦 明經科五代十國五代十國(不明)五代·後梁(不明)幽州

9夏侯珙 進士科|普通五代十國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天成五年庚寅930 

10夏侯冕 進士科|普通 宋 宋太祖(趙匡胤) 建隆(不明)  

11夏侯嶠 進士科|普通 宋 宋太宗(趙光義) 太平興國二年丁丑 977 濟州鉅野縣

12夏侯嘉正 進士科|普通 宋 宋太宗(趙光義) 太平興國五年庚辰 980 江陵府

13夏侯麟 進士科|第二名 宋 宋真宗(趙恆) 景德二年乙巳 1005 

14夏侯錫 進士科|普通 宋 宋真宗(趙恆) 天禧三年己未 1019 袁州分宜縣

15夏侯圭 諸科|第一名 宋 宋仁宗(趙禎) 皇祐五年癸巳 1053 

16夏侯彧 進士科|普通 宋 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朝  

17夏侯公績 進士科|普通 宋 宋神宗(趙頊) 元豐八年乙丑 1085 袁州分宜縣

18夏侯履道 進士科|普通 宋 宋徽宗(趙佶) 崇寧五年丙戌 1106 韶州曲江縣

19夏侯安雅 特奏名|進士|普通宋 宋徽宗(趙佶) 崇寧五年丙戌 1106 袁州萍鄉縣

20夏侯藏用 進士科|普通 宋 宋(不明) 北宋 亳州

21夏侯孚先 進士科|普通 宋 宋高宗(趙構) 紹興十五年乙丑 1145 潭州湘陰縣

22夏侯澤 進士科|普通 宋 宋(不明) 宋  

夏氏:以國號(夏朝)為氏(姒姓)或以字為姓(媯姓);

夏侯氏:以爵位為氏。

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9年)

公元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

靖康之變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倖免於難,定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國號仍為宋,史稱南宋。

公元1138年,宋室遷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公元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雙方以淮河-大散關為界。

       

相關焦點

  • 【吉氏聯誼】吉氏歷代先祖先賢名錄(第二次整理)
    (據《歷代名畫記》、《歷代畫史人物匯傳》、《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726—798):字子猷,號亞泉山人,籍貫馮翊,早年在陝西華陽洞修道,還俗後遷居楚州(今江蘇淮安),晚年遷居江西鄱陽。在唐代宗(李豫)大曆年間(766—779),與盧綸、韓翊、耿湋、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夏侯審、李端十人皆以能詩出名,號稱「大曆十才子」,與盧綸、李嘉祜、李端、韋應物等交遊唱酬,頗負盛名,名聲震動京都長安。大曆十年(775)抜萃科中進士,入朝為校書郎。
  • 麥氏歷代宗賢名錄查詢(一)
    麥氏歷代宗賢名錄(一) 麥土旺收集整理隋朝,麥鐵杖,嶺南麥氏始祖,南雄百順人,右屯衛大將軍、光祿大夫、宿國公元朝,麥明遠,順德人,進士,秘書學士。元朝,麥春芳,南海人,進士,官提學僉事。元朝,麥貴華,新安人,靖康鹽場大使。元朝,麥潤,新安人,禮部郎中。明朝,麥志德,連山人,進士,署理工部尚書,三品。明朝,麥    揮,香山人,武進土。明朝,麥而炫,高明版村人,進士,上海等縣知縣。
  • 夏侯四傑何許人也?
    而兩個字的姓氏,如諸葛、歐陽等,我們稱為複姓,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這樣一個複姓——「夏侯。」在宋代時期的《百家姓》中,「夏侯」姓氏排在第四百一十三位,時隔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已經很難再見到這個複姓了。弟他奔魯,悼公以他夏後授爵為侯,因氏焉。後去魯之沛,分沛立譙為郡人。」《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姒姓。夏禹之後。至東樓公,封為杞侯。至簡公,為楚惠王所滅。弟他(按:或作『佗』)奔魯,悼公以他(為)夏後,受爵為侯,因氏焉。後去魯之沛,分沛之譙,遂為郡人。」《氏族大全》:夏侯。譙國夏禹之後。封杞,至簡公為楚所滅。
  • 中國歷代藏書家籍貫和明清進士統計,崇文果然重教
    中國歷代藏書破萬卷藏書家籍貫統計,共103人,籍貫為浙江的共37人,籍貫為江蘇的共30人,蘇州和寧波為藏書風氣最濃地區,且這兩個地區也是明清進士最多的府,看來好讀書莫過於江南,至今寧波天一閣、杭州小山堂都還是著名的私人藏書樓,尤其是寧波天一閣,是中國最大的私人圖書館。
  • 歷史上浙江籍狀元與進士知多少?
    歷史上浙江籍狀元與進士知多少?--共有狀元106人,進士14643人2020-01-11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綿延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歷代狀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終
  • 宋朝「學霸」方姓最多 莆田方氏家族出132名進士
    點擊上面方氏宗親總會即可加入全球方氏群!匯集天下方氏人,傳播方氏文化和正能量!
  • 方氏家族出132名進士!威武!
    宋代,福建莆田的方氏家族出了132個進士,成為各姓之冠。其中的28對「父子進士」,更是成為文壇佳話。方家的「學霸」是怎樣煉成的?方姓文化研究會的方為民說,方姓源於北方,盛於南方。先秦時期,方姓人活動在河南一帶;西漢末,方姓族人東遷至安徽,逐漸形成望族。
  • 明朝曾氏家族進士名錄
    點擊上面「世界曾氏宗親」加入曾氏
  • 歐陽家族進士名錄
    歐陽家族進士名錄唐朝五代篇歐陽稚,字子琟,長沙人,開元十八年(730)登進士第,湖南第一位進士,官至商州刺史。  歐陽冕,道州(今湖南道縣)人,鹹平5年(1002)壬寅科進士。 歐陽企,廣東連州人,景德二年(1005)進士。 歐陽哲,廣東連州人,景德二年(1005)進士。 歐陽皋,廣東連州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進士。 歐陽寅,吉州廬陵縣人,天聖五年(1027)進士。
  • 莆田林氏進士名錄
    林 | 氏 | 社 | 區 | 聯 | 盟 團結·分享·互助·共榮
  • 李姓歷代狀元名錄,牛!
    ◆李檉,字與幾,當塗人,宣和三年登何煥榜進士歷官監察御史兼樞密使承旨終左司◆李容,乾道二年登蕭國粱進士◆李唐佐,湻熙十一年與侄繼同登衛經榜進士◆李繼,與叔唐佐同登衛經榜進士,授福建莆田知縣◆李倫,嘉熙二年登周垣榜進士◆李夢蔣,湻佑四年登劉夢炎榜進士◆李時中,實佑四年登文天祥榜進士
  • 三國殺舊版卡片之——公孫淵,夏侯氏,孫休,曹休,劉諶,張嶷
    夏侯氏卡 夏侯氏,沛國譙人。夏侯淵從女,夏侯霸從妹,張飛之妻。夏侯氏在年紀十三四歲時出城拾柴,為張飛所得,從此成為張飛的妻子。後生有二女,其中一人為星彩,成為劉禪的皇后。夏侯淵戰死定軍山,夏侯氏將其埋葬。之後逃亡蜀國的夏侯霸,也因為與夏侯氏的親戚關係而得到厚待,在蜀漢得到重用。
  • 丘(邱)氏家族名人錄
    據《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丘(邱)姓歷代名人115人,佔總名人數的0.25%,並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83位;丘(邱)姓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
  • 天下第一姓:軒轅氏
    中華民族歷5000多年,以無與倫比的凝聚力,融合了56個民族,形成了一個偉大的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水有源,樹有根。中華萬姓民族的姓氏之根全源於各個姓氏的宗祖,各個宗祖的宗祖再向上推到宗祖的宗祖,上溯到夏、商、周三代的宗祖,由此再上溯到中國的五帝,五帝之首的軒轅黃帝。
  • 歷史人物|【夏侯嬰 】
    後來,夏侯嬰擔任了試用的縣吏,與劉邦更加親密無間。有一次,劉邦因為開玩笑而誤傷了夏侯嬰,被別人告發到官府。當時劉邦身為亭長,傷了人要從嚴判刑,(劉邦)申訴本來沒有傷害夏侯嬰,夏侯嬰證明自己沒有被傷害。後來證詞又被推翻 ,劉邦被關押一年多、受鞭笞刑數百下,終歸還是憑藉(夏侯嬰的證言)幫劉邦免除更嚴重的罪責。
  • 清河絨毯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古代貢品」保護名錄項目!
    為了搶救、保護、傳承、弘揚由歷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老字號及產品,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將普查、整理、研究中華老字號列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項目在全國實施,並正在編纂出版《中國民間工藝集成》。老字號就是傳統手工藝的傑出代表,它不僅傳承著精湛手工技藝,還是傳統文化的載體。
  • 嶽武穆王后裔進士考略
    (《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民國武進《嶽氏宗譜》)嶽映鬥  陝西三原人。字匡六。號朋海。嶽飛十七世孫。崇禎十六年進士,三甲第二百十九名。官翰林院學士。順治十五年補選選庶吉士。著有《瓠園詩集》。(《明清進士尟名錄索引》、民國武進《嶽氏宗譜》)嶽峻極  山西澤州人。順治四年進士,三甲第四十三名。
  • 夏侯氏忠於曹魏,立下很多戰功,最後結局令人唏噓
    雖然說夏侯是最有名的兩個將軍先後離開了人世,可是夏侯家族的勢力並沒有因此就消失。能力超強的夏侯尚《隋志》:緯書非儒家言,乃陰陰家言,故文帝詔書未引一語。豈可僅以詞章家目之!夏侯尚和曹丕很投緣,卻被他逼死了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大將,就是夏侯尚,但是這個人最後被曹丕給逼死了他是夏侯淵的堂侄。在他從小就跟曹操的兒子曹丕非常投緣,兩個人可以說是無話不談,非常的親密。
  • 龍氏銀堂公裔族譜世系、人名錄
    ——《我們都是壞孩子》點上面「天下龍氏一家親」加入龍氏大家庭熱點推薦閱讀▼《龍氏宣傳片》獻給全球300萬龍氏族人,龍家人頂起!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龍氏舜臣也;龍也納言,子孫以名為姓」。據龍氏文史及龍氏族譜記載,均以粵自虞帝命九官,龍作納言,子孫因以龍為氏,源流後世。夏朝,都建立在安邑,禹王大臣為龍圉:其有「文壇吐風,志奪高標」,蒙召令殿前,教諭王子皇孫,與羅武、伯圉、熊髡同事帝相,稱四賢臣,後少康封賢王。周朝,龍懷、龍慶二公隨武王伐紂,為護駕將軍,後加職封候。
  • 《兩宋蒲氏進士錄》
    (編者按)在長達1300餘年的時間裡共產生171590位進士,都是中國政治的主角。根據蕭源錦先生《中國曆科狀進士人數統計表》所統計出歷代進士,共745榜106855人。但是,上述數字尚缺唐代、南唐、南漢、金代等共38榜的數據,佔比例5%,粗略估計還有6000名左右的進士未統計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