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算得上是我們每個人的標示,而姓氏,則是體現了我們的家族血親關係的符號吧。
張、王、陳、李……這些單姓都是非常的常見。而兩個字的姓氏,如諸葛、歐陽等,我們稱為複姓,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這樣一個複姓——「夏侯。」
在宋代時期的《百家姓》中,「夏侯」姓氏排在第四百一十三位,時隔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已經很難再見到這個複姓了。
夏侯姓的主要源流
出自姒姓,周武王時封夏禹後裔東樓公於杞,杞在春秋時期建立了杞過,而公元前445年,被楚國所滅,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悼公因他是夏禹的後裔,加上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因此便稱他夏侯氏,其後代子孫因以為夏侯姓,屬於漢族姓氏。在諸多史料中有載:
《姓纂》:「夏禹之後,至東樓公,封為杞侯。至簡公,為楚惠王所滅。弟他奔魯,悼公以他夏後授爵為侯,因氏焉。後去魯之沛,分沛立譙為郡人。」
《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姒姓。夏禹之後。至東樓公,封為杞侯。至簡公,為楚惠王所滅。弟他(按:或作『佗』)奔魯,悼公以他(為)夏後,受爵為侯,因氏焉。後去魯之沛,分沛之譙,遂為郡人。」
《氏族大全》:夏侯。譙國夏禹之後。封杞,至簡公為楚所滅。其弟他奔魯,以夏後受爵為侯,因以「夏侯」為氏。
《中文大字典》注引《姓譜》亦云:「本姒姓,夏禹之後。周武王立,封夏裔於杞。杞為楚滅。簡公弟佗奔魯。魯悼公以佗夏後,受爵為侯,因以為夏侯氏。」
夏侯姓的分布
夏侯姓的郡望是譙郡(東漢建安年間設立,在今天的安徽、河南兩省之間)、魯國郡(西漢初期,將秦原有的薛郡改為魯國,三國魏晉時改為魯郡,今在山東曲阜)。
如今在北京、上海、江西之吉安、山西太原和晉中地區均有分布。
夏侯姓的歷史名人
夏侯嬰,這個名字大家一定很熟悉,在大家耳熟能詳的「鴻門宴」裡,劉邦一方出席的人員中就有夏侯嬰。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夏侯嬰算是開國元勳之一,沛人(今江蘇沛縣),號滕公,由於跟隨劉邦打下天下有功,被封昭平候、汝陰侯,八年後去世,諡號文候。
夏侯始昌,西漢時魯國人(今山東寧陽縣),通曉《五經》,並以《齊詩》、《尚書》來教授。漢武帝為最小的兒子昌邑王劉髆選擇夏侯始昌為太子太傅。
夏侯淵,字妙才,沛國譙人(譙為豫州刺史部治所,管轄範圍較大,包括沛、魯、陳、梁四國,以及潁川、汝南兩郡。今天在安徽亳州)。東漢徵西將軍。作為曹操的左膀右臂,在官渡之戰中,主要負責糧草的補給,保證了曹操平定北方。
夏侯淵家族與曹操家族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七個兒子,也非常優秀:
長子夏侯衡,承襲了父親的爵位,並改封為安寧亭候,其夫人,氏曹操弟弟海陽哀候之女。
次子夏侯霸,封爵博昌亭候,其母親是曹操妻丁氏之妹,可謂是絕對的名門之後,他也是三國後期,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他的親身經歷可以說見證了三後後期諸多的重大歷史事件。
四子夏侯威,年少時已具有俠義風範,歷任荊、兗兩州的刺史,與曹丕、曹植關係很好,曹植曾評價他「鄉人有夏侯威者,少有成人之風。餘尚其為人,與之暱好。」
六子夏侯惠,字稚權,三國時期文學家,幼年是就才學過人,文筆極佳。夏侯惠為魏臣,在魏歷任散騎仕郎、黃門仕郎、燕相、樂安太守。
七字夏侯和,與六哥同為魏臣,魏元帝時任相國左司馬、侍郎。雖然在軍政方面的成績不如哥哥那麼耀眼,但也非常有才華,被司馬懿為行軍司馬,參與軍機事務,立下卓越功勞。
而夏侯淵的次子、四子、六子、七子,也被世人稱為「夏侯四傑」。
夏侯湛,夏侯淵的曾孫,字孝若,沛國譙縣人,西晉的文學家。夏侯湛年輕時為太尉掾。在晉武帝泰始年期間,推舉賢良,對策中第,之後任中書侍郎、南陽相,不久便升任太子僕,到了晉惠帝時期,為散騎常侍。
儘管「夏侯」姓在當今社會已經非常罕見,但在中華大地的悠久歷史長河中,這個姓氏的族人們,曾經也綻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
中國數字家譜軟體引領者
強大易用、可依賴的家譜在線製作工具
雲編修 雲存儲 雲發布 雲排版 雲印製
五位一體的中文家譜在線服務平臺
全能工具 全面賦能 自己動手 輕鬆修譜
15年磨一劍,超30萬+用戶2年精心打磨
助力全球華人 傳承家脈文化
重建雲家譜 留下傳家寳
與時俱進 面向未來
開啟雲家譜 擁抱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