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學霸」方姓最多! 方氏家族出132名進士!威武!

2021-03-02 方氏大家族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就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方氏大家族」,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方氏大家族。弘揚方氏文化,傳播方氏正能量,結識天下方氏宗親。

今年3月,全球方氏後人齊聚禹州方氏祠堂祭祖

先秦時期,方姓人活動於河南一帶,默默無聞。直到西漢末年,他們逐漸東遷,在安徽形成望族。唐朝時,方姓人便已定居海外。他們的根,都在河南。宋代,福建莆田的方氏家族出了132個進士,成為各姓之冠。其中的28對「父子進士」,更是成為文壇佳話。方家的「學霸」是怎樣煉成的?

方姓文化研究會的方為民說,方姓源於北方,盛於南方。先秦時期,方姓人活動在河南一帶;西漢末,方姓族人東遷至安徽,逐漸形成望族。

唐朝時,方姓人分布於中原、華東和江南各地;宋朝時期,方姓人則主要集中在福建一帶,同時,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地,也是方姓人的聚居地。

宋元之際,有方姓人為避亂遷至海南。方為民說,到明朝時,方姓的人口形成以浙江為中心,向四周發散的格局。

據公開數據顯示,方姓人大約佔了當代人口的0.36%,有400多萬。目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河南兩省,大約佔方姓總人口的34%。其中,安徽為當代方姓第一大省,佔方姓總人口的18.5%。

禹州方氏研究會會長方留栓說,早在公元669年,應新羅國王邀請,大唐皇帝就派翰林學士、文化使者方智攜帶「六禮」和「九經」東渡朝鮮半島。

「韓國方氏根在河南」,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曾在《百家講壇》中表示認同,他稱,韓國著名的溫陽方氏,就是從河南遷過去的。  

到韓國後,方智成了「香餑餑」。因受到韓國多位學者的勸導,方智選擇定居韓國。相傳,他後來娶了張氏為妻,後裔約有十萬人。

1986年,有媒體報導,來自韓國等地的方氏族人,專程趕到禹州方氏祠堂尋根拜祖。

禹州方崗鎮宣傳幹事劉豔紅稱,在2009年清明節前夕,韓國方氏代表團就曾出席「方氏總祠堂第二期擴建工程奠基典禮」;2012年7月,韓國溫陽方氏宗親會秘書長方丙健帶領11人,專程到河南方崗鎮祭祖。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方姓名人242人,據統計,按名人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出國成榜樣,遷至南方一樣響噹噹。」方留栓很是自豪。

在宋代,福建莆田雖偏居東南沿海一隅,但科甲鼎盛、名揚天下。有文獻記載,最早遷入莆田的方姓人,在莆田科舉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

據統計,兩宋319年間共舉行了118次進士考試,錄取進士約39000人,其中福建籍進士7000多人,名列全國第一。而只有三個縣的莆田,卻有970多人考中進士。

令人更意外的是,莆田方氏家族考中進士的有132人,為諸姓之冠。「28對父子進士、26對兄弟進士,讓莆田的方氏成為文壇佳話。」錢文忠讚嘆不已。宋朝莆田的方氏,個個是「學霸」。

莆田的方氏盛產「學霸」秘訣是什麼?如果能一覽宋朝時方略的萬卷樓、方萬的一經堂、方漸的富文閣等,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的方老師說,方略的萬卷樓又稱藏書樓,因藏書達5萬卷以上,故有「白杜萬卷藏書樓」之美譽。

萬卷樓是在宋天聖八年(1030年),由著名藏書家方峻在祖傳藏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到方峻曾孫方略時,藏書已擴充到1200箱。

方老師說,後來,方略的弟弟方翥辭官回家,閉門18年讀盡藏書,頗負盛名。

據史料記載,南宋史學家鄭樵著書立說時,曾多次到萬卷樓借書,最終完成歷史巨著《通史》,並與方翥成為好友。

歷史上,被「滅九族」並不鮮見,而被「滅十族」的,恐怕只有方孝孺。慘遭滅門之後,方孝孺是否留下直系後裔,一直是個謎。


宋朝「學霸」方姓最多! 

方氏家族出132名進士!

威武!

相關焦點

  • 宋朝「學霸」方姓最多 莆田方氏家族出132名進士
    宋代,福建莆田的方氏家族出了132個進士,成為各姓之冠。其中的28對「父子進士」,更是成為文壇佳話。方家的「學霸」是怎樣煉成的?河南商報記者徐方方漢末外遷方姓源於北方,盛於南方方姓文化研究會的方為民說,方姓源於北方,盛於南方。
  • 方氏家族簡介
    晚唐另一支遷莆方姓為古歙人方廷範官長樂,被封金紫光祿大夫"。生7子,其中6子皆仕,時稱"六桂聯芳",尊方廷範為"六桂之父",後裔稱"金紫六桂方氏"。該支方氏的一些外遷支派以"六桂堂"為堂號.宋明時期,莆田方氏科舉盛況空前,科甲人物競達360(進士和舉人)多人.兩宋方氏有28對父子、26對兄弟中進士,進士多達132人.居莆田諸姓之冠.
  • 【一方望族--雲霄縣方氏】
    還有現代化學教育先驅方錫疇民國任雲霄縣長方克莊中央教育部秘書方志懋縣參議會議長方志賢曾任松溪、邵武縣長,國民黨海外黨務總幹事方鍾徵 還據《雲陽方氏譜牒》記載,自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起至清光緒末(1908年)的400多年間,登科仕第者(舉人、進士)30多名,庠生、監生共193名。
  • 【家族文化】桐樅方姓到底有多少分支?
    ○字輩,名字表示家族輩份的字(多為名字中間的字),俗稱派。其意均為修身齊家。安民治國,吉祥安康,興旺發達。字輩是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種特別「禮」制,它一直延續到現代。○由於各種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後,世人對字輩譜變得陌生,這種現象在年輕一代更為明顯。○小編為你整理了桐樅方氏家族簡介及字輩派行,一起來看看吧。
  • 方家人你知道嗎?
    點上面「方氏總群」加入方氏家族!
  • 這是目前最全方氏家族介紹!有補充請底部留言
    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和《六桂堂叢刊》等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 定海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裡(今莆田市北高竹莊),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閩國 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六子皆中進士,史稱「六桂聯芳」。
  • 方氏堂號大全,看看你屬於哪一個?
    堂號方姓最有名的堂號,是「壯猷堂」和「正學堂」,分別取自於周朝方叔和明初文學家方孝孺的典故。據不完全統計,方姓的堂號有河南堂、壯猷堂、正學堂、六桂堂、衍慶堂、敘倫堂、孝思堂、存雅堂等100多個堂號。 4、嶽陽方氏之始遷祖澄,五代後唐同光二年,由南昌播遷嶽陽。 ●壯猷堂:河南·洛陽。方姓最有名的堂號之一。據有關史資和《方氏宗譜》記載,來自周朝方叔家堂。雷公63世孫方叔,輔周宣王中興,帶三千兵馬攻打楚國,名震天下,被蔭封為「壯猷元老」,在《詩經》中有《小雅·採芑》歌之。不少支系宗譜上的《壯猷堂》、《元老堂》即來源於此。
  • 【璩方氏】 被遺忘的桐西望族
    桐城文化具有獨特的家族傳承特徵,歷來有「張、姚、馬、左、桂林方」五大政治家族和「方、戴、劉、姚」四大文學家族之說。對此無需在這裡作過多的評說,因為對上述政治和文化家族的研究已經見慣於各種媒體和宣傳資料。然而,桐城文化博大精深,其外延和內涵遠超乎人們的想像,至今還有豐富的歷史積澱急需我們去挖掘。
  • 他姓方,也是方姓唯一的百歲開國將軍,他是誰?
    在革命年代,我們方姓也有不少軍人前赴後繼,為了新中國,他們捨生忘死,建立了不朽功勳!當代方姓的人口已達到450多萬,為全國第六十二位姓氏,其實往年方姓出自方雷氏。神農炎帝十一世孫即八代帝榆罔長子曰雷,黃帝伐蚩尤時,雷因功被封於方山(今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於方山後,稱方雷氏,子孫以地為氏,分為雷姓和方姓。 方姓有一些史學家統計是15位開國將軍,方強、方正平2位中將和13位少將。
  • 潘贊化與璩方氏​
    自從那時,我才是第一次聽到潘贊化這個名字,並不知道他與我璩氏還有淵緣呢。潘贊化是民國初期桐城的地方要員。他的老家是桐城練潭潘家樓,本人出生在天津。他既是方姓的外孫,又是方姓的女婿。不過,更確切地說,他既是璩姓的外孫,又是璩姓的女婿。桐城的方姓很多,有桂林,會宮,魯谼等。與潘贊化有淵緣的這個方姓,原本就是姓璩,是桐城璩姓的二房。
  • 方氏家譜匯總!方家人一定要看看!太全了!
    一山衍派六桂聯芳上聯典指傳說中的方氏起源。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八世孫帝榆罔的長子方雷氏,因協助黃帝伐蚩萬有功,被封於方山(今河南省嵩山一帶),成 為方氏的始祖。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固始人方廷範的六個兒子仁嶽、仁載、仁瑞、仁逸、仁遜、仁遠相繼都中了進士,時人稱「六桂聯芳」,稱方廷範為「六桂之 父」。
  • 方氏宗祠總匯&第一部(全國)
    出前殿經兩側甬道升數級臺階至中殿,殿門正中額曰「議事廳」,中設木桌一排,木椅一圍,供合族之人圍坐議事之用。中殿後牆正中懸掛中堂一幅,中為方氏始祖雷公畫像,旁配對聯,字為柳楷,聯語及書法皆甚精工。聯及字,為族孫方應展所撰所書,畫像據知者云為應展之兄所畫,一門兄弟,書畫合璧,甚為難得。我方家世代奉儒守官,雖罹朱棣之禍而官聲不顯,然儒業承傳歷久不衰,此聯可證。
  • 中華方氏族譜五篇古序(傳)譯文
    再至唐武則天通天元年(696),又奉敕續修《方氏家乘》,並由秘書正汪行忠撰序。以上五篇古序(傳),為中華方氏全族現存的最早的老譜資料,為研究中華方氏歷史的重要文獻,也是對族史有關重大問題,類如得姓始祖、始封地方山、河南(洛陽)郡望、發祥地浙江淳安(古歙之東鄉)、先祖世系及江南方氏等,提供考證的重要信息。今特譯出,以利於大家閱讀和研究。
  • 拜讀方氏宗譜筆記第五篇(安徽)
    據考證,中一房和中六房人口最多,因為前三房人口很少,故通常稱為八大房。桐城桂林方無字派,以記「世」系序長幼,但其部分支系擬有派語。友慶堂派語:     一元敦本,萬世榮昌,     經倫濟世,孝友安邦。
  • 尋根 ▋百家姓之--歐陽氏 家族起源族譜
    久而久之,姒無疆的支庶子孫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氏、區氏、歐陽氏、歐侯氏四個姓氏。歐陽氏與歐、區氏、歐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為氏。在歷史上,歐陽氏曾一度被迫改為單姓陽氏。據歷史文獻《寧遠縣誌》的記載,元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當時即有一支歐陽氏家族為主的起義軍。
  • 計氏家族
    計國滅亡後,大禹的後人就以原封國名命氏以資紀念,遂成計氏,世代相傳至今。計姓起源二源於有莘氏,出自上古時期有莘氏部落賢者伊尹之後,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有莘氏改為計氏。」有莘氏,亦稱有辛氏,為上古時期居住在今山東省曹縣一帶的東夷族的一個部落。改稱為計氏的,出自有莘氏部落的賢人伊尹。
  • 花氏家族簡介
    宋朝著名學者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唐有花敬定,成都猛將有花卿,宋有尚書郞花尹。並引用《姓苑》的記載:「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而南北朝著名學者何承天在《姓苑》上也確實記載:「花氏源於何姓。」至於何氏為什麼改為花氏?卻沒有任何可蒸之辭。近有學者說是因為讀音相近,因此才改為花氏的。實際上,在魏、晉朝以前,漢文字中幾乎沒有花字,只用蘤字,後按同音字通用華字。
  • 向氏家族簡介
    一直到清朝時期的湖廣施南地區,該向氏家族世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土家族,出自五代時期贛西地區原漢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土家族向氏,源出漢族。  在唐朝時期,今江西吉安地區先後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漢族人組成較大的準軍事力量佔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