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桐城桂林方氏家譜/清光緒六年庚辰歲(1880年)】
始祖德益公,而上其諱不傳,以往僅傳地不傳人,所從逸久矣。其先祖自廣信遷鄱陽,鄱陽遷徽之休寧。宋季諱德益者遷池州之池口,元初又遷桐居鳳儀坊,以地為族名而稱鳳儀方。其後七世諱佑、字廷輔舉進士,守桂林,族人稱「桂林公」。六世祖自勉公以子佑公貴,敕贈四川道監察御史,都諫王瑞題其門匾曰「桂林,族乃大」。自勉公創修家譜即以桂林名族,而易稱桂林方。
公有二子:長秀實公,字茂才,為元彰德主簿;幼子實公,字大才,為元知房。
本譜為長子秀實公裔家譜。據本譜卷九記述,桂林方氏自七世共分九個房頭,分別為:長房、中一房、中二房、中三房、中四房、中六房、五房、七房和前三房。據考證,中一房和中六房人口最多,因為前三房人口很少,故通常稱為八大房。
桐城桂林方無字派,以記「世」系序長幼,但其部分支系擬有派語。
友慶堂派語:
一元敦本,萬世榮昌,
經倫濟世,孝友安邦。
中二房和玲公裔自十九世始用派語:
悠久佰代,官長雲長,
席珠玉滿,堂慶三多。
楊橋白鹿莊(方其義裔)自十五世始用派語:
中正根於性命,鳴清本自躬行。
【源於桐城桂林方氏家譜/2017年】
若日博厚,高明悠久,
文理彰道,學士鴻聞。
承邦百代,儒書光輝,
賢良繼起,敦本傳家。
信守仁義,善孝長存。
子實公裔青草支系自十五世始用派語:
一朝崇正起,世大廣應豪,
光宗文德至,貴顯見功高。
義有心傳遠,詩書教澤深,
慶餘惟積善,緒擴在明經。
方法(1368—1403),字伯通,桂林方氏五世祖。明建文己卯(1399年)舉人,授四川都指揮使司斷事。明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於永樂元年(1403年)稱帝北京,方法公效仿宗師方孝孺,拒署名上表慶賀,被逮。在押往京師,舟行至望江區域時,投江自盡。
方佑(1418—1483),字廷輔,號省庵,桂林方氏七世祖。明正統丁卯(1447年)舉人,天順丁丑(1457年)進士。官四川道監察御史,廣西巡按,桂林知府並終於此官,族人尊其為「桂林公」。《明分省人物考》載,方佑官御史時,「風裁凝峻,孤厲而貞,於是鹹呼'鐵面御史'」。十四世方以智在《合山欒廬佔.慕述》中解釋道:「桂林公諱佑,巡按廣西,故世稱桂林世家」。著有《省庵集》。
方學漸(1540—1615),字達卿,號本庵,學者稱「明善先生」,桂林方氏十一世祖。貢生,以子大鎮貴,封通義大夫,大理寺左少卿。方氏易學學派創始人,「桐川會館」創辦人。遺著主要有《易蠡》、《孝經繹》、《心學宗》、《桐彝》、《邇訓》、《崇本堂稿》和《別稿》等。
方大鎮(1560—1629),字君靜,號魯嶽,學漸公長子,桂林方氏十二世祖。明萬曆己丑(1589年)進士,授大名府推官,升為御史,累遷大理寺左少卿。著有《易意》、《詩意》、《禮說》、《荷薪義》、《田居乙記》等。
方孔炤(1590—1655),原名若海,字潛夫,號仁植,大鎮公之子,桂林方氏十三世祖。明萬曆丙辰(1616年)進士。授嘉定知州,調福寧知州,內陞兵部員外,晉職方司郎中陞尚寶司卿,以右僉都御史巡撫胡廣,再以左僉都御史,總理河北/山東等處屯田事務。著有《周易時論》、《詩經永論》、《春秋竊論》、《全邊紀略》、《環中堂集》等。
方維儀(1585—1668),字仲賢,大鎮公次女。明末著名女詩人、畫家。有《清芬閣集》、《靜志居詩話》,收集古今名媛詩作編成《宮閨詩史》一書。
方拱乾(1596—1666),原名若策,字肅之,號坦庵,晚年號甦庵,桂林方氏十三世祖。明崇禎戊辰(1628年)進士,仕詹事府少詹事兼內翰林秘書院侍讀學士。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以「丁酉江南科場案」流放寧古塔,後釋歸。著有《寧古塔志》、《方詹事集》、《絕域紀略》等。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又號愚者,亦號藥地。孔炤公長子,桂林方氏十四世祖。明崇禎己卯舉人,崇禎庚辰進士,殿試二甲五十四名,工部觀政授翰林院檢討;桂王特詔授東閣大學士未就。公為百科全書式著名學者,著書數百萬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有《通雅》、《物理小識》、《藥地炮莊》、《周易圖像幾表》、《易餘》、《切韻聲原》、《醫學會通》、《冬灰錄》、《浮山前後集》、《浮山前後編》、《浮山此藏軒別集》、《東西均》等等。其中前三部作品收入《四庫全書》。以智公墓在浮山白沙嶺,1961年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孝標(1617—1696),諱元成,號樓岡,拱乾公長子,桂林方氏十四世祖。清順治己丑(1649年)進士,歷任內弘文院侍讀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晉經筵講官。因「丁酉江南科場案」流放寧古塔。獲釋後入滇,受吳三桂翰林職。三桂敗,遁跡為僧,法號「方空」。著有《鈍齋文集》、《滇黔紀聞》。同鄉戴名世《南山集》多採錄其內容。《南山集》案發,被清廷剖棺剉骨。
方享鹹(1628—1679),字吉偶,號邵村,又號心童,拱乾公次子,桂林方氏十四世祖。清順治丁亥(1647年)進士,授獲鹿知縣調麗水縣,陞刑部主事厯員外郞中,湖廣/廣西兩省恤刑擢陝西道監察御史。因「丁酉江南科場案」貶至寧古塔,後釋歸金陵。著有《塞外樂府》、《邵村詩文集》、《黃谷紀聞》等。畫作《雲橫翠嶺圖》、《竹石圖》、《深山垂綸圖》
方中通(1631—1698),字位白,號陪翁,以智公次子,桂林方氏十五世祖。終生不仕,以孫霖公任懷遠知縣貤贈文林朗。清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著有《數度衍》、《揭方問答》、《音韻切衍》、《篆隸辨從》、《心學宗續編》、《陪翁集》等。
方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溪,桂林方氏十六世祖。生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六合留稼村)。清康熙巳卯江南鄉試第一名解元,康熙丙戌中會試第四名進士未及,殿試以母疾歸。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發,方苞因給《南山集》作序,被株連下獄。康熙五十二年,因李光地極力營救遂免死出獄,召入南書房,充武英殿修書總裁,厯詹事府中允翰林院侍講學士,遷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兼修三禮館總裁等職。為清代著名文學家,桐城文派創始人。將道統與文統結合而創「義法」說,即「義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 ,為桐城文派散文理論基礎。其著作頗多,總名稱為《方望溪全集》,其中有《周官集注》、《周官析疑》、《考工記析疑》、《春秋直解》、《春秋通論》、《春秋比事目錄》、《左傳義法舉要》、《左忠毅公逸事》、《獄中雜記》等等。
方觀承(1698—1768),字遐谷,號問亭,又號宜田,桂林方氏十七世祖。以布衣薦授內閣中書、吏部郞中、直隸總督。方觀承善書法、工詩,著名水利和植棉專家,著有《宜田匯稿》、《問亭集》、《述本堂集》及雜記直隸事凡數十卷行於世。
方維甸(1758—1815),字南耦,號保巖,方觀承次子,桂林方氏十八世祖。乾隆辛丑進士,厯任吏部稽勳主事、刑部員外郞郞中、禮部郞中、福建道監察御史、內閣侍讀學士、長蘆鹽政山東按察使、河南陝西布政使、閔浙總督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授直隸總督。著作有《述本堂詩》、《薇山集》、《燕香繼》、《問亭集》、《心蘭集》等。
方受疇(1755—1823),字次耘,號來青,方觀承之兄方觀本長子,桂林方氏十八世祖。厯任兩淮伍佑場鹽大使,浙江蕭山知縣、直隸大名知府、直隸清河道通水道按察使布政使,浙江河南巡撫兼提督銜直隸總督。
方觀承—方維甸—方受疇為一門兩代三總督。
方東美(1899—1977),諱珣,原名德懷,桂林方氏二十三世。當代著名哲學家,詩人。主要著作有《科學哲學與人生》、《華嚴宗哲學》、《哲學三慧》、《中國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生生之德》、《新儒家哲學18講》、《中國哲學之通性與特點》、《原始儒家思想之因襲及創作》、《方東美先生演講集》、《堅白精舍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