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牒文化|安徽六安忠貞堂孫氏八修宗譜序(翁飛))

2021-02-09 徐贇的夢想

    六安忠貞堂孫氏宗祠

      孫氏為中國大姓,據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2020年1月20日發布的《二〇一九年全國姓名報告》,人口數在2000萬以上10個姓氏是: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人口少於2000萬多於1000萬的姓氏有12個:徐、孫、馬、朱、胡、郭、何、高、林、羅、鄭、梁。

      孫姓,在中國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約佔中國總人口的1.5%。在安徽,目前人口已有220多萬,全省姓氏排名居第10位。毫無疑問,孫姓,在全國、在全省,都當之無愧地躋身於名列前茅的大姓之列。

      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各個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同源,同地不一定同宗。據徐俊元等著《華夏姓氏考》研究歸納,姓氏的起源和形成,大致有十二種類別:(一)以姓為氏。姓作為原始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是表示有血緣關係的世系同族符號,如姬、姜、姚、任、伊等姓。(二)以國名為氏。夏、商、周三代,封侯賜地,有許多大小諸侯國,各國子孫後代便以國名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韋等姓。(三)以邑名為氏。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採氏。卿、大夫的後代或採邑的人,有的便將邑名作為氏,有蘇、上官等姓。(四)以鄉、亭之名為氏。有裴、陸、歐陽等姓。(五)以居住地名為氏。有東門、西門,東郭、西郭、南郭先、北郭(按:郭同廓,為外城)等姓。(六)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如周平王庶子林開,其後人便以林為姓。(七)以次第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為姓,老二以仲為姓;老三、老四則分別姓叔、季。(八)以官職為姓。有籍、監、庫、倉、將軍等姓。(九)以技藝為姓。從事巫術的人,後代便姓巫。從事冰凌的人,後代以凌為姓,還有卜、陶、匠等姓。(十)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十一)以諡號為姓。(十二)因賜姓、避諱而改姓。此外,還有為數不多的以爵位稱號及爵係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等姓。(見石玉新、徐俊元、張佔軍著《華夏姓氏考》,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版)

      孫姓,作為中華大姓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籍、方志和現存各地各支譜牒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和姚姓、羋姓,其他還有荀姓、冒姓、其他姓氏賜姓、改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又因為媯姓孫氏後裔孫權,曾建立三國時期的吳國,孫氏作為東吳國姓,在歷史上很是榮耀。

      安徽雖然不是孫氏的發源地,但卻是孫姓聚集的大省,不僅人口眾多,而且支系繁盛。我們在編撰《安徽孫氏志》的過程中,現已查明安徽全省孫氏支系主要有123個,分布在全省各個市域,但並不均衡。皖南山區和皖江流域,曾經是孫吳政權重要的根據地,該支孫氏後裔留存、播散很廣;唐末金吾上將軍孫萬登在唐亡後,於徽州休寧落戶,在皖南發展成新安孫氏望族;皖北淮河流域孫氏,大多是在明初戰亂平息後,從晉、齊、蘇、浙、贛等省移民而來;堂號以樂安堂、映雪堂、富春堂、敦本堂居多,絕大部分屬於始祖媯姓的樂安孫氏,姬姓、羋姓和其他孫氏較少。

      孫姓,又是一個古老的名門望族。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生活在安徽地域上的孫氏族人,用他們的勤勞與智慧,與江淮大地其他姓氏族人一起,建設起美好家園,創造出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湧現出一大批有作為、有擔當、彪炳史冊的名家、英傑,如孫叔敖、孫萬登、孫家鼐、孫家谷、孫毓筠、孫立人、孫萬林、孫大光、孫有餘、孫起孟、孫希文、孫萬乘、孫友樵、孫多森、孫多慈,司徒越(孫方鯤)……;其中有一代賢相、水利專家;有帝師家族、教育世家;有百戰名將、抗日英傑;有商界精英、徽商翹楚;有文化名人、社會賢達。他們的成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在江淮大地的星空上,煜煜生輝。這些不朽的業績,值得我們去挖掘、去梳理、去記載、去謳歌,為歷史、為時代、也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份可以傳之永久的精神文化財富。

※※※※     ※※※※    ※※※※    ※※※※    ※※※※

      今有六安孫謀勝君,持《樂安郡六安忠貞堂八修宗譜》前來,請我作序。謀勝與我同在《安徽孫氏志》編委會,任編委會副主任兼《安徽孫氏志》副主編,共事三載,親密無間。他以對中華優秀地域文化和家族姓氏文化高度負責的態度,在其分工負責的皖西南片區《安徽孫氏志》編撰工作中,團結全體編寫人員,悉心梳理髮掘、認真撰寫編輯,精益求精,高效優質地完成了編撰任務。這部《樂安郡六安忠貞堂八修宗譜》,應是他們在編撰《安徽孫氏志》的同時,完成的又一部精品力作。

清同治十年四修宗譜遺存

      該譜堂號「忠貞」,即因尊唐末大將孫萬登為遷播始祖而得名。孫萬登(825—907)唐山東青州人,生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卒於唐哀帝天佑四年。為樂安孫氏五十世孫,兵聖孫武后裔,出生地為山東省青州麻子鄉麻鹽渡村。系唐顯慶年間宋州司馬孫嘉之八世孫;祖父孫玩是唐憲宗時任蓬州刺史;其父孫遠為在唐寶曆年間任福州通判。

      據《新唐書》卷73下《宰相世系表》3下云:「…希壯子宋州司馬,自孫孝敏至宋州司馬孫嘉之,四世單傳。孫嘉之有子四人,逖、遹、遘、造,除遹外皆以科舉進身、官居要旨。自此孫氏家族子孫興旺、文儒德業,連瑰如燦星,成為唐代較為典型的科舉世家族之一。」自唐代中期後,孫氏科舉世家,凡六代獲取當朝二十一位進士、明經、科制等,其中孫伉為當朝宰相。而古婺源海寧(今黃山市休寧黎陽鎮)之始祖孫萬登,乃孫嘉之之裔孫也。

      孫萬登出身於官宦之家,將門之後,貌偉而秀,品行端正,聰敏機智,熟讀兵書,幼嫻武略,胸襟豁達,是一位傑出的軍事人才。

     唐懿宗鹹通四年(863)癸未五月,孫萬登任金吾上將軍。鹹通五年(864)春,受命南徵,隨嶺南道節度使康承訓領師平亂徵討交趾,越二年,於鹹通七年(866)凱旋歸來。途經新安郡休寧邑時,觀佳山秀水,愛厥風土,意欲率眾親僑寓。在班師回朝之後,便奏請聖上,懿宗帝大悅,準之,遂賜地於休寧縣黎陽鄉唐田,以示褒獎。

      906年,孫萬登奉令率領軍隊沿贛東進入皖地,屯軍徽州休寧。不久唐亡,孫萬登已無主可從,無令可奉,遂率部在休寧定居下來,並選派軍中身體強壯、精於農事的士卒,就地闢荒耕耘。時值唐祚移,孤軍不能討賊,日北而泣,因家居休寧,建李天王廟以奉故主。後世尊為安徽休寧新安肇基之祖。

      孫萬登配徐氏夫人,生子四,敏、真、侁、益。長子敏官至嶺南節度使;次子真,名優,官至湖州判官。卒後與配徐氏合墓葬於黃龍山(另說,卒後與王氏夫人合墓葬於唐田村王子坑石佛後小澗之西)。

      據家譜記載,孫萬登定居休寧後,安居樂業,子孫生息繁衍,逐步興旺發達。歷經宋、元、明、清、民國至今,其後裔子孫分布播遷安徽、江蘇、浙江、上海、江西、山東、湖南、湖北、雲南、四川等地,已有近三百萬孫氏,皆尊孫萬登為新安孫氏始祖,也稱「休寧一世祖」。

      北宋中期,萬登公十世孫節公攜弟(第公)北渡,卜居古六安州霍山縣南邑,為本支遷霍山始祖也。節公裔孫明海公在霍山南邑白沙嶺六鬥庵建祠。其後裔世代在霍山東南東石門孫家灣居住。

      南宋嘉熙年間,由於元軍南下戰事不斷,加之災荒,導致山地居民向外遷徙求生。萬登公十世孫次龍公,長子玠,次子六五,三子文蔚等率族人北渡。經壽州遷徙古六安州霍山縣邑南鄉地。三子文蔚渡淮後失考。

      玠公壯年渡淮,卜居六安霍山邑南,例授朝請大夫,生子四:長子千二,諱吳會,次子千三,三子宗會,四子嘉會。吳會公,譜名千二公,別名楚望,號齋窗,晚號牧坡,宋理宗端平二年進士,例授朝奉大夫,仕高郵縣令,沿江制置司參議,常州刺史。其作品有《題甘露寺多景樓》、《雷溪亭記》等詩詞,為南宋徽州詞壇有影響的21位詞人之一。出仕後,佔籍江蘇無錫等地落戶。

      六五公,次龍公次子,隨胞兄玠公渡淮首居壽縣老龍嶺南麓,生一子祖乙,祖乙公生子二:建昌、勝二,至次龍公十三世孫蘭公遷徙居六安霍山邑郊孫家墩子。其後裔數世繁衍,延續至今,生生不息。

      之後,元至正年間,萬登公十六世孫祖蔭公、祖英公偕堂弟祖菬公,由婺源經廬州府遷徙至六安州南戚家畈入籍定居。祖蔭公,毓秀公長子,字開陽,元惠帝時,至正年間偕胞弟祖英、堂弟祖菬渡淮。祖英公,毓秀公次子,字忠學,一字成鰲,號引伯,太學生,生五子:信元、信華、信筵、信廣、信隆。祖菬公,毓才公公子,元至正年間,隨堂兄祖蔭、祖英遷居六安州南戚家畈保。之後,祖蔭公裔居住蘇家埠鎮東南孫家莊、孫院等地;祖英公裔轉遷蘇家埠鎮孫灣、趙家灣、蘇家埠鎮北、孫老莊等地;祖菬公裔轉遷徙霍山縣與兒街、山王河、鳳凰臺等地。

      明洪武初年,萬登公十五世孫毓賢公,字太和,遊居江西廣信府玉山縣,卜居孫陽村。後遇明太祖於雞鳴山,結義定布衣。太祖即帝位統都金陵。洪武元年戊申七月封毓賢公都督副使,鎮守江南,頗有功績。後遷居廬州府合肥東,生子二:祖芝、祖蕙。祖芝公,字忠純,號定奪,永樂年間任六安州教諭,遊覽州南九十鋪保,因好其山清水秀,祖芝、祖蕙兄弟二人擇居孫家崗(今屬金安區孫崗鎮)。

      萬登公之外,又有族弟孫萬壽,世居山東古青州麻子鄉鹽渡,為書公五十世孫,與孫萬登同為孫公器所出。其曾祖父簡公,為公器公次子,仕唐東都晉守太子太保;祖父孫紓,為孫簡五子,仕當朝工部員外郎;其父名諱為 「小九公」,孫萬壽生子二,長璨、次玘,於唐鹹通年間遷徙南下江西鄱陽縣。孫萬壽十世孫大宗,生子二,長孫九國,次孫九思。長子九國公裔孫由江西饒州府鄱陽縣遷徙桐城、舒城西鄉等地;次子九思公裔孫從江西饒州府鄱陽縣,移民壽州安鳳塘東南岸。

      至明代中葉,九思公裔孫福安公(萬壽公十三世孫),生子三:老政公、老棟公、老珍公。老政公,由壽州安豐塘東岸遷徙霍山邑南鄉黃尾河保,為本支遷霍始祖。老政公,明朝宛平縣令,老政公配梅氏,生子三:仲舉、仲學、仲科。老棟公定居壽州安鳳塘東岸,以後也遷徙霍山邑南鄉,生子三:仲鯤、仲鵬、仲鳳。老珍公擇居孫家畈,續譜失考。萬壽公二十六世孫以兆公生子二:繼孔、繼聖;繼孔公,字明玉,清代順治時人,配黃氏,生子二:祥府、祥林;公葬霍山南鄉黃尾河保上官莊(現今嶽西黃尾河鎮鏡內)。繼聖公,字成玉,清代順治八年生,配陳氏,生子三:應黃、應時、應源;公卒於康熙五十四年,葬於霍山南鄉黃尾保上官莊白虎崗蛇形地(在現今嶽西黃尾鎮境內,保存完好)

     以上各支孫氏世襲「務本」、「崇德」、「映雪」堂號,同源同祖、一脈相承。清同治十年後,睦宗合族、統譜立祠為「忠貞堂」。

※※※※     ※※※※    ※※※※    ※※※※    ※※※※

      由此可見,自宋至明,萬登公、萬壽公裔孫,由於歷朝移民或戰亂、災害等因素,由卜居地陸續南下或渡江渡淮北上,在江淮之間皖西地區入籍落戶,形成今天六、霍地區樂安郡忠貞堂孫氏大家族。其情形正如晚清六安籍封疆大吏、進士塗宗瀛在為同治十年四修《六安忠貞堂孫氏族譜》寫的序中所言:「伊族受姓始祖為有虞氏之裔,分居六霍,出自萬壽、萬登兩支,而兩公均出自公器公,是由合而分者,復由分而合,洵收宗族合渙之善舉也,美矣!」。

(清同治十年景其濬撰序)

      清代同治年間,陝甘、河南、安徽學政,詹事府詹事景其濬為六安忠貞堂孫氏四修譜撰譜序曰:「…備呈伊族受姓始祖為有虞氏之裔,分居六霍,出自萬壽、萬登兩支,兩公均出自公器公,是有合而分者,復又分而合。洵收宗族合渙之善舉也。美哉!」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歷經千百年王朝鼎革、戰亂兵燹,六安忠貞堂孫氏歷代先賢,始終不忘家族血脈,慎終追遠。康熙初年,有先祖鑑堂公依據上祖所傳宗譜遺稿,手錄數帖傳承於後世。乾隆初年,第一次創修宗譜由各支自修。萬登公支系有先祖德溥公主修;萬壽公支系有先祖尚仁公主修。道光初年,第二次各支重修支譜,後有先祖尚珍公、正本公、大圻公等人統籌合修。鹹豐年間,曾經有先祖芳亭公、麗夫公、翼亭公、禮門公等人倡議重修家譜,後因年荒兵亂擱置停修。同治十年(1871),戰亂平息後,又有第三次合修宗譜。此後,又有光緒三十年第四次續修、民國三十二年(1943)第五次續修,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末第六、第七兩次續修,現已是第八次續修矣。

(中華民國32年五修家譜)

      我中華民族,百家萬姓,血脈世澤,慎終追遠,代有傳統。其傳統就是:盛世修譜,家興修譜;追懷祖先,不忘根本。如果說,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源遠流長的原生態文化,族譜就是姓氏文化的核心,是一個家族延續千百年的傳家之寶;也是中國人血脈相傳的「根」,是一個中國人證明自己家族歸宿、血脈基因的身份證。一部宗譜,就是一個家族的檔案館,府志、縣誌、村志替代不了。

     正所謂:「家有信譜,猶國有信史。」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名人有傳;史、志、譜、傳,可稱「國之四維」,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四大柱石。

      中國古代社會,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家國同構」這樣一個我們中華民族國家建設的鮮明特色。我們「天下一統」的偉大祖國,正是在千萬個家族、億萬個家庭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共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共同的倫理價值觀念,使得我國成為歷經五千年而唯一延綿不絕傲立於世界的文明古國。家族,就是我們國家最基層、最基本的細胞。千千萬萬個家族匯聚、組成了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國家又是每個家族、家庭的保護者。有國才有家,家和萬事興,因而歷朝歷代、歷經戰火兵燹、天災人禍而傳承下來的許許多多古老家族族譜及其所蘊含的家風家教,就成為我們民族文化基因中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因此,盛世修史,盛世修譜,是在新時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傳承弘揚的有力舉措。

      《樂安郡六安忠貞堂孫氏八修宗譜》,歷經八次纂修,篳路藍縷、感人至深。這本身就是一篇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家風文化的精彩華章,折射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無比瑰麗。衷心期待,家譜的刊印,在凝聚族人心力、傳承優良家風上,繼往開來,更上層樓。是為序。

  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安徽孫氏志》編委會主任兼主編

 歷史學博士、研究員

           翁 飛 拜撰

公元2020年12月26日(農曆庚子年冬月12日)榖旦

【注】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譜序選編】江西《京兆段氏會修宗譜舊序(1-29)》
    俯察地理,崑崙為華夏之鎮,而五嶽八表逶迤顧盼,猶祖之親,而無敢不本焉。此君親大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謂之棄。慢之者,謂之褻。無將之戒,莫大於不忠,五刑之屬,莫於不孝,為人臣所當鞠躬盡瘁,為人後所當慎終追遠,而不可一毫稍忽也。餘閱段氏譜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繼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長幼以尚齒也,列像讚以尚思也,非大孝忠大者而能之乎?噫,世之雲祖未遠,問其自而懵然有愧於段氏者多矣。
  • 中華丘氏大宗譜·總譜·卷一·歷代譜序卷(譜首<五>)
    牒:造紙術發明之前,刻在竹簡上,稱為簡牌,故稱譜書為譜牒。家譜,是以圖錄傳記的方式,記載直系血緣關係及其一家源流世系、歷史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歷史文化典籍;族譜,是以圖錄傳記的方式,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及其一族源流世系、歷史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歷史文化典籍;宗譜,是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在綜合各地家譜、族譜,以圖錄傳記的方式,記載一宗源流世系、歷史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氏族歷史文化典籍。
  • 譜牒 | 樅陽錢氏 譜牒千秋(一)
    為讓人們更多了解樅陽吳越錢氏史上修譜情況,茲將樅陽錢氏千百年來續修家譜先賢及譜牒概況,作簡要介紹。 是譜上溯少典、黃帝,及至王父寬公總八十世。《大宗譜》的問世,開創了錢氏譜牒續修的新篇章。《慶系譜》編修錢惟演(977—1034),武肅王曾孫,忠懿王五子。字希聖,少補牙門將,從父歸朝,為右屯衛將軍,歷右神武軍將軍。博學能文辭,召試學士院,以笏起草立就,真宗稱善。大中祥符八年,為翰林學士,尋遷尚書工部侍郎,再為學土、會靈觀副使,累遷工部尚書。卒諡文僖,追封思王。
  • 胡氏合修大成譜總序
    胡氏合修大成譜總序  孫子謂夏殷之禮無徵杞宋文獻不足故也其能徵者周監夏殷禮而損益之孔子得從考訂而熟悉故直任能徵而不辭今吾族修大成譜牒嘗稽唐宋之舊譜孰閱各支之派系分徙從中參訂不容謝也餘胡氏之得姓由周武王得天下求舜帝之胄以奉祭祀得閼父之子諱滿者以元女太姬配之賜姓曰胡封國於陳以備三恪與諸國並峙滿生申公傳二十四君歷年八百與周祚相等夷至湣公失國子孫嫡以承祧者備載史記漢司馬遷系陳氏家譜班孟堅序胡陳列傳記載甚詳漢丞相文恭公博廣今古伯始練達政事著有胡氏家乘傳記當時有萬事不理問伯始之頌豈有家乘不詳且切耶廣與陳蕃竇武同朝陳竇俱罹黨錮之禍而廣獨免豈非廣公中庸所致大德保子孫之明騐耶傳至晉魏父質子威推縑著清朝野稱羨威遷雍州安定刺史卒於官因家焉我胡氏安定名郡始由此也
  • 蔣塢顧峰胡氏宗譜中的兩篇珍貴史料讓真相大白
    蔣塢顧峰胡氏一族,也提出修譜動議,並力邀我們這輩同齡人為續修胡氏宗譜做點實事。在家鄉族人的觸動下,今年(2009)伊始,我參與了修譜工作。半年來,進展雖慢,但得益良多,尤其是發現了光緒廿三年重修的《顧峰胡氏宗譜》中彌足珍貴的兩篇史料,令人驚喜振奮。牒譜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奇葩,是極其珍貴的人文史料。
  • 何光嶽題黃氏譜序
    封建糟粕毀之貽盡,使中華歷史文化受盡毀滅浩劫,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絕大多數為封建歷史,我儔先人皆封建時代人物豈可廢之貶之而消除之哉,無知之至,狂暴之甚矣,可悲可嘆也夫,而黃帝元《黃氏族譜》幸而猶存,因上天之庇護黃氏者亦黃子黃孫之念祖承宗所然也。
  • 從名籍到譜牒,看中國古代皇族檔案發展
    魏晉時期門閥觀念盛行,士人都開始講究家世閥閱,這樣影響到皇室家族,於是,皇族譜牒也向著「士族化」靠攏,主要表現在:第一, 譜牒出現誇耀族姓或攀附舊族的情況。比如晉朝皇族河內司馬氏,晉朝立國後被譽為當朝「第一家族」,但在《晉書·宣帝紀》中,追述司馬氏的姓氏起源時,卻將河內司馬氏的近祖上溯至秦漢之間的殷王司馬卬。
  • 瑞安吳氏宗族譜序、紀略文選(一)——吳氏文化
    中華民國五年歲次丙辰季冬月上旬之七日              諫議公三十五世孫自治職員承敬頓首拜撰   馬嶼馬巖、沙垟譜序 粵若古帝王承天立極,賜姓分氏人皆以祖之剖符分竹地裡,食邑以著氏族蓋從其源也。溯吳之肇姓由周泰伯、仲雍讓國而居,於吳子孫因以為氏其所稱延陵者,本季札之封於延陵始也。
  • 喻氏族史上的八次統宗合譜
    據我涉獵的族譜之綜合印象,喻氏家族歷史上先後有八次統宗合譜的事情發生。    第一次,漢和帝時。主持者;朝廷。事由:為了表彰喻猛的清白為治。首次將周文王最優秀的兩個兒子周公旦和周武王的後裔這兩個主幹支系整合為一。直接效果是從東漢喻猛開始,此後諭也好,渝也好,都統一寫作喻。    我們研究族史,東漢以前的喻氏兩大系統各時期的代表人物絕不交集。但東漢以後就不同了。
  • 山西安邑三家莊重修<<仝氏宗譜>>序一及敕賜慈雲院牒文兼答仝道榮先生<<對<北魏至北周時期的河東鹽業經濟活動>一文的質疑>>
    二零一六丙申年山西安邑三家莊重修<<仝氏宗譜>>序一
  • 譜牒文化丨族譜姓氏始祖解
    人文始祖又叫人文初祖,指開拓人文文化,對中華文明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這個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在宗族文化中提到這一概念很少,但是在官方及歷史書上會提到,因為牽扯到中華民族公祭以及介紹中華民族的文明源頭。
  • 中華丘氏大宗譜·總譜·卷一·歷代譜序卷(廣東省<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
    他日但恐兵煙火風,文獻不足,誠不知何以為序也。侄輩又曰:「創祖福寧公,非吾後人敢妄作也,實先人已有所作也。我今不敢妄作先人者,無異烋公之上不敢妄追先人所自出之祖也。爾不必謙,當敬承此任也。譜不修,報本之義失,根本失,分派之義更失。爾讀孔聖書,須效大聖刪定贊修之義,則可矣。」
  • 陝西漢中鎮巴縣(簡池鎮)符氏譜序
    陝西漢中鎮巴縣(簡池鎮)符氏譜序前言江海祖源,草木祖根
  • 大譜師:浙江奉化《松溪卓氏宗譜》:一個家族,兩種主義
    浙江奉化《松溪卓氏宗譜》十七卷首一卷,民國二十五年報本堂木活字本,十六冊《松溪卓氏宗譜》,民國二十五年(1936)報本堂木活字本,十七卷首一卷十六冊。譜籍在今浙江省奉化市。奉化,位於浙江省東部沿海,因出了蔣介石、蔣經國父子,而名揚天下。松溪又作松岙,即隸屬於奉化。
  • 龍城李氏五修宗譜續
    五修宗譜序 古帝王之治天下也,必自睦族始。故《堯典》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指 「辨別清楚」之意)百姓。」至於周之盛時,則大宗小宗之法益詳,而又有小史之官辨世系定昭穆小宗,伯掌三族之別,以辨親疏。
  • 中華方氏族譜五篇古序(傳)譯文
    》三、方藏《東晉奉敕方氏宗譜序》四、方孚《進呈新安方氏宗譜表》五、汪行忠《唐奉敕修方氏宗譜序》 [按語]國之修史必有序,序乃史之綱。族之緒譜亦必有序,序乃譜之魂。在我國古代,早期是家族自行編纂族譜,謂之民修。據傳,方氏早在秦始皇時期,有卿(主管農事)方瓊,曾自修家譜。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庚子(220),上柱國大夫兼除散騎常侍方昺,為先祖方儲撰《開國公家世行實》,存於自修族譜中。西晉時期,實行等級門閥制度,屬世家大族者,才由朝廷命其編纂氏族志,謂之官修。
  • 嘉慶年間田氏譜序(田維亮輯錄)
    嘉慶年間田氏譜序 田氏譜序 太學田君維璧生平慷慨多大志而尤以敦倫重本為急務茲率族人大寫振勵重修舊譜囑序於予予閱其垂世之遠而踵事不怠為慨然曰山起脈於崑崙而綿亙於宇宙者千重萬疊而逶迤無窮水發源於宿海而奔注於兩間者萬派千流而漫衍靡盡未嘗不嘆一本散為萬殊者而萬殊仍歸一本也是以聖王制禮首重人倫孝親必當錫類而收族乃以敬宗後支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家乘之作由來尚矣唯是世之治亂不一而譜之存失相隨非有賢裔繼起難免抱痛忽諸或少俊傑重興幾同致嘆餒而茲如田氏家傳舊譜落落千餘年綿綿百餘代於隋開黔者太守公敷治開基而譜之源已肇於宋振光者少師公盡忠報孝而譜之牒已成繼美於明者宣慰公襲職修觀益以增譜之徵守訓於清者可啟公補鈌修殘更以衍譜之緒論處黔則以太守公為始言入蜀則以興信公為先其間興廢參差而遺書不致淪亡遷徙更迭而手澤未嘗澌滅苟非世濟厥美焉能長發其祥若此多歷年所於今光遠有耀也茲逢盛世沐孝治之隆化更篤宗盟敦睦族之純行名衿迭出潤若圭璋英彥相仍嶄然頭角培祠宇而崇祀雍雍肅肅修譜牒以傳家蟄蟄繩繩吾聞重本者末益茂培源者流必長意者少師公之分茅胙土仰屋承熙今當復有其人宣慰公之將兵入阻磔羽俘魁茲必更鐘厥美修是譜者仁義之念想己肫然在抱覽斯譜者孝弟之心當必油然而生餘也學慚寡陋詞不雅馴竊謂嘉喜非諛故敢勉付相囑聯綴梗概用志
  • 【鄧氏文化】詮釋鄧氏「96字派詩」(鄂南地區)(3)
    周而復始,所有松隱公子孫,遠遷在別省州郡者,限四十年,各帶老譜及新丁草稿,毎百丁著一首士,來蒲邑清水塘老屋,同敘大成一次,萬一畏其遞遠,眾心難調,就附近各序支譜,亦可永不亂派。」就是延用了祖父漢章公,在1730年作的」98字派詩第一句、第二句中的八個字。(見上兆霖雲衢氏」續譜序」)道奎公不僅學識淵博,品德高尚,而且謙遜慈善,禮貌待人。榮坤宗親的舅父——任遜賢,曾深有感觸地說:「我在他家讀書兩年,公見我家境貧寒,不收學費,關照有加,真是好老人家,慚愧無以報答。」
  • 《普濟堂馬氏宗譜》序
    馬士傑所修《馬氏家譜》共六卷,可惜因多種原因損毀了4卷,現只剩2卷殘本。去年初,和縣馬氏宗親會決定重修家譜。為了將馬士傑一支宗親收入譜中,也為了尋找馬士傑所修家譜的全本,派專人來到高郵,尋訪馬士傑的後人。他們走訪了高郵城中派出所、居委會、民政局、原當鋪住戶的老人,最後找到馬在朝,請馬在朝給予幫助。
  • 重慶渝北兩岔符氏家譜序
    二三五六祖早亡無嗣。鴻公亦無所出,唯鵬公生三子,長國棟,次國柱即之文之父也,爰將國棟出繼鴻祖。建業樹宇為久遠規。立身制行,裡黨鹹欽。國棟公後以儒業改元吉,應博士,學序蠻聲貢成。均文重一時。居常念譜序不修無以示來茲。思一至原籍備查實録而未果。茲學荒年暮愈無能為役矣。然自曾祖以下子姓日蕃。若不早為詮次。則久遠者既不可知。近者亦復失序。其遺憾於承前啟後者又如何耶。爰據所知輯為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