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籍到譜牒,看中國古代皇族檔案發展

2021-02-13 祖源文化傳播

中國古代的皇族檔案,可追溯到先秦,《世本》就集成了當時的王室和諸侯公室的世系記錄。

秦漢時期,皇族譜系檔案的編撰,深受朝廷重視,建立起較完善的皇族檔案編修和管理制度。其類別主要包括兩種:

一是宗室名籍,包括宗室屬籍、「諸王世譜」和外屬圖,分別著錄皇帝「五屬內」宗室、諸侯王子孫和外戚的世系、名諱等信息,由九卿中的宗正掌管。

二是帝王諸侯的世譜、年譜,按世次或年代記載帝王諸侯的繼承順序、在位時間等信息,比如《漢書·藝文志》的《帝王諸侯世譜》、《古來帝王年譜》和《隋書·經籍志》的《漢氏帝王譜》。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皇族檔案呈現出了「譜牒化」和「士族化」的傾向。

魏晉南北朝,各政權因承漢制,設宗室屬藉以管理皇族,而皇族檔案也出現了從「名籍」到「譜牒」的明顯轉變。晉朝時,宗室名籍(屬籍)由宗正職掌,《晉書·職官志》稱「宗正,統皇族宗人圖牒」,將「屬籍」稱作「圖牒」。《晉書·武悼楊皇后傳》中東晉虞潭奏議提到他擔任宗正時,「帝譜泯棄,罔所循按」,是故他與華恆、荀崧等官員根據「舊譜」重新編修皇族檔案。虞潭將宗正職掌的皇族檔案稱作「帝譜」、「舊譜」,可與《晉書·職官志》的記載相互參證,都是皇族檔案由「名籍」向「譜牒」轉變的反映。

魏晉時期門閥觀念盛行,士人都開始講究家世閥閱,這樣影響到皇室家族,於是,皇族譜牒也向著「士族化」靠攏,主要表現在:

第一, 譜牒出現誇耀族姓或攀附舊族的情況。

比如晉朝皇族河內司馬氏,晉朝立國後被譽為當朝「第一家族」,但在《晉書·宣帝紀》中,追述司馬氏的姓氏起源時,卻將河內司馬氏的近祖上溯至秦漢之間的殷王司馬卬。南朝時期,這種情況更甚,由於南朝的一些皇族出自將門乃至寒門,從被譽為「南朝四書」的「帝紀」中就不難看出。比如齊、梁皇族蘭陵蕭氏,譜系攀附漢相蕭何、蕭望之;陳皇族吳興長城陳氏,攀附漢魏名族潁川陳氏,甚至追溯世系至先秦的胡公滿。

第二,魏晉南北朝皇族譜牒「士族化」,還表現在皇族「中表簿」、「親簿」的出現。

中古士族尤重視婚姻與仕宦,因重婚姻而重中表親,以致士族不僅編撰本族家譜、宗譜,還撰有「親表譜」、「中表錄」等親族檔案文獻。南北朝士族撰「親表譜」、「中表錄」,正是講究門第婚姻的表現,而皇族檔案也出現類似的文獻。比如《隋志》和兩《唐志》中的:《齊永元中表簿》、《梁大同四年表簿》、《國親皇太子序親簿》、《梁親表譜》。

這些「中表簿」,均為南朝作品,主要記載皇帝、太子的中表親。儘管漢代存在記錄外戚家族的檔案(「外屬圖」),但南朝皇族「中表簿」無疑是對士族的模仿。中表親是婚姻的產物,皇族的中表親多為士族(尤其是高門士族)。皇族「中表簿」的編撰,會得到皇權和士族的共同支持,以維繫雙方的政治權力和社會地位。

從魏晉南北朝皇族譜牒誇耀閥閱以及「中表簿」的存在,可見皇族譜牒「士族化」的傾向。

到了唐代,皇族譜牒編撰展現出「制度化」和「多樣化」的特點。

皇族譜牒編撰「制度化」

唐朝繼承漢晉南北朝制度,設宗正「掌皇九族、六親之屬籍」。在唐前期,皇族檔案的編修,由宗正寺主持,制度頗為嚴格。《唐六典》稱:「凡皇家五等親及諸親三等存亡、升降,皆立簿籍,每三年一造。除附之制,並載於宗正寺焉。」唐代宗永泰年間,譜學家柳芳編修《永泰新譜》,史稱他「按宗正譜牒,自武德已來宗枝昭穆相承,撰皇室譜二十卷」。柳芳能順利完成《永泰新譜》,正源自唐高祖至代宗近150年的「宗正譜牒」(即屬籍)基本完整,而這無疑源自唐代宗室屬籍編撰制度的嚴格。

至唐後期,宗正寺專門設置皇族檔案的編修機構「圖譜院」,設知圖譜官一人、修玉牒官一人,專門職掌修皇族譜牒事務。這一機構的設置,無疑令皇族譜牒的編修與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皇族譜牒編撰「多樣化」

皇族譜牒的編撰,唐前期主要是宗室譜牒 (屬籍)的編修;至唐後期,在制度化的宗室譜牒編修外,又有過數次官修譜牒舉措,歸納為如下四次:

第一次:玄宗朝,李林甫主持編撰《皇室新譜》1卷,並由玄宗御製序。

第二次:代宗朝,永泰二年(766),柳芳主持編撰《永泰新譜》(又名 《皇室新譜》)20卷和 《皇室系圖譜》,記載自唐高祖以來皇族譜系。

第三次:文宗朝,開成元年至四年(837—839),李衢、林贊主持編修 《皇唐玉牒》150卷 (或作110卷)、《大唐皇室新譜》1卷、《唐皇室維城錄》1卷及《皇后譜牒》;柳璟於開成四年繼承其祖柳芳《永泰新譜》撰成《續皇室譜》10卷。

第四次:昭宗朝,李匡文撰成 《天潢源派譜》1卷、《玉牒行樓》1卷 (或作2卷)、《唐偕日譜》1卷、《皇孫郡王譜》1卷、《元和縣主譜》1卷、《李氏房從譜》1卷。

以上四次官修皇族譜牒,由宰執或精通譜學的官員主持,譜牒種類呈現出明顯的「多樣化」特點。

皇室系譜:這些譜牒多僅1卷,大致僅載皇族譜系,而不載具體信息。如李林甫《皇室新譜》、柳芳《皇室系圖譜》、李衢《大唐皇室新譜》《唐皇室維城錄》、李匡文《天潢源派譜》《李氏房從譜》。

皇室宗譜:這類譜牒包含唐朝各代宗室,內容包含名字、官爵等較詳細的信息,材料來源為宗正譜牒(屬籍)。如柳芳《永泰新譜》和柳璟《續皇室譜》。

玉牒:宋代以後,「玉牒」成為皇族譜牒的專稱,其名始見於唐。如李衢、林贊編修《皇唐玉牒》和李匡文《玉牒行樓》。

皇后、皇子、皇女譜:這類譜牒載錄中宮及太子諸王公主名號封拜出降年月,如李衢《皇后譜牒》和李匡文 《唐偕日譜》、《皇孫郡王譜》、《元和縣主譜》。

唐後期官修皇族譜牒「多樣化」的特點,是對皇族檔案「譜牒化」、「士族化」後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唐朝彰顯皇權意圖的表現。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皇族檔案從「名籍」變為「譜牒」,呈現出「譜牒化」、「士族化」的演變,構成了那個時代譜學的一個方面。

而唐代時間,皇族檔案更彰顯了皇權的意圖,趨向「制度化」,使編撰更加完善、多樣,正因為如此,才得以被後世繼承和發展。

參考資料:

《檔案學通訊》文章

原文作者:陳鵬,歷史學博士,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史講師。

許多年後,假如有人問我,當年你為社會做過的貢獻是什麼?我會說:我傳播了很多充滿人性、良知、散發著正義光芒的文字,我拒絕了與邪惡同汙合流。

——這句話,據說是柴靜說的,無從考證,但說得好!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發現更多精彩家族歷史

總編:上官福楚

輪值編輯:熊劍文

資料採輯:上官鑫

發布:官正瓊

審核:官建洪

有部分文章,我們一時沒找到原創讀者,或者您申請了原創,但我們推送過程中並沒得到提醒,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刪除。轉發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本公眾號轉載此圖文僅出於分享之目的。如有侵權或違規及對您造成不利影響,敬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張文琪:譜牒類書目的源流與分屬演變
    「牒」最早是指「古代用來書寫的小而薄的竹簡或木片」[2]470。由此推斷,譜牒應是一種記載帝王或家族世系的竹簡或木片。譜牒作為一類重要的文獻分支,對其起源與在目錄學著作中的分屬演變進行研究,對於考察譜牒類書目的歷史流變與其在不同背景下功用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 譜牒 | 樅陽錢氏 譜牒千秋(一)
    為讓人們更多了解樅陽吳越錢氏史上修譜情況,茲將樅陽錢氏千百年來續修家譜先賢及譜牒概況,作簡要介紹。 錢氏有譜,還可上溯到唐貞觀七年(634),朝廷「詔天下貢民氏族源流.」,錢氏七十三世(遠祖)「錢元修奉詔錄家譜與沈懷遠等數家,連保京師」(據民國錢文選《錢氏家乘》)。王《大宗譜》序略云:「念予遠承祖派,紹襲宗風。爰自幼年,志攻學術。時屬多事,四海興戈,須練武經文以清世難,遂乃擲筆硯於天目之右,振韜鈐於石鏡之間。仗一劍以勤王,推赤心而報國。遂得二紀之內,定越安吳。
  • 喜迎95周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再開放20萬件宗人府檔案
    【編者按】十月金秋,適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成立95周年,為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繼續向社會開放館藏宗人府檔案
  • +譜牒中字輩的源流和發展史
    [來源網絡]字輩的源流和發展史(德華 / 文)       古者,大家著姓,必有譜牒
  • 訪譜記(015)常州家譜館
    常州家譜館位於前北岸64號,是一個鬧中取靜之地,匾額由當地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先生題寫。館址為清代第一個狀元呂宮故居,除作為常州市家譜檔案館外,還掛著常州市譜牒與祠堂文化研究會、常州大學鄉賢文化研究所、九三學社常州書畫文化研究院、常州市無文化研究會、《譜牒文化》編輯部、《中吳雜誌》編輯部等牌子,可謂方寸之地,自有乾坤。
  • 古代王朝是如何保存檔案的?
    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 在保藏和傳承檔案方面也有著優良的傳統。漫漫歷史長河中,歷代多有保藏檔案之範例,或多或少於今人有可借鑑之處。
  • 我國古代檔案庫房建築發展簡史(中)
    南朝還特別重視對戶籍檔案的保管,各國都設有專門的籍庫。魏晉南北朝3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動亂時代,戰亂兵燹及各種人為破壞使各國大量圖書、檔案及其庫房蕩然無存,檔案保護事業遭受了嚴重的挫折。隋、唐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並於公元589年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達300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政府各機構得到了整頓,文書檔案機構也得到了發展。
  • 中華丘氏大宗譜·總譜·卷一·歷代譜序卷(譜首<五>)
    據專家考證:家譜的歷史可以上溯至中國古代的夏朝甚至更早,《世本》說,容成氏和倉頡氏是黃帝之臣,容成是第一個造歷的人,倉頡是第一個造字的人。應該說,有了文字就有了家譜,有了家譜才有了人類歷史。雖然家譜的歷史可以上溯至中國古代的夏朝甚至更早。如果沒有夏商周至秦漢時期的家譜,夏商周至秦漢的帝王和貴族的世系就不可能進入司馬遷的史記。但史記中的帝王和貴族的世系證明,家譜最初是王侯貴族的產物,庶民沒有族譜。
  • 家譜的發展歷程以及狀況
    然而,司馬遷在《史記 太史公自序》中說:「唯三代上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譜牒,是古代記述氏族世系的書籍。」「三代上矣」,就是夏、商、周三朝以前,也就是炎、黃、堯、舜、禹時期,甚至是更久遠的時期。司馬遷寫《史記》時,對這些上古歷史時期的「年紀不可考」,就「取之譜牒舊聞」,到家譜的記載中去查找。可見,上述四種家譜起源說都太晚,早在夏朝以前就有家譜了。
  • 基因家譜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關鍵詞: 基因家譜; Y 染色體DNA 譜系; 名人家族史; 深度家系; 法醫學應用譜牒又稱家譜、家乘、宗譜、族譜和世譜,是家族的歷史書。譜牒、方志和正史是我國史學研究的三大基石,故有「家乘猶國史」的美譽。譜牒反映了中國宗法血緣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 古代的門閥制度與姓氏族譜
    正因為古代譜牒不復存在,加上遷徙的頻繁,宋朝之後,私家修譜,各姓氏修譜也都有了合理的修譜想像空間,如此每一個姓氏與支系都是名門望族了。互相攀比,畢竟過去很多無法考究,族譜擠滿了歷代的有名人物。誰也無法說不再門當戶對。
  • 硬核知識:牒記式世系表,最易編輯的譜式,但未必適合所有家譜
    下面我們看下實例。首先看下範仲淹次子純仁公的世系圖,這個圖在牒記式世系表前。(此圖為悅華所錄,僅供形式參考)「牒記」式世表的「記」的含義。下面我們看下實例。這是明萬曆年間創修(清道光年間續修)的山東郭氏家族家譜世系圖的一部分:
  • 譜牒文化丨族譜姓氏始祖解
    這個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在宗族文化中提到這一概念很少,但是在官方及歷史書上會提到,因為牽扯到中華民族公祭以及介紹中華民族的文明源頭。目前公認的十大人文始祖分別是: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蚩尤阪泉氏、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 張良材: 修譜建祠 彰顯復興
    續譜——感悟人生艱辛。當你到外地跑一跑,找一找,問一問,你便清楚何謂續譜?一路走來,在有錢有工資才幹活的今天,看笑話者有之,譏笑者有之;義務參與續譜熱心人士嚴重短缺,還面臨著宗親誤解、指責等;點上,隨著每個居住村寨工作不斷深入,有熱心人士參加,欣慰也;面上,是無數個良材等自費盡義務,克服了重重困難,堅持數年數次上貴州、入湖北、進四川、到重慶、赴廣西等地,數十個縣聯絡數百年未修譜的宗親。
  • 【譜牒文化】移民研究:豐縣「中山堂」徐姓起源探究
    從乾隆三十九年重修族譜「兄弟三人來斯土」,到吾祖「籍貫平陽」,到由晉平陽遷古豐,現在2004年我族為鳳閣公墓立碑,也銘刻道:吾祖兄弟三人自晉平陽遷豐。藉助乾隆三十九年譜序的「粵自徐姓,承伯益之後,代居平陽」,我們中山堂徐氏在歷次修譜的譜序,對祖先祖籍記述中也有一個逐漸演變升級的過程,再牽強附會,族人也能接受。
  • 喻氏族史上的八次統宗合譜
    這是因為已經合譜的緣故。後世之所以會出現世系拼接錯誤和人物傳記介紹祖宗世系時錯誤的情況,那是因為對相關問題缺少研究輕易下筆所致。如《宋史》喻樗傳的錯誤,喻思恪《喻氏二十六世宗派大略》的中段世系錯誤等,皆屬這種情況。第二次,東晉成帝鹹和年間鍾雅主修《喻氏家譜》。我們知道,宋朝以前的各姓氏譜牒,主修的權力在朝廷,因為國家用人行政,帝王等世家大族婚姻選擇,都需要家譜參考。
  • 人事檔案立大功
    事實上,「人事檔案」這個東西,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很久,在商代的時候,就有「譜牒」專門記錄皇室和官員的身份信息。但這一時期,選官的標準是「世襲」的,因此譜牒上記載的也都是家世和血緣之類,並不能真正看出一個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