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自古有之,它是記載氏族歷史文化和世系的重要載體。因此,古往今來,無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視。為讓人們更多了解樅陽吳越錢氏史上修譜情況,茲將樅陽錢氏千百年來續修家譜先賢及譜牒概況,作簡要介紹。
1、大宗、慶系
吳越錢氏一世祖武肅王錢鏐(852—932),於公元915年8月18日撰修錢氏《大宗譜》成並序。錢氏有譜,還可上溯到唐貞觀七年(634),朝廷「詔天下貢民氏族源流.」,錢氏七十三世(遠祖)「錢元修奉詔錄家譜與沈懷遠等數家,連保京師」(據民國錢文選《錢氏家乘》)。王《大宗譜》序略云:「念予遠承祖派,紹襲宗風。爰自幼年,志攻學術。時屬多事,四海興戈,須練武經文以清世難,遂乃擲筆硯於天目之右,振韜鈐於石鏡之間。仗一劍以勤王,推赤心而報國。遂得二紀之內,定越安吳。……竊慮百代之後,流派繁多,難窮仕宦之由,有墜祖先之業。今則先鋪血脈,次別尊卑,聊明纂集之風,永承蒸嘗之道,傳於來葉,勿墜弓裘。」是譜上溯少典、黃帝,及至王父寬公總八十世。《大宗譜》的問世,開創了錢氏譜牒續修的新篇章。
《慶系譜》編修錢惟演(977—1034),武肅王曾孫,忠懿王五子。字希聖,少補牙門將,從父歸朝,為右屯衛將軍,歷右神武軍將軍。博學能文辭,召試學士院,以笏起草立就,真宗稱善。大中祥符八年,為翰林學士,尋遷尚書工部侍郎,再為學土、會靈觀副使,累遷工部尚書。卒諡文僖,追封思王。公繼武肅王著《大宗譜》之後,於天聖五年(1027)續撰《慶系譜》。時年51歲,此時距武肅王著《大宗譜》已113年。好在王府之家,資料詳盡。是譜承襲大宗、尊武肅王為吳越錢氏一世祖,自武肅王起,只錄一脈相傳之嫡祖,至忠懿王下釵公凡一十九世。其序略云:「常慮歲序悠邈,後世不知分房之源,故撰慶系譜,……初,武肅王著《大宗譜》書,去今一百餘年,且七世矣。惟演輒繼而錄之,復不知幾世幾年,有能嗣其事者,當囑之於其後賢耳。」
之後,有融堂先生錢時(1190—1259),字子時,號融堂,於1209年撰《會宗譜》,年20歲。其序云:「親宗睦族,古人視之為第一義。所以重同氣,尊先祖也。……時嘗觀伊川先生宗會條約,竊有志焉。自量淺薄,未能概舉。姑欲歲為一會,以合宗放之歡。」
又有象祖公於端平二年(1235)續撰《慶系》,宋理宗皇帝賜序。83年後太尉錢維嶽於延佑五年(1318)《續修錢氏大宗譜》,並作序。維嶽字仚,武肅王十二世孫,文僖公後裔,宦南臺御史中丞、江淮行省平章事,兼雲貴都統軍僉樞密院事檢校太尉。
嘉定己巳(1209),惠濟侯孫(十三世)融堂公承伊川先生遺志撰《會宗譜》並序。
2、首修流光
首撰《流光譜》作者錢端浚,為惠濟侯五世孫,烈公從侄,生卒不詳,字宣叔,名端浚,號莘野。公首撰《流光譜》譜成乃請堂叔竹間公作序。竹間公字允文,知官武岡縣事,生卒不詳。序作至元戊子(1288年,因之界定是年為撰成《流光譜》時間)。序曰:「今則不惟與安之,且推波助浪,靡然而趍是為標的焉!天倫之滅,人道之泯,莫甚於今,豈特為老泉所謂冠婚之不相赴告,歲時之不相往來而巳哉!籲可憫也。」「浚之言曰:是譜之作端為是而凜凜也。」又曰:「他時歲仍歲,月仍月,晚生後進或遷而異鄉,或遠而異處,有不能知其服屬之所由來者,歲序同堂之時,出示而申曉之,此則有望於浚也。其扶植天倫,主維人道,豈曰小補之哉!浚亦知本矣。因序以志其概雲。」
首修《流光譜》,具有裡程碑意義。「流光」有別於「慶系」,開創了開國伯儼公以下隱之公支的家族支譜。其時譜牒失修已久,距融堂先生修會宗譜已80餘年,莘野公首撰 《流光譜》,上承大宗、慶系、會宗,詳錄隱之公下惠顯、惠濟兩侯裔孫,命譜名曰「流光」,並創製《百字派》。七百多年以來,《百字派》沿用至今,百世不淆。其功至偉,永載譜冊。
按,「流光」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末期,史學家左丘明(約前502—422年),著《左氏春秋》,其中《穀梁傳》「僖公十五年」記述:「九月,公至自會,季姬歸於繒。己卯晦,震夷伯之廟。晦,冥也。震,雷也。夷伯,魯大夫也。因此以見天子至於士皆有廟: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是以貴始,德之本也;始封必為祖。」
其次是公元915年,武肅王撰大宗譜,序中引用了「流光」一詞:「自我憬公居臨安之地,祖號茅山,而祟公以科第之名,令於旌德,高曾積善徳厚流光。」
以上「流光」均是「德厚者流光」,源盛有流,光遠有耀之意。莘野公命譜名「流光」實乃登高遠望,立意深遠。
莘野公所撰《百字派》距今已經七百餘年,今天樅陽錢氏行輩已到45世「有」輩,還有五十五個字派,尚可沿用千數百年。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甲子(1924),吳越錢氏第三十二世孫錢文選(忠懿王后裔)編撰出版《錢氏家乘》時,將《百字派》輯入其中,雖然他對創製者認證有誤(其孫錢鎮國在「樅陽錢氏合修流光譜序」中已經確認),但《錢氏家乘》對肯定、宣傳、倡用 《百字派》起到了積極作用,以至今日不少錢姓支派修譜都對應、改用《百字派》記世。
莘野公重侄孫肯堂公為首修流光譜也付出大量心血,前後十一年協助莘野修訂流光,為之潤色,題匾曰:「吳越流光」,至是流光譜有名矣。
3、重修流光
《二修流光譜》時稱《重修流光譜》,作者錢常㚖,生卒不詳,惠顯侯裔,二十世,應龍公七世孫。公《重修流光譜》成於明正統戊午(1438)年並序。此時距首修流光已150餘年。序云:「莘野翁繼錄流光圖,從侄肯堂又復增衍,率以事跡附於圖下,然自武肅王至融堂,蟬聯簪笏,茂績崇名,炳蔚千古。惜乎!譜載甚略,未免無徵之嘆。」「夫歷年既久,淪於兵燹者多,儒風寖微知者鮮矣!且肯堂距今百五十餘載,其中尊卑世系漫不可考,已深感嘆!」由此足見重修流光,困難何其大哉!
4、各自分修
櫱嶺三修。櫱嶺《三修流光譜》作者,錢懋(1562—1629),公字符賞,號用寰,櫱嶺福一公房蘭行二十六世孫。譜載公「博學著文名,明萬曆己亥(1599)纂修《櫱嶺三修流光宗譜》獨任成焉」,年38歲。其序曰:「嘗聞家之譜國之史也,貴實錄焉。是故本始必正,遠邇必明,同異必辯,毋以卑援高,毋以疑附信,毋以私亂真,毋以文飾情。……吾黃櫱錢氏,其先浙人也,由浙以徽,由徽以桐,長黃櫱,次巒漕,次松塘,此高曾祖輩遞相傳聞者,而竟無實據。惟我伯祖耕雲公,生而特達,有男子氣,嘗惻然語人曰:『譜三世不修,命為不孝,餘等且迷於始祖之從來,孝乎不孝乎?』於是仰天泣誓,不溯其源不休。偶有同宗人號樂懷者賈於雙溪市,乃新安族之苗裔也。遂造館謁見,以前故具訪其人備知之備告之,謂此事載吾家乘,藏在廟室,更何疑哉!不寧是也,五王有圖像與表忠觀碑銘相印證。子系清派,求則必得者,伯考慨然,不謀之族眾,捐數十金為儀以請,甫兩閱月,宗人果負譜與圖至矣。展視之儼如先人之在座也,伯考忻躍不置,命畫工繪其圖,請楊君龍泉先生錄其譜,並以黃櫱之支續之。……當年譜之修事成倉卒,中多不能如法,況迄今又踰四十春秋矣。……不錄巒漕與松塘者,去分已久,而彼且各已譜之也。福一公以前,從老譜略加筆削,以後依今所考定不襲舊訛,則本始以正遠邇,以明同異,以辨不援不附不亂不飾,庶幾其實錄矣!」
懋公告訴我們,櫱嶺錢氏先人見到新安《流光譜》時在明嘉靖已未1559年間,粗錄有譜,未於付印。且「事成倉卒,中多不能如法」。然錢懋公《三修流光譜》,雖早於巒漕《三修流光譜》28年,但不知什麼原因,又「惜未授梓耳」(覲光公《櫱嶺五修族譜》序)。遺憾的是,懋公仍效耕雲公之法,以「竟無實據」的「高曾祖輩遞相傳聞」,將福一公之裔接於安二公下,形成幾百年來一訛再訛的歷史性之錯。
按,耕雲公(1513—1577),名斆,字汝勤,號巖泉,又號耕雲,福一公房遠行二十五世孫。譜載:「公崇尚本源,修輯新安老譜,慕五王圖像,省理福一公墓塋前後,費千金有餘。」1559年的一次偶然機會,公在雙溪市(有說今湯溝鎮,古時稱雙溪市)遇見宗人錢樂懷,言其家藏有《流光譜》,商談之後不久樂懷履約,將《首修流光譜》和《二修流光譜》帶到了櫱嶺。耕耘公見到家譜,萬分欣喜,即請人抄錄,繼而續之福一公以下皆詳。該譜雖初創倉促,未能付梓,但這位先賢畢竟開創並書寫《櫱嶺錢氏家譜》之開篇,亦為用寰公撰《櫱嶺錢氏三修流光譜》提供了重要資料和依據。
巒漕三修。《巒漕三修流光譜》主修錢志立(1567—1640),禮七公遠行二十五世孫,字爾卓,號鏡水,邑庠生,田間先生之父。公治易經,邑令聘修邑志,繼受請於輔仁會館講學二十年之久。明天啟丁卯(1627),先生受族人請,以花甲之年,與禮二公孝行孫可敬公等往返淳桐,與淳安同宗合修流光,風餐露食,歷盡艱辛。雖說三修與二修相距甚久,但在隆慶間(1570年前後)則有邦佐宏亮公之續纂。因之史料不存在斷檔之憂,且有淳安老譜可相對照,可以認為,巒漕《三修流光譜》,與《二修流光譜》對接毫無疑議,且有文獻證明。
田間先生譜系考曰「吾譜於十房中靜宣公後一支獨詳,所謂淳安清溪派也。明正統三年(1438),臺宗名申同者,國子博士宰之孫也,至淳安,出《慶系》與《流光》互相考質,彼此適符;正德間(1516年前後),臨海二十世孫筠續修《慶系譜》,又引淳安蜀阜,蜀阜即清溪也。而先君子敬修先生,於天啟丁卯年合淳安、桐邑兩支為《重修流光譜》。」 慶系與流光多次相互考質,彼此適符,這足以證明《流光譜》所載武肅王上下世系與大宗、慶系別無二致。
公序言備述巒漕錢氏自首修流光,世代有譜,至三修又六十餘年。「志立嘗伏讀武肅親制大宗之譜序以及文僖重修慶系之首,引輒為流淚悲愴終日,見先王先公之孝思不覺至此而若有窮也。……凡再歷五世,惠濟侯有玄孫曰端浚公,痛族譜之久湮,悲大慶之難復,因緣分大宗之支派昭慶系之末光,重修新安一派之譜,命曰流光譜。流光者蓋祖隱之公一脈而已。然考其系圖所詳,即在新安者旁枝並所不載,惟獨兩侯之支屬已耳,其譬之水火。然視大宗、慶繫於前時顧非千派中之一流,惟火有光而且自他耀者耶,流光之說蓋如此。……由是歷宋至元以迨我明,在正統間則有叔陽常(白大)公之嗣修,再歷百年至隆慶間則有邦佐宏亮公之續纂,譜凡三易,而流光之名至於今未之改也。第叔陽之修附近詳矣,而著代猶略於異地,宏亮之續遷徙備矣,而摭拾似涉於多蕪迨。今又六十年許也,時移代易,族散類繁,其復當纂修之一會也。」先生說二修之時,乃有地利,附近情況記之較詳,而略於異地;而邦佐宏亮公之續纂,則於遷徙情況又備加詳細。「時移代易,族散類繁,其復當纂修之一會也。」 從三修至六修,巒漕禮字派六大公房均是合修宗譜,七修起各支分修,而後合存於宗祠,是為分修合訂。
錢可敬(1583—1640),字豁然,號古鄰,巒漕禮二公孝行二十世孫,與鏡水公協力同撰《三修流光譜》,於崇禎元年(1628)譜成並序,時年46歲。其序有曰:「流光圖是莘野公因數相時,由慶系遡大宗合注於二侯而作之者。……敬嘗考,自唐光化歷三百六十年而流光始作,自宋德佑至我明崇禎又三百六十年而流光重修,且子孫越在四方者,不謀而皆矢乃願,力急欲會通抑數有至,有不至時有可有不可耶。所以達而璇之,燃而暉之二侯血脈,流通光映,端在茲矣。」
錢澄之(1612—1693),字飲光,又名田間,巒漕禮七公蘭行二十六世孫。田間先生1651年從嶺南回到家鄉麥園,十一年後的1662年,他撰修了烈公下績公房支譜,名曰《吳越錢氏支譜》,年51歲。其序有曰:「吾錢氏有譜,其由來遠矣。自吾所知者,曰《大宗譜》,武肅王撰也;曰《慶系譜》,文僖公撰也;曰《續修大宗譜》,元太尉仚公撰也;曰《流光譜》,淳安莘野端浚公撰也;曰《重修流光譜》,叔陽常白大公撰也;曰《重修錢氏流光》,則名為先考鏡水府君撰,而實非出一人手也。……夫物之不能有合而無分,猶之乎不能有分而無合也。吾之為是譜也,總其綱而張其目,會其源而灑其流,名為支譜,而宗譜之大概備此矣。吾分之,後人之必將合之。」
先生序言首先介紹了錢氏家譜歷修情況,最後說明宗譜之修,可分可合,可順時順勢而為之。
先生博覽群書,深入江浙等地,精細考研吳越錢氏歷史淵源,於1682年、1690年先後撰寫了《譜系考》、《宗派末議》(載《田間文集》)。他在文中對《慶系譜》多處記述提出疑議,對豐富吳越錢氏譜學作出重要貢獻。《錢氏支譜序》、《譜系考》、《宗派末議》,是三篇非常難得的譜學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