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牒 | 樅陽錢氏 譜牒千秋(一)

2021-03-03 樅陽家譜館

家譜自古有之,它是記載氏族歷史文化和世系的重要載體。因此,古往今來,無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視。為讓人們更多了解樅陽吳越錢氏史上修譜情況,茲將樅陽錢氏千百年來續修家譜先賢及譜牒概況,作簡要介紹。

 

1、大宗、慶系

吳越錢氏一世祖武肅王錢鏐(852—932),於公元915年8月18日撰修錢氏《大宗譜》成並序。錢氏有譜,還可上溯到唐貞觀七年(634),朝廷「詔天下貢民氏族源流.」,錢氏七十三世(遠祖)「錢元修奉詔錄家譜與沈懷遠等數家,連保京師」(據民國錢文選《錢氏家乘》)。王《大宗譜》序略云:「念予遠承祖派,紹襲宗風。爰自幼年,志攻學術。時屬多事,四海興戈,須練武經文以清世難,遂乃擲筆硯於天目之右,振韜鈐於石鏡之間。仗一劍以勤王,推赤心而報國。遂得二紀之內,定越安吳。……竊慮百代之後,流派繁多,難窮仕宦之由,有墜祖先之業。今則先鋪血脈,次別尊卑,聊明纂集之風,永承蒸嘗之道,傳於來葉,勿墜弓裘。」是譜上溯少典、黃帝,及至王父寬公總八十世。《大宗譜》的問世,開創了錢氏譜牒續修的新篇章。

《慶系譜》編修錢惟演(977—1034),武肅王曾孫,忠懿王五子。字希聖,少補牙門將,從父歸朝,為右屯衛將軍,歷右神武軍將軍。博學能文辭,召試學士院,以笏起草立就,真宗稱善。大中祥符八年,為翰林學士,尋遷尚書工部侍郎,再為學土、會靈觀副使,累遷工部尚書。卒諡文僖,追封思王。公繼武肅王著《大宗譜》之後,於天聖五年(1027)續撰《慶系譜》。時年51歲,此時距武肅王著《大宗譜》已113年。好在王府之家,資料詳盡。是譜承襲大宗、尊武肅王為吳越錢氏一世祖,自武肅王起,只錄一脈相傳之嫡祖,至忠懿王下釵公凡一十九世。其序略云:「常慮歲序悠邈,後世不知分房之源,故撰慶系譜,……初,武肅王著《大宗譜》書,去今一百餘年,且七世矣。惟演輒繼而錄之,復不知幾世幾年,有能嗣其事者,當囑之於其後賢耳。」

之後,有融堂先生錢時(1190—1259),字子時,號融堂,於1209年撰《會宗譜》,年20歲。其序云:「親宗睦族,古人視之為第一義。所以重同氣,尊先祖也。……時嘗觀伊川先生宗會條約,竊有志焉。自量淺薄,未能概舉。姑欲歲為一會,以合宗放之歡。」 

又有象祖公於端平二年(1235)續撰《慶系》,宋理宗皇帝賜序。83年後太尉錢維嶽於延佑五年(1318)《續修錢氏大宗譜》,並作序。維嶽字仚,武肅王十二世孫,文僖公後裔,宦南臺御史中丞、江淮行省平章事,兼雲貴都統軍僉樞密院事檢校太尉。

嘉定己巳(1209),惠濟侯孫(十三世)融堂公承伊川先生遺志撰《會宗譜》並序。

 

2、首修流光

首撰《流光譜》作者錢端浚,為惠濟侯五世孫,烈公從侄,生卒不詳,字宣叔,名端浚,號莘野。公首撰《流光譜》譜成乃請堂叔竹間公作序。竹間公字允文,知官武岡縣事,生卒不詳。序作至元戊子(1288年,因之界定是年為撰成《流光譜》時間)。序曰:「今則不惟與安之,且推波助浪,靡然而趍是為標的焉!天倫之滅,人道之泯,莫甚於今,豈特為老泉所謂冠婚之不相赴告,歲時之不相往來而巳哉!籲可憫也。」「浚之言曰:是譜之作端為是而凜凜也。」又曰:「他時歲仍歲,月仍月,晚生後進或遷而異鄉,或遠而異處,有不能知其服屬之所由來者,歲序同堂之時,出示而申曉之,此則有望於浚也。其扶植天倫,主維人道,豈曰小補之哉!浚亦知本矣。因序以志其概雲。」 

首修《流光譜》,具有裡程碑意義。「流光」有別於「慶系」,開創了開國伯儼公以下隱之公支的家族支譜。其時譜牒失修已久,距融堂先生修會宗譜已80餘年,莘野公首撰 《流光譜》,上承大宗、慶系、會宗,詳錄隱之公下惠顯、惠濟兩侯裔孫,命譜名曰「流光」,並創製《百字派》。七百多年以來,《百字派》沿用至今,百世不淆。其功至偉,永載譜冊。

按,「流光」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末期,史學家左丘明(約前502—422年),著《左氏春秋》,其中《穀梁傳》「僖公十五年」記述:「九月,公至自會,季姬歸於繒。己卯晦,震夷伯之廟。晦,冥也。震,雷也。夷伯,魯大夫也。因此以見天子至於士皆有廟: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是以貴始,德之本也;始封必為祖。」

其次是公元915年,武肅王撰大宗譜,序中引用了「流光」一詞:「自我憬公居臨安之地,祖號茅山,而祟公以科第之名,令於旌德,高曾積善徳厚流光。」

以上「流光」均是「德厚者流光」,源盛有流,光遠有耀之意。莘野公命譜名「流光」實乃登高遠望,立意深遠。

莘野公所撰《百字派》距今已經七百餘年,今天樅陽錢氏行輩已到45世「有」輩,還有五十五個字派,尚可沿用千數百年。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甲子(1924),吳越錢氏第三十二世孫錢文選(忠懿王后裔)編撰出版《錢氏家乘》時,將《百字派》輯入其中,雖然他對創製者認證有誤(其孫錢鎮國在「樅陽錢氏合修流光譜序」中已經確認),但《錢氏家乘》對肯定、宣傳、倡用 《百字派》起到了積極作用,以至今日不少錢姓支派修譜都對應、改用《百字派》記世。

莘野公重侄孫肯堂公為首修流光譜也付出大量心血,前後十一年協助莘野修訂流光,為之潤色,題匾曰:「吳越流光」,至是流光譜有名矣。

 

3、重修流光

《二修流光譜》時稱《重修流光譜》,作者錢常㚖,生卒不詳,惠顯侯裔,二十世,應龍公七世孫。公《重修流光譜》成於明正統戊午(1438)年並序。此時距首修流光已150餘年。序云:「莘野翁繼錄流光圖,從侄肯堂又復增衍,率以事跡附於圖下,然自武肅王至融堂,蟬聯簪笏,茂績崇名,炳蔚千古。惜乎!譜載甚略,未免無徵之嘆。」「夫歷年既久,淪於兵燹者多,儒風寖微知者鮮矣!且肯堂距今百五十餘載,其中尊卑世系漫不可考,已深感嘆!」由此足見重修流光,困難何其大哉!

 

4、各自分修 

    櫱嶺三修。櫱嶺《三修流光譜》作者,錢懋(1562—1629),公字符賞,號用寰,櫱嶺福一公房蘭行二十六世孫。譜載公「博學著文名,明萬曆己亥(1599)纂修《櫱嶺三修流光宗譜》獨任成焉」,年38歲。其序曰:「嘗聞家之譜國之史也,貴實錄焉。是故本始必正,遠邇必明,同異必辯,毋以卑援高,毋以疑附信,毋以私亂真,毋以文飾情。……吾黃櫱錢氏,其先浙人也,由浙以徽,由徽以桐,長黃櫱,次巒漕,次松塘,此高曾祖輩遞相傳聞者,而竟無實據。惟我伯祖耕雲公,生而特達,有男子氣,嘗惻然語人曰:『譜三世不修,命為不孝,餘等且迷於始祖之從來,孝乎不孝乎?』於是仰天泣誓,不溯其源不休。偶有同宗人號樂懷者賈於雙溪市,乃新安族之苗裔也。遂造館謁見,以前故具訪其人備知之備告之,謂此事載吾家乘,藏在廟室,更何疑哉!不寧是也,五王有圖像與表忠觀碑銘相印證。子系清派,求則必得者,伯考慨然,不謀之族眾,捐數十金為儀以請,甫兩閱月,宗人果負譜與圖至矣。展視之儼如先人之在座也,伯考忻躍不置,命畫工繪其圖,請楊君龍泉先生錄其譜,並以黃櫱之支續之。……當年譜之修事成倉卒,中多不能如法,況迄今又踰四十春秋矣。……不錄巒漕與松塘者,去分已久,而彼且各已譜之也。福一公以前,從老譜略加筆削,以後依今所考定不襲舊訛,則本始以正遠邇,以明同異,以辨不援不附不亂不飾,庶幾其實錄矣!」

懋公告訴我們,櫱嶺錢氏先人見到新安《流光譜》時在明嘉靖已未1559年間,粗錄有譜,未於付印。且「事成倉卒,中多不能如法」。然錢懋公《三修流光譜》,雖早於巒漕《三修流光譜》28年,但不知什麼原因,又「惜未授梓耳」(覲光公《櫱嶺五修族譜》序)。遺憾的是,懋公仍效耕雲公之法,以「竟無實據」的「高曾祖輩遞相傳聞」,將福一公之裔接於安二公下,形成幾百年來一訛再訛的歷史性之錯。

按,耕雲公(1513—1577),名斆,字汝勤,號巖泉,又號耕雲,福一公房遠行二十五世孫。譜載:「公崇尚本源,修輯新安老譜,慕五王圖像,省理福一公墓塋前後,費千金有餘。」1559年的一次偶然機會,公在雙溪市(有說今湯溝鎮,古時稱雙溪市)遇見宗人錢樂懷,言其家藏有《流光譜》,商談之後不久樂懷履約,將《首修流光譜》和《二修流光譜》帶到了櫱嶺。耕耘公見到家譜,萬分欣喜,即請人抄錄,繼而續之福一公以下皆詳。該譜雖初創倉促,未能付梓,但這位先賢畢竟開創並書寫《櫱嶺錢氏家譜》之開篇,亦為用寰公撰《櫱嶺錢氏三修流光譜》提供了重要資料和依據。

巒漕三修。《巒漕三修流光譜》主修錢志立(1567—1640),禮七公遠行二十五世孫,字爾卓,號鏡水,邑庠生,田間先生之父。公治易經,邑令聘修邑志,繼受請於輔仁會館講學二十年之久。明天啟丁卯(1627),先生受族人請,以花甲之年,與禮二公孝行孫可敬公等往返淳桐,與淳安同宗合修流光,風餐露食,歷盡艱辛。雖說三修與二修相距甚久,但在隆慶間(1570年前後)則有邦佐宏亮公之續纂。因之史料不存在斷檔之憂,且有淳安老譜可相對照,可以認為,巒漕《三修流光譜》,與《二修流光譜》對接毫無疑議,且有文獻證明。

田間先生譜系考曰「吾譜於十房中靜宣公後一支獨詳,所謂淳安清溪派也。明正統三年(1438),臺宗名申同者,國子博士宰之孫也,至淳安,出《慶系》與《流光》互相考質,彼此適符;正德間(1516年前後),臨海二十世孫筠續修《慶系譜》,又引淳安蜀阜,蜀阜即清溪也。而先君子敬修先生,於天啟丁卯年合淳安、桐邑兩支為《重修流光譜》。」 慶系與流光多次相互考質,彼此適符,這足以證明《流光譜》所載武肅王上下世系與大宗、慶系別無二致。

公序言備述巒漕錢氏自首修流光,世代有譜,至三修又六十餘年。「志立嘗伏讀武肅親制大宗之譜序以及文僖重修慶系之首,引輒為流淚悲愴終日,見先王先公之孝思不覺至此而若有窮也。……凡再歷五世,惠濟侯有玄孫曰端浚公,痛族譜之久湮,悲大慶之難復,因緣分大宗之支派昭慶系之末光,重修新安一派之譜,命曰流光譜。流光者蓋祖隱之公一脈而已。然考其系圖所詳,即在新安者旁枝並所不載,惟獨兩侯之支屬已耳,其譬之水火。然視大宗、慶繫於前時顧非千派中之一流,惟火有光而且自他耀者耶,流光之說蓋如此。……由是歷宋至元以迨我明,在正統間則有叔陽常(白大)公之嗣修,再歷百年至隆慶間則有邦佐宏亮公之續纂,譜凡三易,而流光之名至於今未之改也。第叔陽之修附近詳矣,而著代猶略於異地,宏亮之續遷徙備矣,而摭拾似涉於多蕪迨。今又六十年許也,時移代易,族散類繁,其復當纂修之一會也。」先生說二修之時,乃有地利,附近情況記之較詳,而略於異地;而邦佐宏亮公之續纂,則於遷徙情況又備加詳細。「時移代易,族散類繁,其復當纂修之一會也。」 從三修至六修,巒漕禮字派六大公房均是合修宗譜,七修起各支分修,而後合存於宗祠,是為分修合訂。

錢可敬(1583—1640),字豁然,號古鄰,巒漕禮二公孝行二十世孫,與鏡水公協力同撰《三修流光譜》,於崇禎元年(1628)譜成並序,時年46歲。其序有曰:「流光圖是莘野公因數相時,由慶系遡大宗合注於二侯而作之者。……敬嘗考,自唐光化歷三百六十年而流光始作,自宋德佑至我明崇禎又三百六十年而流光重修,且子孫越在四方者,不謀而皆矢乃願,力急欲會通抑數有至,有不至時有可有不可耶。所以達而璇之,燃而暉之二侯血脈,流通光映,端在茲矣。」

錢澄之(1612—1693),字飲光,又名田間,巒漕禮七公蘭行二十六世孫。田間先生1651年從嶺南回到家鄉麥園,十一年後的1662年,他撰修了烈公下績公房支譜,名曰《吳越錢氏支譜》,年51歲。其序有曰:「吾錢氏有譜,其由來遠矣。自吾所知者,曰《大宗譜》,武肅王撰也;曰《慶系譜》,文僖公撰也;曰《續修大宗譜》,元太尉仚公撰也;曰《流光譜》,淳安莘野端浚公撰也;曰《重修流光譜》,叔陽常白大公撰也;曰《重修錢氏流光》,則名為先考鏡水府君撰,而實非出一人手也。……夫物之不能有合而無分,猶之乎不能有分而無合也。吾之為是譜也,總其綱而張其目,會其源而灑其流,名為支譜,而宗譜之大概備此矣。吾分之,後人之必將合之。」

先生序言首先介紹了錢氏家譜歷修情況,最後說明宗譜之修,可分可合,可順時順勢而為之。

先生博覽群書,深入江浙等地,精細考研吳越錢氏歷史淵源,於1682年、1690年先後撰寫了《譜系考》、《宗派末議》(載《田間文集》)。他在文中對《慶系譜》多處記述提出疑議,對豐富吳越錢氏譜學作出重要貢獻。《錢氏支譜序》、《譜系考》、《宗派末議》,是三篇非常難得的譜學專著。

 

相關焦點

  • 張文琪:譜牒類書目的源流與分屬演變
    關鍵詞:譜牒;源流;分屬演變;史部目錄譜牒一詞出於《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謂「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3303。從這句話來看,譜牒應是某種記載有帝王世系的載體。「譜」在《史記正義》中的解釋為「布也,列其事也」[1]487。
  • 從名籍到譜牒,看中國古代皇族檔案發展
    其類別主要包括兩種:一是宗室名籍,包括宗室屬籍、「諸王世譜」和外屬圖,分別著錄皇帝「五屬內」宗室、諸侯王子孫和外戚的世系、名諱等信息,由九卿中的宗正掌管。二是帝王諸侯的世譜、年譜,按世次或年代記載帝王諸侯的繼承順序、在位時間等信息,比如《漢書·藝文志》的《帝王諸侯世譜》、《古來帝王年譜》和《隋書·經籍志》的《漢氏帝王譜》。
  • 樅陽名族 | 樅陽吳越錢氏(二)
    《櫱嶺錢氏四修流光譜》作者錢桂容(1583—?),字美中,號治城,櫱嶺福一公桂行二十七世孫。公繼《櫱嶺錢氏三修流光譜》30年後,於1629年與元茂、玉屏等撰《吳越錢氏四修流光譜》成並序,年47歲。傳曰:公「總督崇禎二年己巳譜政,考核詳明,筆削無私,我錢淵源洞若觀火」。
  • +譜牒中字輩的源流和發展史
    [來源網絡]字輩的源流和發展史(德華 / 文)       古者,大家著姓,必有譜牒
  • 硬核知識:牒記式世系表,最易編輯的譜式,但未必適合所有家譜
    《範氏家乘》一頁一、牒記式世系表的概念與概貌牒記式世系表,民間又稱「連珠接續」。「牒記」式世表的「記」的含義。山東郭氏家族家譜世系圖節選根據這一樹狀圖,其世表如下(節錄):當然,圍繞一個人物,也有小傳式的說明,這個同橫向式牒記世表相同,從略。三、牒記式世系表的優勢與缺陷牒記式世表最大的優勢就是編輯容易。
  • 譜牒文化丨族譜姓氏始祖解
    始祖提起始祖,大部分人腦海裡第一印象就是得姓始祖,或者是始遷祖,其實這是片面的,始祖概念包含人文始祖、血緣始祖、得姓始祖、家譜上一世祖等,所以大家在講到始祖的時候,一定要明確概念或者對方指代的概念。這個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在宗族文化中提到這一概念很少,但是在官方及歷史書上會提到,因為牽扯到中華民族公祭以及介紹中華民族的文明源頭。目前公認的十大人文始祖分別是: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蚩尤阪泉氏、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 河南固始縣武廟集鎮錢氏宗祠
    錢氏宗祠由墩公五世(即二十五世)孫士盈、士望於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捐田地一處,計種三石,租稞十八石,莊房一處,衝南北松草山二處,私塘三口,稻磙石器俱全,樹木林榔門窗戶扇一併相連。兄弟二人同親議明,情願以祠堂香火之費,出捐與錢照石堂名下為祠田。裔孫永遠管業。」(固始錢氏二修宗譜卷十五第十四頁)。
  • 訪譜記(015)常州家譜館
    館址為清代第一個狀元呂宮故居,除作為常州市家譜檔案館外,還掛著常州市譜牒與祠堂文化研究會、常州大學鄉賢文化研究所、九三學社常州書畫文化研究院、常州市無文化研究會、《譜牒文化》編輯部、《中吳雜誌》編輯部等牌子,可謂方寸之地,自有乾坤。廊下風清,常州家譜館朱炳國、嶽祖瑞兩位先生與揚中市民俗文化研究會一行,圍坐在桌前,友好會談。
  • 【譜牒文化】移民研究:豐縣「中山堂」徐姓起源探究
    我們在探究發出疑問的同時,絲毫沒有對前六次修譜先輩們有輕慢之心,反而崇敬之心愈加強烈,因為探究的本身就是對先輩們最好的致敬。現將探究中的想法整理成文,以饗族人。乾隆三十九年桃月,鳳閣十四世祖生員敬修秉持有志修譜,謹拾豐殘。知,續之;不知,缺之」的原則撰寫重立族譜序,我們以此族譜序作為探究謎團的基石, 現摘抄如下:
  • 致敬樅陽錢氏(之一)
    樅陽錢氏,是我們引為驕傲的一個氏族群體,是我們共同的大家庭。無論在縣內的人口數,還是古今賢傑,都當屬邑內名門望族。
  • 張良材: 修譜建祠 彰顯復興
    「思」、「先」,十幾代人,亦未入譜,亦未見過存過譜牒。族譜編輯之辛勞,更是常人無法理解的,承臺江宗長秀林,盡義務,考證譜牒,一字一句,一詞一章,逐頁逐行,幾年如一日,考究其詳,錄入族譜,還原族譜。與時俱進,要求各地將遷徙歷史寫成文字,這是前幾百年沒有要求的事,現在來完成,肯定有各種或那樣的現實客觀困難。假如不寫,也許會永遠被封存於先賢的靈魂之中了。不客觀真實寫清楚歷史,或許就留下了遺憾啊!
  • 湛江廣州灣時期,有一本珍貴的族譜,叫做《木渭黃氏譜牒》
    後來,到了湛江廣州灣時期,有一本珍貴的族譜,叫做《木渭黃氏譜牒》。說到木渭,大家可能就想到南三島的一條黃姓大村——木渭村。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去拍過這條村的年例。這本族譜有一個重要線索:黃昇公先到平樂村落戶,然後他的兒子定居到現坡頭麻登村,之後的十世祖再遷到南三島的木渭村。清初遷界,木渭村黃氏族人流散異地,大多來到雷州府屬地。
  • 中華丘氏大宗譜·總譜·卷一·歷代譜序卷(譜首<五>)
    這已經引起了姓氏學和譜牒學方面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我本人稱其為『21世紀初邱氏修譜現象』。這一『修譜現象』應是代表當今時代前進的一個步伐,是中華傳統文化能夠得以繼承和傳播的一個代表。」南開大學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博導教授徐建華認為:「如今的邱氏新修譜,在當今的家譜新修中樹立了一個典範,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極具特色。
  • 姓氏譜牒:苦水王氏源流
    一、長龍山王長龍山王姓始祖據傳起源於周代周文王之後,襲傳至周靈王太子王子晉,字子喬,屬太原王氏支派。苦水長龍山王氏始祖王桂原籍為山西河津縣,古稱系河汾口派.出琅琊山陰,於明洪武四年(1370年六月貿易平番南鄉苦水堡。
  • 婁底漣源市楊市鎮姚氏六修譜序
    婁底漣源市楊市鎮姚氏譜序    吾姓,舜裔也,帝舜,諱曰重華,黃帝九代孫,因生於姚墟而得姓,為中華姚姓之鼻祖,故吾姚姓堂號又稱虞舜堂,迄今已四千一百餘載矣,苗裔繁衍,瓜瓞延綿,代有達人,惟古碟蕩然,莫名支派。
  • 喻氏族史上的八次統宗合譜
    據我涉獵的族譜之綜合印象,喻氏家族歷史上先後有八次統宗合譜的事情發生。    第一次,漢和帝時。主持者;朝廷。事由:為了表彰喻猛的清白為治。首次將周文王最優秀的兩個兒子周公旦和周武王的後裔這兩個主幹支系整合為一。直接效果是從東漢喻猛開始,此後諭也好,渝也好,都統一寫作喻。    我們研究族史,東漢以前的喻氏兩大系統各時期的代表人物絕不交集。但東漢以後就不同了。
  • 胡氏合修大成譜總序
    胡氏合修大成譜總序  孫子謂夏殷之禮無徵杞宋文獻不足故也其能徵者周監夏殷禮而損益之孔子得從考訂而熟悉故直任能徵而不辭今吾族修大成譜牒嘗稽唐宋之舊譜孰閱各支之派系分徙從中參訂不容謝也餘胡氏之得姓由周武王得天下求舜帝之胄以奉祭祀得閼父之子諱滿者以元女太姬配之賜姓曰胡封國於陳以備三恪與諸國並峙滿生申公傳二十四君歷年八百與周祚相等夷至湣公失國子孫嫡以承祧者備載史記漢司馬遷系陳氏家譜班孟堅序胡陳列傳記載甚詳漢丞相文恭公博廣今古伯始練達政事著有胡氏家乘傳記當時有萬事不理問伯始之頌豈有家乘不詳且切耶廣與陳蕃竇武同朝陳竇俱罹黨錮之禍而廣獨免豈非廣公中庸所致大德保子孫之明騐耶傳至晉魏父質子威推縑著清朝野稱羨威遷雍州安定刺史卒於官因家焉我胡氏安定名郡始由此也
  • 《無聲息的歌唱》|戒牒(上)
    玄奘得度牒為僧以後,替中國的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業;替中國的佛教,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玄奘出家是隋末唐初的時候,照理度牒在隋唐的時候就有了。但《唐會要》上說:「天寶六年五月,制僧尼令祠部給牒。」照這樣一算,我度牒出生好像又遲了百十年。
  • 譜牒文化|安徽六安忠貞堂孫氏八修宗譜序(翁飛))
    據徐俊元等著《華夏姓氏考》研究歸納,姓氏的起源和形成,大致有十二種類別:(一)以姓為氏。姓作為原始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是表示有血緣關係的世系同族符號,如姬、姜、姚、任、伊等姓。(二)以國名為氏。夏、商、周三代,封侯賜地,有許多大小諸侯國,各國子孫後代便以國名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韋等姓。(三)以邑名為氏。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採氏。
  • 關於續修譜及第二次印刷發行的公告
    針對松桃、黃平、餘慶、來鳳、秀山、貴定、龍裡等,未能入譜;未收藏到譜書的宗親,強烈要求編印第二次。對此,經商議,擬從2019年清明起,繼續在全族推進第七次續修譜及第二次印刷發行工作。現公告如下:一、族譜編撰主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