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譜牒:苦水王氏源流

2021-02-10 玫瑰谷文化傳播

王氏在苦水地區分布較廣,而長龍山王姓(即長山嶺王姓)為苦水F:氏之最,在苦水境內達7000多人,八世同堂。苦水街、徐家河、十里舖、土槽

灣、下新溝、新屯川、王家壩、李家窯、五裡墩、轉輪寺、趙老灣(今杏花)等地為苦水王氏主要聚居地。

一、長龍山王

長龍山王姓始祖據傳起源於周代周文王之後,襲傳至周靈王太子王子晉,字子喬,屬太原王氏支派。苦水長龍山王氏始祖王桂原籍為山西河津縣,古稱系河汾口派.出琅琊山陰,於明洪武四年(1370年六月貿易平番南鄉苦水堡。王桂來平香之前居於甘肅涇縣石橋子,此地古屬莊浪衛,後屬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管轄,元為金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降金州為金縣。後屬金縣

(今榆中縣)管轄。王桂多次來平番經商,決定於苦水選擇定居地。唯獨莊浪衛苦水堡川山青水秀有靈氣,聞名於金域。田園阡陌縱橫,房屋錯落有致,人人

和睦相親,市旅頻繁,水利條件充盈,更有開發價值,實為久居安家之場所。王桂遂從金縣前來此地定居,以耕讀傳家為榮,教子育侄為樂,興家立業,團結鄰裡,築堡防匪。

王桂後商尊祖嚴訓,倡導鄰裡,興修水利,開渠灌田,所開渠道有王家溝、上灘溝、下新溝三條水渠,澆灌所屬農田,為苦水川水利建設方面立下了永恆的功勳和豐碑。苦水長龍山王姓後裔尊王桂為苦水王氏始祖。王桂娶妻竇氏,生一

子王謙,謙妻把氏、陳氏所生五子:日水、忠、秀、林、源。長子王永移居新疆瑪納斯,仲子王忠無嗣,三子王秀後裔今居徐家河、下新溝梁子磨、上坪扶桑村,

四子王林後裔今居下新溝、土槽灣、十里舖、三裡墩、苦水街、轉輪寺、趙老灣(杏花)、白達坂、新屯川等。五子王源後裔今居王家壩、五裡墩、中堡松樹營兒、柳樹營兒村、清水塘土灣、新農村等地。形成長龍山王氏三大支派及二十四苦水王姓以長龍山王氏為主流,形成了苦水地區王氏文化流派有玫瑰引種人十四世祖王乃憲(另有專述);王汝元,清代庠員;十五世

祖王安國,清乾隆四十年亞元武舉,十七世祖王保國,清光緒十一年武舉;王國楨,清同治年間拔貢;十六世祖王佐哲,清光緒年間武舉;十七世祖王承虞,民國時任甘肅省政府參議員。

二、 半載王(又稱無首王)

始祖於明洪武年間從山西大柳樹村遷來苦水堡五裡墩落籍,今三裡墩有祖塋。始祖生三子,稱白馬、

紫馬、黑馬三將軍。其先祖因故而遭砍頭,無頭屍掩藏民間,遂有「半載王」之稱。其派翠續從第五世起道、朝

責、士,文、德、積、臣,開、酒、之、中

三、 小戶王

始祖在清代為陝西省富平縣人氏,從西安貿易定居泰川黑土墩,八年之後所生一子。因天災莊稼受凍。年持續顆粒無收,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打算回陝西原籍。路過苦水地界,目睹此地氣候溫和,山清水秀,改意落居於此地。後生五子為五房份:大房、二房、五房後裔今居於十里舖二、三、四社;三房移居新疆瑪納斯;四房後商多居秦川古山鄉。

四、山姬王

始祖為河南汝寧府偃師縣人氏。周文王之後裔,歷經周、秦、漢、晉,以及唐、宋、金、元二千五百餘年。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陝西始平,人民稀少,始祖王素位奉旨西來人籍紅堡。始祖素位生二子:日可聖、可善;可聖四子:民章、民寥、民讓、民策;可善四子:民庫、民倉、民凝、民康;民章生四子;之武、之文、之璜、之政,之璜雍正庠生,至苦水堡北川上新溝教書,雍正二年(1724年)於河東土槽灣月崖寺南上灘溝中邊築莊居住。上灘溝新村開創於此時,自序譜時,推之已歷四世,年已百餘矣。山娜王如今有一十餘戶,人口的150左右。

五、高山王

後裔今居大路,王汝貴老師之脈,其戶人數較少。

六、山西王

清末從山西經商來苦水定居,只有一戶。

七、秦北岔王

始祖原籍金縣(榆中縣),後裔今居十里舖二社,僅一戶,親房居中

川。

八、秦川王

後裔今居十里舖四社一戶,又有南直溝移來親房一戶,共有兩戶。

九、和尚王

始祖乃西山寺(今豬馱山)高僧和尚王吒什,藏族,拜師學佛。後有

所成就,道經青海塔爾寺來到莊浪衛南川西山寺為主持寺僧。其後裔分布於和尚坪、轉輪寺、沙灣、徐家河、廟灘。

相關焦點

  • 張文琪:譜牒類書目的源流與分屬演變
    關鍵詞:譜牒;源流;分屬演變;史部目錄譜牒一詞出於《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謂「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3303。從這句話來看,譜牒應是某種記載有帝王世系的載體。「譜」在《史記正義》中的解釋為「布也,列其事也」[1]487。
  • 中華姓氏通史之王姓源流第五章(下)——王氏文化
    先秦時,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牒著作。至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譜學於是大興。隋唐五代以後,私家修譜也盛行起來,以至遍及各家各族,往往是一修再修以至多次重修和續修,修譜也成為各宗族活動中最重要的大事。    琅邪王氏家譜     王姓的最早一部家譜修撰於何時?是官修還是私修?
  • 莆臺王氏姓氏淵源——王氏文化
    姓氏源流:王姓來源有五支。1、古帝虞舜的後人,以王為姓。2、殷少師比幹後代,以王為姓。
  • 【修譜說】族譜中的姓氏源流應該怎麼寫?大多數人忽略了這一點!
    在先秦時,社會上就流傳有《世本》等譜學通書,主要記載從黃帝到春秋時期的「帝王」、「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也記載帝王的都邑、製作、諡法等。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門閥盛行,做官和婚嫁都很重視門第,家譜就成了身份地位高低的重要信息來源。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
  • +譜牒中字輩的源流和發展史
    [來源網絡]字輩的源流和發展史(德華 / 文)
  • 寧海竹林王氏遠祖世系(世傳)
    修譜中,關於郡望的這4點,90%的人都不知道……宗親組織選不好帶頭人,後患無窮!譜牒文化丨家譜對於一個民族與國家有何意義?譜牒文化丨族譜姓氏始祖詳解家譜修編中,對於郡望這4點,很多人都沒有弄明白!中國古代人的姓氏名字號代表的意思家譜避諱與譜禁修譜不必貪大求全家譜命名法和種類宗族文化||家譜到底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修譜時出現這六種行為,家譜等於白修祠堂承載了家族的輝煌與文化的深厚家譜,被有的人丟了!!
  • 譜牒文化丨族譜姓氏始祖解
    提到血緣始祖的目的就是為了將本族的起源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以及確定與其他姓氏之間的關係。另外一種血緣始祖的指代是開宗始祖,在血緣上一脈相成,可追溯最早的先祖,如:安徽皖南地區有一支金姓,自稱是匈奴王子金日磾之後,中間的譜系也未曾間斷,那麼金日磾就是本支的血緣始祖。
  • 從名籍到譜牒,看中國古代皇族檔案發展
    魏晉時期門閥觀念盛行,士人都開始講究家世閥閱,這樣影響到皇室家族,於是,皇族譜牒也向著「士族化」靠攏,主要表現在:第一, 譜牒出現誇耀族姓或攀附舊族的情況。比如晉朝皇族河內司馬氏,晉朝立國後被譽為當朝「第一家族」,但在《晉書·宣帝紀》中,追述司馬氏的姓氏起源時,卻將河內司馬氏的近祖上溯至秦漢之間的殷王司馬卬。
  • 《曾公王氏族譜》數位化編印服務合同儀式在宜章舉行
    2021年2月28日,宜章曾公王氏族譜理事會與九親文化湖南事業部籤訂《曾公王氏族譜》數位化編印服務合同儀式,在宜章縣頤安養老服有限公司會議室舉行
  • 譜牒 | 樅陽錢氏 譜牒千秋(一)
    為讓人們更多了解樅陽吳越錢氏史上修譜情況,茲將樅陽錢氏千百年來續修家譜先賢及譜牒概況,作簡要介紹。 錢氏有譜,還可上溯到唐貞觀七年(634),朝廷「詔天下貢民氏族源流.」,錢氏七十三世(遠祖)「錢元修奉詔錄家譜與沈懷遠等數家,連保京師」(據民國錢文選《錢氏家乘》)。王《大宗譜》序略云:「念予遠承祖派,紹襲宗風。爰自幼年,志攻學術。時屬多事,四海興戈,須練武經文以清世難,遂乃擲筆硯於天目之右,振韜鈐於石鏡之間。仗一劍以勤王,推赤心而報國。遂得二紀之內,定越安吳。
  • 中華姓氏通史之王姓源流第四章(中)——王氏文化
    崑山王氏自始祖王玄由三槐王氏析出,立基於崑山,至第十四代王復,始欲修譜而未果。至第十七世孫王同祖,草創王氏世譜世系,再到第二十代孫王在公時,才最終編撰完成第一部崑山《王氏世譜》,時已在明朝末年。到清代以後,又多次重版和新修《續王氏世譜》行世,為我們今天研究三槐王氏及其後裔崑山王氏提供了重要資料。
  • 世界王氏聯誼大會公平投票申辦下屆 湖南海南棠棣聯輝
    美麗的羊城·世界的盛會    ——第十四屆世界王氏聯誼大會紀實之三    世界王氏網廣東省
  • 明代調北徵南王氏家族派別錄(三)——王氏文化
    八世孫學鵬、體元、仕科三人為了建立本支宗譜,曾特遨遊江左,搜集譜稿,並找到尚龍留下的部分譜牒,從而編撰成第一部族譜。現譜是由王發祥發起,1984年完成的,著重記載尚明公後裔世系。譜序蓋聞族譜之修。承先啟後。繼志述事。洵立家之不可鮮也。亦合族之不可離也。嘗考我族自周朝賜姓以來。歷年數千。歷世數萬。經約二十餘朝世澤也。稽諸萬姓族譜通志氏族略。我王氏祖籍先代。大盛於兩晉之時。
  • 王金平祖地原屬同安——王氏文化
    」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親交流。天地一王、王氏一家親、王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王氏文化,傳播王氏正能量,打造王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王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 天下王氏之《王氏家譜》 送給天下王氏宗親
    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擁有人口近一億,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五。起源源流一出自姬姓,分為三支:其一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其子孫為紀念這一時輝煌,改姓王,是為河南王氏。源流三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幹之後。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幹(商紂王叔父)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幹被殺後,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輝北)附近,子孫世代為他守陵,並改王為氏以紀念。。源流四他族改姓或賜姓。
  • 客家族譜:一個客家姓氏的百科全書
    來源:客家新聞網、客家精英手機報族譜,又叫家譜、譜牒,是一個姓氏的百科全書(續修家譜的相隔時間大多在
  • 王顏與河東王氏源流
    他給十八代祖宗王卓立了一塊石碑,把家族的源流細細講了一通。王顏說,自己的家族出自太原王氏,但始祖卻和太原王氏的一般傳說不同。不是出自周靈王太子晉,而是出自周平王的孫子姬赤。姬赤原本有繼承王位的資格,但王位被別人佔了,自己只能做大夫。到了周莊王時代,姬赤在周都雒邑待得無聊,就跑到晉國去居住。其後代家族,就成了晉國的太原王氏。
  • 《三明姓氏考略》王姓——王氏文化
    第三節譜牒    一、宋及宋以前尤溪洋中村下高坪《王氏宗譜》尤溪洋中村下高坪《王氏宗譜》始修於明代以前。明代以前編修的族譜於明嘉靖三十年(年)時被匪強焚。該譜內容有:源流世系、譜序、族規,凡例,墳址和村址圖景、詩讚等。    二、明、清及民國尤溪坂面《王氏族譜》尤溪坂面《王氏 族譜》始修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吳昊主持修編。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第五世孫王政主持重修,內容有譜序、譜敘、詠譜詩、世系圖、科第宦官錄、事記等。明成化三年(1467年)三月,由江房齡主持重修。清鹹豐三年(1853年),由第十世孫王生員、王維潘主持重修。
  • 四川菩薩渡王氏源流考——王氏文化
    由於戰亂和匪禍連年,至四、五世祖的萬曆年間(1573—1620),祖先們才得以安居樂業,傳曾有老譜失散。據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祠族決議記載,入川後我菩薩渡王氏祖先曾四次修譜,即崇禎三年(1630,入川已二百四十年)庚午三月初九草錄本,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三月本、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本和光緒七年(1881)辛已歲總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