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在苦水地區分布較廣,而長龍山王姓(即長山嶺王姓)為苦水F:氏之最,在苦水境內達7000多人,八世同堂。苦水街、徐家河、十里舖、土槽
灣、下新溝、新屯川、王家壩、李家窯、五裡墩、轉輪寺、趙老灣(今杏花)等地為苦水王氏主要聚居地。
一、長龍山王
長龍山王姓始祖據傳起源於周代周文王之後,襲傳至周靈王太子王子晉,字子喬,屬太原王氏支派。苦水長龍山王氏始祖王桂原籍為山西河津縣,古稱系河汾口派.出琅琊山陰,於明洪武四年(1370年六月貿易平番南鄉苦水堡。王桂來平香之前居於甘肅涇縣石橋子,此地古屬莊浪衛,後屬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管轄,元為金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降金州為金縣。後屬金縣
(今榆中縣)管轄。王桂多次來平番經商,決定於苦水選擇定居地。唯獨莊浪衛苦水堡川山青水秀有靈氣,聞名於金域。田園阡陌縱橫,房屋錯落有致,人人
和睦相親,市旅頻繁,水利條件充盈,更有開發價值,實為久居安家之場所。王桂遂從金縣前來此地定居,以耕讀傳家為榮,教子育侄為樂,興家立業,團結鄰裡,築堡防匪。
王桂後商尊祖嚴訓,倡導鄰裡,興修水利,開渠灌田,所開渠道有王家溝、上灘溝、下新溝三條水渠,澆灌所屬農田,為苦水川水利建設方面立下了永恆的功勳和豐碑。苦水長龍山王姓後裔尊王桂為苦水王氏始祖。王桂娶妻竇氏,生一
子王謙,謙妻把氏、陳氏所生五子:日水、忠、秀、林、源。長子王永移居新疆瑪納斯,仲子王忠無嗣,三子王秀後裔今居徐家河、下新溝梁子磨、上坪扶桑村,
四子王林後裔今居下新溝、土槽灣、十里舖、三裡墩、苦水街、轉輪寺、趙老灣(杏花)、白達坂、新屯川等。五子王源後裔今居王家壩、五裡墩、中堡松樹營兒、柳樹營兒村、清水塘土灣、新農村等地。形成長龍山王氏三大支派及二十四苦水王姓以長龍山王氏為主流,形成了苦水地區王氏文化流派有玫瑰引種人十四世祖王乃憲(另有專述);王汝元,清代庠員;十五世
祖王安國,清乾隆四十年亞元武舉,十七世祖王保國,清光緒十一年武舉;王國楨,清同治年間拔貢;十六世祖王佐哲,清光緒年間武舉;十七世祖王承虞,民國時任甘肅省政府參議員。
二、 半載王(又稱無首王)
始祖於明洪武年間從山西大柳樹村遷來苦水堡五裡墩落籍,今三裡墩有祖塋。始祖生三子,稱白馬、
紫馬、黑馬三將軍。其先祖因故而遭砍頭,無頭屍掩藏民間,遂有「半載王」之稱。其派翠續從第五世起道、朝
責、士,文、德、積、臣,開、酒、之、中
三、 小戶王
始祖在清代為陝西省富平縣人氏,從西安貿易定居泰川黑土墩,八年之後所生一子。因天災莊稼受凍。年持續顆粒無收,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打算回陝西原籍。路過苦水地界,目睹此地氣候溫和,山清水秀,改意落居於此地。後生五子為五房份:大房、二房、五房後裔今居於十里舖二、三、四社;三房移居新疆瑪納斯;四房後商多居秦川古山鄉。
四、山姬王
始祖為河南汝寧府偃師縣人氏。周文王之後裔,歷經周、秦、漢、晉,以及唐、宋、金、元二千五百餘年。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陝西始平,人民稀少,始祖王素位奉旨西來人籍紅堡。始祖素位生二子:日可聖、可善;可聖四子:民章、民寥、民讓、民策;可善四子:民庫、民倉、民凝、民康;民章生四子;之武、之文、之璜、之政,之璜雍正庠生,至苦水堡北川上新溝教書,雍正二年(1724年)於河東土槽灣月崖寺南上灘溝中邊築莊居住。上灘溝新村開創於此時,自序譜時,推之已歷四世,年已百餘矣。山娜王如今有一十餘戶,人口的150左右。
五、高山王
後裔今居大路,王汝貴老師之脈,其戶人數較少。
六、山西王
清末從山西經商來苦水定居,只有一戶。
七、秦川北岔王
始祖原籍金縣(榆中縣),後裔今居十里舖二社,僅一戶,親房居中
川。
八、秦川王
後裔今居十里舖四社一戶,又有南直溝移來親房一戶,共有兩戶。
九、和尚王
始祖乃西山寺(今豬馱山)高僧和尚王吒什,藏族,拜師學佛。後有
所成就,道經青海塔爾寺來到莊浪衛南川西山寺為主持寺僧。其後裔分布於和尚坪、轉輪寺、沙灣、徐家河、廟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