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明時期的三槐王氏後裔中,江蘇崑山王氏是較有名的一個分支。這個家族雖未產生舉世聞名的顯赫人物但家族中世傳書香、代出賢子,見於志傳的人物也代不乏人,因而成為當地望族
據《王氏世譜》,崑山王氏的肇基始損名口鬥王玄,為三槐王氏顯祖王祜之孫、王旭之子、王旦之侄。王玄,字吉夫,於宋真司時跟隨伯父王旦到蘇州做官,後遂留居吳地,落籍江蘇崑山,世稱稱崑山王氏。
崑山王氏開基祖王玄生二子:彝、制。王制生一子申。王申生二子:僖、億。自王制到王億,崑山王氏的最初幾代,均衰微不顯,隱居不仕。但王申、王億父子,已有名於當時。據《宋元學案補遺》卷二十五記載,王申當時讀書好禮,以學行被鄉裡所看重。其長子王僖,字康國,居太學有名聲,鄉人稱為王學正;次子王億,亦樂道好善之士,且教子有方,能成大器。因而崑山王氏至第五代時,開始興盛起來,王億也因子貴,死後被追贈右中大夫榮銜。
王億妻史氏,封令人,生三子:莒、葆、萬。其中,王萬官宣議郎,而以王葆最有名。王葆(1098一1167年),字彥光,事見《吳郡志》和《崑山郡志》。史稱王葆年僅弱冠,便深通諸經,宋宣和六年(1124年)中進士,南宋紹興年間累官至監察御史。時秦檜專權,百司莫敢可否,獨王葆能伸滯直枉,不畏強權。後出知廣德軍,移守漢、瀘二州,皆政績顯著。歷官浙東提刑、左朝請大夫。乾道三年(1167年)卒,年七十歲,諡文毅。著有《春秋集傳》、《備論》。王葆娶妻許氏、張氏、莊氏,共生二子:長子王嘉言,右修職郎,生子王紹祥、王廣孫;次子王嘉賓,右迪功郎兼監潭州南嶽廟,生子紹科,紹科子名尚質。
王尚質的後代,又衰落不振,一直傳到其六世孫即崑山王氏第十三代王遜時,家族才又復興。王遜、字謙伯,元末明初人。史載,他自幼好學,超逸不群。洪武十八年(1385年)中乙丑榜進士,初官江西上高縣丞,後因鎮壓當地農民起義有功,升江西道監察御史,頗得明太祖朱元璋親近重用。
王遜年少喜論,事至數強諫,朱元璋曾認為他輕薄。其族弟王英,當時也任執法之官,而朱元璋認為王英敦厚。王遜之子復,字從道,也是進士出身,初任南臺行人司司副,升南臺監察御史,獨持風裁,貴戚斂手以避,傳見《崑山人物誌》。王復生五子:曰恭、曰寬、曰信、曰敏、曰惠。其中,長子王曰敏,或作王敏,字仁功,官石門縣訓導。王曰敏生四子:錆、銅、銀、金。其中,三子王銀(1464—1499年),字世寶,號求可,官贈太史。王銀之子同祖(1497—1551年),字繩武,明正德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累遷至北京國子監司業。嘉靖二十一年以上疏言事忤旨落職,有《五龍山人集》傳世。王同祖生三子:法、逢年、浩。王逢年,字舜華,初名王治,又名元治,字明佐,號玄陽山人,有文才,為諸生時,試經義多人古文奇字,為有司所黜。他負才傲世,尤工詩,有《天祿閣外史》、《海岱集》,傳見《吳郡張大復先生明人列傳稿》卷一百零一。王法生四子;炳衡、炳睿、炳輔、炳陽。王炳睿之子王在公,字孟夙,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舉人。選授高苑知縣,後升濟南府同知,以廉能著稱,百姓歌頌之,天啟七年(1627年)卒,事見《啟楨野乘》卷十四。
崑山王氏自始祖王玄由三槐王氏析出,立基於崑山,至第十四代王復,始欲修譜而未果。至第十七世孫王同祖,草創王氏世譜世系,再到第二十代孫王在公時,才最終編撰完成第一部崑山《王氏世譜》,時已在明朝末年。到清代以後,又多次重版和新修《續王氏世譜》行世,為我們今天研究三槐王氏及其後裔崑山王氏提供了重要資料。
宋明之世,王姓宗族無論在政治生活還是思想文化方面,都一直興盛不衰
「唐宋元明,十八狀元三學士;公孫父子,七人拜相九封侯。」這幅王氏家用楹聯,很好地描述了從唐至明王姓的顯赫興盛。的確,唐五代之後,宋明之世,王姓宗族無論在政治生活還是思想文化方面,都一直興盛不衰。這一階段,王姓宗族仍然英才輩出,家聲赫赫,既產生了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的北宋宰相王安石,又孕育了中華文化的代表、宋明四大理學泰鬥之一的大思想家王守仁,因而我們認為王姓仍是宋元明時代的政治大族和文化大族,實不為過。在這一節裡,我們通過幾支最著名的王氏家族的介紹,可以使讀者對王氏的這段歷史的輝煌盛況窺其一斑。
太原祁縣王氏家庭到宋代,因孕育了宋初宰相王溥而形成最後一次高潮
據文獻記載,五代宋初的祁縣王溥家族。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王溥的六世祖王隱。王隱為唐末人,事跡不詳,居祁縣。王隱傳子文禮,王文禮生子後。王后官贈太子太保,妻劉氏,追封莒國太夫人,生子王建福,字好德,贈太子太傅、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王建福生子祚,即北宋宰相王溥之父。
王溥所在的這一支祁縣王氏先幾代均為默默無聞之輩,它始興於王祚,最盛於祚子王溥,此後尚持續了好幾代。王祚,五代人,初為太原郡小吏,自漢人周,升隨州刺史,移刺商州。曾以自己的俸錢募人開鑿大秦山巖梯路,行旅之人很感激他。後又移鎮穎州,其間導通商渠以利舟楫,使郡無水患。人宋後,王柞又遷官為宿州防禦使,課民鑿井修火備,築城北堤以防水災,以左領軍衛上將軍致仕,卒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晉國公。
王祚娶妻嚴氏,追封兗國夫人,生子溥。祁縣王氏傳至王溥手裡,家族更加顯貴,並從老家山西太原祁縣東遷至當時的首都開封府,落籍祥符縣近善裡。王溥(922—982年),字齊物,五代後漢乾祐元年(9 4 8年),戊申科進士,在後周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周世宗時官參知樞密院事,恭帝時加右僕射。北宋初,王溥任宰相,進位司空,成為北宋初王氏家族中最顯赫的人物。王溥其人性情寬厚,風度美,做宰相時好汲引後進。他又是一位著名學者,平生勤奮好學,藏書達萬佘卷,著有《唐會要》、《五代會要》及《文集》等。王溥於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去世。生前封為祁國公,太子太師,死後追封為燕國公,諡文獻,後改諡康獻,累贈尚書令兼中書令,享譽極隆。王溥娶妻常氏,封魏國夫人,生四子:貽孫、貽正、貽序、貽慶。
王溥卒後,他的這一支祁縣王氏還保持了數代的興榮。史稱,其四子都建有功名,能承繼父業。老大王貽孫,字象賢,少即隨周太祖典商、穎二州,置衙內都指揮使,周顯德年間,因父任宰相,王貽孫也升至朝散大夫,著作佐郎。北宋代周后,他以金部員外郎累遷右司郎中。淳化時(990—994年)去世,傳見《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史稱王貽孫好學,遍覽群書,學問淵博,凡有所說,據經引典,大為宋太祖及其弟以及宰相趙普賞識。
次子王貽正,官國子博士,在王溥四子中,以他這一支最顯貴。王貽正有子名克明,字季長(或作秀長),性情清慎寡言,頗通書法,不好聲技。後王克明娶宋太宗長女鄭國長公主為妻,除駙馬都尉,賜名王貽永,與其父同行。後歷官知單州、澶州、定州、安德軍節度使。皇祐元年(1049年),自樞密院使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兼侍中,累遷尚書右僕射、檢校太師。當時無外姻輔政者,王貽永以駙馬執掌樞密十五年,政無過失,人稱謙靜。至和元年(1054年)病逝,諡康靖。王貽永與皇室的聯姻,使祁縣王氏的地位更加顯貴和鞏固。王貽永子道卿,一作清臣,以父母蔭歷任供備庫副使、高州刺使、西上閏門使,累遷至貴州團練使,其後裔情況不祥。
王溥三子貽序(《宋史》誤作第四子),又名貽矩,景德二年(1005年)進士,累官至尚書、司封員外郎,贈吏部侍郎。妻潘氏,生子珣瑜,王珣瑜(1006—1057年),字唐輔,初以從兄王貽永蔭補將作監主簿,後累宮殿中丞、廷尉、國子博士、朝散大夫、尚書、虞部郎中,出守汝州、閬州,卒贈司勳郎中。其妻封壽安縣君。李氏為刑部尚書李維之女,生二子:長子王肅,官內殿承制;次子王鑑,任內殿崇班。王殉瑜有孫八人:審求、審交、審言、審文、審立、審奇、審方、審之。
王溥四子貽慶(963—1041年),字茂先,以蔭補郊社齋郎,歷任大理評事、國子博士、虞、比、駕三部員外郎。史稱王貽慶雖出身宰相之家,但任職較低,最初在都城管理倉庫,後來才做了個河南縣尹,最後任司農少卿,累封祁縣開國子,食邑六百戶,歷階朝散大夫上柱國。他酷愛奇書、古札記、圖畫等,藏書極多,連皇帝都曾向他借過三千捲圖書,足見其藏書之富。王貽慶還搜集古碑文,著成歷史上最早的金石著作《琬琰集》,可惜已佚不存。王貽慶娶妻劉氏、宋氏,共生四子:長子王渙;次子王鼎,官三班奉職:三子王漸,任西頭供奉官;四子王震,右班殿直。其中,長子王渙,初任右侍禁,累官金吾衛將軍,贈左武衛大將軍。王渙有子甫(1015—1059年),字周翰,初名希甫,累官至六宅副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御史大夫,上騎都尉、太原縣開國伯,曾奉命出使契丹,並完成使命。王甫娶妻同安縣君梁氏,生二子:長子王琳,前閿鄉縣主簿;次子王說,任左班殿直。王甫有孫四人:思齊、思聰、思楚、思明。此後,祁縣王氏的情況便湮沒無聞了。
宋代王氏望族雖多,但最有名的還是要推改革家王安石的家族一一江西撫州臨川王氏
據文獻記載,王安石家族臨川王氏為太原王氏分派,但何時從太原遷臨川的,則不可考。其可知的最早祖先為王安石的曾祖王明,以子貴贈尚書職方員外郎。王明有二子:長子用之,衛尉寺丞;次子觀之,尚書主客郎中,贈太常少卿。臨川王氏先世衰微無聞,至王觀之、王用之兄弟,始起家為吏,再到王用之子孫輩開始興盛。
王用之娶妻謝氏,封永安縣君,生有五子,其中,長子王益和五子王孟最像父親。王孟官楚州司理參軍,其子沆,官荊南府建寧縣令。王益(公元993—1038年),初字損之,改字舜良,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歷任建安主簿、臨江軍判,知新淦、新繁縣,天聖時以殿中丞知韶州,終官尚書都官員外郎,卒贈工部郎中,後以子貴追封楚國公,贈太師中書令。王益的中進士和做官,標誌著臨川王氏已經崛起。
臨川王氏傳到王益的兒子輩時,家族臻於極盛。王益娶妻徐氏、吳氏,生了七個傑出的兒子:安仁(1015-1051年)、安道、安石、安國、安世、安禮、安上。其中王安仁(1015—1051年),字常甫,有文才學問,嘗以五經教授弟子於江淮間,其門下成器者甚眾,後以進士下科補宜州司戶,終官於監江寧鹽院,皇祐三年卒時僅三十七歲,著有文集十五卷。王安國(1028—1074),字平甫,熙寧初以材引召試及第,除西京國子教授。據說王安國人極聰穎,未嘗從人受學,但卻以文才為一時名人賢士所稱譽。後歷任崇文院校書、秘閣校理、著作郎、大理寺丞。屢以新法力諫,後為呂惠卿所誣陷,卒年四十七,有文集六十卷。其妻曾氏,子二人:旅、脾。王安禮(1034—1095年),字和甫,嘉祐六年(1061年)進士,歷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知潤州、湖州,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後升知制誥,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拜中大夫、尚書右丞轉左丞,終知太原府。王安禮為人剛直寬諒,多次以直諫聞名。當年蘇軾下獄,情勢危急,無人敢救,獨王安禮從容上諫宋神宗,使蘇軾得以減輕處罰。後因得罪權貴而見黜不得重用。紹聖二年去世,年六十二歲,贈右銀青光祿大夫,傳見《宋史》卷六十八。
在王益七子中,最優秀的當然是推王安石。據《宋史.王安石傳》記載,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小字獾郎。封荊國公,諡文。王安石才華橫溢,既是大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一代名相、大政治家,甚至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正是王安石的卓越成就,使臨川王氏成為舉世聞名的大家望族。王安石的改革雖以悲劇告終,但他的著作《周官新義》、《臨川集》、《唐百家詩選》等至今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獻之一.
王安石之後,臨川王氏也隨變法失敗而日益衰落。王安石娶妻吳氏,封越國夫人,生二子:長子霧、次子旁。王霧(1044—1076年),字元澤,為人聰敏過人,有才學,未及冠已著書數萬言。治平四年進士及第,累官至天章閣侍制。王安石變法,王霽實導之。但其人慄悍陰刻,無所顧忌,為政尚嚴酷,年三十三歲去世,特贈左諫議大夫,傳見《宋史》。王安石次子王旁,或作王滂,初以父蔭官江寧府糧料院勾當,累官奉議郎秘書省正字。顧棟高《王文荊公年譜》說王安石無後,是不正確的。長子無嗣,次子王滂則有一子王桐,官承事郎龍圖閣直學士,累贈特進。王桐之子王珏(1112一1164年),字德全,初因王安石追封舒王,恩授承事郎,紹興二年起家鹽官縣丞,歷兩浙湖南提舉常平茶鹽,興利除弊,遷湖北夔州轉運判官,有政聲。終官太府少卿,卒於蘇州寶華山,葬於湖州烏程縣。其妻鄭氏,生子王宜之,是為王安石玄孫,其後不詳。看來王安石的這一支後裔,當宋室南渡時,也已從臨川東遷至江浙的蘇州一帶。江浙為文人匯萃之地,中國文化史上的碩學鴻儒,十之六七出於此。宋代一流學者,一代儒宗王應麟也是出生於浙江的鄞縣(今寧波)王氏宗族
據文獻記載,王應麟的家族鄞縣王氏為河南浚儀(宋代的開封府祥符縣,今河南開封縣)王氏分支,當年從浚儀前來鄞縣開基立業的是南宋初年人王安道。王安道,字時中,兩宋之際人,官武經大夫、保信軍承宣使。建炎初(I 127年),隨宋室南渡,後轉和州觀察使。乾道間(1165—1173年)始落籍於四明,定居於鄞縣孔廟鎮縣學之前,遂為鄞縣王氏始遷之祖。王安道妻陳氏、龍氏,生子晞亮(或作希亮),字寅仲,官武經郎,贈朝散大夫。王晞亮妻張氏、陳氏,生子媯。鄞縣王氏以武功起家,三傳至王拘,家族大興,成為當地望族,所以全祖望《甬上族望表》即以王拘為第一望。王拙,字謙父,嘉定十六年(1223年)進士,開鄞縣王氏科舉人仕之先河。歷任安吉縣丞、國子正、將作監主簿。他為人博學多才,剛直不阿,時奸相嚴嵩預政,王扌為乞補外以避,遂通判婺州。後任吏部郎中、兼崇政殿說書,除直秘閣,以朝散大夫知溫州,嘗預修『「四朝史」,著有《輿服志》,傳見《延祐四明府志》。王拙懷才而不能通顯於時,乃精心致力於教子,後其子應麟果大顯於時。王扌為卒贈正奉大夫;他娶妻阺氏,於嘉定十六年(1223年)中進士之時一胞生下兩個優秀的兒子:應麟、應鳳。
王拙的兩個兒子均能承繼家學,光大門楣。王應風,字仲儀,號默齋,寶祐四年(1256年)
進士,開慶元年舉博學弘詞科,官至太常博士。王應鳳與王應麟同承庭訓,互相講學,以至
廢寢忘食,為文宗左氏班馬,著有《默齋稿》及《訂正三輔黃圖》等書,傳見《宋元學案》。王應麟的成就又大出其弟之上,正是他將王姓在宋代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發展至巔峰,王應麟(1223—1296年),字伯厚,號厚齋,又號深寧居士,學者稱深寧先生。他幼年好學,九歲便通「六經」,淳祐元年(1241年)進士及第,初官浙西安撫使幹辦公事,升太常寺主簿。因屢言邊事,被丁大全罷免;及丁氏敗,復起任台州通判,遷秘書少監兼侍講。後又為奸臣賈似道所惡,遂出知徽州。賈氏敗後,再起官禮部尚兼給事中。又與留夢炎不合,乃辭官東歸,從此潛心學術,閉門著書立說,終於成為一代名儒。王應麟精於經史、地理,擅長考證,著作極多。元貞二年(1296年),王應麟去世,享年七十四歲.他給後人留下了《深寧集》(已佚)、《玉堂類稿》、《掖垣類稿》及《漢書藝文志考證》、《通鑑地理考》、《通鑑地理通釋》等大批著作。他的《困學紀聞》貫穿古今,考訂精審,最為後世推崇;所編《玉海》類書,至今仍為學者引用;他的《姓氏急就篇》,也是流傳至今的幾部姓氏學經典之一。因此可以說,王應麟的傑出貢獻,使鄞縣王氏一躍成為宋代最有名的王氏文化望族。
王應麟之後,鄞縣王氏仍維持了數代的繁榮。史載王應麟娶妻鄭氏、李氏、舒氏,其中,鄭氏為宰相鄭安晚孫女,三妻共生兩個兒子:良學、昌世。王良學,官承務郎,任兩浙運幹,早逝。王良學有子文遠。王文遠生二子:懋孫、去疾。王去疾無子,王懋生子奕傳。王應麟次子王昌世(1267一1327年),字昭甫,號靜學,學者稱靜學先生,傳見《宋元學案》。史稱王昌世幼有偉人之志,從小受父親的薰陶,好學深知。宋末以父蔭補承務郎,但未及錄用而元人已滅宋。人元不仕,閉門究學,不求聞達。以編訂、整理、刊刻其父著作為己任。王昌世除搜輯考訂刊刻王應麟的著作外, 自已有《靜學稿》傳世,全祖望《甬上族望表》也列他為鄞縣王氏五望之一。
王昌世娶楊氏,生二子:厚孫、寧孫,均能傳家學。王厚孫(1300一1376年),字叔載,晚號遂初老人,學者稱遂初先生。他幼承家學,博覽群書,熟悉職官典故、世胄譜牒,歷任群學訓導,象山縣教諭。刊刻祖父王應麟遺書,又續成袁桷《四明志》,調浦江教諭,遷衢州儒學教授,除邵武路教授,升福建分省儒學副提舉,未赴任,明初洪武九年卒,傳見《寧波府志》和《宋元學案》.其弟王寧孫(1307-1354年),字叔遠,亦承家學,致意於文章制度,不求仕進而終,曾受聘為慶元路齋長,後任江西白鹿洞山長。
王厚孫生三子:陞、同孫、騭。王寧孫無子,以侄王騭為嗣。王騭生二子:宗傳、中傳。王宗傳過繼給伯父王陞為後。王宗傳有子王馴、王駢。王馴始創修《浚儀王氏家乘》,至明嘉靖間王駢的四世孫王鎮又重修家譜。
王應麟這一支鄞縣王氏自人明朝以後,便日趨衰微。全祖望《甬上族望表》稱。鄞縣王氏其後散處于越,居鄞者微。據王氏家乘,遷越者為王應麟弟王應鳳那一支的後裔,而王應麟的後人,則至今仍有一支居寧波南鄉唐家匯一帶,另有一支遷居紹興上虞。
在明代的王姓歷史舞臺上,最引人注目的為浙江餘姚王氏。這個家族不僅出了一個狀元,而且更因為哺育出舉世聞名的理學大師陽明先生王守仁而顯赫一時
據文獻記載,王陽明家族浙江佘姚王氏屬於琅邪王氏大宗,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後裔。餘姚王氏興起於南宋,它的肇基始祖叫王壽,是王羲之的第二十三代嫡孫,佘姚王氏從琅邪衍派的軌跡,在明代著名學者王綰的《陽明先生行狀》中有詳細記載。據該文稱:王氏發派於琅邪,為晉光祿大夫王覽的後裔,至王覽的曾孫書聖王羲之,隨父王曠渡江南下,居建康(今南京市),不久遷到浙江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市),最後定居於剡縣華塘(今浙江剡縣金庭鄉華堂村),是為剡縣華塘王氏。華塘王羲之的後裔又有一支自華塘遷居石堰(今浙江佘姚縣東北石堰場鎮),石堰王氏再分支佘姚達溪,為達溪王氏,達溪王氏再傳至王羲之第二十三代孫王壽,仕南宋,官至迪功郎,始自達溪遷到浙江餘姚縣城,後裔發展成聞名天下的餘姚王氏。但另據四川巴縣《王氏族譜》說,王守仁家族不是餘姚王氏,而居浙江金華蘭溪,且是琅邪分支三槐王氏派衍而成,此說與正史不合,且與王守仁墓誌不符,極不可信
餘姚王氏最初幾代均衰晦不顯,以至史傳不載。一直到元明鼎革之際,佘姚王氏傳至始祖王壽第五代孫王綱,才開始興旺起來。王綱(1302—1371年),字性常,一字德常。其弟秉常、敬常。兄弟三人,並以文學聞名於元末明初。史稱王綱不僅以文學聞名當時,而且是個文武全才,尤善鑑別,並從一老道異人那裡學了一手佔卦問卜的絕招,成為一位有道之士。王綱年輕時與大謀士、世稱第二諸葛亮的劉伯溫過從甚密,後元滅明興,劉伯溫成為開國元勳,於是薦王綱於朱元璋。明洪武四年(1371年),王綱以文學被徵至京城,朱元璋親自策問治國之道,王綱的對答甚為朱元璋稱賞,於是任命他為兵部郎中。當時,正值潮州少數民族造反起義,王綱以廣東參議攜子彥達一同前往平亂安民,並完成使命。但當王綱平定潮州之亂返抵廣東增城時,途中遇海寇曹真。曹真先請王綱當他們的統帥,被拒絕。最後海寇見不能說服王綱,便將他殺了。王綱死後,其子彥達縫羊皮包裹父屍歸葬於鄉。王彥達,號秘湖漁隱,有孝行。據說王綱當年雖為國盡忠而死,但沒有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視和禮遇,所以當後來明朝旌錄王彥達時,王彥達痛父親之死,怨朝廷之薄義寡情,遂終身不仕,歸隱故鄉佘姚秘圖湖畔。王彥達還留下遺言,要子孫世代以耕讀為業,不求仕宦,臨終悉取先世遺書付子,並告子說:「但毋廢先業而已,不以仕進望爾也。」正是王彥達這一決定,成為餘姚王氏的家傳祖訓,它使得餘姚王氏以後數代均不求聞達,隱居不仕,而致力於詩書,為他
日王氏成為明代文化大族奠定了基礎。
餘姚王氏第七代王與準,字公度,彥達之子.王與準生三子,其中次子王傑,字世傑,號槐裡子,學者稱槐裡先生。當年王彥達去世後,王與準恪守父訓,隱居不出,閉門力學,盡讀群書,成為當地有名的學者.他又承繼家傳卜筮絕學,佔卜無不應驗,名聞遐邇。朝廷幾次派人徵召,他都逃人深山,避而不見,有一次在逃避使者時跌落石崖,故自號遁石翁。後來使者見勸說和威脅都不能使他屈服,遂求其次子王傑代行,並威脅再不從就要殺其全家,誅連九族。王與準只好答允。於是,王傑遂被補入邑庠為弟子員。王傑入縣學後,博覽群書,刻苦力學,成為當時著名的學者,後以明經貢太學,入南京國子監,被薦於朝,但未及授官而卒。
王傑生子王倫,字天敘,以字行。喜愛竹,在所居軒外環植叢竹,每天嘯詠其間,學者因稱竹軒先生。王天敘幼承家學,德業夙成,剛成年,便被浙東大家爭相聘為家庭教師。他於書所不讀,萬好讀《儀禮》、《左氏傳》、《史記》等,又善撫琴弄簫,但平生淡泊名利,不願為官,終身以授徒為業,著有《竹軒稿》和《江湖雜稿》。天王敘自己雖未有功業,但善於教子,把振興宗族的希望寄託於子孫後代身上,終於培養出了一位狀元王華
王華(1457—1522年),字德輝,號實庵,X號海曰翁,嘗讀書龍泉山中,學者因稱為龍
山先生。王華博學深知,於成化十七年(1481年)在科舉考試中一舉奪得進士第一,成為餘姚王氏的第一名進士和狀元。王華的奪魁,標誌著餘姚王氏的崛起。此後,餘姚王氏蓬勃發展,經王華、王守仁父子二人的努力,終於使宗族大顯特顯,成為舉世聞名的明代第一文化世家。王華狀元及第後,歷任禮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尚書,晚封新建伯。王華曾念山陽一地
山佳水秀,又為先世故居,因而曾將家室自餘姚再遷至越城(紹興市)光相坊居住。正德四年(1509年)王守仁被貶謫貴州龍場時,王華曾率全家同往。有的族譜說他就此定居於貴州遵義桐梓縣,但所言不確。據正史及墓誌記載,王華在王守仁平反後回到了浙江紹興古會稽郡居住,直至去世,並於公元1523年葬於郡東天柱峰之南。
王華娶妻鄭氏、趙氏、楊氏,據《海日先生行實》和《海臼先生墓志銘》,他共生四子:長子王守仁;次子王守儉,太學生;三子王守文,郡庠生,官督府參軍;四子王守章。其中,長子王守仁,便是名揚天下的大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陽明先生。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早年於浙江紹興縣東南會稽山陽明洞側築室而居,故學者稱陽明先生。王守仁生長於文化世家大族,從小就繼承了家學,於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進士,從此走人仕途,歷任刑部、兵部主事。他學識淵博,於詩文、經史、兵書、術數、佛道、百家之書無所不讀,因而成為一位具有文韜武略的全才,在中國歷史上,以文人而善於用兵,身兼哲學家、軍事家於一身的偉大人物,獨王守仁一人而已,可以說是千古奇才。明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得罪權閹劉瑾,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站,但他卻在此「陽明小洞天」潛心經學,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格物致知」學說,創立了著名的「陽明學派」。後來劉瑾失敗,王守仁官遷廬陵知縣,調任江西。再後,巡撫南康、贛州,先後鎮壓閩、贛農民起義。正德十四年(1519年)率兵三十萬人,平定了寧王朱宸濠叛亂,以用兵神奇,平亂有功封新建伯,總督兩廣,遷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對中國哲學、思想、文化的卓越貢獻,使餘姚王氏名揚天下,赫赫如日中天。至此,佘姚王氏的發展到達巔峰。
王守仁去世較早,因此,他死後,佘姚王氏在文化上後繼無人,家族急劇衰落。王守仁娶諸氏、張氏,生一子名叫正億,又有一繼子正憲。王守仁死後,曾一度受朝廷奸黨的攻擊,他幼小的兩個兒子也受到迫害,兄弟流離失所,後受王守仁門人弟子關照,才倖免於難。後王正億被陽明門人送至金陵(今南京市)依舅氏而居。至隆慶元年(1567年),王守仁死後四十一年才被朝廷復封新建伯,賜諡文成,次年,已四十三歲的王正億襲封為伯爵。但王正億大概才能平庸,不能繼承家學,也無一官半職,故其事跡史書不載。而襲嗣之後,王守仁後裔的情況,便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餘姚王氏也從此一蹶不振。
另據王希古《略談黔北、渝南的王陽明宗親後裔》一文介紹,四川巴縣《王氏族譜》上有這樣的記載:王陽明之父王華當年共生八子,除上文提到的守仁、守儉、守文、守章外,另有守讓、守恭、守身、守良四子。該譜並記載說,當年王守仁貶謫貴州龍場驛時,其父王華也掛冠歸田,並率另五子偕同王守仁同至龍場。不久,王華為謀生計,又率領四子北上另覓安居之所,終於在當時川屬遵義軍民府的桐梓縣柁坎溝卜宅落腳。此後,王守仁復職調
至江西,王華卻不願再長途跋涉,而念成家立業不易,且已隨鄉人俗,竟不願回籍,就與其他幾個兒孫一同留居於貴州,並從此在此生息繁衍,形成今川黔一帶的王氏族姓。但該譜所記王守仁家族的族系淵源、當時居址、王華所生兒子的數目以及王華的葬地,都與正史以及當時人所作的墓志銘不合,我們認為該譜所記不可信,當是四川王氏依託攀附而成。該譜所記的王守仁五弟王守讓,大概是王守仁的族弟,而非胞弟,當時也不居佘姚或紹興陽明洞,而是居住在浙江金華府蘭溪縣二十八都十一圖樓梯頭小地名賽書坡西頭。王守仁這一支王氏,四傳至其玄孫王藩臣,復於清初「攜二子運宏、運泰自黔遷蜀,插業於衛家坪(今重慶巴縣南龍鄉衛家坪)」。王運宏傳嗣三代至爾德、爾鹼、爾琮兄弟三人,又分為三大房族,後各立宗祠,繁衍迄今,三百餘年來已傳了十多代。這支隨王守仁人黔的王氏後裔,至明清之際便已繁衍至二千佘家,散布於仁懷、綏陽、桐梓等地,今天黔北、渝南一帶世居的王氏族人,即多屬這支王氏的後代。
清代的王氏名士,碩學鴻儒,比比皆是
王氏族姓發展至清代,政治上己大大衰落,再也沒有產生過權傾一世,叱吒風雲的大人物。但在文化上,王姓卻仍保持了長盛不衰的局面。清代的王氏名士,碩學鴻儒,比比皆是,這些文化名流,又多出現於南方。其中,僅湖南一省,就產生了衡陽王船山、寧鄉王九溪、湘潭王湘綺、長沙王葵園等四大名儒,號稱清代湖南王氏四大家,他們不僅是王氏一姓、也是整個清代中國學術的代表。歷史上王姓多出哲人,在漢有王充,在明有王守仁,而明清之際則為衡陽的王夫之
據民國二十九年手抄本《船山房譜草冊》和《王船山年譜》記載,大思想家王船山出生的衡陽王氏家族屬於著名的太原王氏大宗派,它是江蘇高郵邗江王氏的直接分支。衡陽王氏元代以前遠祖的傳遞世系,因老譜散伕,今已不可詳述。它有史可稽的祖先是元末明初人王仲一,因而至今被衡陽王氏奉為始祖。
衡陽王氏以武功起家,興起於元末明初。一世祖王仲一,原籍江蘇高郵邗溝打魚村,有兄弟九人。當元朝末年,群雄並起反元,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濠泗,王仲一率兄弟九人及鄉人從高郵起兵響應,隨朱元璋北上。王氏兄弟在輔佐朱元璋平定中原、統一全國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他們九人,有六人戰死疆場,只剩下王仲一與二弟王仲二、三弟王仲三三人。明王朝因功封賞,任命王家老大王仲一為驍騎都尉、山東青州左衛正千戶,又封其弟王仲二為長江衛指揮,王仲三為衡州衛指揮。
王仲一娶馮氏,封宜人,生子成,是為遷衡始祖。王成,世襲武職,官昭武將軍上都尉。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年),王成因隨明成祖南下消滅建文帝勢力有功,擢升衡州衛指揮僉事晉衡州同知世襲,於是在湖南衡陽安家,成為衡陽王氏始遷祖。
王成配朱淑人,生子全,世襲都尉之職。王全娶崔淑人,生子能,世襲都尉。王能配劉淑人,生二子:綱、統、王綱初世襲都尉之職,後跟從都御史秦金鎮壓郴州、韶州一帶農民起義,任中路總指揮。因平亂有功,晉升驃騎將軍上護軍,後官昭勇將軍上輕車都尉,累官江西都指揮僉事。王綱不但武勇有將才,且有文才,為時人所重。他曾負責整修南嶽廟,花費少而質量高。王綱配崔氏,封夫人,生子震。
王震,字東齋,襲世職為都尉,累功遷昭武將軍、驃騎將軍、上護軍、上輕車都尉,歷柳蚓參將,官至三品。據載王震掌衛事,有功勞,尤精於經學儒術。當時大學者莊昶謫官湖南,王震就曾與他講性命之旨。譜稱衡陽王氏家世以武功顯世,而文教則自王震開始。王震娶妻常氏、鄭氏,生四子。長子王翰,字直卿,為莊昶門人,補郡文學,後世襲父職,累官都指揮使上輕車都尉;四子王寧,號一山,庶出,以文墨教子弟起家儒業。是為王夫之的高祖。
王寧配娶趙氏,生二子:長子王亨,字順泉,為本郡文學廩生;次子王雍,號靜峰,隆慶四年(1570年)鄉貢進士,初授武岡學訓,後遷江西南城縣學諭
王雍妻毛氏,生三子:長子王次峰;次子王少峰;三子王惟炳,號太素,補郡文學廩生。王夫之的祖父王少峰,名惟敬,也是一位鄉儒先生。
王惟敬妻馮氏、範氏,生三子:朝聘、廷聘、家聘,皆為本郡文學廩生。其中,尤以王夫之的生父王朝聘最有出息。王朝聘(1570一1647年),字逸生,一字修侯,少時師邑儒伍定相,博覽群書,精研天性物理,多有心得。後來遊鄒泗山之門,繼承東廓之傳,以真知實踐為學。曾認為武夷山為朱子會心之地,因而有遊武夷山之志,曾題字於壁,學者因此稱他為「武夷先生」。以文學聞名於當時,王朝聘雖學識淵深,但不善於科舉,在明萬曆乙卯(1615年)、辛酉(1621年)兩次科舉考試中,都只名列副榜,因而僅授了一個迪功郎,乃最低級的閒官。後來,王朝聘乾脆棄官回鄉,隱居衡陽,著書立說,教授子弟。直至去世。正是在他的薰陶、教育和影響下,才造就了一代偉人王夫之。
王朝聘先娶綦氏,繼娶譚氏,生三子:介之、參之、夫之。老大王介之,字石子;一字石涯,號耐園,學者稱耐園先生,又號鏗齋。王介之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與王夫之中同榜舉人,明亡後隱居,年八十一歲時去世,私諡貞南。其妻為明末思恩府同知歐陽炳孫女,生子名王敝,字日旡原,為邑稟生。
王夫之二兄王參之,字立三,一字叔稽,號石堅齋,恩貢生。其妻蔣氏,生二子:王敉,死於明末兵亂;王致,早逝。武夷君王朝聘三子中,以幼子王夫之聲名最大,也是整個清代王姓家族中最傑出的代表,王夫子(1619-1692年),字而農,號姜齋,或號賣姜翁、一壺道人、一瓠先生、雙髺外史、檮杌外史等,學者稱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最偉大的學者、思想家、哲學家之一,事情詳見《宋史》。王夫之的出現,使衡陽王氏名聲大振,由一個地方大姓一躍成為全世界知名的名門望族。至此,衡陽王氏家族興榮昌盛也臻於頂峰。
王夫之之後,衡陽王氏便日漸衰落,幾百年來未產生過特別傑出的人物。據史載,王夫之娶妻陶氏、鄭氏,生二子,攽、敔。兩子後裔,均傳衍至今。其中,長子王攽。生六子:王夏,早逝;王生若,歲貢生;王生茲;王生蒼,邑庠生,冊名文園;王生薳,冊名大澍,邑庠生;王生萬,早逝。王夫之次子王敔,以明經官候先訓導,生二子:生範、生荃,邑廩生。據族譜記載,王夫之的後代人丁較興旺,其二子、八孫,又繁衍出十九個曾孫、三十九個玄孫、三十二個六世孫,四十一個七世孫、五十二個八世孫。到今天,王夫之的後裔己繁衍至第十四代,亦即衡陽王氏的第二十四世,他們大多仍族居於今湖南省衡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