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丞相王導的從弟王彬到建安任職,遂由琅玡遷入福建。後來,王彬被諡為肅侯;他的後嗣眾多,散居福建各地。
南北朝時期(479-502年),王壇自中原渡江入閩,後裔播遷福建各地。
唐光啟元年(885年)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兄弟3人隨王緒義軍南下,由河南光州途經江西贛州入閩,帶來龐大的王氏族人,世稱他們為閩王氏。後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審知的第七子王延鼎遷居清流縣黃滿溪白石窟(沙蕪洞口),後又遷居清流餘朋、芹溪;其後裔分遷攀龍漈、霧露坑、荷坊、嵩口營等地。王審知第四子王延政之子繼成、繼冒的後裔遷居永安青水畲族鄉。王繼成的第十代孫王三四遷大田桃源安;他的第十六代孫王文禮遷居尤溪中仙彩坑。王審知的後裔也有遷居泰寧梅口和寧化招賢裡的。
五代十國時,王起鳳(諱邦),為後唐兩淮節度使。後唐亡國後,王起鳳從江西寧都遷居於寧化安遠王坊。北宋開寶元年(968年),他有4個兒子:長子王暨立居原地(影樹坑)。次子王先立遷居江西石城白土(木蘭鄉王坊);王先立的次子王玄郎於遷居大王村,為大王村開基始祖。第三子王有立遷居淮土小王村。第四子王廉侍遷居江西廣昌。(見寧化淮土鳳山王盛魁《大王王氏史略》)
宋初,太原王氏王漢謀由河南省懷慶遷居江西省南城。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其後裔王君瑞遷居福建邵武,後又從邵武遷徙柳楊裡(今明溪縣蓋洋)。據明溪縣蓋洋鎮畫橋村《太原王氏房譜》載:王漢謀的祖先是王翦,「自秦時翦公生賁匕;賁匕生二子,長元,次威。匕居太原姓最為蕃衍,自是蔓延編播天下。」王君瑞「遊於八閩邵武地。世代簪纓履盛持盈之戒,於是遍閱風土,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從邵武迄汀寧,至柳楊裡(今明溪縣蓋洋)蘿葡坪,見其山清水秀,遂於此而十居焉,為明溪鼻祖。」王君瑞為明溪王氏始祖。王君瑞的長子王恭章移居沙縣水源城下,次子王伯薦遷居明溪蓋洋,第三子王胡祿遷居明溪林地土坑(今明溪蓋洋),第四子王文大居原白嵐,第五子王累推居明溪柳楊裡。同期,山西太原郡一支王氏輾轉遷入沙縣的徐墩村。
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太原王氏王泉從浙江杭州的金谿縣遷居福建邵武禾坪;其子王萬一從邵武遷居建寧富田葛藤窠。(見寧化安遠(杜家)《太原王氏族譜》)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王良材的裔孫王福山從南劍湖峰(現南平市樟湖鎮)後隔遷居尤溪十五都現洋中鎮龍洋村。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又從尤溪遷居到尤城積善坊。元至正五年(1346年),王福山的第十一世孫王晃(字千一)遷居尤溪的洋中下高坪,為高坪自然村王姓的開基始祖;王冕(字十億)遷居尤溪的洋邊曲底,為洋邊王姓的開基始祖;王訓遷居樟溪坂,為樟溪坂王姓的始祖。
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王福山的二弟的王福海從樟湖坂後隔遷居到尤溪十六都上塘自然村。後來,王福山的三弟的王福田的第十一世孫王桂比(字成才)從樟湖坂嶺兜遷居尤溪十六都長村王厝,後又遷居到今天的尤溪洋中的坪坑村半嶺坑自然村。洋中高坪王氏的後裔王伯石有三子。他與長子王五六、次子王五七居洋中鎮高坪村;其妻與幼子王五八居尤溪中仙鄉善鄰村龍門場。明建文二年(1400年),王五八之子王續賢定居龍門場。王五八一脈8代單傳,至第九世孫王喬泗有四子:長子王天保、次子王天有、第三子王天貴、第四子王天養,分為四房,明天啟五年(1625年)先後購置聚金、聚銀兩坊和山場產業。
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王審知後裔王紹任都統天下徵番招討,遷居寧化招賢裡五都(今寧化水茜鄉境內)。他的長子王永居寧化,其子王瑞仁遷居歸化(今明溪縣);次子王鎮遷居清流嵩溪王家場,其子王元志遷居建寧。(見寧化安遠(中正)《太原王氏族譜》)
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太原王氏從邵武禾坪遷入建寧均口。據建寧《王氏族譜》載,其先人是從太原徙福州,再從福州徙邵武,邵武徙綏邑均口赤下(今修竹);其後裔裔播遷建寧城關、客坊鄉。
南宋末年,尤溪縣昆崗的王四遷居大田桃源。(大田桃源《王氏族譜》)
元至正八年(1348年),王生從沙縣遷居尤溪四都嶺頭(現西城鎮鳳元村嶺頭自然村)。
元代末年,臨川王氏的王思一調任將樂軍職。後因其父病逝,王思一夫婦回臨川,兒子王友仁卻留居將樂縣城。因此,將樂王姓就是江西臨川王氏的後裔。明洪武四年(1371年),王友仁在將樂守御所千戶李所部下任軍士,死後葬於將樂縣城北郊龜山壓泥嶺。此後,王友仁的兩個兒子及後裔分為兩房,長子伯祥子孫為一房,次子伯敬裔孫為二房。清康熙年間,為避兵亂,將樂縣城王友仁的後裔王祇於移居將樂北鄉安仁中都石埠頭(今安仁鄉石富村)。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文富從尤溪新陽坎裡遷居尤溪管前的真地村。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王審知的第二十二世孫王景榮(輔公)從福州侯官(今閩侯)觀音橋遷居尤溪青印坊(今城關水南),後又拓居於後峽(今西城鎮新聯村)。王景榮有三子:長子王文富遷居管前鎮真地村;次子王文貴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遷居新陽鎮後坪,後轉登山村董坪餘華峽下,旋又遷居董坪上洋;第三子王文杰仍居後峽。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王積四的第十一代孫王正茂同其叔父開基尤溪的夏陽村王歷自然村。王積五的第三世長孫王琳開基新陽坎裡村隔柄自然村;次孫王琅於明嘉靖三年(1523年)肇基新陽的坎裡村坎兜(玉田)。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王琅的裔孫王伯盛遷居沙縣墩頭。清順治七年(1650年),王琅的第五代孫王廷益遷居西城鎮秀溪村。
明景泰五年(1454年),王審知第四子王延政的兒子王繼冒的後裔從永安青水畲族鄉遷居尤溪城前積寶坪兜。明景泰元年(1450年),王繼冒的第十五代孫王四四從光坑移居永安上坪西溪。王四四的第四代孫華一遷居永安小沙,華二遷居大孝畲,華五遷居桂溪蜂坑,華六遷居永安坂尾,華七遷居永安曹遠曹巖尾。
明嘉靖元年(1522年),王師貴從漳州府寧陽縣香寮遷居大田三十九都東西坑,嘉靖五年轉徙至尤溪新田坊(現八字橋洪牌村)。民國38年(1949年),尤溪縣四十九都下橋一支王氏遷居八字橋的後曲村。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金(字積玉)為避亂遷徙至尤邑七都七口大池塘(今西城鎮團結村)。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王潮從西城遷居坂面坑口四角坪;明泰昌元年(1620),第十世孫王廷富在上坂建「王氏三槐堂」祖祠。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三月,王金的第六世孫王世勳、王世仲、王世仁兄弟遷徙至坂面餘坑(吾園村)洋中奠基立業,築室立祠。
明泰昌元年(1620年),尤溪二十八都文崎後四角坪一支王氏遷徙至尤溪城南。園溪王氏的二世祖王添淇遷居尤溪二十八都下坂;第十四世祖王餒開基於尤溪源頭。1992年因修建水東電站,園溪村王姓由政府統一遷到水東新村定居。
明代,永安青水的王見塘遷居大田田美。(大田田美《王氏族譜》)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王一從福建永春遷居尤溪城關,後又從城關轉遷至梅仙鎮的南洋村秀腳亭定居。
約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原居漳平管下的王文海遷居沙縣七都(今沙縣南陽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廣樂興林縣的一支王氏遷居沙縣的夏茂、長阜村、大布村。清代中葉,福建永春的一支王氏遷居沙縣的南霞鄉蔣坡村。福建長汀牛欄角的一支王氏遷居沙縣的高砂村。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王成思從尤溪縣梅仙鎮平寨頭村遷居尤溪西濱的西洋村。
清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南平樟湖坂王氏遷居尤溪梅仙的坪寨村寨頭自然村。
清代,江西臨川王姓遷居將樂大源鄉將王坑村;後其後裔徒遷長汀縣河田鄉太墘頭村。該支派的十五代孫王意盛又從長汀河田遷回將樂,定居漠源村吳坊自然村,以造紙營生。後又遷到安仁鄉元洋村林坑自然村安家。王意盛生有五子。長子造濤早夭,次子造清,三子造長,四子造魁,五子造福。造清四兄弟分別遷到大源鄉將王坑村胡宿自然村和安仁鄉元洋村告坪、烏石窠、下坑壠等紙廠就業。1956年,上述紙廠全部遷移將王坑村。從此,王造清四兄弟及後裔都居住在該村。
清代,德化縣一批王氏查繼遷徙至尤溪:德化刈坑鄉龜元村王氏遷居正山村坑園、音頭;德化刈坑鄉大嶺村免洋王氏遷居華園村。德化刈坑鄉王氏遷居肖坂村。
民國21年(1932年),德化縣楊梅鄉雲溪村古嶺一支王氏遷居尤溪中仙的西華村。
遷移
北宋初,王審知第四子王繼成的曾孫叫王圻原居永安青水畲族鄉。他的長子王淳清遷居龍巖,次子王淳流遷居廣東蓮陽,三子王淳添遷居廣東;王圻的第十代孫王三三遷龍海縣角美龍田村,第十五代孫王均德遷居武平縣桑梓坑,第三十一代孫王德川、王德陽、王德儀三兄弟遷居南平。
北宋開寶年間(968-976年),寧化安遠王起鳳的次子王先立遷居江西石城,四子王廉侍遷居江西廣昌。
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遷居寧化招賢裡五都(今寧化水茜鄉境內)的王審知後裔王紹有8個子,除3個子分別居寧化、明溪、建寧外,其餘5個兒子都遷居東京。寧化招賢裡的王氏後裔播遷邵武、建陽、崇安、光澤、和江西寧都、光國、瑞金和廣東等地。
明宣德十年(1435年),永安青水王繼冒的後裔王弘九、王弘三分別遷居漳平和睦裡(今新橋鎮)、龍巖東和保。
明代,寧化淮土王玄郎的後裔遷居方漳州和廣東、江西興國等地。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寧化安遠王廣真、王子真兄弟的後裔遷居江西廣昌丘坊嶺下、寧都東關黎宅和興國。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尤溪中仙鄉善鄰村龍門場王氏第十五世孫王積楷、王積樸、王積玄、王積伍四房的後裔遷居永泰縣長慶鄉。
分布
王姓為三明市的第八大姓,共有人口84680人,佔全市總人口的3.16%。全市上萬人的縣(市)有寧化縣、尤溪縣、三明市區、永安市;其中,以寧化縣王姓人口最多,有16864人,佔全市王姓總人口19.91%。尤溪縣的王姓人口僅次於寧化縣,有15449人,佔全市王姓總人口的18.24%。其它依次為:三明市區13252人,永安市10509人,沙縣7830人,明溪縣4706人,建寧縣4134人,清流縣3609人,大田縣3457人,將樂縣3136人,泰寧縣1734人。
一、三明市區
三明市區有王姓人口13252人,佔三明市區總人口的4.66%;其中,三元區有王姓人口7421人,分布於城關街道1042人,白沙街道1411人,富興堡街道1015人,荊西街道359人,巖前鎮1919人,莘口鎮582人,中村鄉197人,城東鄉896人;梅列區有王姓人口5831人,分布於列東街道2944人,列西街道1724人,徐碧街道778人,陳大鎮271人,洋溪鄉114人。
二、明溪縣
明溪縣有王姓人口4706人,佔全縣總人口的4.08%;其主要分布於蓋洋畫橋村、蘿葡坪、洋地、大坡灣,瀚仙的龍湖鐵嶺、大坑王舍同、松山、柯山、上澗、杏村、坑頭和鰲坑等地。具體分布為:城關(含雪峰鎮)1153人,瀚仙鎮394人,胡坊鎮490人,沙溪鄉272人,夏陽鄉199人,蓋洋鎮1649人,夏坊鄉193人,楓溪鄉194人。
三、永安市
永安市有王姓人口10509人,為永安第九大姓,佔全縣總人口的3.29%。其主要分布在青水畲族鄉的龍吳、黃景山村,安砂鎮的茶仔林村,西洋鎮的上螺、桂溪村,小陶鎮的員嶺村,上坪鄉的西溪村(今上坪村),燕北街道的興平村,貢川鎮的觀成村,大湖鎮的增田村,洪田鎮的黃龍村。
四、清流縣
清流縣王姓人口有3609人,佔全縣總人口的2.45%;其主要分布在餘朋、芹溪、攀龍漈、霧露坑、荷坊、嵩口營等地。具體分布為:龍津鎮844人,嵩溪鎮337人,嵩口鎮553人,林畲鄉101人,靈地鎮24人,沙蕪鄉14人,田源鄉19人,溫郊鄉263人,餘朋鄉217人,裡田鄉19人,李家鄉9人,賴坊鄉18人,鄧家鄉120人,長校鎮880人,東華鄉201人。
五、寧化縣
寧化縣王姓人口有16864人,列三明各縣(市、區)之首,佔全縣總人口的4.87%;其分布比較廣泛,全縣16個鄉鎮均有。
六、大田縣
大田縣有王姓人口3457人,佔全縣總人口的0.94%;其主要分布在全縣的7個鄉鎮的18個村莊,其中百人以上的村莊有6個。全縣王姓人口最多的村莊為廣平鎮的西園村,有1070人。全縣王姓人口具體分布為:城區349人,文江鄉342人,均溪鎮30人,上京鎮52人,廣平鎮1987人,桃源鎮833人,太華鎮76人,奇韜鎮288人。
七、尤溪縣
尤溪縣有王姓人口15449人,列三明各縣(市、區)的第二位,佔全縣總人口的3.69%;具體分布為:城關鎮1824人,梅仙鎮975人,臺溪鄉101人,管前鎮1099人,八字橋鄉240人,聯合鄉153人,新陽鎮3260人,洋中鎮1373人,西城鎮4287人,中仙鄉676人,溪尾鄉68人,湯川鄉45人,坂面鄉964人,西濱鎮(含尤溪口)384人。
八、沙縣
王姓為沙縣的第八大姓,有7830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23%;具體分布為:鳳崗街道2272人,虯江街道941人,夏茂鎮630人,青州鎮713人,高砂鎮345人,高橋鎮337人,富口鎮237人,大洛鎮149人,南陽鄉186人,南霞鄉1348人,鄭湖鄉569人,湖源鄉103人。其中,鳳崗街道的城區、西霞村西霞(含移民區)、際口村、古縣村,虯江街道的金泉村、鎮頭村、長紅村、城南社區,夏茂鎮的大布村坡角、大布、西街、長阜、松林村大坑,青州鎮的前山村村尾、管前村、洽湖村、青州村、湧溪村,高砂鎮的高砂主村,高橋鎮的杉口村、高橋村,富口鎮的白溪口村、姜後村、姜後村、延溪村,大洛鎮的官昌村,南陽鄉的坡科村、南陽村,南霞鄉的蔣坡村、茶坪村赤嶺、泮嶺村,鄭湖鄉的徐墩村,湖源鄉的錦街村甲山都是王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將樂縣
將樂王姓主要來自江西省臨川市,全縣王姓人口有3136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87%。將樂王氏聚居地有16個村和4個社區,即古鏞鎮新華村、勝利村、百花社區、華山社區;水南鎮乾灘村、渡頭村、溪南村、水南村、新興村、三班等村和金華、銀華2個社區;高唐鎮陳坊、樓杉等村;光明鄉永吉村;白蓮鎮白蓮村;萬安鎮良坊村;安仁鄉安仁村、石富村;大源鄉將王坑村。其具體分布為:古墉鎮1020人,高唐鎮301人,光明鄉119人,漠源鄉68人,南口鄉92人,白蓮鎮203人,黃潭鎮170人,萬全鄉37人,萬安鎮225人,安仁鄉154人,大源鄉284人,水南鎮436人。
十、泰寧縣
泰寧縣有王姓人口1734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36%;具體分布為:杉城鎮971人,朱口鎮260人,上青鄉17人,新橋鄉126人,大田鄉67人,下渠鄉88人,開善鄉22人,梅口鄉109人,大龍鄉74人。
十一、建寧縣
王姓為建寧縣的第九大姓,有人口4134人,佔全縣總人口的2.84%;其分布在溪口有659人,均口有624人,濉城有618人,黃埠有594人,裡心有506人,金溪有337人,黃坊有315人,客坊有280人,伊家有125人,溪源有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