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譜說】族譜中的姓氏源流應該怎麼寫?大多數人忽略了這一點!

2021-02-18 族譜網

族譜3000多年的發展史,也是歷史不斷推進、演化的過程。

在先秦時,社會上就流傳有《世本》等譜學通書,主要記載從黃帝到春秋時期的「帝王」、「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也記載帝王的都邑、製作、諡法等。

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

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門閥盛行,做官和婚嫁都很重視門第,家譜就成了身份地位高低的重要信息來源。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

隋唐五代後,世族新貴和有識之士帶頭私修族譜,修譜從官方開始流行到民間。

明清時期,統治者鼓勵老百姓編修族譜,於是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的風氣。

發展到現代,現代文化和社會變遷的衝擊使得族譜逐漸不被人們所重視,以致想修譜也找不到門路!

我們知道,修譜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不僅要有一腔熱忱,還需要科學系統的指導!

在上兩期文章中,我們列出了修譜的具體流程和編修的結構和內容,也算是族譜編修的框架,接下來,我們會一步一步具體詳細的給大家列出修譜的具體操作。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源流大多很古老,假如沒有古書和舊譜的記載,後人就很難考究的很清楚。

認清自己的姓氏來源,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承繼,也能將族系根緣流傳千百年。

中國姓氏在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複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複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

《家譜》中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它的目的也在於「明世次、別親疏」以及考訂姓氏源流。《家譜》均有記載姓氏的一- 章,以敘述家族得姓的來源,或是家族因某種原因改姓的歷史。所以《家譜》中的姓氏源流就變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統的證明文獻。

中國大概有620多個姓氏,而族譜網收錄的族譜就有200多萬冊,涵蓋各個姓氏各個分支,有些族譜雖然沒有詳細到各村各戶,但姓氏祖先來源都詳實可靠!

一般圖書館都有館藏的族譜,查找姓氏源流也都有據可查。

百度查詢比較方便,但信息有實有虛,還要經過查證比對,比較麻煩。

查詢到前五代的姓氏源流,要詳細到村戶就需要走訪老一輩的人口述或者其他記錄了。

建議:在編修族譜的時候,姓氏源流要詳細記述入湘入閩入莆時間路線、派系,以及遷徙外地的情況,詳記本支,略記他支。

如有不詳實之處,還望各位族人和讀者朋友在留言討論區指導、建議!

對族譜以及姓氏文化感興趣的還可以加入我們的交流群,一起交流學習!

相關焦點

  • 舊時的小家譜是什麼,應該從哪輩寫,有什麼講究?
    家譜應該從哪輩寫的問題,說範圍寬就很寬,說範圍窄也就很窄,主要是我國古代家譜的類型很多,講起來比較複雜。家譜又稱族譜。一般認為家譜和族譜的意思是相同的,家譜就是族譜,族譜就是家譜。但是,在民間實際上語境的運用上,兩者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別。族譜涵蓋的範圍要大於家譜,就像家族大於家庭一樣。
  • 族譜體例
    1.譜名為明血統,防亂宗,譜名一般包含裡籍,如《韶山毛氏族譜》、《鎮海橫河堰包氏宗譜》。族譜中的名字,也就是沒出生就被修族譜的人確定的,死後寫在家譜中的也是這個名字,有點像現在的「泛字」。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時期蒙古族赤穆特氏部落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
    網際網路家譜「亂世藏黃金,盛世修族譜」,在國家大力推動民族自信,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政策下,興修家譜,把傳統家譜數位化也成為迫在眉睫、且勢在必行的一種趨勢。網際網路家譜,一改傳統家譜繁瑣的流程,一臺手機就能輕鬆地查譜、看譜、修譜,用碎片化的時間修譜,大大節省了傳統修譜所需花費的人工成本。網際網路家譜通過網絡的支持,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真正的實現姓氏通譜的理想。
  • 客家族譜:一個客家姓氏的百科全書
    來源:客家新聞網、客家精英手機報族譜,又叫家譜、譜牒,是一個姓氏的百科全書(續修家譜的相隔時間大多在
  • 古代的門閥制度與姓氏族譜
    正因為古代譜牒不復存在,加上遷徙的頻繁,宋朝之後,私家修譜,各姓氏修譜也都有了合理的修譜想像空間,如此每一個姓氏與支系都是名門望族了。互相攀比,畢竟過去很多無法考究,族譜擠滿了歷代的有名人物。誰也無法說不再門當戶對。
  • 中國人的姓氏、族譜文化
    由於後世眾多姓氏都是最早的祖姓依不同地域和事跡的分化衍生而成,萬姓歸宗,可以說中國人的姓氏都出於華胥氏之後,同屬炎、黃子孫。秦朝以前,姓和氏有不同的含義。姓字的古字是由「人」和「生」組成的,意即為人所生,因生而成姓。氏的本意為木本,即植物之根。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
  • 名門修譜:家譜中的繁體字,能不能改成簡化?
    在這些信息內容確認後,很多人會認為,家譜中的一些繁體字可以簡化,於是就有些宗親把舊譜中的繁體字簡化。或者有些宗親覺得家譜是有文藝色彩的典藏,應該用繁體,故而把簡體改為繁體。到底家譜中所用的字體,能不能隨意改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其實翻開以前的老譜,繁體字幾乎隨處可見。繁體字普及的原因,除了許多譜印刷的年代,習慣用繁體字外。
  • 參天大樹離不開其根本, 萬裡江河必有其源流.
    綜觀明清以來各地、各姓氏纂修的族譜,幾乎都有追溯先祖、遠祖以及姓氏來由的篇章。那麼,族譜究竟有何價值。一、尋根、留本。人從娘腹中十月懷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幾十年,但總要靜靜地離開人世,古人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就是人之本,本人之本,子孫之本。過去和現在,有很多人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變遷,人為的損壞,年代長久日月的風化,也就失去了樹碑的作用。
  • 「修譜說」中國人為什麼要建那麼多祠堂,祠堂和族譜有什麼關係?
    發展到現在,主要以家族法規為主,也是聚合族人,凝聚族人團結力的主要場所。宗祠的建設,往往也是族人家族榮耀的展現地,所以,在城鄉建築規模中,祠堂是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古文化加上古建築,這樣一座集合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學的建築,往往也是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代表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傳統文化水準。
  • 家譜序言怎麼寫?最詳細攻略來啦
    序言作為一本家譜的開篇門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譜序的編撰自然要嚴謹,但現代很多人修譜時並不知道該如何撰寫譜序,今天趙氏宗親微信公眾號小編就來說說譜序要怎麼寫?  首先我們要知道譜序是什麼?包含哪些內容?  譜序是每一本族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主要由本族人寫的序和邀請外族人寫的序、跋語等組成。
  • 名門修譜:離婚不好意思寫進家譜,子女怎麼處理?
    傳統家譜修譜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最好方法,應該發揚光大。因為家譜傳承的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所以很多家譜中記錄的信息,要不就是流傳千古,要不就是遺臭萬年。對於一些敏感或者「不好意思」的內容,很多人會選擇抹去或者不做詳細記載。雖然看起來,這麼著無傷大雅,畢竟也是不讓後人看到一些「家醜」,但是有的時候,這些「家醜」卻會給後人造成一些很大的困擾。早前就有宗親跟小編提過,說他發現自己家的家譜,有部分記述得並不詳細。在找到一些數據後,才發現有的宗親和前妻離異沒有寫進家譜,結果前妻所生的子女就修到了後妻的名下。
  • 陳若航:手寫堪比印刷 族譜最求靠譜
    這張飄著淡淡墨香的歐體字文稿與字帖比較,字體幾近重合。 文稿色澤穩固,可保存數百年。文稿裝幀成冊,典雅厚重,這就是陳若航家傳的歐體手寫族譜技藝。 每年損耗近80支毛筆 今年52歲的陳若航出生在一個修譜世家,其祖輩最早從事修譜要追溯到清道光年間。
  • 姓氏相同可測是否有同一祖先 為修訂族譜提供科學依據
    遇到姓氏相同的人,很多人都會說這句話。  真的是這樣嗎?  那可不一定,就算有家譜為證,也未必可靠。  「重視傳統的中華民族,現在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譜,但是紙譜的真實性值得推敲,而血譜卻是科學的方式,用這種新方式,可以精確地甄別出家譜的真假,釐清更多的家族傳承的謎團。」上海大學教授史定華日前表示。
  • 編修族譜必不可少的幾大步驟,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但在歷經寒門子弟為做官偽造家譜、皇帝篡改重修族譜、世族新貴和有識之士私修族譜、文革十年遺失損毀族譜後,族譜記錄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都有待考證,所以重修、修訂族譜成了我們這代人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古語云:三世不修譜為不孝。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
  • 名門修譜:為什麼現在的人,普遍對家譜沒什麼興趣?
    從了解到的數據來統計,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是知道家裡有家譜的,而且也就知道個大概。如果針對家譜想再聊得更深一點的時候,大家就普遍沒什麼興趣了。其實現在的人,普遍對家譜沒什麼興趣,個人覺得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對家譜不了解,所以造成了知識偏差。另外一點的話,就是覺得家譜太土了,不夠新潮,所以不願意去了解家譜,就更不要談什麼修譜了。
  • 族譜的格式、纂修與保管,最全知識點在這裡
    祖先及家族中歷代英賢、重要人物的圖像資料,一般為正面是遺像,背面是像讚。7、姓氏源流。中國家譜族譜素來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明清以來各家譜族譜也大多有記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稱姓氏源流,或稱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來記述本姓來源、本族的歷史淵源、始祖、世派、遷徙、各支派間關係甚至改姓的原委等。8、族規家法。
  • 【藍氏族譜】重慶榮昌藍氏族譜序
    《人民日報》記者吳琚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袁義達副研究員後,在著文《姓名文化與姓氏基因》中指出:「姓氏在中國源遠流長。『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姓明婚姻,世代不變,是血緣和傳承的標誌;姓氏是一種文化,關係人的歷史和血緣。隨著科學的發展,形成了姓氏群體遺傳學。中國人的姓氏是中國歷史和特有傳統文化的反映,種群分布和遺傳基因有密切關係,有姓氏基因的存在。
  • 族譜起名傳承了2000年,為何進入21世紀後,不到20年就被淘汰了?
    《說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古至今女子都肩負著生育的重擔,母系社會時期,姓也只在女性當中傳承,男子只擁有氏,像是上古八大姓氏也都是以女字為主:姬、姜、姒、嬴、妘、媯、姚、姞。
  • 一個字的名字怎麼用族譜裡的字輩起名?蘇軾家族告訴你答案
    在中國4100多個姓氏形成的中華姓氏花紋裡,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成因和歷史,而這源遠流長的姓氏文化也通過族譜流傳了下來。而我們在翻閱家譜的時候經常能夠看到有一些一些同輩間的名字,會有一個字是一樣的。這就是家譜中的字輩,也叫做派語。
  • 蔣氏族譜的格式、纂修與保管,最全知識點在這裡
    祖先及家族中歷代英賢、重要人物的圖像資料,一般為正面是遺像,背面是像讚。7、姓氏源流。中國家譜族譜素來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明清以來各家譜族譜也大多有記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稱姓氏源流,或稱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來記述本姓來源、本族的歷史淵源、始祖、世派、遷徙、各支派間關係甚至改姓的原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