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修譜:家譜中的繁體字,能不能改成簡化?

2020-12-14 名門修譜mmxp
家譜排版

每一次修家譜,舊譜中的數據搬遷一直是個很大的問題。其中除了很多舊譜數據需要反覆校對外,對一些有爭議的地方更是需要翻找很多資料來給予論證。在這些信息內容確認後,很多人會認為,家譜中的一些繁體字可以簡化,於是就有些宗親把舊譜中的繁體字簡化。或者有些宗親覺得家譜是有文藝色彩的典藏,應該用繁體,故而把簡體改為繁體。到底家譜中所用的字體,能不能隨意改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

其實翻開以前的老譜,繁體字幾乎隨處可見。繁體字普及的原因,除了許多譜印刷的年代,習慣用繁體字外。還因為以前修譜大多數是一些老一輩退休的人員,相對來說文化水平有限,因此在對族譜校對的時候,很多文字使用不明確,所以也就不敢隨意更改家譜中所使用的字體。

繁體簡體解釋

傳統的修譜,邀請修譜師加入是每次修譜必備的一步。但很多時候,修譜師並非本家人,所以修譜師在收集信息時的手稿書一旦寫得不是很清晰,在做信息整理的時候,難免會把一些繁體字寫得並不標準,所以導致錯別字的出現。

很多時候,家譜中的繁體字所出現的地名,不能隨意做變更。例如「西瀛裡」、「八裡」,此處「裡」為地名,如果翻成簡寫的「裡」,尤其是後面的那個「裡」,很容易被理解成為裡程、幾裡路的「裡」。還有的人覺得為了讓家譜體現得更有文化水準,就把簡體字故意轉化成繁體。例如「歲次辛醜」,地支「子醜寅卯」之「醜」,被可以轉化為繁體字後,用「醜」代「醜」,給人一種「牛頭不對馬嘴」的感覺,但事實「醜」字確實可以簡化為「醜」,讀起來不覺得,看起來就有一種尷尬透頂的感覺。

攝像頭錄譜

其實有關繁體字能不能隨意變換,還是應該多多請教內行,不恥下問,別自作聰明,貽誤後代。畢竟家譜記錄的也是一個家族的文化傳承,不要因為個別漢字的錄入錯誤,鬧出貽笑大方的笑話。

了解更多姓氏文化,歡迎關注「名門修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轉發和分享!

該文章來源「名門修譜」官網,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保留追究其侵權法律責任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名門修譜:修家譜該如何使用字體,沒用好,就鬧笑話了!
    修家譜鬧出的笑話,除了張冠李戴地把一些宗親信息弄錯外,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笑話,就是繁體字、簡體字該如何使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繁簡字體 有些宗親覺得家譜是祖宗流傳下來的精神文化,裡面的漢字不應該簡化,有些簡化的字體也都應該刻意轉化成為繁體字,於是一些詞語就讓人看得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錄入舊譜信息,不能照抄!
    而網際網路家譜作為傳統行業向數位化、信息化轉型最成功的案例,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也成為了許多想要為家族修譜、續譜的宗親,最大的選擇。網際網路家譜信息錄入網際網路家譜的出現,把這種「浪費」直接砍掉。而且對於舊譜中的信息,網際網路家譜可以通過網絡大數據進行比對。以前修老譜,都是靠傳統修譜師的手稿來記錄信息,難免會出現信息錯誤或者一些原始譜中的生僻字不認識,從而產生的錯別字。在網際網路大數據的時代,你這一支譜有錯誤,可能往上追溯,在同一脈絡的其他分支中,能夠找到正確吻合的信息。這才是網際網路家譜的厲害之處,為什麼現在社會不斷推動家譜信息化、數位化,就是為了讓家譜中傳承的信息,更加真實、更加完善。
  • 名門修譜:為什麼現在的人,普遍對家譜沒什麼興趣?
    從了解到的數據來統計,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是知道家裡有家譜的,而且也就知道個大概。如果針對家譜想再聊得更深一點的時候,大家就普遍沒什麼興趣了。其實現在的人,普遍對家譜沒什麼興趣,個人覺得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對家譜不了解,所以造成了知識偏差。另外一點的話,就是覺得家譜太土了,不夠新潮,所以不願意去了解家譜,就更不要談什麼修譜了。
  • 名門修譜:離婚不好意思寫進家譜,子女怎麼處理?
    傳統家譜修譜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最好方法,應該發揚光大。因為家譜傳承的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所以很多家譜中記錄的信息,要不就是流傳千古,要不就是遺臭萬年。早前就有宗親跟小編提過,說他發現自己家的家譜,有部分記述得並不詳細。在找到一些數據後,才發現有的宗親和前妻離異沒有寫進家譜,結果前妻所生的子女就修到了後妻的名下。這種情況相信在很多家譜中並不難發現,這種不嚴謹的做法,往往會讓後人頭大,甚至在尋根問祖的時候,鬧出笑話。
  • 名門修譜:修家譜的老規矩沒改,就會成為破壞親情的源頭!
    傳統修譜 修家譜對於家族來說,是一件有功德的大事。很多家族的女性,不但在家族繼承上沒有任何權利,在修譜時,也不能讓女性入譜。即便是一些家族的後輩中有女兒,那女兒也只有數量而沒有名字,配偶也只有姓氏沒有名字。這種情況在很多老譜中都不難找到證據,因此這也成為了對女性造成歧視的一種說法,因此有很多人就是這個原因而不願意修譜。 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修譜上面也慢慢實現了「男女平等」的現象。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
    網際網路家譜「亂世藏黃金,盛世修族譜」,在國家大力推動民族自信,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政策下,興修家譜,把傳統家譜數位化也成為迫在眉睫、且勢在必行的一種趨勢。近幾年隨時網際網路越來越貼近大家的生活,網際網路家譜也越來越普及,並且受到很多宗親家族的關注。網際網路家譜,一改傳統家譜繁瑣的流程,一臺手機就能輕鬆地查譜、看譜、修譜,用碎片化的時間修譜,大大節省了傳統修譜所需花費的人工成本。網際網路家譜通過網絡的支持,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真正的實現姓氏通譜的理想。
  • 名門修譜:為什麼國人如今依舊堅持修家譜?
    家譜新修人們說到姓氏,會很容易想到家族,而從家族,又會很自然地想到家譜。家譜,歷來就是我國姓氏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向來重視對自己過去歷史的回顧與反思,編撰有各種各樣的一家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國之史,其中的一家之史就是家譜。由於家譜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記錄著其發源、生息、繁衍的過程,是「純正血統的可靠藍本」,因此,各家各姓都極為重視修撰譜牒。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被譽為「人生的三大終極問題」,自古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眾多的哲學家和宗教家,直到今天,還有很多的人在苦苦求索、百思不解。
  • 名門修譜:嗣子、祧子都見過,清代家譜上面的「蜈蚣子」是什麼?
    家譜中的「嗣子、祧子」凡是有參加過修譜,或者是修過譜的宗親。在譜書上一定見過嗣子、祧子、繼子、養子這些稱呼。這些不同的稱呼,對應家族中輩分之間不同的關係,一旦寫錯或者用錯,總會鬧出不少的笑話。最近,有個網友私信小編,我看到我們家族清代傳下來的族譜上寫著有「蜈蚣子」的關係,我們那個族譜上詳細記錄了義子,養子,入贅,過繼,再醮,文武庠生,邑府庠生,府州狀元,官戴正賓等,唯獨這個「蜈蚣子」,不知道是意思。
  • 為何今年清明,修家譜的人,比掃墓的還多?
    通過這麼長時間的傳承,讓清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掃墓、祭祀」。可是在今年的清明節,很多人選擇緬懷先祖的方式,卻有了很大的改觀。據了解,很多人選擇用修家譜的方式替代掃墓,這是為什麼?這或許就是時代的進步,和傳統文化改革必然的趨勢。
  • 家譜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少?
    慶曆年間(1051年)畢升發明印刷術,為國家修史、地方修志、百姓修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為了「尊祖敬宗收族,管攝天下人心,厚風俗,使人不忘本」計,一批著名的士大夫如範仲淹、王安石、司馬光、黃庭堅、文天祥都在沒有舊譜的情況下,主持從他們能記住的先祖寫起,或從父親開始寫起,或從祖父開始寫起,或從曾祖父開始寫起,或從高祖父開始寫起,總之是白手起家,從頭開始編撰自己的家譜。
  • 家譜國際修譜王丨三代不修譜視為不孝,培田吳氏120萬字的族譜打破譜界記錄
    吳氏吳賢吳有春2004年開始就將光緒40萬字族譜、和新增的80萬字家譜手抄進去。歷時四年將120萬字族譜重新修整完畢,打破了吳氏家族的歷年的記錄。吳氏老譜家譜國際可以將老譜信息化,直接識別成印刷文件,大大降低了修譜的難度。
  • 名門修譜:宗族和家族,差別有多大?
    但是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不可否認「宗族」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獨特性。了解更多姓氏文化,歡迎關注「名門修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轉發和分享!該文章來源「名門修譜」官網,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保留追究其侵權法律責任的權利!
  • 家譜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圖騰」,因此它的製作也有了神聖的光環。人們相信,每一塊製作家譜的版上,都駐著一位祖先的靈魂,所以製作起來格外謹慎和恭敬。攝影/王愛民不能斷的家譜我曾在不同的新聞報導、研究論著甚至不同時期的家譜裡,看到一個家族300年來的修譜故事。那是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第一次回家省親。
  • 家譜有什麼好?這麼多人修,懂的沒幾個!
    其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家譜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明辨世系,尋根留本。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家譜基本上是每家每戶都有的,家譜不但清楚地記錄了一個家族的發展經歷,更清楚地記錄了家族中每一個人生前的成就和故事。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後,很多家譜隨著家族成員遷移,丟失的丟失,損壞的損壞。很多家族發展至今也就難免出現「找不到譜」、「沒有家譜」的情況。
  • 「缺胳膊少腿」的二次簡化漢字,讓3個親兄弟,姓氏不一樣
    在走筆遊龍的中國書法中,我們可見中國漢字的演變,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中國漢字始終保持著獨特的魅力。漢字筆畫也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被磨去稜角,比如港澳臺地區目前仍然使用繁體字,日文中也有很多中國繁體字的身影,而漢字在建國後的大陸地區被不斷簡化,最終呈現為《新華字典》中的標準模樣。
  • 宗族文化 || 中國家譜沉浮
    及至中日戰爭爆發,家譜和地方志仍是日本人收集的重要內容,「晉中祁縣一個王氏家族,老家譜極好,有元代的彩色祖宗畫像,非常珍貴。日本人得知了,金錢誘惑、武力威脅,就為了得到這一本家譜。」李吉說。總之,「日本對中國家譜非常關注。」他說,「尤其名門望族的家譜裡,歷史學、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民族學,無所不包。你想了解中國,家譜是最主要的渠道。」在戰爭中流往日本的中國譜牒難以數計。
  • 使用電子表格軟體製作家譜初探
    兩種修譜方法各有優缺點,下面將它們的優缺點方法歸納如下: 一、傳統古老的修譜方式修譜的方法是經過不斷的演化而成熟、完善的。最早的修譜應該說是在發明文字之前,人們是通過口口相傳、世代相傳來記錄家譜,由於時代久遠,口口相傳中必然會發生遺忘、寥誤、篡改等情況,自從人類發明了文字,修譜就可以通過文字來傳承給後人。
  • 小心了,你想用繁體字錄家譜,下一步可能就是信心崩盤的開始
    這時,你想,用繁體字才能配上家族的厚重,於是,你決定用繁體字錄入。很多個不眠不休的日子過去了,所有文字都已經輸入完畢,進入了校對階段,你組織了一個文化水平很高的校對班子,集中校對。這時你必須做出一個選擇:是全都改成簡體字,還是把只發現的那些字改正過來?如果你選擇了後者,你為每位校對者都配備了繁簡字對照表,讓他們從十幾萬或幾十萬的文字中挑出那些因繁簡轉換造成的錯誤。——最後,終於完成了,你鬆了一口氣。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1954年的時候,早年就對白話文十分有研究的周有光被邀請進入了文字改革委員會中,他開始專心研究起漢語拼音以及漢字簡化的工作。並且揚言: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而當時漢字的簡化工作事實上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直到現在還有人常常計較,什麼「親不見,愛無心,産不生,導失道」還常常出現在一部分人的口中。
  • 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目前來講,只有改開到2000年為止一些個人修的家譜,會出於經濟或其他立場進行公開。 族譜是每個家族的根基,能知道先人的故事,也知道整個家族的來龍去脈。農村同姓人聚居在一個村,家家血脈相連,不是親戚就是親情。不像城裡人,來自各地,再加上城裡人人情薄,同一幢樓,甚至對門都不相往來,我還是喜歡農村人的和諧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