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修家譜,舊譜中的數據搬遷一直是個很大的問題。其中除了很多舊譜數據需要反覆校對外,對一些有爭議的地方更是需要翻找很多資料來給予論證。在這些信息內容確認後,很多人會認為,家譜中的一些繁體字可以簡化,於是就有些宗親把舊譜中的繁體字簡化。或者有些宗親覺得家譜是有文藝色彩的典藏,應該用繁體,故而把簡體改為繁體。到底家譜中所用的字體,能不能隨意改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
其實翻開以前的老譜,繁體字幾乎隨處可見。繁體字普及的原因,除了許多譜印刷的年代,習慣用繁體字外。還因為以前修譜大多數是一些老一輩退休的人員,相對來說文化水平有限,因此在對族譜校對的時候,很多文字使用不明確,所以也就不敢隨意更改家譜中所使用的字體。
傳統的修譜,邀請修譜師加入是每次修譜必備的一步。但很多時候,修譜師並非本家人,所以修譜師在收集信息時的手稿書一旦寫得不是很清晰,在做信息整理的時候,難免會把一些繁體字寫得並不標準,所以導致錯別字的出現。
很多時候,家譜中的繁體字所出現的地名,不能隨意做變更。例如「西瀛裡」、「八裡」,此處「裡」為地名,如果翻成簡寫的「裡」,尤其是後面的那個「裡」,很容易被理解成為裡程、幾裡路的「裡」。還有的人覺得為了讓家譜體現得更有文化水準,就把簡體字故意轉化成繁體。例如「歲次辛醜」,地支「子醜寅卯」之「醜」,被可以轉化為繁體字後,用「醜」代「醜」,給人一種「牛頭不對馬嘴」的感覺,但事實「醜」字確實可以簡化為「醜」,讀起來不覺得,看起來就有一種尷尬透頂的感覺。
其實有關繁體字能不能隨意變換,還是應該多多請教內行,不恥下問,別自作聰明,貽誤後代。畢竟家譜記錄的也是一個家族的文化傳承,不要因為個別漢字的錄入錯誤,鬧出貽笑大方的笑話。
了解更多姓氏文化,歡迎關注「名門修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轉發和分享!
該文章來源「名門修譜」官網,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保留追究其侵權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