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修譜:為什麼國人如今依舊堅持修家譜?

2020-12-23 名門修譜mmxp
家譜新修

人們說到姓氏,會很容易想到家族,而從家族,又會很自然地想到家譜。家譜,歷來就是我國姓氏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向來重視對自己過去歷史的回顧與反思,編撰有各種各樣的一家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國之史,其中的一家之史就是家譜。由於家譜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記錄著其發源、生息、繁衍的過程,是「純正血統的可靠藍本」,因此,各家各姓都極為重視修撰譜牒。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被譽為「人生的三大終極問題」,自古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眾多的哲學家和宗教家,直到今天,還有很多的人在苦苦求索、百思不解。毛主席曾說,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世界上唯一不靠宗教就能解決這三大終極問題的是中國的老百姓,中國老百姓拿一本簡單的家譜就圓滿地解釋了這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是誰?」只要用你的姓氏,你的名字就回答了這個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姓氏和名字是有來源的,所謂坐不改姓行不改名,是一個人特有的終身的符號,是不能亂起的,它有歷史、血統、輩分、希望等多重含義,有了姓名,就知道你是誰,在整個家族脈絡中處於什麼位置。中國是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5000年前的伏羲時期,中國就出現了姓氏,而西方歐美國家到1500年前才有姓氏,朝鮮越南則1000年前才有,最晚的是日本,到公元1870年才有。

舊家譜

二個問題「我從哪裡來?」翻開家譜,你就可以發現你的父母,父母的父母,沿著世系圖,穿越時空,一個個往上找,最後可以查到最先的根源在哪,如中國人目前查到的最先的祖宗是黃帝和炎帝,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大家都是一個祖宗下來的,有血緣關係,是親戚,所以叫同胞。

第三個問題「我到哪裡去?」看看墳山圖,就知道你死後的歸宿,只要你有子孫,你的葬禮會很隆重,會幫你找個牛眠佳城,找個貫氣的墳山,可以保佑子孫繁榮昌盛。每年的清明、你的生日忌日等,你的子孫後代會帶著珍饈鮮果到墳前來祭拜你,會把你和你祖宗的精神價值一代代傳下去,從某種意義上說,你的肉身可滅,精神不死,薪盡火傳,光照萬代。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治國理念,跟西方國家強調的公民觀念、一人一票、家庭觀念淡薄是兩個不同的理念,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風雨,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自有其核心的動力所在,同姓組成家族,不同家族組成國家,家族有不斷繁衍的動力,國家就有不斷壯大的根源,中國文明的理論自信、歷史自信就在這裡了。

網際網路家譜樹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這是中華文明的核心,這個核心讓中華民族建立起了身、家、國、天下的四重世界,也讓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在西方文化不斷侵蝕的今天,在面對著物質文明下的寂寞、空虛、無聊、絕望、恐懼、癌症、離婚、剩女、不孕不育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該從家譜中去尋根探源,獲取人生智慧呢?中國夢,就是中華文化復興夢,只有回歸傳統,立足傳統,我們才能找到我們安身立命的依據,思想通了,道路就通了,我們的人生之路就順暢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就通暢了。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傳統文化就是一江春水,有了它,三大終極問題就順水行舟,人生的、民族的艨艟巨艦就會帶領我們直掛雲帆濟滄海,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了解更多姓氏文化,歡迎關注「名門修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轉發和分享!

該文章來源「名門修譜」官網,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保留追究其侵權法律責任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
    網際網路家譜「亂世藏黃金,盛世修族譜」,在國家大力推動民族自信,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政策下,興修家譜,把傳統家譜數位化也成為迫在眉睫、且勢在必行的一種趨勢。近幾年隨時網際網路越來越貼近大家的生活,網際網路家譜也越來越普及,並且受到很多宗親家族的關注。網際網路家譜,一改傳統家譜繁瑣的流程,一臺手機就能輕鬆地查譜、看譜、修譜,用碎片化的時間修譜,大大節省了傳統修譜所需花費的人工成本。網際網路家譜通過網絡的支持,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真正的實現姓氏通譜的理想。
  • 名門修譜:修家譜該如何使用字體,沒用好,就鬧笑話了!
    傳統家譜 家譜作為一個家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本來該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可是很多時候,一沒弄好,反倒鬧出笑話,可就有點得不償失。修家譜鬧出的笑話,除了張冠李戴地把一些宗親信息弄錯外,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笑話,就是繁體字、簡體字該如何使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 名門修譜:修家譜的老規矩沒改,就會成為破壞親情的源頭!
    傳統修譜 修家譜對於家族來說,是一件有功德的大事。家譜關係著一個家族文化的傳承,記錄一個家族發展的興衰,因此用修家譜來紀念祖宗的功德,也是現在很多人用來尊重祖先的一種方法。但是以前有很多人就不願意修家譜,認為修家譜不但不利於家族宗親的和諧,甚至會成為破壞親情的源頭,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名門修譜:為什麼現在的人,普遍對家譜沒什麼興趣?
    從了解到的數據來統計,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是知道家裡有家譜的,而且也就知道個大概。如果針對家譜想再聊得更深一點的時候,大家就普遍沒什麼興趣了。其實現在的人,普遍對家譜沒什麼興趣,個人覺得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對家譜不了解,所以造成了知識偏差。另外一點的話,就是覺得家譜太土了,不夠新潮,所以不願意去了解家譜,就更不要談什麼修譜了。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錄入舊譜信息,不能照抄!
    文化強國以前修的都是紙譜,修譜周期長、修譜費用高、修譜流程繁瑣這都是每個修過譜的人都會談論的事情。尤其是在舊譜信息重複錄入的工作上,每修一次譜,就要重新排一次版、重新出一次錢,而其實每次這些內容也都是相同的。因此這種不必要的操作就真的成為家族修譜成本中的「浪費」。
  • 名門修譜:離婚不好意思寫進家譜,子女怎麼處理?
    傳統家譜修譜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最好方法,應該發揚光大。因為家譜傳承的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所以很多家譜中記錄的信息,要不就是流傳千古,要不就是遺臭萬年。早前就有宗親跟小編提過,說他發現自己家的家譜,有部分記述得並不詳細。在找到一些數據後,才發現有的宗親和前妻離異沒有寫進家譜,結果前妻所生的子女就修到了後妻的名下。這種情況相信在很多家譜中並不難發現,這種不嚴謹的做法,往往會讓後人頭大,甚至在尋根問祖的時候,鬧出笑話。
  • 名門修譜:家譜中的繁體字,能不能改成簡化?
    家譜排版每一次修家譜,舊譜中的數據搬遷一直是個很大的問題。其中除了很多舊譜數據需要反覆校對外,對一些有爭議的地方更是需要翻找很多資料來給予論證。在這些信息內容確認後,很多人會認為,家譜中的一些繁體字可以簡化,於是就有些宗親把舊譜中的繁體字簡化。或者有些宗親覺得家譜是有文藝色彩的典藏,應該用繁體,故而把簡體改為繁體。到底家譜中所用的字體,能不能隨意改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其實翻開以前的老譜,繁體字幾乎隨處可見。繁體字普及的原因,除了許多譜印刷的年代,習慣用繁體字外。
  • 名門修譜:嗣子、祧子都見過,清代家譜上面的「蜈蚣子」是什麼?
    家譜中的「嗣子、祧子」凡是有參加過修譜,或者是修過譜的宗親。在譜書上一定見過嗣子、祧子、繼子、養子這些稱呼。首先從字面上來看,「蜈蚣」和「螟蛉」兩字就極為相似,可能是當時修譜的時候,筆誤或者是誤看導致的印刷錯誤而產生的。具體是不是小編的這個推論,還要在家譜中追尋到兩人之間的關係考證才能確定,不排除出現一些斷代文化的可能性。在古代,人們常把義子稱為螟蛉子,義女為螟蛉女。這個稱呼源自《詩經》:「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意思是說,螟蛉這種小蟲產下子,蜾蠃負責養育它。
  • 為何今年清明,修家譜的人,比掃墓的還多?
    據了解,很多人選擇用修家譜的方式替代掃墓,這是為什麼?這或許就是時代的進步,和傳統文化改革必然的趨勢。修家譜祭祖俗話說得好,「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可見修家譜是件有意義的事,如同地方修志,國家修史一樣重要。而且清明時節修家譜,也並非「稀罕事」。
  • 家譜有什麼好?這麼多人修,懂的沒幾個!
    傳統家譜就家譜而言,很多人只知道「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至於為什麼要修家譜?估計很多人也只會說,都是祖上傳下來的,具體有什麼好,還真的不完全知道。其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家譜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明辨世系,尋根留本。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家譜基本上是每家每戶都有的,家譜不但清楚地記錄了一個家族的發展經歷,更清楚地記錄了家族中每一個人生前的成就和故事。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後,很多家譜隨著家族成員遷移,丟失的丟失,損壞的損壞。很多家族發展至今也就難免出現「找不到譜」、「沒有家譜」的情況。
  • 非洲人硬說自己是「中國籍」,一查家譜:巧了,還真是!
    家譜與尋根 說到尋根問祖,相信對很多人來說,並不覺得陌生。一個人在有生之年,尋根問祖找到自己的根,聽起來也是件見再正常不過的事。這立馬引起了不少國人及學者的好奇?
  • 沛縣孫氏迎風破浪修家譜
    這是一家三代人在悄悄地做著修譜的工作;另一篇寫道:早在二十多年前,「我伯父……商諸族人,倡修譜牒,惜錄稿未成,病染消渴,齎志以沒,事遂中止」。可見,這部族譜的修撰,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很多的心血。可惜的是,在這部家譜中,沒有找到與北支聯繫的痕跡,更不要說與北支那部遺失的家譜的關係了。但在北支後來的記載中,北支的二修卻與南支的一修有著某種聯繫。
  • 家譜
    然而在大家族離散、宗族組織消失的今天,家譜依舊是不可取代的家族『圖騰』嗎?【孝子的責任】這是湖南省湘鄉市石獅江陳氏家族的族譜,至此已是四修了。100多冊家譜裡,家族的故事娓娓道來。按期重修家譜,是孝子賢孫義不容辭的責任。大約十年前,我的一位遠房堂姑突然來拜訪父親。堂姑僅比我大幾歲,是曾祖父同父異母兄弟的孫女。她說剛好來這裡出差。
  • 修續族譜(家譜)的意義、周期和忌諱
    賀氏宗親 一、修續族譜(家譜)的意義 古代重視族譜(家譜)的延續,將修續族譜(家譜)的重要性概括為「敬宗收族」。「敬宗」,顧名思義,就是尊重敬仰祖宗。
  • 宗族文化 || 中國家譜沉浮
    據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家譜專家胡德向記者回憶,進人20世紀90年代民間修譜開始出現萌芽,當時有很多人找他諮詢如何修家譜,「都還不敢張揚。」1993年,有位老人找到他,拐彎抹角地討教:家裡有一個人是在1949年後被判刑的,還有兩個於「文革」期間被劃為右派的,能寫進家譜嗎?如果寫進去,有關部門會不會來家裡「抓人」?其修好家譜後也不敢出版。
  • 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紅丁加募集的才一萬九千元,刨去修祖墓三千元,擺三天譜酒請人念經花費六千元,剩一萬算是我的車馬費。儘管當初不被理解受了很多委屈,最後看到舉族歡慶的場面,還是覺得我的付出還是有價值的。目前來講,只有改開到2000年為止一些個人修的家譜,會出於經濟或其他立場進行公開。 族譜是每個家族的根基,能知道先人的故事,也知道整個家族的來龍去脈。農村同姓人聚居在一個村,家家血脈相連,不是親戚就是親情。不像城裡人,來自各地,再加上城裡人人情薄,同一幢樓,甚至對門都不相往來,我還是喜歡農村人的和諧氛圍。
  • 家譜國際修譜王丨三代不修譜視為不孝,培田吳氏120萬字的族譜打破譜界記錄
    吳氏吳賢吳有春2004年開始就將光緒40萬字族譜、和新增的80萬字家譜手抄進去。歷時四年將120萬字族譜重新修整完畢,打破了吳氏家族的歷年的記錄。吳氏老譜家譜國際可以將老譜信息化,直接識別成印刷文件,大大降低了修譜的難度。
  • 「家譜」是什麼?現在人,到底該不該修家譜
    自有明確歷史記載起至民國年間,整個中國,上至皇帝天子,下至庶民百姓;從鄉村到城市,從漢族到各少數民族,都在連續不斷地編修、續修家譜。二、記述範圍。宗族性。家譜一般是以特定宗族為範圍進行編撰的,它所記述的內容,一般也在宗族範圍之內。三、內容廣泛,資料豐富、可靠。
  • 家譜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少?
    慶曆年間(1051年)畢升發明印刷術,為國家修史、地方修志、百姓修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為了「尊祖敬宗收族,管攝天下人心,厚風俗,使人不忘本」計,一批著名的士大夫如範仲淹、王安石、司馬光、黃庭堅、文天祥都在沒有舊譜的情況下,主持從他們能記住的先祖寫起,或從父親開始寫起,或從祖父開始寫起,或從曾祖父開始寫起,或從高祖父開始寫起,總之是白手起家,從頭開始編撰自己的家譜。
  • 修家譜,需要知道哪些具體內容
    隨著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到,如今修家譜的人越來越多,那麼家譜裡面都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完整的家史家譜都有哪些?完整的家譜包括哪些內容:家史來源、姓氏來源、譜名、祖先像讚、目錄、修譜名目、譜序、恩榮錄、譜論、字輩排行、家法、世系、傳記、風俗禮儀、祠堂、墳塋、族產、契約、藝文、領譜字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