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孫氏迎風破浪修家譜

2020-12-14 宗譜尋根

點擊上面「宗譜尋根」加入孫氏大家庭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孫;請點擊上面「宗譜尋根」關注,擁抱中華孫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孫氏文化,共建繁榮孫氏,傳播孫氏正能量,共築和諧繁榮孫氏。這裡是免費「代發尋根信息」一站式互動家族平臺,講述孫姓人自己的故事。

據1995年的《沛縣誌》記載,1990年統計,全縣孫姓有5063戶,22941人,佔全縣各姓總人數的第8位。1982年編撰的《沛縣地名錄》記載,在沛縣範圍內,僅以孫姓冠名的村莊就有20個,如孫井、孫窪、孫莊、孫橋、孫樓、孫廟、孫孟莊、孫大莊、孫新莊、孫範莊、孫雙樓、孫圩子、孫瓦屋、孫路口等,其中僅孫莊就有6個。這就是說,孫姓人口遍布沛縣各地。

沛縣孫姓這麼多的人口,來自哪裡呢?又是如何繁衍生息的呢?《沛縣誌》上說:「縣內孫氏為孫仲後裔,祖居山西省洪洞縣。明洪武三年(1370)遷沛之西北孫井村。」就是說,遍布沛縣域內的孫姓人口基本上都是從孫井村分遷繁衍的。沛縣孫氏的始祖在孫井定居後,由於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十分惡劣,後人們為了求生存而不斷向四面八方搬遷,有的遷到山東,有的遷到安徽,有的遷到河南,有的甚至遷到更遙遠的地方。到始祖12代孫,弟兄5人,分別居住在孫井、孫河、孫大莊、孫橋、孫莊,基本定居下來,才形成現在沛縣孫氏南北支譜系的基本格局。然而,自明洪武以來的600多年中,雖然經常有編撰家譜的願望,甚至有編撰全縣統一的孫氏家譜的呼聲,也有不少熱心的孫氏族人奔走操持,但由於條件的不足,至今只是編修了幾部分支的家譜,而全縣統一的家譜還遠遠沒有形成。

那麼,沛縣孫氏家譜的基本概況和編撰的過程是怎樣的呢?筆者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大致敘述如下。

孫氏族譜的第一次撰修。

沛縣孫氏撰修家譜的歷史,根據現有的材料,最早能考證到始祖的第17世孫時代。1991年1月30日農曆臘月15日,在耿孟莊村五保戶孫建銀的老房子裡發現了部分老譜的抄件,這是孫建銀的先人、一位被稱為「文彩公」的於鹹豐年間親筆從一部家譜上摘抄的沛縣孫氏長房的譜系。這個抄件雖不能看到原譜的全貌,但上面卻還抄有孫起柱、孫起軒兩人作的序文,而這二人正是始祖的家住孫井的17世孫。這說明以孫井為中心的北支至少在鹹豐年之前就已經修撰了族譜。「文彩公」對他的抄件還作了一個說明,說「鹹豐四年盤樂集黃河北岸開決正衝我沛」,他「逃居蕭邑以教讀為生」,這時有一位被稱作「端公」的同族人攜著一部族譜過訪,他就乘機抄下了長房的部分。可惜的是,之後回到老家再也沒有見到「端公」回來,而且再也沒有見到「老譜」。至於這部老譜是印製本還是手寫本,是只有那一部還是有多部,均不得而知了。這部老譜雖然遺失了,但孫姓北支人把這部族譜的撰修稱作「創修」。

沛縣東南部以孫大莊、孫橋為中心的兩支孫氏始修家譜是在「民國十二年」,即1923年。這一部家譜名為「彭城孫氏族譜」,共有7卷,外加一部「補遺」,現在至少還有一套保存完好,能夠見到它的全貌,卷首有「江寧優貢生教職用兼襲雲騎尉鄧熙之」作的序。沛縣孫氏南支人把它稱作「始修」,一是因為這是南支第一部至今能夠見到的印製精良的族譜,二是在1962年三修時為便於全縣統一表述而姑且稱之的。其實,這部族譜的多篇序言都提到,前人曾經修撰過族譜,只是「舊有譜牒屢遭黃流漂沒,兵燹焚毀」,「家乘因以失存」。所以,一切再從頭開始,說它是「創修」、「始修」或「一修」都是有道理的。從幾篇序言中還可以看到,這部族譜的撰修經歷了族內熱心人長時間的準備,確實不容易。其中一篇寫道:「父年已七旬,有先祖手澤書世譜一冊……命不肖再續。」這是一家三代人在悄悄地做著修譜的工作;另一篇寫道:早在二十多年前,「我伯父……商諸族人,倡修譜牒,惜錄稿未成,病染消渴,齎志以沒,事遂中止」。可見,這部族譜的修撰,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很多的心血。可惜的是,在這部家譜中,沒有找到與北支聯繫的痕跡,更不要說與北支那部遺失的家譜的關係了。但在北支後來的記載中,北支的二修卻與南支的一修有著某種聯繫。

孫氏族譜的第二次撰修

沛縣孫氏族譜的第二次撰修,起始於清朝光緒元年,這也有當時手寫的幾篇序言可作證據。這幾篇序言分別為雨田、書田和知信所寫,其中知信一開篇就寫道:「自大清光緒皇上元年之時,有德元、德明、志端、雨田、書田會同修譜之事,言曰分五大支:魚、沛、銅、豐、濟。」時間和人物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從族譜上查對這幾位參與的人物可知,這次「會同」,南支和北支的代表都有,幾乎涉及沛縣全境。從所說的「五大支」來看,準備聯絡的範圍已經超出沛縣地區,可見策劃者的勃勃雄心。但由於種種原因,結果「只將追憶先人名諱立於譜端,形成初稿」,未能完善。直至民國九年(1920),修譜工作再次啟動,有不少於10個村莊的代表幾十人齊聚在孫井村東大院客廳共商修譜事宜,還是因為困難較多,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只能約定各片自行創修。而後來的事實是,除孫大莊、孫橋兩支共同完成了上文說到的《彭城孫氏族譜》外,其他各支都沒有完成。對北支而言,這段漫長的並沒有成功的修譜過程,也稱作「二修」。

按照族人的約定,孫氏族譜應該每20年續修一次,「民國三十六年」(1947),以孫大莊、孫橋為中心的南支開始了「二修」。由於有了一修的經驗和基礎,再加上大家的一致努力,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譜稿,但正要拿去徐州付印時,一位重要的主持人因積勞成疾突然去世,這對大家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所以,刊印之事也就拖延下來了,但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一拖就是十幾年。

孫氏族譜的第三次續修。

1962年,對沛縣孫氏的修譜活動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年份。雖然政治和經濟環境對修譜都很不利,但社會穩定了十幾年,人們之間的信息聯繫日漸發達,孫氏族人修譜的呼聲日益高漲,從而促成了這次修譜的成功。

這次修譜有幾個特點:

1,沛縣孫氏南北支意見高度統一,進一步明確始祖的來歷:「於明洪武年間,由晉省洪洞縣遷來,叔伯兄弟十八人……同來彭北者乃兄弟四人,明南公居孫大莊,孫南公居孫瓦屋,明北公居孫橋,孫北公居孫井,此蘇省孫氏開宗之始。」

2,南北支同時發動,南二支設局耿莊村,北二支設局孫範莊村。雖然全縣沒有合併為一部族譜,但由孫克榮寫了各支譜公用的《孫氏南北四支聯譜序》,介紹了這次修譜的主要情況。

3,南北各支公議出排行用字20個,列入各支新譜之首。從1962年至今50多年中,南北各支新出生的人大多數確實是按照這個排行用字起名的。

4,由於這次的譜稿都經過了幾十年的準備,大家把以前的底稿請出來,在此基礎上加以補充修改,編寫起來比較順利,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

5,由於全縣各支意見的空前統一,這次修譜被大家一致稱作「三修」。

孫氏族譜的第四次續修。

1990年,時間又越過了近30年,世易時移,滄桑巨變,社會的政治氣氛和經濟能力為沛縣孫氏的第四次修譜提供了充足的條件。於是南北支主持人來回奔走,多方聯絡,確定了統一指導思想、各自續修的方針。

正值南支譜稿就要完成之際,出現了一件對沛縣孫氏續譜有著重大而深遠影響的事情,這就是前文已經說到的在耿孟莊村發現了部分老譜的手抄件。這個手抄件雖然不能反映老譜的全貌,但其中隱含的信息卻澄清了沛縣孫氏始祖這樣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長久以來,由於資料的匱乏,對於始祖的認定,只能靠老輩人的傳說,有了這個手抄件,問題就清楚了。原來,沛縣孫氏始祖弟兄5人,從山西平遙縣遷出時,老大居賢公來到沛縣西北35裡的孫井安家,老二居聖公遷往山東歡上,老三居正公遷往山東魚臺,老四居中公遷往汴梁,老五居考公仍在山西老家沒有遷出。這樣,老大居賢公就是沛縣孫氏的始祖。由於兵荒馬亂、水災頻仍,居賢公的後人大多又遷居外地,直至11世的繼懷公,他的5個兒子分居沛縣各地,老大憲鴻居住孫井、老二憲魯居住孫河、老三憲曾居住孫大莊、老四憲貢居住孫橋、老五憲閔居住孫莊,這就是沛縣孫氏各支系的由來和基本脈絡,這和原來所認識的格局基本相同,這就更加深了沛縣地區孫氏同屬一脈的認識,更加深了孫氏族人的密切關係。於是沛縣境內境外近20個村莊的代表近50人齊聚南支的韓莊村,認真查證,確認了老譜的世系,對排行用字在上一次確定的20字的基礎上又增加了10字。南支隨即也將老譜手抄件的內容編進了將要付印的譜稿中。

但是,如何做到老譜與各支新譜的無縫對接,就成了各支頗費思量的問題。像孫大莊、孫橋兩支,之前的家譜都是把始祖稱作明南公和明北公的,顯然都是虛名,現在根據手抄件應該改為憲曾公和憲貢公,而且這兩位也不是洪武年間從山西遷來的始祖,也只能算是本支系的始祖。要說整個沛縣孫氏從山西遷來的始祖,就還要上數11代,居賢公才是始遷祖。經過大家反覆考證、反覆推斷,認為這是有根有據、合情合理的,於是這個世系被確定了下來。當然,個別支系也出現了一些不同聲音,一是對手抄本的質疑,二是改變長期形成的認識一時難以接受,三是個別支系應該列在哪位先人的系下產生了不同意見,這些不同聲音對修譜產生了一些影響,但從總體上說,大局基本上還是穩定統一的。

孫氏族譜的第五次續修。

耿孟莊老譜的發現,大大加深了沛縣孫氏族人之間的親情,也促進了孫氏族譜的續修,所以還不到20年的期限,大家就開始著手第五修的工作。特別是一些族人不辭勞苦,積極主動赴外地繼續進一步尋根探祖、尋親睦族。除到周邊的豐縣、銅山、蕭縣、魚臺、微山縣之外,還到安徽、河南、山東的鄆城、鄄城、東平等地,更有山西的始祖遷出地平遙縣(即平遠縣)。這本來是一件大好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人們的眼界開闊了,面臨的問題也增多了,因而一些不同認識、不同觀點也產生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遠始祖和堂號問題。

2000年前後,沛縣尋親團到了山東鄄城孫老家,發現這裡的孫氏宗親活動搞得很熱烈,他們藉助孫武、孫臏、孫權等歷史名人,使活動幾乎影響到全國各地。於是有人提議把沛縣的始祖也接續到鄄城的樂安孫氏家譜中。這樣,第一個矛盾就產生了:沛縣的孫氏到底是姬姓孫還是媯姓孫?姬姓孫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周文王的兒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的孫子武仲以祖父的名字為姓。媯姓孫,周武王封媯滿於陳,陳厲公之子陳完改陳氏為田氏,田書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這是孫姓兩個完全不同的本源。鄄城的孫姓自認為來源於媯姓,沛縣孫姓大多數人自認為來源於姬姓,如果把沛縣的孫姓連接到鄄城之下,就改變了姓氏的來源。

不同意與鄄城聯譜的依據還有:

1,老輩人傳下來就說是姬姓孫;

2,沛縣縣誌上也明寫著「縣內孫氏為孫仲後裔」;

3,南支1924年的老譜上也明寫著「孫氏肇自周文八子康叔……至惠武公惠孫……」第二個矛盾是堂號問題。鄄城孫氏的堂號是「富春堂」,因而沛縣孫氏與之聯譜,自然也應該是「富春堂」。

這更讓許多孫氏族人不能接受:

1,老輩人傳下來的堂號就是「映雪堂」;

2,孫橋清朝時期的墓碑上就有映雪堂的記載;

3,耿孟莊保存的文彩公讀過的《詩經》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寫著「映雪堂」三個大字。

其實,鄄城人也把「映雪堂」作為媯姓孫的堂號之一,因為他們也把孫康列入了譜系。這樣,兩個自認為來源不同的孫姓裡都有孫康,問題就更加複雜了。這就涉及歷史資料和對歷史資料的考證問題。事實上,目前還沒有完整的充足的歷史資料,有的也是殘缺不全,甚至互相矛盾,只能等待專家根據現有資料的推斷或者等待新資料的發現了。

由於這些矛盾或者說不同觀點的產生,沛縣孫氏本來打算大聯譜的計劃就只能擱淺了。於是,2007年各支獨自修譜,南支孫大莊、孫橋、孫窪為一部,孫莊、孫廟、孫範莊、孫路口為一部,北支耿孟莊、侯樓等為一部,孫井為一部。其中前三部都是堅持「姬姓孫」、「映雪堂」,不與鄄城接續的,只有孫井改為「媯姓孫」、「富春堂」,並與鄄城樂安孫氏連接到了一起。而這一次的續修大家都稱作「五修」。

沛縣六修統譜已經啟動。

免責聲明:本號所轉載內容來源於宗親投稿及書籍、網際網路、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以便刪除或妥善處理。

相關焦點

  • 姓氏源流:杏林孫氏
    杏林孫氏始祖:孫山 遷徙:威海杏林孫氏是膠東較大一支孫氏,系三國孫權大帝後裔,同為福山孫氏八兄弟後代,屬樂安孫氏的分支。修於元代的杏林孫氏族譜序中有這樣記載:「不夜黃溝諸孫氏原系統宗」(譜藏文登圖書館)。八兄弟族譜記載:公元1402年孫廣遷居不夜村。
  • 孫氏聚集地:萊陽
    山東是中華孫姓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孫姓在山東境內各地區的分布相當稠密,以孫氏命名的村莊和保存下來的孫氏家譜相當多。一般的家譜記載都從明中期開始,這是很多民間家譜研究者最困惑的問題。只有五六百年左右的家族史,而華夏子孫有文字記載的連續家族史少之又少。所以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我們的祖先是誰,這個很哲學的問題根本無法找到答案。
  • 孫氏聚集地:博山
    尚質祖生子四人倬、佑、仟、佐;尚璞生子二人朋、修,共分六支。佑祖長子三才,明末時徙居城東南鄉四十裡興和莊-古李家莊(今改孫家莊是也)。華祖亦在博興縣東北鄉王文莊,另有譜,族繁不減三岔。水奪乎源,人本乎祖。宗派失序久矣。心惻。
  • 孫氏聚集地:豫北封丘縣
    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孫氏分布:封丘縣荊隆宮鄉南孫莊村孫氏,孫府重續家譜六十五輩:國泰民安興,修身治家本。崑崙衡嶽山,湘淮海河江。廣輝燦煥明,長發繼紹深。永遠承盛茂,丸如崗嶺峰。德恩照春景,仁義普乾坤。溫和慶善美,儉廉賀正真。方丙吉祥中。
  • 在研究了孫氏家譜後,專家有了重大發現
    這樣的結果,讓人有些驚嘆,孫氏家門真是人才輩出,而且,還都是軍事奇才。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孫武祖孫關係譜書》記載:田書單傳二代至孫武,孫武一共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孫馳、孫明和孫敵。這其中,二兒子孫明生了孫順,孫順生下孫機,孫機生了孫操,而這個孫操正是孫臏與孫服的父親。所以,由此推算,孫臏應該是孫武的第五代孫無疑了。
  • 「家譜」是什麼?現在人,到底該不該修家譜
    家譜是一部怎麼樣的書呢?家譜的名稱很多,常見的有家譜、宗譜、族譜、家乘、房譜、支譜、譜牒、家牒、譜系等。對家譜的定義,有四種看法:第一種看法認為,家譜是記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書。這是從家譜的基本意義或原始意義,即狹義上講的。清人劉雲端說:「譜者,世系之謂也。」
  • 孫氏聚集地:新野縣
    新野縣部分孫氏分布如下:新野王集孫廟孫氏,始祖原名孫紹坦,從明朝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移於河南新野,與新野磙子埠口孫氏同屬宗脈,家族中流傳「天賜福祿壽,喜樂道德言;仁義禮智信,全家保平安!」我記著的輩數有:玉字輩,廣字輩,殿字輩,守字輩,明字輩,好字輩,學字輩,仁字輩,義字輩;我是學字輩的,因不知先祖孫紹坦與孫大通之間有幾世失傳,家族中家譜丟失,重新修編家譜。新野滾子埠口的孫姓,整個自然村基本姓孫。聽老人說是大槐樹下來的。字輩是:吉(繼)、德、光、華。
  • 修家譜,需要知道哪些具體內容
    隨著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到,如今修家譜的人越來越多,那麼家譜裡面都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完整的家史家譜都有哪些?完整的家譜包括哪些內容:家史來源、姓氏來源、譜名、祖先像讚、目錄、修譜名目、譜序、恩榮錄、譜論、字輩排行、家法、世系、傳記、風俗禮儀、祠堂、墳塋、族產、契約、藝文、領譜字號等。
  • 孫氏聚集地:榆林
    點擊上面「宗親尋根」加入孫氏大家庭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孫;請點擊上面「宗親尋根」關注,擁抱中華孫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孫氏文化,共建繁榮孫氏,傳播孫氏正能量,這裡是免費「代發尋根信息」
  • 修續族譜(家譜)的意義、周期和忌諱
    賀氏宗親 一、修續族譜(家譜)的意義 古代重視族譜(家譜)的延續,將修續族譜(家譜)的重要性概括為「敬宗收族」。「敬宗」,顧名思義,就是尊重敬仰祖宗。
  • 雄安大儒 中原文獻 | 四百年家譜傳奇之二十一:承衍祖德再定名
    孫氏二十二世孫居容在他的《重修族譜序》中,對於自己家族歷史做了簡潔凝練的概括。孫氏有史可查的先祖是小興州的孫忠兄弟二人,孫氏後人絕不攀祖冒宗,附會歷史上孫姓名人。孫忠兄弟二人落戶容城賈家莊(今容城縣賈光村)之後,至七世孫廷寶因人口繁衍遷居至容城北城村,這就是「肇祖跡於興州,由北城以滋大」。至八世孫臣(字汝鄰,號敬所)始讀書入仕,官至河東鹽運司判,即運判公。
  • 古人非常注重修族譜、家譜,為何有些現代人都不修了?
    雖然現在社會發展後,宗親之間不如從前那般親密了,有人認為現代對都不重視修家譜了,其實也不盡然,有些地方依然還能重視家譜與宗祠的,至於不具備家譜的人,一般不外呼以下幾個原因:現代的年輕人更追求當下的自我生活,除了祖父母及父母親以外,對於上幾輩的認同感普通很低
  • 中華孫氏輩分一覽表(最新版)
    立業(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紹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山東高密孫氏樹烈增鎮永林焉基鑑清榮照堂鉅潤修善克家聲山東汶上孫氏光任樹東然,道德傳宜訓,敦宗紀萬春,桂顏慶祥雲山東新泰孫氏京東乙光,民志繼士,亭玉維迎德,家慶紹徵祥,相傳繁衍盛,萬代保安康山東鄒平孫氏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照憲慶繁祥令德惟垂佑欽紹念顯
  • 修家譜的目的和意義
    修家譜的目的和意義劉氏源出自陶唐,自帝堯之後始封劉邑,歷經四千餘年,生息繁衍,枝葉繁茂,脈絡眾多。族氏星羅棋布於整個世界,族譜寫著自己的歷史。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已進入網絡時代,為緊跟發展,有的支派建立電子家譜並修正了舊版家譜的一些錯誤。最終將原紙質族譜完全電子化,全世界各地劉氏後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電腦方便查閱,讓劉氏宗譜數據可以更好的被檢閱和維護,也讓劉氏家譜歷史得以更好的傳承。
  • 為何今年清明,修家譜的人,比掃墓的還多?
    據了解,很多人選擇用修家譜的方式替代掃墓,這是為什麼?這或許就是時代的進步,和傳統文化改革必然的趨勢。修家譜祭祖俗話說得好,「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可見修家譜是件有意義的事,如同地方修志,國家修史一樣重要。而且清明時節修家譜,也並非「稀罕事」。
  • 山西臨縣劉氏家譜及字輩排行
    山西臨縣劉氏,為皇族後裔,在臨縣的分布也比較廣,《劉氏家譜》目前在網上公開的並不太多,僅找到全金公兄弟三人遷臨縣定居這支,很大程度上應是臨縣之劉氏的共同始祖。據《劉氏家譜》雲,其上祖劉邦,乃泗水郡沛縣人也,後遷臨縣。
  • 【必讀】「2021年最新孫氏字輩彙編」,孫家人轉發收藏!
    學張傳世美,敬修必代行。大德自成才,光輝照乾坤。★ 湖北房縣第二支孫姓家譜(黑土灣):學風繼朝長,齡殿福壽康,多文以為富,德立名自揚。先祖慶大有,年豐人善良,勤儉能務本,萬世發其祥 。 ★ 房縣『鍋片記』孫氏族譜:善良百世同昌榮 華崇禮富大國顯;家治才成廷揚紹 仲明訓洪武煥章;忠信立本延卓發祥。★ 堯子河孫氏孫氏普派:保全家國,世代吉昌,錦遠執,永長其祥。
  • 全國孫氏字輩匯總!孫家人收藏擴散
    ,立業(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紹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山東高密孫氏樹烈增鎮永林焉基鑑清榮照堂鉅潤修善克家聲山東汶上孫氏光任樹東然,道德傳宜訓,敦宗紀萬春,桂顏慶祥雲山東新泰孫氏京東乙光,民志繼士,亭玉維迎德,家慶紹徵祥,相傳繁衍盛,萬代保安康山東鄒平孫氏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照憲慶繁祥令德惟垂佑欽紹念顯
  • 孫氏聚集地:山東臨清市
    臨清市孫氏聚集地分布比較密集,以下內容是統計臨清市區域內部分的孫氏聚集地。大辛莊村,位於大辛莊鎮駐地。全村有孫、敬、馬等共45個姓氏,其中孫姓氏人口最多。孫氏祖籍山西洪洞縣,始祖孫尚德於明洪武初年遷居山東臨清城南古城今近古村。至3世孫春於永樂年間遷至大辛莊村定居,已傳15世,有1160餘人,分為4支。二支第11世孫鑑昌遷居天津。
  • 青州鍾氏六百年望族,今發布續修家譜倡議書
    青州鍾氏家譜續修倡議書家之有譜,猶如國之有史。自一世祖大公來到青州六百餘年間,先祖慎終追遠,已有四次修續譜歷程,最後一次續譜為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至今已有85年之久。按照先祖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訓示,續修家譜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