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孫氏聚集地最密集的地方是在文登、榮成等地,這裡地理條件優越,得天獨厚,非常適合居住。
北齊天統四年(568年),析牟平、觀陽地置文登縣,因文登山而得名,屬光州長廣郡。今為文登區,隸屬於山東省威海市,位於山東膠東半島東部。文登孫姓來源較多,孫姓在文登2007年底統計31190人,為第5姓。
榮成市為山東省威海市下轄縣級市,地處山東膠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海岸線長500公裡,是大陸距離韓國最近的地方。
生活在榮成偉德山南杏林溝一帶的孫氏族人,稱為杏林孫氏。
杏林孫氏始祖:孫山
遷徙:威海杏林孫氏是膠東較大一支孫氏,系三國孫權大帝後裔,同為福山孫氏八兄弟後代,屬樂安孫氏的分支。修於元代的杏林孫氏族譜序中有這樣記載:「不夜黃溝諸孫氏原系統宗」(譜藏文登圖書館)。八兄弟族譜記載:公元1402年孫廣遷居不夜村。福山孫氏(屬樂安孫氏今廣饒縣)八兄弟的族譜有這樣的記載:三世祖孫廣從八甲遷入不夜。而《杏林孫氏族譜》說杏林孫氏與不夜孫氏原系同宗。
杏林祖山公,為五十四世祖孫成之子,南宋年間成公抗金任紅巾軍總領。元末始祖孫山避亂由即墨石臼夼來到榮成偉德山南的杏林溝一帶(就是現在的俚島鎮杏北臺、杏南臺、燕泊、杏陳家、杏小橋、小泊、草島寨等村)避亂移居,在此地生根發芽,此後枝繁葉茂,子孫繁衍,人丁興旺,自成一族。此後又逐漸發展到文登市區及高村鎮的孫家埠、湯泊楊、虎山、脈田、邢家,澤庫鎮的前島、尹家等村。苘山鎮的楊家臥龍、裴家埠,大水泊鎮的嶺上孫家、陳家埠,汪疃鎮的西黃埠,文登營鎮的張皮,侯家鎮的吳家灘、二馬,米山鎮。榮成的蔭子夼,成山一村及埠柳鎮的蘭格莊,威海市區鯨園及環翠區草廟子鎮打鐵村、洪水嵐、興山,羊亭鎮的埠前、西山口,溫泉鎮等,煙臺市牟平區,高密市,滕州市及省內外,關東,人丁興旺發達,涉及到的有近百個村莊。
杏林孫氏字輩:應、傳、啟、佑、顯、謨、克、守、先、業、祖、元、興、兆、蘭、亭、麟、瑞、欽、受、華、國、洪、恩。
小插曲:杏林孫氏始遷祖孫山是否名落孫山的孫山?因同名同姓不同時期,但時期相近,有待商榷。名落孫山是宋朝吳人,其言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眾所周知。
當代為杏林孫氏尋根事業貢獻最大的,最值得尊敬的人,當屬杏林孫氏二十五世孫嶺顯宗親,為了家族的公益事業,獻出自己畢生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其精神感人至深,精神可嘉,值得讚揚,為膠東孫氏源流提供了不少資料,傳遞正能量。
為了杏林孫氏族譜,孫領顯宗親利用耕作之餘的農閒時間,不辭辛苦,自己騎著三輪摩託車,帶著乾糧手燈,披星戴月,走村串戶,不計報酬,走遍了家鄉的幾十個村子。在續修小組的努力奔波下,現在僅剩下文城市內的原文山下、西門裡、南菜園、孫家臺、孫家窩籠幾個孫氏聚居的地方,因搬遷難以尋找。另外在東海邊裡島鎮境內的幾個村子,因距離較遠,且孫領顯宗親年事已高,心有餘力不足等諸多原因,也難以實現。為此誠望廣大杏林孫氏宗親,利用一點工餘時間、農閒時間把您的支派順序用信件或者電話的方式告訴孫領顯宗親,以便妥善完整地將您的上下三四代人記入族譜,以免以後因遺漏而遺憾,孫領顯宗親的通信地址是: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高村鎮孫家埠村孫領顯收。
有些人對孫領顯宗親的勞動成果,美其名曰指點,其實只會叫喊,只會評價孫領顯宗親總結出來的家譜怎樣怎樣,如何如何,指指點點地、動動嘴皮子而已,卻沒見到有車有錢喜歡指點的人,到鄉下去一個村子接著一個村子走,去詢問。孫領顯宗親的女兒表示,對於家譜這東西,又愛又恨。愛只為尊重父親,尊重父親的選擇,這是父親畢生的心願。恨是因為不喜歡古稀之年的老父親,為續修家譜到處勞累奔波!因為他的無私奉獻,也沒落到一聲好,更有甚者說,吃飽撐的。
現如今,部分傳統文化在慢慢地消失怡盡,在乎家譜的人也越來越少!我們應該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文化,將其發揚光大,後輩才有希望。
寫到這裡,真誠地懇請,看到這個內容的兄弟姐妹,可以幫幫忙!不能讓這樣的一位老宗親不在的那天,還留有遺憾!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每個人都有愛好,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肩負使命,為家族辛勞是一種精神,一種愛好,任何一個人不能剝奪另一個人的愛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信仰是好好生活下去的最好理由,她是人生的燈塔。
家譜文化就需要這樣的人,這樣的杏林孫氏精神,才能更好的發展。電視劇《闖關東》播出後,不少東北、內蒙古等地的孫姓後裔來文登孫家埠村尋根問祖。遼寧本溪市懷仁縣退休教師孫成芳一行專程來到孫家埠村,高興地找到了先祖的名諱。現住內蒙古赤峰阿魯科爾沁旗的孫國章老先生也曾多次聯繫尋根問祖事宜。《樂安孫氏通譜》主編孫以欣先生也撰文論定從威海遷於內蒙古赤峰支派孫氏為樂安孫氏。
杏林孫氏後人遍布於全國各地,據統計,有大量杏林孫氏外遷到關外,杏林孫氏族譜最後一次續修字輩在清朝末期編續,距今已經是近百年前。由於闖關東的時間不同,部分字輩不同。
宗親尋根問祖,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