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市,山東省轄縣級市,由聊城市代管;位於山東省西北部,漳衛河與古運河交匯處,與河北省隔河相望。總面積960平方公裡,轄12鎮、4個街道;2016年總人口82.12萬人。
臨清之名始於後趙,取臨近清河之意。別名小天津,清源,清淵,沙丘,永濟。
明洪武二年(1369年),臨清屬山東省布政使司東昌府。弘治二年(1489年)臨清升為州,轄館陶、邱縣,屬東昌府。
清順治元年(1644年),臨清州不領縣,隸山東省東昌府。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臨清升為直隸州,隸屬山東省,轄武城、夏津、邱縣。
民國元年(1912年),臨清降為縣,屬山東省濟西道。
建國後,臨清仍縣、市分治,隸屬河北省邯鄲專署。1952年11月,劃歸山東省德州專署。12月,改屬聊城專署。
截至2018年10月,臨清市轄12鎮、4個街道:唐園鎮、煙店鎮、潘莊鎮、八岔路鎮、劉垓子鎮、魏灣鎮、康莊鎮、老趙莊鎮、松林鎮、尚店鎮、戴灣鎮、金郝莊鎮、大辛莊街道、新華路街道、青年路街道、先鋒路街道。市人民政府駐龍華街5號。
臨清市與清平縣淵源頗深,有的朋友認為清平就是老臨清,或認為臨清歷史上叫過清平。漢置貝丘縣,北齊省。隋初復置,開皇十六年(595)改為清平縣,屬清河郡,故治在今臨清市戴灣鎮水城屯村。1952年平原省撤銷,清平縣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同年縣政府遷至今臨清市康莊鎮。1956年清平縣建制撤銷。
孫姓人口2008年約有1848.13萬人,2009年全國約有2002萬人,約佔全國人數的1.54%,即每1000個中國人中姓孫的人至少有15個。近10年過去了,現在的孫姓人口再一次擴大,在全國各地到處都有分布!
孫姓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兩省,大約佔孫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於安徽、黑龍江、河北、遼寧、江蘇、吉林,這六省又集中了42%。
山東為當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孫姓總人口的16.9%,佔省總人口的3.3%。
臨清市孫氏聚集地分布比較密集,以下內容是統計臨清市區域內部分的孫氏聚集地。
大辛莊村,位於大辛莊鎮駐地。全村有孫、敬、馬等共45個姓氏,其中孫姓氏人口最多。孫氏祖籍山西洪洞縣,始祖孫尚德於明洪武初年遷居山東臨清城南古城今近古村。至3世孫春於永樂年間遷至大辛莊村定居,已傳15世,有1160餘人,分為4支。二支第11世孫鑑昌遷居天津。第12世孫蔭春遷居臨清城裡青年橋西,蔭剛遷居邯鄲。第13世孫五典遷居呼和浩特,五風遷居莘縣,五達遷居天津。四支第11世孫廣生定居濟寧,廣榮定居臨清城裡。
左橋村。山東省臨清市劉垓子鎮下轄村。孫氏祖籍山西洪洞縣,始祖孫敬先、孝先兄弟2人,於明洪武年間奉旨遷居於山東東昌府博平縣城西北與清平縣興安集接壤立村,即今茌平縣菜屯鎮孫莊村。2世名諱失考,3世兄弟3人:容勝、旺、有,分為3大支。長支容勝生有2子,長環、次護。環生4子,分為4小支,讀生2子,又分為2小支。環脈志深支第6世孫熊裔第13 世孫景思遷居清平縣左橋村,景淵遷居關東。第14世孫旺和疤瘌兄弟遷居黃河南,珠遷居關東。第15 世孫力友寄養羊家莊。左橋景思裔第19 世孫佔友、玉嶺遷居東北。
尚官營村。位於山東省臨清市松林鎮東部,距鎮政府3公裡。尚官營孫氏祖籍山東省青州府核桃園,始祖孫某於明永樂年間遷居於德州衛後所尚官營(原清平縣二區今屬臨清市松林鎮)。尚官營村凡屬孫姓俱在此處分支,均屬一脈相傳。至明末,因遭兵禍,孫氏失譜,祖塋5世以上名諱世次失考,因奉6世祖孝先為始祖。自孝先始至今傳至第15世,有800餘人。
孫孝先有子1人名世顯,有孫5人,長成芳、次麒、三麟、四高、五貴,此後5支分別序譜。長支成芳有子4人,長子進部、四子進道乏嗣,次子進府有子3人:勳、均、喆,勳5世(孝先第9世) 孫鳳勤遷居夏津縣梁莊村,其長子齊昌遷居夏津縣城。勳8世( 孝先第12世)孫祥春、河春、鳳春因生活困難於上世紀60 年代遷居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勳9世(孝先第13世)孫鴻秀、鴻光因工作而居夏津縣城。
成芳三子進朝有子2人:楷和柱。楷第8世(孝先第12世)孫苓春、杏春、秀春、熙春因生活困難於上世紀60年代遷居牡丹江市,季春因工作而居臨清。楷9世(孝先第13世)孫鴻圖、鴻偉、鴻貴因工作而居臨清,鴻諤居冠縣,鴻臺嗣劉鬥莊武門,鴻孝嗣夏津竇姚莊竇門。楷第10世(孝先第14世)孫雙民、繼民兄弟因工作而居臨清,秀民居淄博。
北孫莊孫氏
祖籍湖北襄陽,始祖孫金祥於明初遷居山東清平縣北孫莊,後分為東孫、西孫,歷時600餘年,傳26世。
小孫莊孫氏
祖籍登州府萊陽縣孫家胡同,明朝永樂年間,孫伯通徙居山東清平城西自立孫家莊,至今600 年,子孫繁衍19代,有300餘人。伯通第12 世孫廷文廷平遷居藏灣,其14世孫光木任茌平縣副縣長暫居茌平,光臣任國棉廠醫而居臨清。其15 世孫玉珍任高唐縣玉奎遷居臨清園醫院副主任醫師而居高唐。玉亭、玉璞、玉香因工作而居臨清。其第16 世孫澤剛居臨清,澤濤居聊城。
老趙莊鎮楊千戶村。據本村《孫氏家譜》記載,明朝初期,孫氏始祖孫大經由山西洪洞縣於明永樂年間應詔遷此後,又有楊、時二姓先後遷此定居,因楊姓有一人榮任武官居千總之職,故命名為「楊千戶」。孫氏歷時600年,傳19世。大經公生2子,長日孟仁留居楊千戶,次日孟義遷居冠縣孫家狼窩(亦云河北十八村者)。2世孟仁生2子,長子有才,次子有貴遷居雙井。
長支有才脈第13世孫承志遷居東北。第14世孫漢亭遷居黑龍江省海林縣秦村,松亭遷居黑龍江省。第15世孫成章遷居黑龍江省湯元縣,秀章遷居濟南市廣智院街。第16世孫清河、清文、清會因工作定居臨清,清蒲遷居黑龍江省寧縣,清富遷居海林縣,清禮工作居鄭州。第17世孫樹蒼居青島。次支有貴脈第7世(有貴5世)孫鐸從雙井遷居康莊。第9世( 有貴7世)孫材和梓兄弟從雙井遷居大屯。第11世孫(材之孫)玉階從大屯遷居黑龍江省。
康莊鎮顏莊村。是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康莊鎮下轄的行政村。全村姓氏有孫、劉、鄭、陳、張、等共8個姓氏,人口1000餘人,其中孫姓氏人口最多,劉鄭次之。顏莊孫氏祖籍山西洪洞縣,始祖孫全於明代遷居山東東昌府清平縣城西北顏家莊。孫全生2子,次支失傳,顏莊孫氏皆2世從善子孫也。至4世有兄弟3人:長守經、次守代、三守業,守代、守業兄弟遷居北孫莊。守經生2子,慶遠、明遠,分為兩支。
長支第10世孫懷瑾攜子清遷居遼寧鐵嶺吳家湖。第12世孫金階遷居塔子溝。第14世孫士常居臨清。第15世孫文升遷東營,文磊居濟南。二支第8世孫俊美遷居路家橋。第9世孫峻及嗣子懷明從路橋遷居康王莊。第17 世孫立勳攜3子繼堂、繼春、繼孺,立功攜2子繼河、繼魁遷居黑龍江寧安縣海浪鄉東爐村,立田遷居牡丹江市。第18世孫繼田遷居新疆阿克蘇郵局,維友遷居黑龍江海林縣新河鄉雙山村,維凱遷居濟南,維法遷高唐三十里舖鄉李莊。維華遷牡丹江市白酒廠,繼秋,繼冬兄弟及繼雨同遷牡丹江市,繼志遷寧安鮮族鄉三道村,繼亮遷寧安鮮族鄉愛林村,繼武遷寧安鮮族鄉十二山村,繼德遷牡丹江鐵嶺河,繼全、繼厚遷牡丹江溫村。第19世孫光慶遷居黑龍江勃力縣大四站常山村,光海遷牡丹江東村鄉東村。
王坊村。位於山東省臨清市大辛莊辦事處南部。王坊村有孫、李、張等8個姓氏,其中李姓氏人口最多。王坊孫氏遷自青州府,始祖孫馬於清初順治康熙年間遷到臨清城南王家坊,已歷300餘年,傳21世,有人丁180餘口。二支第12世孫廣興遷居許莊。 第13世孫萬傳、萬有遷居許莊。第17世孫培毅遷居臨清城裡,培先遷居禹城市。三支第14世孫與令、錫令、九令遷居尚店鎮王莊村。第15世孫連堯連甲,連峰住王莊,連級住臨清城裡,慶餘住許莊,第16世孫樹槐樹相住王莊,樹芳、樹城住臨清城裡。
南孫莊村。魏灣鎮南孫莊村位於山東省臨清市魏灣鎮西南部,距鎮政府3公裡,全村姓氏有孫、李、席、郭7個姓氏,其中孫姓氏人口最多。孫老夫婦於明初攜其子建昌,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博平縣城西北40 裡堂邑界(馬頰河西岸)立村定居。因此地鹽鹼地多,孫氏靠熬鹽硝為生,人稱「孫家鹼場」,民國時期改名孫莊(今屬臨清市魏灣鎮)。孫老太爺嫌此地貧瘠,離家出走,另居河東孫家橋。建昌奉母太君留居孫莊,後世奉為始祖。已歷600餘年,傳21世,繁衍460 餘人,其中遷居河南堂村20餘人、田莊40餘人、東昌府區陳莊100 餘人,流落東北150餘人。
老趙莊鎮孫伍營村。據傳,此村建於明朝中期,當時有武、孫兩姓在此定居,其中孫姓在朝為官,告老還鄉時,皇帝賜給大面積土地,並由此立村,以姓氏命村名「孫武營」,後演變為「孫伍營」。
老趙莊鎮天宮廟村。據本村《孫氏家譜》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至1620年)孫氏始祖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在一座天宮廟附近落戶定居,形成村後,即以廟名命村名「天宮廟」,沿用至今。
三瓦房村。由大瓦房、小瓦房2個自然村組成,位於山東省臨清市劉垓子鎮東北部,距鎮政府2公裡。相傳明弘治年間(公元1500年左右),郭、李、孫三大戶由山西遷來,當時建有瓦房數十間,人們俗稱「三十間瓦房」。又謂舊時該村起脊瓦房較多,距縣城三十裡,故名「三十裡間瓦房」。久之簡化為「三十間瓦房」,今進一步簡化為「三瓦房」。
薛莊村。相傳明朝時孫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當時建家院於村旁道路口,故名「孫家路口」。後孫姓衰落,薛姓興起,又改名為「薛莊」,分為南北村。
唐園鎮孫井。相傳元代初期,孫姓由外地遷此立村,其始祖以燒瓦盆為業,手藝精湛,當時村中有一口井,水質極好,用此水拌料,燒出的瓦盆質細色美,光潔度極好,因此孫家井之名不脛而走,為使生意興隆,孫氏即將該井作為村名,叫「孫井」。
孫寨村。據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孫姓應詔從山西遷此,築寨成村,以姓氏命村名,稱「孫寨」。
大辛莊鎮白眉孫莊。相傳明朝建文年間,眉毛蒼白的孫姓老翁由山西洪洞縣詔遷來此,形成村莊名「白眉孫莊」。清朝年間簡稱孫莊,因與臨清市內其他孫莊重名,故復原名「白眉孫莊」。
金郝莊鄉孫莊。相傳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孫姓始祖孫馬氏攜二子孫剛、孫讓由湖北襄陽南關孫家影遷此落衣。成村後命名「孫莊」分東西孫兩個行政村。字輩:廣延緒慶昌,維善克傳芳。
先鋒辦事處孫莊。相傳明代初年孫紀五、孫紀光兄弟二人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孫姓命名「孫莊」。
尚店鄉葦園。相傳明萬曆年間。劉、王兩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至此建村。後來,相繼有馬、李、孫三姓由聊城馬樓等地遷來。初建三個自然村,以附近地物、地貌命名為「三官廟」村,「於家水坑」村、「葦子園」村。隨時代推移,人口漸多,三村聯成一片,三村合一,定村名「葦子園」,後簡稱「葦園」至今。
孫沿村。位於山東省臨清市潘莊鎮南部。相傳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孫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在黃河故道陳公堤邊沿高處定居,成村後命村名為「孫沿村」。全村姓氏有孫姓一個姓氏。
資料來自網際網路,綜合整理信息,信息或有不全或有瑕疵,僅供參考。還有部分孫姓分布區域,沒有完全統計,望臨清孫氏族人看到後留言評論區,予以補充,謝謝!整理不易,不到之處,請諒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孫氏族人在臨清這一片肥沃的土地上,依靠當地資源,開枝散葉,枝繁葉茂,成為了山東孫氏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臨清姓氏志
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學習家譜文化。我就是我,我是專注於孫氏尋根文化的宗譜尋根。傳播家譜文化,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