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歷史上興盛的大家族

2021-02-07 一家之說言

      歷史上興盛的家族

 

南山公園夜景

 

     「郡」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行政建置。郡的設置開始於先秦,盛譽於漢魏六朝時期,唐朝以後逐漸被廢除。「望」就是「望族」,指有聲望的姓氏大族。一個家族在一個郡中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輩出,冠蓋連綿,門第高貴,家世顯赫,為當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聞天下,這個家族就是這個郡中的望族。

 

     1.樂安孫氏

 

     樂安郡作為古地名,位於今山東的惠民一帶。《通典州郡史》「樂安郡棣州」條下記:「棣州,春秋戰國屬齊。秦為齊郡之地。漢屬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後漢為平原郡樂安國地。晉為樂安、樂陵二國地。」唐代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又將棣州(今山東北部惠民縣為中心的方圓百裡之地)改名為樂安郡,雖然在16年之後的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郡還州,但樂安郡的名稱還是被長期沿用下來,一直到北宋後期,仍有人將棣州俗稱「樂安」。

     北宋歐陽修(1007~1072)編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編者按:田完實傳四世)桓子無宇,無宇二子:恆、書。書字子佔,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採於樂安。生憑,字起宗,齊卿。憑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為亂,奔吳,為將軍。」「兵家鼻祖」孫武的祖父孫書「伐莒有功」,「食採於安樂」,開始了樂安孫氏的創業史。

     樂安郡,位於今山東的惠民一帶,為兵家之聖孫武之族所在地。樂安孫氏歷經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長盛不衰,名人輩出,世代出仕為宦者眾。如《三國志•魏書》中有《樂安孫叔然》。《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炎字叔然,魏秘書監。」孫叔然就是孫炎。孫炎是三國時魏國著名的經學家、訓詁學家,是著名訓詁學家鄭玄的弟子,時人稱為「東州大儒」。東州即今山東臨淄。朝廷徵孫炎為秘書監,他堅辭不就。孫炎撰有《周易春秋例》,並為《毛詩》、《禮記》、《春秋三傳》、《國語》等經典作注,成就極高。另外,在中國音韻史上,孫炎也有突出的貢獻。他所撰寫的《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開中國反切之先河。反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拼音運動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北魏時,還有孫惠蔚,歷官三朝,官至秘書監。高祖時,任為中書博士,後轉皇宗博士。世宗即位後,歷任僕射、秘書丞、武邑郡中正兼黃門侍郎、中散大夫兼黃門侍郎、正黃門侍郎、著作郎、國子祭酒、秘書監等職,封棗強縣開國男。肅宗時,歷任平東將軍、濟州刺史、光祿大夫之職。《晉書》及南北朝諸史中已有「樂安」孫氏的出現。唐《元和姓篡》卷四也記載「樂安,孫武之後」,並記有自漢至唐代的一些樂安孫氏家族名人。《舊唐書·孫伏伽傳》記載,唐太宗即位,賜大理少卿、河北清河孫伏伽「樂安縣男」爵位。自此,孫氏得封「樂安子」、「樂安孝男」「樂安郡侯」者屢見不鮮,到五代、宋時,孫氏還有人得「樂安郡望」、「樂安郡公」諸封號。可以說,樂安作為孫氏最重要的郡望,有其悠久而深遠的歷史淵源,從唐代開始常賜以相關封號。

   

     孫書首採於樂安,樂安是媯姓孫氏歷史上的第一個郡望。孫武是孫書之孫,所以被稱為樂安孫氏。樂安郡也成為孫武后世子孫共同的郡望。

 

南山公園夜景

     2.富春孫氏

 

     富春郡為秦所置,治所即今浙江富陽縣。東晉鹹安二年(公元372年),簡文帝因避鄭太后名諱,必富春為富陽。五代吳越國復稱富春,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又必富陽。所以,富陽孫氏與吳郡富春孫氏源出同族,只是東晉改名前從富春遷出的孫氏族人仍稱富春孫氏,而留居富春的孫氏家族隨之稱富陽孫氏。吳郡富春的孫氏家族,歷史上最顯赫者,莫過於三國東吳的君主孫堅、孫權之家族了。隨著東吳孫氏政權統治空間的擴展,其富春孫氏族人幾乎遍及江、浙、皖、贛諸省,並進一步向北方延伸。

      這裡,重點講一下三國吳大帝孫權家族。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為亂,奔吳,為將軍。三子:馳、明、敵。明食採於富春,自是世為富春人。明生髕,髕生勝,字國輔,秦將。」孫勝傳十七世至「躭,字玄志,漢陽太守。二子:鍾、旃。鍾,吳先主權即其裔也。」孫鍾,字毓秀,避東漢之亂,隨母遷居江西武寧縣長樂鄉烏牛崗,種瓜為業。後遷回祖籍富春。鍾之子堅,字文臺,取吳氏夫人,生子四:策、權、翊、匡;又娶吳夫人之妹,生朗;再娶俞夫人,生韶。權,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三國時孫吳政權存在的時期,是最值得孫氏引以為榮的時期。吳大帝孫權家族,要從孫權的父親孫堅說起。

     孫堅(155年~191年),孫鍾之子,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中國東漢末著名將領,吳大帝孫權之父。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孫堅追隨右中郎將朱儁至河南鎮壓。汝、潁黃巾軍退守宛城(今河南南陽),漢軍合圍,孫堅率眾先登,城被攻破。後升議郎、長沙太守,又鎮壓當地起義。積軍功封烏程侯。董卓專權,孫堅兼併荊州刺史和南陽太守兩支勢力,與袁術合軍。袁術推薦孫堅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屯於魯陽(今河南魯山)。孫堅率軍討伐董卓,善於用人,多次取勝。董卓欲與孫堅和親,並許任孫堅子弟為刺史、牧守等,孫堅拒絕。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徙都長安,並焚燒洛陽。次年孫堅於洛陽城外戰敗董卓,攻克洛陽,得漢帝所遺傳國璽。當年奉袁術命,率軍徵荊州劉表。孫堅兵圍襄陽,一次城外例行巡視時,中守城黃祖手下士兵暗箭而死,終年37歲。孫堅英年早死,其未完成的事業由其子孫策繼承。

     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孫堅長子,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吳大帝孫權之兄,三國時吳國的奠基者。興平元年(194年),至壽春從袁術,不得志。二年,乃託辭率其父所遺千餘兵南渡江,進攻揚州刺史劉繇、會稽太守王朗諸部。孫策善於用人,軍紀嚴明,沿途無犯,得到周瑜及其他豪族支持,所向皆破。建安二年(197年),袁術稱帝,孫策與之決裂並接受漢朝參與討伐袁術的詔令。三年,拜討逆將軍,封吳侯。四年,袁術死。孫策率軍攻廬江太守劉勳,得袁術、劉勳殘部2萬餘人,領廬江郡(今安徽廬江西南),得豫章郡(今江西南昌),於是統一江南,為孫氏割據江東奠定了基礎。此時北方袁紹勢力正強,曹操對他極力拉攏。正當孫策欲渡江北進,繼續擴大勢力時,被仇家刺死,年26歲,臨終前囑弟孫權繼承其業。

     孫權 (182年~252年),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229年~252年在位。孫權是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4月,在鄂縣(今武昌)稱帝,建立東吳帝國,同年9月遷都建業(今南京)。孫權在位期間,曾派衛溫率領萬人船隊與夷洲(今臺灣)取得聯繫,又設置典衣校尉等農官,管理屯田事務,在山越平定地區設立郡縣,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死後,追尊為吳大帝。三國時代孫權稱帝於吳國,是孫姓歷史上最榮耀、鼎盛的歷史時期。

     孫權卒後孫亮(243年~260年)繼位。孫亮於252年繼位,258年被臣下孫綝廢為會稽王,在位7年,史稱吳廢帝。孫亮廢黜後,孫休(235年~264年)繼位。孫休於258年繼位,264年病故,在位7年,史稱吳景帝。孫休病故後,孫皓(242年~284年)繼位。孫皓於264年繼位,公元265年9月,徙都武昌,在位17年,史稱吳末帝,280年降晉,結束了孫氏東吳的鼎盛時期。

     吳國自222年孫權稱吳王始,至280年末帝孫皓降晉終,歷4帝59年。

 

南山公園夜景

     3.(山東)東莞孫氏

 

     東莞郡為西漢所置,治所即今山東沂水縣。南朝宋時移至今山東莒縣東北,隋初改名東安縣。孫氏郡望的東莞,即位於今山東沂水、莒縣一帶,東漢至西晉時,還在這裡置有東莞郡。廣東的東莞縣,今天也有不少孫氏族人,但那是宋元以後南遷而來的。隋唐以前的孫氏郡望「東莞」,是指山東沂水一帶。

      山東東莞孫氏也是源遠流長,尤其在魏晉南北朝時盛極一時,是山東孫氏的名門望族。唐《元和姓纂》卷四載:「東莞,孫臏之後,漢有孫揚,魏有孫耽,晉有孫牧,宋有孫奉伯,梁有孫謙。」其中最出名的是仕宦宋、齊、梁三朝的孫謙,他歷任二縣五郡地方官,廉潔為民,政績有稱,是一位著名的清官(後有傳)。史書稱,孫謙早年「客居歷陽,躬耕以養弟妹,鄉時稱其敦睦。」有堂兄孫靈慶嘗病寄孫謙家,謙時問起居,關心冷暖。說明其家族南遷後,兄弟姐妹仍不少。孫謙活到92歲卒。孫奉伯是孫謙的兄長(估計是堂兄),他在劉宋朝歷任少府卿、淮南太守諸職,為官也以清廉出名。《宋書•后妃傳》載,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宋明帝為太子納妃,諷喻京朝地方官員貢獻禮物,一些官員的禮品價值百金之巨,而始興太守孫奉伯只獻琴書,以供太子習用。孫奉伯有一子叫孫廉,於齊、梁二朝,官居尚書右丞、吳興太守、御史中丞諸要職。

     據《宋書•后妃傳》載,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外祖父趙裔為平原太守,外祖母孫氏便是東莞人,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劉裕冊封其外祖父趙裔為臨賀縣侯,外祖母孫氏為豫章郡建昌縣君。東莞孫氏中出現了一位成為皇帝外祖母的誥命夫人,其家族在劉宋朝的興盛可以想見。

 

     4.清河孫氏

 

     西漢置清河郡,東漢改清河國,三國魏置清河縣,都位於今河北清河縣和山東臨清縣一帶。清河孫氏郡望歷史悠久,名人不少。

     清河孫氏中最為顯赫的人物當數孫靈懷的曾孫孫處約。孫處約在高宗朝「三遷中書侍郎」,居宰相之位。孫處約墓志銘記,其祖父孫士璨官任北齊武邑太守和隋陳州司馬諸職。父親孫子起以明經應舉,為隋司法參軍和唐漣水縣令、輕車都尉諸職。後「因官汝穎,又編貫於襄城郡之郟城縣焉。」就是在唐初的武德年間(公元620年左右),清河孫氏有部分家族因官任而遷徒汝州郟城(今河南郟縣),所以《舊唐書》本傳稱孫處約為「汝州郟城人」。處約生有五子:侹、侑、俊、儆、佺,其中唯孫侑無官爵,其他為縣令、剌史、都尉諸職,孫佺在唐睿宗時拜左羽林大將軍,徵契丹戰歿。各人又有「富春男」、「樂安子」、會稽公「等爵位,可謂世代官宦,一門榮貴。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名狀元孫伏伽,也是清河孫氏。唐朝初年的狀元孫伏伽,官至戶部侍郎、拜大理卿,又出為陝州剌史,賜「樂安縣男」之爵,亦可謂清河孫氏中一頭面人物。其孫子孫履中,官拜恆州剌史,其家族興盛可想而知。

 

南山公園夜景

     5.中都孫氏

 

     太原中都,在今山西平遙。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其「太原中都」條說:孫資「生南陽太守宏,宏生晉馮翊太守楚,生纂,生綽、統,從父弟盛。」以上孫資家族,包括孫宏、孫楚、孫纂、孫綽、孫盛,都是魏晉時期的名人。有較完整記載的是《世說新語·敘錄》中的《太原中都孫氏譜》。

孫資,在《三國志•魏書》中有傳,東漢建安年間,受曹操的徵辟,曾任縣令、參丞相軍事諸職,魏建國為中書令,歷魏文帝、魏明帝、齊王曹芳三朝,在曹魏典掌機要30年,後拜驃騎將軍、侍中,為人寬恕而穩健,頗具政治家頭腦和謀略。

     孫楚(約218~293),西晉文學家,字子荊,太原中都(山西平遙)人,《晉書》有傳。出身於官宦世家,祖父孫資任魏驃騎將軍,父孫宏為南陽太守。孫楚恃才凌傲,卓爾不群,故年40餘始作參鎮東軍事,後選衛將軍司馬,官至馮翊太守。能詩賦,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孫馮翊集》,有賦十六篇,多半屬於詠物;雜文二十五篇,有對孔子的頌,有對管仲、樂毅、白起、韓信等人的贊。有詩,但僅存六首,其中《除婦服詩》,非常感人。《徵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詩》一篇,為孫楚名作,曾屢被鍾嶸、沈約等大批評家所稱引,被譽為「子荊零雨之章」,即指此詩「晨風飄歧路,零雨被秋草」開始二句。孫楚有三子:孫眾、孫詢、孫篡。孫洵為穎川太守,博學而有醫卜、易象和歷史方面著述,是玄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孫篡雖史書上只見名字而不見事跡,不過他的二個兒子:孫統、孫綽,《晉書》有傳。

     孫統字承公,善於寫作,時人以為有其祖父孫楚之文風。徵北將軍聞名徵為參軍,然孫統辭而不就。其喜好自然山水風光,可謂古代旅遊大家。後任餘姚縣令而卒。其二子:孫騰、孫登、孫騰字北海,亦以博學著稱,官至廷尉。孫登喜好名理之學,曾注《老子》,流行於世官任尚書郎。

     孫綽(314~371),字興公,東晉著名玄言詩人。隱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性好山水,博學多才,有隱逸之志,遊放十餘年,作《遂初賦》以表達自己的情趣。後被徵西將軍庾亮請為參軍,並補章安令。不久又徵詔為太學博士,升為尚書郎。之後歷任建威長史,右軍長史、永嘉太守、散騎常侍領著作郎等職。官至延尉卿。孫綽時以文才稱世,亦是著名文學家。明人輯有《孫廷尉集》。

     孫盛(308~379),字安國,西晉文學家孫楚之孫。父孫恂,潁川太守。孫盛十歲隨家族渡江,客居江東。著有《魏氏春秋》廿卷,《晉陽秋》卅二卷,文集十卷。世評《晉陽秋》為"良史","詞直而理正"。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對其見解深為敬重。當某事需評議時,往往以"孫盛論曰"引其原說,表示贊同。關於三國時史事即有數處。

太原中都孫氏人才輩出,代有族人出仕為宦。

 

南山公園夜景

     6.其他郡望大族

 

     歷史上早期的興盛家族,除了樂安孫氏、富春孫氏、中都孫氏、東莞孫氏、清河孫氏外,還有河東、華原、洛陽、汲郡、陳留等郡望。

     河東郡秦置,治所位於今山西夏縣西北,北魏移治今永濟縣西南。主要人物是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的宰相:以檢校夏官侍郎同平章事的虞鄉(今永濟縣東)人孫元享,然而翌年就被殺害。另有戶部員外孫尚客,桑泉(今永濟縣北)人。

     華原縣隋置,治所即今陝西耀縣。其最出名的人物便是醫藥學家、唐處士孫思邈(後有傳);其子孫行,官任中書舍人;其孫孫濟,任左司郎中、潤州剌史。

    河南洛陽孫氏:(1)東漢宦孫程,原籍涿郡新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南)人,安帝時為中黃門,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封浮陽侯,曾一度離開都城就國,但二年後就又遷回洛陽,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卒,其弟孫美和養子孫壽分享襲封。(2)唐代御史中丞孫景狀,也是河南洛陽人。(3)《唐代墓誌彙編》中載有一些河南洛陽孫氏:①墓主孫遷,唐驃騎將軍;曾祖孫甑,為北周熊州剌史;祖父孫訓,為北齊襄州剌史;父親孫建,為隋通議大夫、定州長史。②《大唐故上柱國孫府君夫人李氏墓誌》載,孫「君諱惠,字智藏,其先樂安人也,因官徙族,遂居洛川焉。」③《大唐上柱國孫君墓誌》載,墓主孫通,「吳郡富陽人也,因徙居洛陽,古今為縣人焉。」

     汲郡,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汲縣西南,相當於今天河南衛輝市、新鄉市、汲縣、輝縣、獲嘉、修武等一片地區。春秋後期,衛國孫氏由於失去了對戚邑(今河南濮陽縣北)的統治權,孫嘉帶領部分孫氏家族遷徙到戚邑西南方向近百公裡外的汲郡。《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這支孫氏族人,「世居汲郡。晉有孫登,即其裔也。」《晉書•孫登傳》說,孫登「汲郡共人也」。

     陳留郡,西漢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郡,治所在今開封東南,相當於今天河南以開封為中心,北至延津、長垣,南至尉氏、睢縣,東至民權、寧陵這一片地區。西漢官至京兆、大司農的孫寶,為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離尉氏很近。《三國志》卷12記,魏有陳留郡太守孫邕。河南開封作為北宋的都城,孫氏族人定居得籍者增多:孫守彬,字得之,歷右領軍,遷屯武驍衛,官至左屯衛大將軍,封樂安郡侯。孫節,少隸軍籍,以才勇補右侍禁,跟狄青在延州破敵有功,遷西京左藏庫副使,後為討儂智高前鋒,戰歿。孫路,字正甫,第進士,通判河州、蘭州,有邊功,元祐初為禮部員外郎,遷兵部尚書、龍圖閣學士。

    文章摘自貴州畢節《孫氏榮公世譜》。

     免費廣告:屋中之櫃,有如體中之骨。聖萊斯家居定製,自主生產,品質保證,效率安裝。從生產到安裝,從材質到尺寸,從搭配到色彩,打造您心中的家居。您想,我們做,愛的訂製,竭力打造您的私享空間。主營,衣櫃,櫥櫃,鞋櫃,辦公家具等,如您有需求,將竭誠為您服務。成品展示廳地址碧陽一號,A2棟301。聯繫人:張臣18798319989(微信同號)。

相關焦點

  • 孫氏古蹟:神秘的杭州湘湖下孫歷史文化村
    下孫村,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越王路108號,曾是湘湖北岸孫氏古村落,它見證了湘湖地區滄桑演變的一段歷程,村落周邊發現了距今已有八千年歷史的下孫遺址。在湘湖保護與開發過程中保留了該村的4幢傳統民宅,又修建了一些仿古建築,形成了一個地域風情濃鬱的歷史文化村落。內有湘湖文化展覽館、古玩一條街、湘湖美術館、孫氏宗祠、土地廟、錢幣館。
  • 關於回復《孫氏歷史不容歪曲和篡改》的一封家信
    下面是關於《重磅推出專論:孫氏歷史不容歪曲和篡改!》這篇文章,孫國有回覆孫治安宗親的討論信。 我作為孫姓後裔,不滿足於家譜上的那點記載,想研究孫氏源流,弄清自己的根究竟在哪裡?這是我的權利與自由,是國家法律賦予的,能剝奪嗎?我不為名、不圖利,更不想蒙蔽裹脅族眾,不需要打什麼幌子。我認為,探索研究問題,不能人云亦云,必須自己親力親為,並且要用科學的方法才能得到較為可信的結論。為此,還必須遵循學術討論的規則,那就是:學術無禁區,認理不認人,平等交流。認證據不認成見,用證據來審視議題。
  • 歷史上恭讓章皇后胡善祥無大過,為什麼會被迫讓出皇后之位呢?
    但朱瞻基不喜歡胡善祥,因為他自己心中早有了意中人,便是從小和自己一起長大的孫氏。而在胡善祥入宮之前,張太后的母親彭城夫人想明成祖推薦了剛滿十歲的孫氏。孫氏出生在大家族,從小就是美人胚子,從大家族出來的孫氏聰明伶俐、知書達理,朱瞻基對她很是喜歡。因此,朱棣便把孫氏很小的時候放在宮內養,將來如果不滿意他人,就讓孫氏做皇后。
  • 高氏大家族祭祖
    要記住這個地方,世世代代傳下去; 第二,通過祭祖和聚會活動,了解我們高氏大家族的歷史。我們晚輩們一定不能辜負長輩們對我們的期望,傳承好我們高氏大家族的良好家風,讓高氏家族更加繁榮昌盛」。 接著,第五代長子高建勳做了發言:我代表家族第五代28個哥們講幾句話,也算是表個態吧!就是要傳承好我們大家族祖祖輩輩形成的優良家風,這個家風就是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孝敬祖先!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家族興盛的根本,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丁崗孫氏祠堂尋訪記
    2020年1月4日,鎮江文旅網城市山林組織30多位文史愛好者,前往丁崗觀音街孫氏祠堂進行了人文尋訪活動。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一座座宗祠書寫著各個姓氏的歷史淵源,讓人感受到他們變遷、發展的軌跡。
  • 孫氏聚集地:豫北封丘縣
    封丘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是千年古縣,古為封父國,置縣於西漢,因漢高祖劉邦為答謝翟母在其落難時的贈飯之恩欽封「丘地」而得名。又因春秋時各路諸侯曾在封丘境內的黃池會盟推選盟主而稱古黃池。說明: 這是1995年重續的家譜,上譜未找到。國字輩以上是學(得)字輩,再往上金字輩,在上是文字輩,由於在文字輩家譜管理的不當,從文字輩到學字輩之間輩分有些亂,於是與1995年重續家譜。封丘縣荊宮鄉於店村孫氏,該家族正在尋找開封祥符區橫堤鋪孫氏,追蹤溯源。
  • 孫氏聚集地:榆林
    點擊上面「宗親尋根」加入孫氏大家庭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孫;請點擊上面「宗親尋根」關注,擁抱中華孫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孫氏文化,共建繁榮孫氏,傳播孫氏正能量,這裡是免費「代發尋根信息」
  • 沛縣孫氏迎風破浪修家譜
    那麼,沛縣孫氏家譜的基本概況和編撰的過程是怎樣的呢?筆者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大致敘述如下。孫氏族譜的第一次撰修。沛縣孫氏撰修家譜的歷史,根據現有的材料,最早能考證到始祖的第17世孫時代。要說整個沛縣孫氏從山西遷來的始祖,就還要上數11代,居賢公才是始遷祖。經過大家反覆考證、反覆推斷,認為這是有根有據、合情合理的,於是這個世系被確定了下來。當然,個別支系也出現了一些不同聲音,一是對手抄本的質疑,二是改變長期形成的認識一時難以接受,三是個別支系應該列在哪位先人的系下產生了不同意見,這些不同聲音對修譜產生了一些影響,但從總體上說,大局基本上還是穩定統一的。
  • 孫氏溯源:山東省孫氏部分支派遷徙彙編
    12、杏林孫氏 始祖:孫山 遷徙:威海杏林孫氏是膠東較大一支孫氏,系三國孫權大帝後裔,同為福山孫氏八兄弟後代,修於元代的杏林孫氏族譜序中有這樣記載,1382年復遷萊蕪封邱莊,被尊為萊蕪封邱孫氏始祖。後裔分布:博山孫家大莊、上甘泉、河窪、花峪溝、東萬山、小莊等地。
  • 孫氏聚集地:萊陽
    今天聊一下山東的萊陽孫氏的各區域分布情況,為尋根問祖之路做鋪墊,萊陽分布著多個孫氏支脈。北門裡孫氏,大體包括現在的河洛、穴坊鎮西富山、柏林莊鎮臺子等村落,被敬為「山神老把頭」的孫良和孫墨佛之子、北派山水畫家、國畫大師孫天牧也是富山孫氏這支系。
  • 孫氏太極拳行拳要義簡介
    寫在前面的話——講武術歷史,孫門外的人恨我。講孫氏拳練法,孫門內的人恨我。
  • 孫氏太極拳
    孫老先生技藝高超,因此在照片上看,比規定的還要高點。       第二,進步必跟,退步必隨。其實這是人身體移動最迅速的方法。幾乎就和拳擊擊劍的滑步是一個原理和動作。這種步法啟動迅速,移動迅速,最適合實戰。      第三,其他的變化就是在活步高架的基礎上的。表面上看起來不能像大弓步大馬步那麼支撐穩固,其實是支撐面積更大,更加穩固了。支撐不再是站立不動的,而是靈活變化的。不停地運動的。
  • 中華孫氏輩分一覽表(最新版)
    在中國歷史上,孫權(姬姓孫氏)曾建立三國時期的吳國,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文曾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山東德州抬頭寺鄉白橋村孫氏吉福維德奉敬守法山東濟寧石橋鎮崔院村孫氏永文長傳富...,文明興振,相繼賢良,顯承模烈,萬年楊芳湖北監利孫氏一支樂安澤祚長寶鼎耀華堂功勳榮漢國典法重倫常乾坤應卜兆敬述定增芳湖北監利孫氏一支一世學正大光明承祖承紹先秉宗湖北黃岡孫氏原派:「大潔文尚一字廣善家之克顯光宗乃賢」改派:「大潔文尚一字廣善樂平貴顯胥宇楚黃」湖北宜昌孫氏一支大唐光祖德開先宜寶善
  • 姓氏源流:杏林孫氏
    杏林孫氏始祖:孫山 遷徙:威海杏林孫氏是膠東較大一支孫氏,系三國孫權大帝後裔,同為福山孫氏八兄弟後代,屬樂安孫氏的分支。修於元代的杏林孫氏族譜序中有這樣記載:「不夜黃溝諸孫氏原系統宗」(譜藏文登圖書館)。八兄弟族譜記載:公元1402年孫廣遷居不夜村。
  • 孫氏武學與摔跤
    據《明史.江彬傳》中記述,御史喬白巖和應天府丞冠天敘還很注重選材和採用針對性的訓練(別教法勢)方法,在戰術上注意到以矮制長,這些,無疑是對摔跤在選材、訓練以及戰術運用上的一大貢獻。公元1638年,明朝末年官員陳元贇,為了復興明朝的天下,東渡日本,求援兵於德川幕府。結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這樣陳元贇就把中國武術和摔跤傳到了日本,後經日本改革和發展,成為了日本後來的相撲和柔道。
  • 孫氏聚集地:博山
    博山顏山孫氏族譜序文:按萬姑統譜,孫氏乃周文王第八子康叔(之後)。(康叔)被封(為)衛(國)惠武公,(其孫孫曾耳為衛(國)上卿,因以為氏。粵自秦漢唐宋元墜緒茫茫矣。考前明洪武三年由北直正定府棗強縣上林村思貢、克讓兩祖奉命遷發。思貢始遷青州府樂安縣,繼遷萊州府昌邑縣城西北五裡許道照莊,生恕。恕生禎、祥、裕、禧,分四支。
  • 孫氏聚集地:新野縣
    新野縣部分孫氏分布如下:新野王集孫廟孫氏,始祖原名孫紹坦,從明朝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移於河南新野,與新野磙子埠口孫氏同屬宗脈,家族中流傳「天賜福祿壽,喜樂道德言;仁義禮智信,全家保平安!」新野孫氏一支,洪武二年〔1369年〕從山西洪桐大槐樹遷至河南新野,始祖至八代失考,九代祖孫詩,由十七世祖重修族譜,依次為詩,思、燦,志、夢、殿、文、清、悅、應…我爺為汝子輩,父為業子輩,我為炳子輩。
  • 柳河東:國學興盛的歷史必然與儒學現代化
    國學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概念「國學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長期是教育機構的概念,指國立學校、國家教育機構。20世紀20年代到現在不到100年的時間,才逐漸有了我們今天認為的概念,即中國學術、或中華文化之學術。像有名的白鹿洞書院,以前叫白鹿洞國學。」
  • 中華孫氏各支起源,孫家人你可知?
    孫姓的歷史悠久,姓源的頭緒很多,中華孫姓之根系,吸收這各時期、各地方、各民族之血脈,其發展有如川溪之匯聚,紛繁宏觀。先秦時期的衛、齊、楚、吳、晉、鄭、秦,中原許多諸侯國都已出現孫氏。秦漢以降,時有家族通過改姓、賜姓諸途徑,成為孫氏族人。唐宋以後,許多少數民族在漢化過程中,又有相當部族加入孫姓行列。明初,政府要求將複姓更為單姓,這樣又有一批帶孫字的複姓氏族變為孫姓族的一員。
  • 孫氏聚集地:山東臨清市
    臨清市與清平縣淵源頗深,有的朋友認為清平就是老臨清,或認為臨清歷史上叫過清平。漢置貝丘縣,北齊省。隋初復置,開皇十六年(595)改為清平縣,屬清河郡,故治在今臨清市戴灣鎮水城屯村。1952年平原省撤銷,清平縣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同年縣政府遷至今臨清市康莊鎮。1956年清平縣建制撤銷。